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人:赳赳老秦嬴渠梁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称秦平王。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
商鞅三见秦孝公
第一次见到秦孝公的卫鞅,对眼前这个年轻王上不卑不亢。他侃侃而谈“允执厥中”的帝道,讲解“尧舜禹汤”的慈悲无为,秦孝公听得打了哈欠。
第二次,他大谈‘仁义礼智信’的王道,把‘人性本善’讲得天花乱坠。本以为招来贤才的秦孝公大怒,转身大骂小太监景监:“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惶恐地找到卫鞅,卫鞅却微微一笑,前两次只不过是他试探秦孝公的执政理念罢了。作为一个年轻的君主,秦孝公急于改革的心思固然迫切,但若他没有与之共鸣并愿为之破釜沉舟的方向,卫鞅可以肯定,秦孝公的招贤令就是一纸废文。
在秦惠公时期,除秦国外的六国相继变法,一切以‘激励民心为国所有’为宗旨,各国实力大涨。唯独秦国身处西部荒蛮之地,无贤才可招,无圣人前来,落后诸国多年,才会被六国视为弱肉,时刻打算强食之。
卫鞅向没有向景监透露自己的执行思路,却求他再面见秦孝公最后一次。
景监曾是楚国的芈姓贵族,只因也是旁支,所以在幼年便被族人带到秦国谋生。恢复昔日的家族荣耀,是景监祖辈的遗愿,为此,他不惜顶着秦孝公的责骂再次帮卫鞅争来一次面君的机会。
这一次,已基本掌握秦孝公思路的卫鞅没再藏拙,开门见山道:“王上可知,有秦一国500年将亡?”秦孝公一愣,自秦祖秦非子得周天子赏赐建国以来,已历30代君王,足足500年了。如今的秦国,内有贵族竭泽而渔,外有魏楚虎视眈眈,若不变法,他真有可能是最后一个秦王了!
卫鞅见其不语,又逼问只:“帝王二道中正平和,不宜乱世,鞅有最后一法,名曰霸道,不知王上可敢一试?”
秦孝公未尝听闻“霸道”之法,眼前一亮,第一次开口:“卿且道来!”
卫鞅正色道:“为帝者,贵藩国而礼其民,无为而治,此商周也。为王者,施仁政而智其民,垂拱而治,此小国寡民也。霸道之治,明其君而愚其民,诣法而治,此霸主之国也!”
秦孝公支颐而坐,良久,起身执卫鞅双手,叹道:“先生乃吾秦国之贤才也,恨吾祖不见汝三百年矣!”
随后,两人就“ 霸道之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旬日不息。在殿外提心吊胆等待消息的景监,透过门缝看到君臣二人相谈甚欢,终于松了一口气!霸道者,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统一一国之全力,集权统治。在商鞅去世50年后,才被荀子著书传说。《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卫鞅劝秦孝公的一幕,在史书中无明确记载。毕竟,唯一的当事人景监也避之甚远。但是,从日后秦孝公从未插手商鞅变法这个史实来看,卫鞅一定把当世所有可行的方法都给秦孝公做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秦孝公毫无保留的支持!要想得到一个人长期的支持,除了清晰的思路、明确的宗旨、详细的步骤外,一定还有一个推心置腹的坚定友谊!
对秦孝公来说,若不变法,秦国必入万劫不复的绝境。所以,他绝不会轻信任何不切实际的空谈,更不可能把权力交给纸上谈兵的人!对商鞅来说,魏赵楚齐等强国的变法策略和优劣一定掌握得一清二楚,并且自己总结出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否则,公叔痤不可能让魏王杀他,秦孝公不可能如此信任他,他自己也不可能走遍列国,寻找知遇之主!
