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平头哥”朱棣:一生就爱打群架,蒙古越南全拿下

小能 0 2024-04-14

文|桂鱼秋风镀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谦钟素

最近,《大明风华》徐徐落下帷幕,而剧中王学圻扮演的朱棣凭借不怒自威、杀伐决断的魅力,圈粉无数,广大迷妹们甚至发出了“嫁人要嫁朱老四”的感慨。

历史上的朱棣果真如此吗?其实,剧中呈现的只是朱棣的一面,他还有很多面没有被展示出来,在明代,作为成就仅次于他老爹朱元璋的帝王,朱棣无疑是极具争议的。

金庸先生曾在《笑傲江湖》后记中写下古往今来的帝王的“忍”字诀:克己之忍、容人之忍和对敌残忍。

这三种特质被无数帝王奉为金科玉律并贯彻执行,朱棣的一生也可以用这三种特质高度概括。

克己之忍

朱棣出生的那年,他老爸朱元璋在忙着对抗陈友谅,军情紧急之下,老朱甚至来不及看看他刚出生的娃儿就赶往前线,这个家族里排行第四的孩子就这么被冷落在一边。

古代盛行“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嫡长子身份的朱棣无法拥有先天的继承权,他受到的关爱、教育资源方面自然比不上他的大哥朱标,但朱棣毫无怨言,忍了下来。

粗通文墨的朱棣很早就研习军事。在徐达的调教下,少年朱棣开始练功习武,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纵享宠溺时,朱棣已经去了安徽凤阳。

那是朱元璋的老巢,更是因元末战乱被彻底摧毁的城市之一,饿殍遍地,山河破碎,一路上,朱棣甚至连侍从都没有,他风餐露宿,颠簸流离来到凤阳。

如此恶劣的条件,要是换成其他傲娇兄弟,早就撂担子不干了: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嘛。

但朱棣忍了下来,他知道这是朱元璋对他的考验,更是他自己体验民间疾苦的绝佳机会。

孟夫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意味着我们忍受住极端不利的形势,忍字心头一把刀,再艰苦也要挨过去。

再后来,朱元璋给儿子们分封诸国,比起吴楚之地的鸟语花香与太平祥和,朱棣得到手的,是极北苦寒的塞外燕京。

气候恶劣不说,塞外的蒙古骑兵一直虎视眈眈,那可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曾经毁灭半个地球的魔王后代。

当个藩王都不愉快,还得冒生命危险,朱元璋的偏心连太子朱标都于心不忍,但朱棣毫无怨言,默默忍受了。

严酷的气候与战争环境磨炼了朱棣的心智,他统兵打仗,善谋多变,数立战功,捷报传到南京,朱元璋颇为满意。

然而,他老爹只吝啬地给了朱棣一句表扬就一命呜呼了,朱棣心里很不甘:我隐忍、玩命这么多年,老爸就给了我这一句?

他要回京奔丧,结果皇太孙半道拦住了他。时过境迁,国家易主,太子大哥挂了,太孙继位,此时,朱棣才发现自己竟然是个不受欢迎的主儿。

毕竟他掌握着帝国最强悍的军事力量,这大侄儿当了皇帝,根基不稳,对他这个叔叔颇为忌惮。

他侄儿天天跟几个腐儒谋划着削藩,朱棣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早就上了黑名单。只是,若要以一小藩国对抗中央,那无疑是飞蛾扑火。

于是,朱棣选择了隐忍。他装疯卖傻,身为大明藩王,却跑到大街上大呼小叫,还抢夺小孩的糖葫芦吃,他入臻的演技几乎让建文侄儿相信:我四叔确实疯了。

建文帝放松了警惕,而朱棣暗地里以饲养鸡鸭做掩饰打造兵器,训练兵士,为造反登基铺平了道路。

辛姆洛克曾说:忍耐之草是苦的,但最终会结出甘甜而柔软的果实。朱棣隐忍多年,终于一朝爆发,那一年,朱棣的好基友姚广孝建议他“直取京师”,朱棣夺得帝位,号为永乐。

容人之忍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为了纪念靖难之役所乘的战马,特命人画了一幅《四骏图》。

