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张飞怒鞭督邮的内幕:正直的英雄刘备亲手打狗官反抗贪腐制度
三国张飞怒鞭督邮的内幕:正直的英雄刘备亲手打狗官反抗贪腐制度
黄昏看三国0029. 怒鞭督邮的内幕,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怒鞭督邮,是三国时代的一个经典历史桥段,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精彩剧情,出自小说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个故事的大概过程,是说刘关张三兄弟,在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中屡建奇功。本来论功行赏,应该是能封侯拜爵,却怎奈朝廷黑暗,宦官十常侍当道阻塞贤良,最后只封了刘备一个县尉(安喜县县令)。
不仅如此,就在刘备刚刚上任后不久,便来了一位可恨的“督邮”,表面上是奉朝廷之命,前来考察地方官的治绩;实际上却是借机索贿,为自己捞好处填腰包。
而刘备虽然明白督邮此行来的目的,却无奈手中无行贿之资,又一向与百姓秋毫无犯,哪有钱来上贡给督邮呢?
果然,索贿不成的督邮,就拼命地挑刺找茬,甚至不惜伪造人证物证,并栽赃陷害刘备……这件事情让喝酒归来的张飞得知以后,便立刻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冲入馆驿之中,将督邮拉出门外,捆在马桩上拿柳条一阵痛打,并一连打折了十几根柳条,眼看再打下去就要出人命……
结果,最终还是刘备出来为督邮解了围。他不仅劝住了打人的张飞,还拿出县令的印绶,交还给督邮。并就此辞官不做,带着关张两位义弟回归乡里,再作打算……
一般认为,“怒鞭督邮”这个故事,反应了张飞的暴躁性格,行事冲动且不计后果(另一方面也反应了他的嫉恶如仇和正直好义)。同时,也反应出了刘备的仁慈为怀,心善若水,还有宽宏大量……就此,刘张二人的人物形象,都通过此事而跃然于纸上,令人耳熟能详。
然而,真实历史上所记载的怒鞭督邮,与演义小说中的描写可谓是大相径庭。真正把督邮拉出来鞭打的人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本尊。而且,所有相关的史料记载,都没有提到“督邮索贿”等字眼……
不仅如此,这场“怒鞭督邮”的大戏,其实还反应出了当时在汉灵帝治下,东汉朝廷与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真正矛盾焦点所在,值得我们更多而且更深入地去解读。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的记载,去好好还原一下刘备鞭打督邮的真相。并借此分析一下,在经过黄巾之乱打击之后的东汉政权,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覆没和灭亡的。
首先,我们需要解读一下,“督邮”这个官职,究竟是个什么性质。
据史料记载,督邮始置于西汉中期,属于是“监察官”的一种,官位不算高,但是权力却不小。凡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一系列事情,督邮都有参与的份……
看得出,督邮这个职位,类似于今天的“巡视组组长”,是朝廷为了管束和监视地方官吏,而设立的一种官职。“督邮”二字,“督”字可解释为“监督”,而“邮”字可解释为四处巡查,并顺带兼任传达朝廷命令之责……
也就是说,督邮这个官职的存在,本身就是古代“吏治”的一部分,也是朝廷加强对地方管控的一种手段,说不上有什么不妥……
那么,为什么当督邮巡查到刘备所在的安喜县的时候,却会和时任县令的刘备,闹出如此大的矛盾。最后还惹得刘备怒不可遏,当场翻脸,上演了一场“鞭打大戏”?
在演义小说里,是由于督邮贪财索贿,而设计陷害拿不出钱来打点上头的刘备。
然而,按照史料上的记载,是因为刘备前去求见督邮,而督邮则躲在驿馆里,装病不予接见,所以才被刘备带人冲进去,将其绑出鞭打……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感到有些不解了。按道理说,作为地方官,遇到上面派人前来巡查探视,考察政绩,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刘备又是出入仕途,理应主动配合上面的调查,又怎会如此冲动,干出这等极端之事来?