秦孝公与商鞅:卿不负我,我必不负卿
公元前221年,秦国的军队开到齐国的大门,齐国不战而降,这彻底宣告着秦国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王嬴政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说起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贾谊的《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奋六世之余烈。也就是说秦始皇继承了六代的功业,继承这六代人的功业也使得秦始皇仅用十年之功便可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二百多年的战乱。战国初年,秦国不过是偏安一隅,当时中原的国家都瞧不上秦国,虽然春秋时代有过秦穆公争霸的光辉岁月,但那已经是过去式,此时的秦国不过是受魏国随意宰割的小绵羊而已,就连河西之地也尽数被魏国夺去。
老秦人昔日的岁月峥嵘已不再现,常年被魏国欺负以及秦国自身出了很多碌碌无为的国君,让这个弱小的国家更加风雨飘摇,随时都有被东方列强灭掉的可能。山东六国尽情嘲笑着秦国,欺负着秦国,这也让老秦人的屈辱一次次的被叠加,终于,那个男人的出现,带领秦国开始走向了崛起的道路。
那个男人就是秦孝公,正是他力排众议、坚定不移的主持变法,才让秦国一步步变得强大,变得让山东六国坐立不安,变得让山东六国恐惧。在任何年代,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难度都是相当大的,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的,而让秦孝公坚定的那个人——商鞅。正是他一生的伙伴,一生的挚友,一起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绝佳拍档。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当年轻气盛的秦孝公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老宗族的势力却一直在阻挡他,守旧派认为老秦人不怕死,别人要是打秦国,就算是秦国的男人拼尽最后一滴血,也要誓死保卫家园。听上去的是多么的激动人心,让人心潮澎湃,这就是老秦人的骨气,老秦人的傲气,老秦人的铁骨铮铮。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综合实力被山东六国碾压,只凭借着一腔热血又能成什么事呢?被屠杀殆尽,甚至亡国之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最多也就是我拼尽了自己的全力,没有给老秦人丢脸而已,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好像又是那么的值得尊敬。而山东六国的评价最多也就是老秦人不畏生死,只可惜实力太菜,全国尽是勇夫而已。
或许别的老秦人可以这么想,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又何妨,但是对于秦孝公呢?他却不能这么想,身为一国之君,他个人早都不属于自己了,他属于所有的老秦人,属于秦国,至于个人,何足道哉。因此,身为一国之君的秦孝公可不能一味的去抛头颅洒热血,他要做的就是带领这个弱小的秦国走向强大,隐忍,奋斗,厚积而薄发,这才是秦孝公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的正确打开方式。
刚刚继位的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虽然公父秦献公想要带领秦国走向强大,可是力有所短,智有不足,最终还是带着遗憾去世。接手的秦国正是内忧外患的时刻,国人的私斗成风,不服管教,外患又有东方六国的虎视眈眈,尤其是当时天下第一强国的魏国,更是让秦国随时都有被灭掉的危险。
在这个时机之下,秦孝公接手了,想放弃吗?很容易,放弃就可保全自己一人,肩上的重担也能瞬间释放;可是能放弃吗?该放弃吗?不能,不该。虽然初出茅庐的秦孝公只有二十来岁,但是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以及老秦人对他的期望,都要让他肩负着让秦国强大的重大责任,逃不脱也扔不掉。秦孝公失意、失落,可是他并不失望,而是始终坚信着,相信希望。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给瑞德写的那封信一样: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了,而且美好的东西不曾消逝。
秦孝公一生的最佳拍档呢?此时的商鞅还不叫商鞅,名为公孙鞅,卫国人,也叫卫鞅。商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尤其是战国初年的吴起和李悝都对商鞅的影响非常大,后来干脆师从杂家尸子学习杂家学说。
学成之日,商鞅自然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当时自己的母国卫国只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根本没有自己施展抱负的平台。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但是遇不上一个适合你的平台,大概率事件你的才华可能要湮没。而魏国作为当时中原第一强国,对于商鞅这种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和上世纪的美国也是一样的,世界各国的顶尖人才都跑到美国去进行学术研究,美国也有足够的平台支持他们,我想这也是美国能够吸引全世界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时的魏国就是现在美国的地位,从战国初年开始,魏国的魏文侯最先开始启用吴起变法,这也是非常著名的吴起变法,这一次变法让魏国变得十分强大,尤其是对于军事力量的提升更是指数级别的,一时之间让魏武卒成为让人闻名丧胆的可怕军队。商鞅入驻魏国,最开始的时候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当了一个小小的中庶子。按理说一个超级天才的加盟,只会让这个超级大国再次一骑绝尘,远远甩开其他国家,但是魏惠王的有眼不识金镶玉,让商鞅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没有一展抱负的历史平台。
