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不朽,只求活在当下,顾恺之妙笔生花,魏晋名士风度尽显
前言:
在没有照相机的古代,如何记录美好的生活,权当记者的就是画家。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时人不求不朽,只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洒脱飘逸。没有头条,没有抖音,顾恺之妙笔生花,不在形似,更在“通神”,他的行笔“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顾恺之的线描,也成了后人的楷模。
历时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融合和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活跃。从三国到西晋的短期统一,到南北朝对峙,东晋西晋及南朝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推动历史的前进,为大唐帝国的繁荣打下基础。
汉代位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受严重冲击,频繁的战乱考验人们对生死的看法,崇尚老庄高谈玄理的风气和颓放通脱的生活作风,在士大夫中蔓延。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对人物的鉴赏品评更偏重于才情,风度和气质,不像东汉完全停留在道德操守方面,从而在思想领域突破旧的藩篱而得到解放,这都给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带来影响。
社会动乱带来的巨大苦难,使汉代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了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开凿石窟,修建寺院,壁绘造像蔚然成风,同时使传统的绘画得到滋养。
随社会的发展及思想的演化,绘画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传统的绘画题材有新的突破及发展,汉代的经史,列女,神话等题材占一定的比重,以文艺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活跃,宗教绘画尤其佛教题材空前发展,山水,花鸟也开始摆脱人物画的附属而慢慢成为独立的画种,绘画理论和绘画史的论著开始从感性走向理性。
工匠仍是创作的主力,上流社会知识阶层也开始了绘画创作活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知名画家开始被载入史册。三国魏晋南北朝绘画的种种迹象,特别是魏晋风度玄学思想的影响,艺术充满灵气,为唐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绘画领域中最为灿烂的明珠,顾恺之(约346—407)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主要从事绘画,文学方面颇有造诣。
晋室南渡,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名门士族文风渐盛。画家辈出,著名有王羲之,戴逵,史道硕等人,足以代表当时水平,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顾恺之。
顾恺之性格率真,单纯,乐观,风趣,因而有,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称,痴绝是指对世俗事物的单纯而真挚的态度,也是魏晋时期名士风度的一种表露。
顾恺之绘画艺术上突出的成就是画人不停留在外表的肖似而更强调和追求刻意人物的精神状态,提出“传神”的主张,他认为最能传达人物深情的眼睛,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画妙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
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线描,在顾恺之笔下也有所发展和创造,他用笔勾勒的特点被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这种“紧劲联锦,循环超忽”气脉连贯的描法,正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内心境界相表里,从这现存的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可以得到印证。
《女史箴图》属于汉代传统的列女图范畴。但画家却在作品塑造了富有生命感和时代特征的宫廷妇女的优美形象,“冯媛挡熊”“班姬辞辇”都对人物进行为生动形象的描绘。“冯媛挡熊”表现西汉元帝与嫔妃游于御苑,黑熊忽攀槛而出,众人仓皇而逃。独冯婕妤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挡住黑熊保护皇帝。冯婕妤勇敢镇定的身影和其他人的惊慌之态形成鲜明对比。“班姬辞辇”绘汉成帝欲与班婕妤同辇而遭拒绝,班姬认为英明的君子应依靠贤臣治理国家而不贪恋女色,画家着意表现坐在步辇上的成帝频频回顾的神色及众人抬辇,步履蹒跚,不胜重负之状,突出班姬端庄淑美一身正气的形象,后半部分画卷则以形象诠释关于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画家并不是做说教式图解,而生动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生活面貌。
“女史司箴”,刻画了云鬓高耸,长裙曳地,秉笔直书的女官,不仅外貌娟秀,通过仪态神情显示出一个善良纯洁,丽婉端庄,忠于职守,不惧淫威的动人形象,画中的线描优美舒缓,气势连绵,极好地与女性形象相协调,显示出画家的艺术风格特点。
《洛神赋图》根据建安诗人曹植写的《洛神赋》画成的长卷,按文本的叙述顺序,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水之神)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相恋的情节描绘,表达了两者相爱因“人神之道殊”而不如愿的惆怅之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列女仁智图》取材汉代刘向所著《列女传-仁智》中的内容,反映妇女的远见卓识,构图人物皆平列展示,不画环境背景,保留较多的古拙风格面貌,情节鲜明,人物神采生动。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他著述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文章,《论画》通过对魏晋以来的画家和作品的论评,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和绘画主张。“迁想妙得”,强调通过画家发挥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的能动性,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既要注意外形的奇骨美好,又强调异于常人的精神状态。《魏晋名臣画赞》主要讲临摹方法,临摹要点,提出“以形写神”“悟对通神”成为他绘画理论与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云台山记》是一副表达张天师十试弟子赵升绘画作品的创作设想。山水形象占了很重要的部分,早期道教绘画和山水画的面貌,是典型的“神明之居”。
东晋时期的绘画及书法创作活动非常活跃,在上流社会文化中占重要的位置,出现了众多著名书画家,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多的人对书画倾注了很高的热情,推进艺术水平的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有吴画家曹不兴,西晋画家卫协,东晋除顾恺之外,还有戴逵,史道硕等。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历时189年,南朝虽然政权更替,但经济很繁荣,梁武帝大力收集名画,南朝主要画家有陆微,张僧繇,与顾恺之合称“六朝三大家”。
宗炳,专攻山水的画家,他所著的《画山水序》却一直流传至今。“含道映物”“澄怀昧像”“应会感神”种“畅神”之说,王微也专政山水画。
北朝画家有蒋少游,杨子华,曹仲达等,尤以曹仲达所画的佛像为西域传入的样式,世称“曹衣出水”是佛教画中的经典式样。
敦煌北朝石窟壁画及造像,佛教本生画由佛经中引进题材,虽然有西域及印度的样式,动态夸张,色彩艳丽,造型奇特。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绘画理论和画史创立的时期,并开始绘画评论的零星论述,谢赫的《画品》提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一“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强调气韵生动。
谢赫的“六法”是古代绘画长期实践与理论探讨总结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强调画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生动准确的表现力,称赞观察详审,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挖掘。
孙畅之的《述画记》,姚最的《续画品录》也是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续画品录》录及梁元帝萧泽等20位画家,且不分品第,只论及得失。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动荡的历史进程,打破了汉代禁锢于儒家思想的局面,民族绘画吸引了外来艺术的营养,继承汉代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内容技巧上都有重要发展和突破。上层社会专业画家纷纷涌现曹不兴,卫协,顾恺之,张僧繇,曹仲达等人发生重要影响。寺院和石窟壁画中民间工匠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出现新疆,敦煌等地区的石窟寺院壁画艺术。绘画内容仍注重教化,但对绘画的艺术特点被强调和重视,老庄思想和玄学的盛行,隐逸脱俗的生活态度,使人物画塑造出名士的形象,注重人物的神采仪态,山水画从萌芽到初步确立,画家互相吸引交流,使绘画呈现繁荣的景象。
后记:
每次阅读美术史,我都会想起庄子《疱丁解牛》的故事,技进乎道,方能游刃有余,读美术史并不是死记硬背几张名画及几个画家的生平事迹,而是通过对大师留下的作品,来体会其中的道。即顾恺之的“悟对通神”,心领意会,美术史就不是枯燥无味的画面,而是美不胜收的画卷,让我们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