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理想与命运逆行,悲苦与傲骨相伴

小能 0 2024-04-14

当提到唐代大诗人杜甫,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淡雅清幽,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的豪情壮志?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纵观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的坎坷路程。

今天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诗句来品一品杜甫悲壮的一生。

01 意气风发、凌云壮志的青年

杜甫出生在书香世家,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是初唐著名的大诗人杜审言。公元712年,杜甫出生,正值唐明皇李隆基即位,杜甫大半生的命运都与这个在位43年的皇帝息息相关。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杜甫从小好学,而且诗文天分极高。在“开元之治”的文化氛围中,年少的杜甫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

到了19岁,杜甫离开故乡开始漫游生活,在齐赵一带,他过了好几年“裘马颇清狂”的快意生活。也是在此期间,结识了同为潇洒人生快意恩仇的李白,两人惺惺相惜。祖国的壮丽和繁盛,让他心怀激荡,登上泰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浪漫与激情。

青年时候的杜甫意气风发,“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我在年少的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如神助。这一份自信让他觉得自己有很多一鸣惊人的机会。

然而,他总是离功成名就差一步。

02 仕途坎坷、流离失所的中年

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35岁的杜甫也参加了考试。当年那一场考试并不是由玄宗亲自监考,而是由尚书李林甫来监考。李林甫没有什么文化,对于文化人也没有什么好感。那一场考试,所有学士均落选。

当时的文人为了求官,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和制举外,还经常采取向高官自我推荐的方法,在这期间杜甫也经常写诗自荐,但都无结果。

玄宗执政后期,由于沉迷于宠溺杨贵妃,当时奸臣当道,时政昏庸。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报国无门,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755年,杜甫被授予了一个叫河西尉的小官职。虽然说是河西县的县尉,当其实没有什么实权,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主,还要每天卑躬屈节,而且当时妻儿都在离长安南边不远的奉先(今陕西蒲城),而河西却在长安东北,他这个贫困交加的家庭经不起这样子的折腾。于是杜甫拒绝了此官职,当时他写下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诗句。

后来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的官员。杜甫在诗句中写道“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意思是:我已经年老,害怕为公务而奔走,还是在率府任职比较清闲自在。其实这是一种自嘲,为了生活,为了微薄的俸禄来供养一家老小,已经44岁的杜甫不得不接受这份工作。

在刚接受了这份工作不久,奉先家里传来消息,说家里断粮很久了,不到一岁的小儿子快要饿死了。杜甫忍住悲痛和担心之情,一路赶回家。正值冬天,寒风凛凛,生满冻疮的双手甚至连衣服带子都无法系上。

华清池里温暖如春,歌舞升平,寒冷只属于贫民。此情此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小儿子最终还是没有等到杜甫回到家,已经饿死了。

755年,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弃国逃亡,杜甫也带着妻儿北上逃至羌村(今陕西富县)避难。安顿好家人之后,一心报国的杜甫马上启程去灵武(今宁夏灵武市)投奔新帝唐肃宗。却在途中不幸被叛军抓回长安。

因为战乱,长安已经满目疮痍,痛心疾首的杜甫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忧国忧民的杜甫愁绪满腔,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已经连发簪都插不上了。

当时的杜甫官太小,看守不严,最后杜甫逃了出来。757年,杜甫继续投奔新皇肃宗,被授为左拾遗: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其实就是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推荐人才。

没过多久,杜甫却因为要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至华州。

759年,华州大旱,民不聊生。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再次弃官。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茅草屋,世称“杜甫草堂”。在这个漂泊的乱世,他终于得到一丝庇护:“老妻画纸为棋盘,锥子敲针作针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在蜀期间,被严武推荐为节度参谋。在这后来的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秋风暴雨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此时最大的愿意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写的是自己的凄凉晚景,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03 贫病交加、梦回故乡的晚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再无依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老了就想回归故乡。靠着攒下的一点钱,他正式开启了归乡之旅。

那时的杜甫,已经53岁了,还染上了一身重病。这归乡的一路,贫困与疾病相缠,磕磕碰碰,走走停停。而他们每到一处都不得安宁,不是城内叛乱,便是洪灾,天下已无净土,世间纷争不断。

这时的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辅佐君王的理想再也不会实现了。曾几何时,他也曾是“嫉恶怀钢肠”的热血少年,也曾是“放荡齐赵间”的轻狂公子。可是倏忽间却变成衰病的老朽,他满怀救国的志向,却无处施展。

到了766年,杜甫的一家来到了如今的四川奉节,然后在此停留了两年多的时光。就是在这段时间,杜甫写成了怀念长安为主题的组诗《秋兴八首》,诗中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表达了杜甫暮年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

到了768年,战乱有所平息,杜甫也继续启程。沿着长江水道一路向东而去。768年末,来到了洞庭湖,杜甫登上耸立的岳阳楼,举目四望,不再有了当年年轻上登泰山的逸兴,如今的愿意只有活着与家人团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他回家的道路只有湖面上漂转的孤舟。

在这一趟走走停停无比艰苦的还乡途中,杜甫不断地告别。告别曾经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告别曾经壮志凌云的抱负,告别曾经的朋友。

770年,在湖南一带,杜甫遇到了同为白发老翁的李龟年。同为颠沛流离之人,自知这一次相见,怕是此生最后一面。杜甫写下了名为与李龟年重逢却实为离别的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同年的冬天,杜甫在岳州病逝。这一生,终是没能回到故乡。

大诗人杜甫这一生坎坷不堪,空有一身抱负却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在黑暗的日子里,杜甫也没有沉沦,为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兢兢业业,尽忠职守,满怀报效国家的热情。这一份爱国忧民的情怀是永远值得我们敬重的。

40岁的杜甫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获唐玄宗赞赏并得以“参列选序”
千马识途|李白原是山东人?他可在山东这个城市待了23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