公叔痤虽然有识人之能,但是却也不免气量狭小,生怕商鞅超过自己取而代之,只有在自己临死之际才向魏惠王举荐这么一个超级天才,让魏惠王重用,可是魏惠王却认为公叔痤病入膏肓,所说之言怕是昏了头,不予理睬。忠君爱国的公叔痤不得已再次向魏惠王说:如果你不重用他,那么就杀了他,魏惠王均不予理睬。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转身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向商鞅说明了自己让魏惠王杀了他,对于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商鞅是一个臣子该尽的责任,全了臣子之忠;让商鞅逃是尽了老师的责任,全了师生之情。
商鞅听后却反对公叔痤说:既然老师向魏惠王举荐我,魏惠王没有重用我,那么您向魏惠王建议杀了我,他又怎么肯会听您的呢?事实也确实如商鞅所说,魏惠王既不杀也不用,这也给商鞅最后到秦国铺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此时的商鞅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一个年轻的少年,此时也正是失意失落之时。当两个失意失落的年轻人碰到一起,必然会擦出火花,有一切的可能性。虽然失意失落,但是他们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就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之下,一场决定了自身生死、国家强弱、对未来数千年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变法轰轰烈烈的开始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秦国从一个西陲弱小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让东方六国都开始忌惮的国家。卿不负我,我必不负卿。两个男人之间的誓言却也比一对情侣之间的承诺更让人看的激情澎湃。秦孝公死后,商鞅的命运也彻底被改变,被公子虔诬告谋反,秦惠文王不得已通缉商鞅,最后商鞅被五马分尸。
还是那句话:卿不负我,我必不负卿。秦孝公生前对于商鞅的保护可谓是360度无死角,但是秦孝公死后呢,商鞅也深知自己要面临什么样的下场,动了别人的奶酪势必会引起别人的仇恨和报复。
他的生前是何等样的耀眼璀璨,死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光暗淡,生前在星空中划过那一瞬间,死后却让人一眼万年。
秦孝公与玄奇:不如画的江山,不能相守的爱人
战火纷飞的年代,相比较儿女情长,国民之危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记录战国时期的重要史书——《战国策》和《史记》,就把笔墨重点放在了各个国家的兴衰上,而对君王及重要人物的私人生活介绍甚少。
对于早期秦国君主嬴渠梁和重要大臣卫鞅,很少能找到关于他们妻子的只言片语。
16年笔耕不缀的孙皓晖老师也确实没找到秦孝公王后和卫鞅妻子的具体介绍,故在《大秦帝国》里给秦公安排了一个虚构的爱人:玄奇,给卫鞅也同样安排了虚构的爱人。
下面,我们先看看国君的感情。
提到秦孝公恐怕会有人不知道这位君主的存在。
秦始皇是秦孝公的五世孙
秦孝公是秦始皇的祖先,是重用卫鞅(即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他把权利大多放给了卫鞅去执行变法,因而世人大多只知商鞅,而不知秦孝公。
玄奇,玄幻并且神奇。正如后人对秦孝公王后的种种猜想般那样缥缈、难以捉摸。
小说里玄奇是秦穆公时功臣百里奚的后人,也同时是有着"兼爱天下"、"除暴救世"思想的墨家子弟。
秦孝公与玄奇的相遇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出来,但不妨碍俩人互相牵挂着彼此。相处时间虽少,感情却坚如磐石。
原因令人唏嘘——秦孝公想一心壮大他贫弱的秦国,好实力打脸"不屑与秦国会盟"的六大战国,一雪被蔑视的耻辱;玄奇是老墨子看重的唯一女弟子,愿意为执行墨家"兼爱"的使命死不旋踵,在她的心中,维护诸侯国间的平衡,并且让千万民众远离战火的灾难,就是她存在的意义。
这二人,本着不为自己活的心,来到了战国的乱世。
雪中相遇,一见钟情
秦公与玄奇的初次相遇,因于黑夜的一起刺杀事件。
秦公在与老随从午夜探查都城民情时,发现了一个黑影潜入了一户人家,他尾随其后入户,发现黑影看上了主人手中的《鬼谷子》。
在看书的主人抵挡住了黑影的暗袭后,黑影遂逃离。就在黑影逃跑到屋顶时,秦公阻挡住了他的去处,把他又逼到了主人的院中。
看着偷书人又回到了院中,主人察觉到了屋顶上的秦公,他对着屋顶拱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罢,学派之间,谋杀劫书,岂非贻笑大方?请壮士放他归去。"
待刺客离去后,主人邀请了秦公下来共饮一杯酒。
回到秦宫后,秦孝公的思绪还停留在主人家中,他不仅见到了一位颇有仙骨的老人,也见到了一位他二十一年中鲜有遇到的女子。
这位女子算不上漂亮,不柔媚,也无娇态,甚至对人施礼都以男儿的方式(参考《琅琊榜》中的霓凰郡主)。
但她身上的明朗、聪慧、本色、纯真及英气中透露出来的妩媚在秦公眼里却胜过任何他见过的丽人,加上操着一口纯真的"雅言"(类似于国内现在的普通话,当时连许多游学人士和政府官员都无法说好),使秦公更加坚信这位女子绝非寻常姑娘。
他对这位女子既欣赏又好奇,恨不得马上就见第二面。
可以看出,秦孝公是喜欢这位女子了。
这位女子就是玄奇,秦孝公以后心底的爱人。
再次登门,两剑定情
雪夜后的几天一直是大雪未断,秦公是在几日后才得机会去再次拜访主人家。
这次拜访,秦孝公得知老人是穆公时代治国名臣百里奚的后人,不禁喜极而泣,秦国复兴有望。
结束拜访后,由玄奇送秦公出门。秦孝公送了玄奇一把自己随手佩戴的短剑,以表明自己情义,玄奇也赠了秦孝公自己的随身佩剑作为回应。
二人在雪地里许诺:
"不移,不易,不离,不弃。"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可谓两剑定情。
在第二次见面后,两人各自转身去忙了自己的事业,此后竟数年未见。要不是因为商鞅变法被墨家误会,秦孝公前去墨家澄清误会见到玄奇,这二人恐怕真要等到其中一人病危才能再见喽!
对秦孝公的评价
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范晔《后汉书》:“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
贾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强国七,秦孝公发愤于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赏功,西斩戎王,南破强楚,虎视六国,狙以济之。”
曾国藩:“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