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司马迁受宫刑,花14年,写出的《史记》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伴君如伴虎,在古代,说不准哪句话就能惹祸上身。
公元前99年,48岁的司马迁因仗义执言,为同僚说了几句公道话,便被汉武帝打入大牢,不久,竟被处以宫刑,变成了阉人。
宫刑,是对一个人侮辱到了极点,辱没祖先,辱没名节,遭世人耻笑。司马迁情何以堪?
古书说“刑不上大夫”,可司马迁不顾名节,选择含辱苟活,从此,他一生都在屈辱中负重前行。
董卿说“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含着泪水继续奔跑的人”。
01
司马迁,生于西汉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祖辈几代人曾任史官(天文星历)。到了汉朝,父亲司马谈任职太史令。
司马迁10岁时,从家乡来到京城父亲身边,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学习《尚书》、《春秋》等,孔安国、董仲舒两人对他的日后产生了很大影响。
父亲经常感叹:“自从孔子写《春秋》之后,再没有什么历史著作问世了。”流露出日后一定要写一部史书的想法。
司马迁20岁时,父亲让他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司马迁去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屈原、孔子的故乡,详细记录了这些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得到了父亲的赞许。
后来,司马迁任郎中,就是皇帝的侍从。,这样一来,司马迁能采集到很多历史传闻,轩辕黄帝的故事就是随皇当时汉武帝经常巡游各地帝祭祀时采集到的。
02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决定在泰山封禅(祭天地)。身为太史令,司马谈将记录这场大型封禅典礼的全过程。不料,却因病滞留在半路,不能继续前行。
此时,出使西南的司马迁刚好返回,正在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走到洛阳,见到了生命垂危的父亲。
司马谈见到儿子,本来暗淡的眼神顿时亮起来,他激动地说:“儿啊,今日我不能去参加泰山封禅,或许是命中注定啊!我们司马家世代传承太史,不能由此中断,我死后,你要接任太史,不要忘了我想编著史书呀!”
司马迁眼含热泪,重重地点头说道:“父亲的话儿子记下了,我不算聪明,但一定把父亲编著史书的计划完成。”
不久,司马谈病逝。
03
司马迁守孝三年后,正式接任太史令。当时所用历法是《颛顼历》,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于是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卿等人向汉武帝进言,提出应该重新定制历法。
汉武帝采纳提议,,命令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人讨论定制《汉历》。
同年,司马迁开始写《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武帝还是喜欢经常去名山圣地敬神,司马迁一直随行,亲身探访了许多历史遗址,使写作更为详实生动。
司马迁结合自己收集的天下传闻,查阅朝中藏书史料档案……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本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平静充实地过下去,却没想到,一件事的出现,让司马迁差点丢了性命,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公元前99年,李陵主动请战,带兵五千去战匈奴,结果寡不敌众,无奈投降。群臣纷纷指责李陵,司马迁却站出来说:“多年来骁勇作战,上对朝廷,下对士兵都很好,这次兵力少,又未得到救援,他投降,也许是假装的吧。”
汉武帝听了很生气,把司马迁关进大牢审问。
司马迁头上被套上木枷锁,手脚用绳子捆住,连日遭受狱吏的棍打和鞭抽,衣服打烂了,皮肉露出来,司马迁始终没认错。
数月,李陵操练匈奴士兵的消息又传入宫中。(其实是另一名李姓人)。汉武帝怒不可遏,诛杀李陵全族,定司马迁“诬罔罪”(欺君之罪)。
欺君之罪是死罪,汉朝有令:交赎钱五十万可以免死,选择腐刑可以免死。
司马迁躺在草铺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自己家拿不出五十万赎钱,而腐刑即宫刑,既要承受被阉 割的肉体痛哭,还要承受心灵的痛苦。一想到这奇耻大辱,会辱没先祖,辱没自己,司马迁冒出一身冷汗。
想免受其辱,可以傲然而死,可是史书未完成,怎有颜面在九泉之下见父亲?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国语》,屈原的《离 骚》,哪个不是在困境中而作?
04
司马迁毅然选择苟活,躺在蚕室里(相当于手术室),他目光坚毅,从容不迫,操刀手和狱吏都感到震惊,可没有人知道,司马迁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完成《史记》,不能死。”
至此,48岁的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的遗愿,穿着囚衣,在牢狱中那盏昏暗的灯下,继续撰写《史记》,他尽力把每个事件的始末写清楚,写详实。
司马迁在狱中写了三年,遇大赦。出狱后,被任为中书令,成了一名宦官,受一些士大夫所轻视。他每日在痛苦挣扎中,除了工作,就写书。
公元前90年,司马迁终于完成《史记》,历经14年,从黄帝时期写到汉武帝年间,前后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所受的苦难常人无法想象,在给好友的一封信《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时而叙事,时而议论、时而抒情,表达了他为完成史书,而含辱苟活的痛苦心情。
“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一字一句,催人泪下。
他告诉任安,等把书写完,将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待日后广传天下。
05
后来,司马迁完成《史记》后,并没有藏于山中,而是交给了女儿司马氏。
他交代女儿:“书中有批判汉武帝的思想内容,为防止书被焚烧,所以在汉武帝执政期,万万不可公诸于世。”
司马氏当时嫁给了杨敞,杨敞一生谨言慎行,曾经在汉昭帝时期任承相。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
杨恽从小喜欢读文史书,司马氏就把珍藏的《史记》拿出来给他看,书中每个人物都写得生动形象,心理刻画,神情声貌,语言特点,面面俱到,杨恽被深深地吸引了。
司马氏把父亲写书的遭遇全都告诉了杨恽,杨恽唏嘘不已,由衷地敬佩外祖父。
可惜,司马氏芳华早逝,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儿啊,保存好外祖父的史书,切莫散失,一定要传下去啊!”
从此,杨恽小小年纪就有了使命感。
长大后,杨恽为官清廉,因立功被汉宣帝封平通候,任中郎将,后又任光禄勋,成了皇帝身边的近臣。他瞅准机会,把《史记》献了出来,征得汉宣帝的同意,杨恽开始向社会传播,封藏20余年的《史记》终见天日。
不过,初期流传数量并不多,直到东汉时期,才得以广泛传播。
06
在汉朝,太史令只是负责祭祀、星象、灾难的记载工作,并无官方修史的制度,一直到唐朝才有真正的官方修史。就是说,不是当了太史令就必须写《史记》,司马迁写《史记》纯属个人行为,私人著作。
今天,《史记》能呈现在大家面前,离不开司马家四代人的努力。
司马谈提出:“自从孔子创作《春秋》之后,再无历史著作产生。”他想写。
司马迁:接受父亲遗命,困境中不屈不挠。他要写。
司马氏:以一女子柔弱之力,承上启下,她要帮。
杨恽:倾情接力,竭尽所能。他要传。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他们同《史记》一样永垂青史。
他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后人前行。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史说流年 ,听听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