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全书定型于明朝。通常认为是施耐庵所著,罗贯中做了整理。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逼落草、东征西讨至受到朝廷招安的历程。
中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各有所长,闻名世界。其中三部都是在明朝完成,可见小说在明朝时已经发展到顶峰。而《水浒传》则是四大名著的开山之作,有着标杆的地位和影响力。
公众普遍认为《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但历史上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水浒传》施耐庵所作。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世传施号耐庵”。
第二种说法是《水浒传》为罗贯中所作。对于这一说法,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罗贯中不是创作了《三国演义》吗?什么时候《水浒传》也成他的作品了?”关于《水浒传》为罗贯中作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相关史料记载,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载:“《水浒传》,罗贯著,贯字贯中,杭州人。”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亦载:“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
第三种说法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水浒传》。明代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持这一观点。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为施耐庵所写,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写。金圣叹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评论:“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金圣叹认为罗贯中续写水浒是狗尾续貂,但并没有给出依据。
世人更倾向于认为该书为施耐庵所作。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原籍钱塘(浙江杭州)人,后迁居江苏淮安,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与刘基同榜中进士,曾在钱塘为官二载,后来与当权者不和而退出官场,终生不仕,立志著书。
施耐庵像
据史料记载,张士诚还曾登门拜访过他,彼时他正聚精会神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后来的《水浒传》。“士诚入内,至耐庵室,见耐庵正命笔为文,所著为《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也”。
后来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施耐庵为避战乱,举家迁至淮安,后又迁到白驹场西(今江苏省兴化),施耐庵感慨时运不济,人亡政息,社会动乱,于是潜心著《水浒传》以寄托心志。
关于《水浒传》之名,一说“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说施耐庵厌倦官场,“水浒”即水边,有在野之意。《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最早的底本是宋人的《大宋宣和遗事》,里面生动记载了杨志卖刀、晁盖等智取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宋元之际,产生了多个关于宋江起事的版本,元杂剧中更是将梁山好汉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水浒传》人物画像
施耐庵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对梁山英雄的故事和人物加以整理润饰,最后撰成《水浒传》。书中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将在梁山泊聚义“替天行道”的故事。施耐庵下笔如有神,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将108将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林冲误入白虎堂等,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该书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至失败的全程,对起义的社会根源有所揭示。虽然施耐庵赞扬梁山好汉勇于抗争、反抗压迫的精神,但也并没有为他们涂脂抹粉、高唱赞歌,也对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之后被招安、以及梁山好汉李逵只顾砍人,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渠的行为着墨尤多。他将梁山好汉的言行举止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令读者自行判断善恶美丑。
《水浒传》一经问世便产生巨大影响,施耐庵入木三分的刻画描写甚至令很多人认为书中记述内容就是历史原貌,达到以假乱真、以虚入实的效果。书中有关反抗压迫的内容也激励和鼓舞了被后世被欺压人民起义反抗的斗争,尤其是明末农民起义中,众多起义者袭取《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的口号,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天地会反清复明斗争等无不受其影响。
此外,《水浒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为后世小说创作树立了典范。另外,由于《水浒传》重大的影响力,在明清时期有诸多《水浒传》的续作。《水浒传》中的内容也启发了其他创作者,如明朝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情节发展而来。之后《水浒传》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水浒传》凭借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故事内容、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启发后人的重大影响,而被评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名副其实。直到今天,《水浒传》的热度依然不减,仍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施耐庵:《水浒传》 《大宋宣和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