我们知道,刘备不是个不懂政治的人(相反还是个在政治上相当高明的人),所以他鞭打督邮之事,肯定是另有原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需要翻开更多的史料记载,才能找到答案。
据《裴注之注三国》记载,在黄巾起义的战火被扑灭以后,汉灵帝为了表彰各地募兵讨贼之人,封了很多在平黄巾战役中有功的人为官。一时间,天下很多人都在认领军功,意图从朝廷手中讨要封赏和官职……
试想刚刚经历了内乱战火,原本就已经在财政上入不敷出的东汉王朝,突然又在官场编制上,多出了一大堆吃皇粮的公务员。必然会令原本就困难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于是,汉灵帝向全国各地派出了调查组,以“调查冒领军功”为名,实际目的是想以此为借口,削减掉大部分靠着“讨黄巾军功”而入仕的底层官吏们……
毫无疑问,既无后台又无资本打点上头的刘备,自然也在汉灵帝的“削官”名单上。虽然他之前的军功毋庸置疑,上任安喜县令之后,也廉洁奉公,尽量做到了造福一方百姓。但是依然逃不过朝廷这把“割韭菜”的大刀,眼看就要落得个“革职查办”的下场……
(裴注引《典略》记载: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
所以,在多次谒见督邮未果以后,刘备知道有些事情的结果,已经是板上钉钉,无法改变。
于是便愤怒而失态,干出了如此令人大跌眼镜之事……表面看,他鞭打的是督邮,为的是泄恨;但实际上,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以及对汉灵帝这种政策的强烈愤慨。
我们知道,刘备是个有着远大志向,甚至是志在天下的人。
所以,毫无根基和资本的他,当初带着一帮子铁杆兄弟(关羽、张飞、简雍等)在涿郡起兵,目的就是为了能赢得名气,获取军功,并努力干出一番事业……
然而没想到,和黄巾军浴血奋战数年(公元184年——188年)的时间,好几次把脑袋拴在肩膀上,死里逃生(据史料分析,刘备征黄巾的战绩并不好,没有像演义小说里写得那么神)。
最终只换来一个“县令”这样的小官,到头来还要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理由撤换掉,也就难免会因此而心生不满了。
就此,我们的心里难免又会泛起疑问,那就是在汉灵帝治下的东汉朝廷,到底是吃错了什么药,为什么会干出这种出尔反尔的事情来?
这简直就是在戏耍和玩弄下面的人,试想长此以往下去,朝廷和皇帝,还有何威严所在?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因为汉灵帝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
我们知道,汉灵帝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大名声,就是昏庸和无能(就连董卓在提到汉灵帝的时候,都是一脸不屑的态度)。
而能够代表汉灵帝昏庸无能的最荒唐事迹,无疑就是有名的“卖官鬻爵”……
所谓卖官鬻爵,就是指当权者,把官僚体制中的官位和职位,都当成商品一样来卖。
只要是出钱足够多的人,都可以拿钱买到上至光禄勋,下至县令等各级官位……
尽管,类似的事情早就是屡见不鲜。
从当年秦始皇开始,为了缓解全国蔓延的蝗灾,以及支撑进攻东方六国的战争所需,就搞出过“捐粮换爵位”的花样,以此向国内的大户人家们征集粮食,以供国库所需。
后来到了西汉时期,汉景帝和汉武帝也学到了这一招,在国库存粮空虚的时候,用爵位来换取国内豪门大户们所捐赠的多余粮食;或是允许犯罪之人用“捐粮”的形式,来减轻自己的刑罚和罪责……
不过,在汉灵帝以前,这套把戏搞得还没有这么夸张。卖的基本上都是类似于“荣誉称号”的爵位,并不是有着实际权力的官位。
就算是偶尔有卖官位事情发生,那也是以地下秘密的方式进行着,并没有正式摆上台面。
结果到了汉灵帝这里,他在其母亲董太后,以及身边的十常侍宦官等人的教唆下,将“卖官”之事完全公开化。
不仅是公开宣布,任何人都可以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还规定地方官的价格,比朝廷官高出一倍,甚至连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是一台十分庞大,而且构造极其复杂的机器。而国家的官吏,无疑就是这台机器中,各个关键部位的关键零件,是需要严格选拔,细心考察,而且认真栽培,以保证其质量的。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大选人用人的制度和模式,分别是举孝廉制(汉代及以前),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科举考试制(隋朝以后直到清代)。客观来说,这三种制度各有缺陷,但也都具备一定的可考量性和公正性。从这三种制度下选拔出来的人,虽然良莠不齐,但还是能保证,能有一些人才被筛选出来。
然而,像汉灵帝这样堂而皇之地,用“钱”来选拔官员,无疑是在根本上败坏了汉朝的官吏制度。
同时也使得做官的成本变得无限高。很多原本有能力有本事,擅长地方治理,也很适合做官的人,都因为交不起巨额的“做官费”,而吓得抱头鼠窜……
同样的,那些出得起价,并且坐上了官位的人,又要想办法利用自己的职权和权力,将之前买官的成本捞回来。
他们能采取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也就是说,汉灵帝的卖官制度,等于是给了官员们鱼肉人民的合法权利。
最终承担这一切后果的,还是底层的穷苦百姓们……
汉灵帝这到底是想干什么呢?
难道他的朝廷,就真的是如此缺钱,缺到了需要用如此疯狂的手段,向下面拼命捞金的地步?