在这幅图中,除了战马,还画有四位牵马的将领,他们的名字都十分有趣:丑丑、亚失帖木、脱火赤、鸡儿。

听名字就不是汉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也曾经都是朱棣血海深仇的敌人。

依照朱棣锱铢必较、杀人如麻的德行,他身边根本不会容忍蒙古敌人的存在。但是朱棣不仅宽容了昔日不共戴天的敌人,还给他们封官加爵,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那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自从朱棣老爹朱元璋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主力后,蒙古就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蒙古各部落彼此互相攻伐,再也无法形成合力,对抗新生的大明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就不需要视所有蒙古人为敌人,他需要做的就是拉偏架,协助弱势的一方打压强势的一方,防止草原上出现一个统一政权即可。

所以朱棣选择宽容他曾经的敌人,这些对他政权统治构不成威胁的蒙古将领成为了他的座上宾。

第二,作为新上任的皇帝,对于昔日的敌人实行怀柔政策,有助于他新政权的稳定。他这么做,就是想告诉天下人:我连死敌都能宽容,容忍你们这些对手,也不在话下。

作为一个杀伐决断不听劝的皇帝,朱棣的暴脾气是出了名的。

《大明风华》里,于谦仗义执言,在朱棣面前慷慨激昂,力陈北征劳民伤财、遗毒无穷的弊端,公开啪啪啪打朱棣的脸。

要知道,朱棣先后五次远征漠北,与蒙古人决战,他自认为武功盖世,殊不知老底被御史于谦扒了个底朝天,场上官员战战兢兢,都以为朱棣会龙颜大怒,处死于谦。

然而,朱棣倒是很淡定地搪塞了过去,他看准于谦的才能并起了爱才之心,并且决定将于谦留给后世子孙启用。

当着孙儿朱瞻基的面,朱棣说了一句名言:“天下英才都是烈马,你要会用他们,也要宽容他们。”

容人之忍,是帝王的气度,更是一个国家战斗力高度凝聚的基本保障。

对敌残忍

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对待敌人靖难遗孤,朱棣的手段足够凶残。

《大明风华》里,朱棣的军队攻进南京城后,旋即对靖难遗孤展开疯狂的报复。

首当其冲的便是力主建文帝削藩的黄子澄、齐泰,他们都被朱棣凌迟处死,株连九族,妻女一律入教坊司。

其次便是靖难之役中令朱棣吃尽苦头的兵部尚书铁铉,铁铉在济南死磕朱棣三个月,还差点把朱棣用铁闸砸死。

朱棣当了皇帝后,将铁铉凌迟处死,父母发配到海南,长子充军,次子为奴,妻女也被发配到教坊司。

最轰动的,当属方孝孺了,朱棣开始没打算杀他,只希望利用方孝孺在文人心中的影响力,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背书。

但方孝孺坚决不从,在大殿上公然激怒朱棣。朱棣怒道:“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竟当面回道:“就是株连十族又何妨?”

方孝孺的倔强激发了朱棣嗜血的本性,他凑上方孝孺的学生为第十族,将与方孝孺有染的所有人,尽数杀戮。

朱棣的残忍,让后世的史官执笔时,不寒而栗,只是朱棣丝毫不以为意,他照例下西洋,修《永乐大典》,北拒蒙古,直到60多岁高龄时,朱棣还在打架的路上。

有人说,“隐忍、容忍、残忍”究竟哪个才是朱棣真实的一面?

其实这些都只是辅助手段,并不是根本目的,也不是朱棣内心的真实写照。

朱棣的目的是:建一个太平盛世与超强帝国,超越前面的所有人。

所以他会自我隐忍,也会杀死政敌,更会广施恩惠。

他天生就是伟人的后代,但他想做超过伟人的伟人。

登基后的朱棣,到永乐末年,几乎都是大手笔。

他把那个时代帝王能做的事业都做了一遍,文韬武略,雄冠中国。

大明帝国在朱棣的驾驭下,风驰电掣,高歌猛进。

如果说朱元璋是第一次开国,那么朱棣就是二次开国。

这种非继承敢独创甚至勇于超越的局面,古往今来,只朱棣一人。

有人说:成功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都没做到完全自我。

但是朱棣做到了。

以至于清朝的史官在修《明史》时,依然毫不吝啬对永乐帝的赞赏: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人生成功若此,庶无愧哉!

【排版|匆匆 审核|沐漪】

【每日话题】关于Judy朱棣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关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原创不易,盗文必究。)

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为何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到底有多厉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