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曾做过汉武帝的太史令,掌管天文,记载史事。 司马迁少年时期就饱读经史,10岁时能诵读《尚书》、《左传》、《国语》、《世本》等古籍,并向当时著名的大儒孔安国、董仲舒学习过。 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司马迁博览群书、涉猎范围很广,为他后来继承父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汩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sù)流而上,探访九疑山,瞻仰帝舜陵墓,观看有关的文物和书册;到过现在的浙江会稽山,考察有关大禹的传说:北上到淮阴,深入街巷,探访韩信的事迹;又到齐鲁之地,搜集孔子、孟子的轶事。 为了进一步研究儒家的学说,司马迁虚心地向当地的儒老们请教;又到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里访问,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整理了大量史料。
司马迁回到长安不久,被任命为郎中,经常随汉武帝巡游四方。
公元前111 年,司马迁35 岁时,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安抚,他借机深入调查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状况。
前110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重,弥留之际,对司马迁说:“孩子,我死后你一定会担任太史令的职务,那时,你不要忘记我的未尽之业。现在国家统一,盛世治史,我已来不及作史立传了,你可要接着完成。”司马谈在生前就已着手编写《史记》了,现在《史记》中有的篇目就是他的手笔。司马谈把未竟的事业留给了司马迁。司马迁也向父亲立下了完成《史记》的誓言。公元前108年,司马迁被正式任命为太史令,开始整理父亲收集的资料,阅读父亲的藏书。在这一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撰《史记》。
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访问,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如传说中孟尝君很喜欢招募天下各种人才,包括鸡鸣狗盗之徒。司马迁到薛地时,发现当地有很多顽劣子弟,与邹、鲁等地很不相同。询问当地长老,才知道孟尝君广招天下豪杰侠客,有6万多户人家迁居薛城,所以才形成这样一种特殊的豪强风气。为弄清“夷门”是什么,司马迁过大梁地废墟时,实地勘察,细心求证。正是由于司马迁这种求实精神,《史记》才成为“实录”之作。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得宠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为后方辎重官。不料李陵所率的5000步兵,被匈奴3万骑兵包围,又得不到支援,战士们仍浴血奋战,最后拿空弓冒白刃与敌拼命。不得已,李陵投降了敌人。李广利本无将才,虽未遇到匈奴主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非常生气,一些阿谀苟合之徒不敢得罪李厂利,怕其妹李夫人在汉武帝面前告状,讳言李广利的败绩,诿过于李陵。正直的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直言辩护了几句。汉武帝却认为他在为李陵开脱而贬损李广利。于是公元前98年,司马迁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汉代法律规定,犯罪的人可以交50万钱赎死,或腐刑免死。 腐刑是一种阉割生殖器的残酷刑罚。司马迁家境并不宽裕,他只有两种选择:死或受腐刑。生死之间,他千思万虑为免除污辱,最好选择死去。但不写完《史记》,他是不能一死了之的。于是他决定忍受这奇耻大辱。这次灾难给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为完成《史记》,司马迁以血和泪,日复一日地默默工作。
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汉武帝任他为中书令。 中书令是一个离皇帝很近的官,掌管政府的诏书、表章等机要事务,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面对这些,司马迁毫不在意,他除了发愤写作外,对其他事情一概不闻不问。
公元前93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全书130篇,50多万字,它系统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包容了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故事情节生动,展示了一长卷光彩夺目的历史形象。《史记》成为我国文学和史学上的极为重要的著作。
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的,《史记》完成后仅数年,司马迁就逝世了。
>>>>>>
故事石
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这是前人对司马迁作品的评价。作为一座文化的高峰,司马迁为我们留下的不只是煌煌巨著(史记》还有他严谨求实的写史风格和坚忍不拔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