其实,缺钱只是一个方面。
不否认东汉王朝到了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积累(封建土地兼并制的弊病),朝中权利斗争的激化(主要是宦官和外戚的干政),和对外战争的连年频繁(主要是北部和西部的匈奴、鲜卑、乌桓,还有羌、氐等),导致中央财政困难,国库入不敷出,需要从民间捞钱充实。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汉灵帝自以为是的“政改”计划。
他意图用“卖官鬻爵”的方式,来加速各级官员的更替速度,打击豪门士族,顺便也借机收钱充实国库,以及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比如建立近卫军,开办鸿都门学等)。
据史料记载,大多数通过“买官”而上位的人,都没能干上多久,就被汉灵帝用各种手段罢免(比如曹操的老爸曹嵩,花巨资买来的太尉只干了七个月)……至于之前买官的钱,自然是分文不退,收归“国有”了。
毫无疑问,这样做的隐患也是极大的。
等于是大量透支了国家和朝廷的信用,一方面失信于老百姓,另一方面也失信于豪门大族……同时把贫贱阶层和富贵阶层都得罪完了,就算在朝廷的账户上捞到了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得出,任官又罢官这种事,汉灵帝早就干得多了。
而刘备遇上督邮巡查,要被革职罢免,不外乎是这件事情的又一次翻版和重演而已……
当然,刘备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他并不是通过花钱买官上位的,而是在当时的北军中侯邹靖麾下效力,征讨幽州黄巾军,攒下军功而被封赏得来的。
而黄巾起义之所以爆发,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汉灵帝之前的卖官鬻爵和自作主张的“政改”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加深了底层剥削,搞得老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才不得不揭竿而起……
至于之前汉灵帝透支国家信用,卖官所得来的金钱,也基本上用于了平乱所需……等于是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之前付出如此巨大的朝廷信用代价,搞乱了整个国家的官吏体制架构,到头来却连捞到的钱,都只是过手之财,没能存留下来……
最终,就只剩下一个依然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朝廷,和一个中央集权减弱,地方藩镇割据,而且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的濒危国家……
说了这么多,我们接下来,再将目光转回到“刘备怒鞭督邮”这件事情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经历了黄巾之乱的浩劫,但是汉灵帝却并没有就此悔改,也没有反思过自己之前所谓的“政治改革”,到底问题是出在了哪里。
他一不想办法恢复生产,令满目苍夷的神州大地,在黄巾起义的战火过后,得到修生养息;二还固执己见,又派出了自己的“中央调查组”,到全国各地巡查,试图要清理掉那些,之前在平定黄巾之乱中,靠军功而入仕的官员们……
虽然不否认,在这批官员之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投机取巧,伪造军功,冒领朝廷封赏的人。
但事实上,当汉灵帝这把“削官”的大镰刀,横扫而来的时候。
被波及到的人,更多还是像刘备这种,实实在在在战场上刀头舔血,并真正立了军功,为朝廷的“维稳大业”,所出过一份力的人……
这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极度不公平的。毕竟对于他们这些底层人士来说,一没有政治资本,通过“举孝廉”当官;而没有金钱资本,靠“买官”而入仕。好不容易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军功,从朝廷那里捞到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又立马要被朝廷收回去……这种事情换了谁,能够微笑着接受?
据史料记载,刘备一开始还是尝试过,用“正当渠道”来解决的。
他在督邮大人下榻的驿馆门外站了很久,希望能当面作出申述,将自己的想法面陈出来。也希望督邮作为巡查官,能够向朝廷转达他的意见,多听听他们这些底层人士的声音。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玩“一刀切”,这样真的会寒了下面人的心……
结果如何呢?不管刘备在驿馆前站了多久,求见了多少次。
他得到的回复永远是:督邮大人身体不舒服,不方便见客……很明显,督邮的病是装出来的,他压根就不想见刘备,听他说哪怕是一个字。
因为在他看来,刘备只是个马上就要被免职的芝麻小官,身份已经无异于一介草民……
紧接着,刘备就真正爆发了。
他再也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也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强烈不满……辛苦征战数年,流了那么多血,死了那么多兄弟,却依然不受朝廷的待见。敢情说,朝廷就是把他们当做牛马刍狗一样,需要的时候流血流汗不当人使,用完了就一脚踢开还嫌脏?
好吧,我刘备好歹是行伍出身,打过几年仗,也见过血的。
奈何不了朝廷的黑暗,左右不了上面的政策,难道还打不过你一个小小的督邮吗?
