【肇庆人物】廉洁公正“包青天”——包拯在肇庆

小能 0 2024-04-21

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曾任天章阁待制, 授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 后世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画像 (肇庆市地方志办供图)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取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意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里,侍候父母。父母去世后,继续守孝至期满,才重新为官。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转任端州(今肇庆市端州区、高要区)知军州事。

包公祠 (练新 摄)

上任端州之初,包拯作《书端州郡斋壁》诗,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明志诗宣示了包拯高尚的政治理念和清正的操守准则,是包拯唯一存世诗作。

包拯在端州任职3年,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在州署内增建清心堂、节堂、宅生堂、枕书堂、洗砚池、菊圃等。在城中建立广济仓[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改名丰济仓],以备饥荒。建崧台驿于城西以利交通和传递公文书信。建星岩书院于宝月台,为肇庆创立书院之始。另于城西建文昌宫、城东建宝光寺。

端州人从前饮用西江水,常患病。包拯来后,教民打了七口井。一在州治内,一在西岳庙旁,一在学前街南,一在分司巷口,一在广济仓右,一在城北门左,一在主帅堂前(据明代董源《义井记》)。

三联巷包公井(练新 摄)

《宋史·包拯传》载:“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方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肇庆出产的端砚品质优良,是朝贡之物,此前的知府都趁着进贡的机会,敛取进贡数目几十倍的端砚,来赠送给当朝权贵,谋取私利。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命令按贡数征收,决不多收一方,执政期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传说,包拯离任时,船到羚羊峡,忽然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包拯感到事有蹊跷,经查问,原来是手下人私自代收了地方绅士赠送的一方端砚。一怒之下,包拯掷砚于江中,霎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传说中的包拯掷砚处,后来隆起了一块陆洲,也就是今天的砚洲岛。虽只是传说附会,却也能由此看出肇庆人民对包拯的不舍与爱戴。

肇庆民间还流传着包公收妖、锁妖井等传说。七星岩石室洞东壁现存包拯题名石刻,是包拯唯一存世手迹。今安徽省合肥市包孝肃公祠有“正直遗型传稗史,清忠初绩著端州”楹联,称其一生业绩名声实由端州开始。肇庆人民为纪念包拯,兴建了包公祠、包公楼、包公文化园。包拯留下的清廉之风,仍然影响着肇庆一方水土.

三联巷包公井(练新 摄)

米仓巷内的包公井 (肇庆市地方志办 供)

来源 方志广东

天下第一清官“包拯”,墓室出现在安徽,金丝楠木棺材令人震惊
“包青天”究竟葬在哪里?考古队终于找到真墓,专家为什么唏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