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臣—董仲舒。

小能 0 2024-04-10

汉朝一开始是尊崇黄老之学的,是崇尚无为而治的,后来却开始崇拜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儒家可以在中国兴盛,后来又变成了科举,更加的深入人心;再后来经过北宋的理学构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入世之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西汉的学者的奠定基础的功劳,是他为了巩固皇权,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力,结合阴阳家等的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受命于天从而被刘彻采纳而推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更是在思想上做到了大一统,极大的维护了政治的稳定,他叫董仲舒。

董仲舒,年少时候天资聪颖,喜欢读书而经常忘记了吃饭睡觉,他父亲看到后很担心他的身体,为了让孩子歇歇,他决定修一个园子让孩子闲暇之余可以歇歇,放松放松,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学习花园怎么修,同时准备好修建的材料等,董仲舒还在读书,他的姐姐叫他去玩他都置之不理;第二年花园修建起了假山,附近的小孩子,伙伴都来玩,叫董仲舒一起,他置之不理,还在读书;到了第三年修好之后董太公呼朋唤友来玩,董仲舒也只是来坐一下就继续去读书了,经过细心钻研,不仅仅是儒家,还有道家,墨家,阴阳家的学说他都有所涉猎,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后来他才发现家里修了一个花园,三年不看,有了成语目不窥园。学成后的董仲舒投身朝廷,先是在刘非的国家担任了十年的国相,后来又调动到胶西王国中当国相,四年后辞官回乡。但是他回家的目的不是为了修养,是为了著书,所以朝廷每有什么重大的事儿,都会派人征求他的意见以参考,武帝也很尊重他,而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再根据周朝传下来的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为辅助,结合阴阳家,墨家,道家思想博采众长,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构建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了后来汉朝的官方哲学体系,对于当时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应该如何去做,给出了系统的回答,等他整理完备后,刘彻于公元前134年下令让贤能之士上书治国方略,准备充分的董仲舒在《治国方略》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等主张,董仲舒认为一切都受命于天,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秩序都应该是统一的,而天子受命于天,理所应当行该有所权力,提出了天地亲君师,三纲五常等理论,总而言之,经过再次潜心修学的他,已经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然获得了刘彻的大力支持。在天人三问最后一问,在君权和神权的关系中,他最后认为君就是神在世间的代表,天子代替天统治天下,随后更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开始了儒家的辉煌,然而,董仲舒的前半生,过的并不轻松。

学有所成之后,30岁的董仲舒开始讲学,招收了一大批学生,他设置了一道帷幔,在其中讲学,中间隔开学生,有时候也会让自己的得意门生吕布舒代替自己讲课,因此很多人和他学习了几个月都有没见过他一次(可能有社恐),他的弟子们后来大多都学有所成,不是当了中央朝廷的官,就是去地方诸侯国做相,他因此闻名天下,被汉景帝征召为博士,掌管讲学。那时候的他专注教授弟子,也会培养弟子去再教授别人,一时间是他门下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虽然没有见过他,听过他讲课,但是因为接受他弟子教授,也算得他门下,加上他为了讲学,经常出门在外,三年都没有回家,因此被人称赞有德行,很多人以他为师。后来到江都国做了相国,治理地方没有什么问题,结果后来被贬为中大夫。之后汉武帝继位,征召全国贤能之士,董仲舒参加策问,通过天人三问被刘彻赏识,这三次分别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治理国家的政策,以及神权和君权的关系,也就是天人感应。对策后董仲舒被派到刘非那里做相国,因为刘非比较狂妄,而且目无国法,经常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儿,刘彻希望大儒可以教导,规范他。但是刘非这个人很有野心,他把董仲舒看成了自己的管仲,想让他帮助自己夺取天下,所以对他非常尊重,因此董仲舒一直规劝他,借古讽今给他讲道理,但是刘非不听,因此董仲舒就做好自己的事儿,治理好地方。后来汉武帝的宫殿起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大好机会,于是迅速作稿准备上书,结果被主父偃偷走了奏折交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很生气,想杀死董仲舒,后来因为爱惜人才而作罢,从此董仲舒不敢再宣扬上天至高无上,开始继续自己的老本行教书育人,后来被人推荐去辅助刘端。刘端是个暴虐的人,但是对董仲舒还算尊重,但是董仲舒害怕啊,因为前几任相国都被杀了,就这样提心吊胆的过了四年,以年老体弱而请辞,最后回到家乡著书立说,刘彻偶尔也会派人看看他,顺带征求一下他对朝廷的政策有没有什么建议,就这样渡过了自己的晚年,董仲舒死后,葬在西安城郊。有一次刘彻经过还特地下马表示尊重,因此名下马陵。

可以说董仲舒的很多观点符合刘彻的需求,但是愚昧的崇信上天,又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刘彻对他又爱又恨,后来放回老家供养起来,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这是董仲舒擅长的,他到最后还在反对汉武帝的盐铁官,认为不应该与民争利,不懂国家应该控制这些关系国家命脉的东西,只能说,一介书生。

长平之战,“杀神”白起屠杀赵国40万大军,其实他当时也很矛盾
班超:丝路东方起点的奠基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