于是,刘备怒气冲冲地回到县衙,他以往办公的地方。拿上县令的印信,并叫上好些个兄弟们一起,再次赶往驿馆……这一次,他既不通报也不求见,而是直接带人破门而入,亲自将躺在床上装病的督邮五花大绑,并拉出到门外,丢到院子里。
惊魂未定,尚未反应过来的督邮,还来不及问道这是意欲何为,刘备就将县令印信重重砸在了他脸上,并咆哮着告诉他,尼玛不就是一个烂县令吗?老子不稀罕!
再接下来,刘备又命令群情激奋的兄弟们,将督邮绑在了拴马的马桩上,抡起马鞭就劈头盖脸地抽下去,一边抽还一边大骂“狗官,走狗,残害忠良”等怪话……此时,旁边围观的老百姓已经很多,就这么看着以往温和仁慈的刘县令火山爆发,挥鞭不停;而被打的督邮大人哭爹喊娘,哀嚎不断……直到眼看都要打出人命了,刘备这才停了下来……
看得出,刘备虽然怒气冲天,但也还保持着几分理智。
他一来明白,督邮是上面派来的,不过奉命行事而已,杀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二来更明白,残杀国家督察官员,不仅是以下犯上那么简单;恐怕今后不仅要背上“朝廷钦犯”的黑锅,压得他永世抬不起头。
之后还想以“汉室宗亲”的名义,赢取民心获取声望,也是基本上不可能了……
就此,我们也算是大体理清了,“怒鞭督邮”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应该说,这是刘备一生之中为数不多的,完全真情流露,毫无演技成分的一场戏。而且这场戏,也在名声上给刘备带来了相当的好处,至少在安喜县老百姓面前,打造出了一副“傲骨”的形象。
至少,在安喜百姓眼中看来,刘县令是因为“军功”而被封为他们的父母官。而且在任期间不仅廉洁勤政,对人民也是秋毫无犯。
而朝廷却莫名其妙,听信小人之言,要派人来撤换掉这位好县令……
而且,人家刘县令也不是没有上述过。人家不顾风吹日晒雨淋,在驿馆门口站了那么久,等待你朝廷命官的接见,也算是仁至义尽了……结果,你督邮还是摆出自己的官架子,高高在上不屑一顾,就连面子都不肯赏给人家。
带头来,活该被人家拉出来鞭打一顿,也算是刘县令为百姓们发声,干了百姓们平日里心里想干又不敢干的事情,为大家出了一口对于“黑暗朝廷”和“走狗官”的恶气……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怒鞭督邮之后,关于刘备的后续故事。
据史料记载,刘备在挂印辞官以后,又恢复了自己的“从军”身份。
当时虽然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已经被镇压,但局部地区的叛乱,还是不时发生。
所以,刘备和他的铁杆兄弟们,依然有着用武之地。他在丹阳,下邳一带参加讨伐贼军的行动,先后又被人推荐为下密(今山东昌邑一代),高唐(山东省聊城市)等地的县尉。不过,刘备在这些职位上,也都没能干上多长时间……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
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史书记载中,并没有提到刘备辞去下密县尉的原因,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描述“复去官”(再次辞去了官职)。而在高唐县,则是写明了刘备辞职的原因,是因为当地太穷,被逼为贼的人太多,刘备治理不了也打不过,所以在打了败仗以后,不得不率部退走……
看得出,刘备在朝廷眼中,依然是一颗可有可无的棋子身份。
哪里有贼兵作乱,就把他往哪里派,也丝毫不顾他的死活……最终,刘备在退出高唐县之后,就没有再继续自己的仕途之路,而是投向了自己的旧友,占据幽州的中郎将公孙瓒……(《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史书记载的事迹之中,大致了解到刘备,自从军这么些年以来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思想上的变化。从涿郡起兵,到安喜县令,再到下密、高唐县令……刘备逐渐看清了东汉朝廷的腐朽本质。
皇帝昏庸、宦官当道、小人专权、外戚干政……
刘备对于这样的现状,已经是完全心灰意冷。也明白了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同时,刘备还看清了之后的出路,与其再像以往一样,为朝廷流血流汗,却反而被嫌弃和牺牲。还不如投向那些,有规模有势力的地方大诸侯,在他们那里,自己的才能或许还能得到发挥,发展前景也会更好……
写到最后,我们还是得抛出那句发人深思老话:国不知有民,民焉知有国?
PS:怒鞭督邮这件事情,本质上是反应了东汉末年的社会问题,以及朝廷政治的腐败和黑暗。但是刘备在此事中表达方式,是如此的极端和愤慨,也可以看到他身上的那种血性,以及勇武矫健的一面……
和《三国演义》里那个性格怯弱,动不动哭鼻子闹上吊的刘皇叔相比,大家觉得罗贯中在自己的小说里,到底是美化了刘备,还是丑化了刘备呢?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