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霍光一生侍奉四帝,死前为家族讨赏——霍氏家族的崛起
一幅画改变的人生
后元元年,汉武帝刘彻赐给时任光禄大夫的霍光一幅画,霍光看到此画先是一惊,然后慢慢抬头并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老态龙钟的武帝。
此后,他没有作声,武帝也没有作声。
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在武帝送他这副画前,霍光一直是在历史边缘徘徊的人物,兄长的光辉太过宏伟,以至当时人们一提霍家,首先便是那位痛击匈奴的大司马霍去病,霍光是谁?人们不清楚。
霍光回到家后久久不能平静,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激动是武帝亲自接见,还有三分之二的激动是因这幅画预示着自己将扶摇直上。
后元二年,病危的武帝再次召见霍光,霍光哭着问武帝:“谁当嗣者”,武帝的回复只有一句:“那幅画你没看明白吗?”
刘彻授予霍光的那幅画是“周公背负周成王接受诸侯拜见图”,暗示让他辅佐幼子刘弗陵。
曾经的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摇身一变成为大司马、大将军。
终于,在卫青和霍去病后,霍氏一族又重新站了起来。
从三鼎角力到二人对立的朝局
- 三鼎角力与二人把持
在老廖眼中,霍光是一位谨慎,谦卑,重名誉,恪守臣礼之人。
其实,霍家后来的遭遇不怪霍光,倘若真的要怪:只能去怪霍光带给家族的“势”,只能去怪霍光没有好好的约束族人。
如此看来,卫青和霍光好似一个轮回。
武帝在驾崩前,匆匆为年幼的汉昭帝搭起一个由三人组成的“辅政班子”,为首的是大司马霍光,剩下两位是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
武帝为昭帝搭的这个班子很有趣,金日磾与上官桀皆不是处理政务出生,前者不过是有有救驾之功,后者心有忠骨罢了。
甚至武帝在选择根正苗红的霍光时,也仅仅只是看重了已故大司马霍去病的威望,以及霍光的谨小慎微。
武帝的意图很明显,他不过是想用这二人来节制大将军霍光,毕竟在君主看来臣子有没有才华不重要,听话才是首要考虑之事。
“九月,丙子,秺侯金日磾逝世”
————《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点下的这笔很轻,但这对霍光的意义非凡。
这一年是昭帝刚即位的元年,金日磾的去世让本是“三鼎角力”的班子变成“二人把持”。
俗语说“一山不容二虎”,可在初时霍光和上官桀的关系很亲。
有多亲?二人为在政见上保持统一,为寻求权力最大化,霍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
那时二人有多和睦呢?霍光休假离朝期间,朝中政务全部交由上官桀处理,等霍光回朝后上官桀再把权力完璧归赵。
可他们毕竟是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有斗争。
很快,他们的同盟就破裂了。
- 二人对立
首先挥剑去砍上官家和霍家之间纽带的,是上官父子。
上官桀的性格相对随和,上官安却生性功利,权欲较强。
上官安和霍光女儿生有一女,那年不过五岁,上官安为让上官家地位更牢固,居然想将年仅五岁的女儿嫁给昭帝。
上官家本以为此事运筹帷幄,毕竟上官安的女儿要叫霍光一声外祖父;谁知霍光不但没有答应,还直接一票否决。
试问,霍光难道不想自己的外孙女成为皇后吗?
大将军会提出反对,是考虑到此时外孙女太小仅有五岁,如果坚持将她送到昭帝身边,恐会让天下人耻笑,耻笑自己专权到要把还是娃娃的外孙强塞进皇室。
本来民间对霍氏专权就不满,若是再如此,霍光“专权”的说法就更加实锤。
但上官安不管这些,他是个只顾做事不顾后果的人,他不会去考虑天下人怎么想,只会关注最后的结果如何。
霍光这条道他未走通,于是便通过“丁外人”巴结到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
他和盖长公主私下做了笔交易:“盖长公主帮助上官安五岁的女儿登上皇后之位,上官安会帮助盖长公主宠爱的丁外人封侯。”
盖长公主毕竟是昭帝血亲,凭借她的帮助,上官安的女儿,霍光的外孙女顺利成为昭帝皇后。
上官家的愿望达成,此时盖长公主就指望他们去办妥“丁外人”封侯的事。
于是,在这个问题上,霍家和上官家的矛盾爆发了。
老廖说过,霍光是个谨慎小心的人,为保全名誉他连外孙女进宫为后这件事都能狠心拒绝,那就更何况有关“丁外人”封侯之事。
况且,根据汉朝历代帝王规定“无功不封侯”,霍光自然不能在这件事上落人口舌。
可好巧不巧,在“丁外人封侯事件”的基础上,上官桀岳父所宠爱的一个叫充国的太医监因私闯宫殿被判死罪,好在有盖长公主出手相救使其幸免。
“丁外人封侯事件”和“长公主救充国事件”的双重发酵,让上官家很感激长公主,而对霍光两次袖手旁观怀恨于心。
就此,上官家和霍家的关系从原来的休戚与共变为不共戴天。
上官家与霍家的斗争——上官家谋反“促成”霍光权倾朝野
上官家的这种心理,我想大多读者都会懂。
当你有求与一个自认为关系很铁的朋友时,他却以“原则不允许”为由推辞,这时你百般为难和焦急;突然另一个人拍了拍你的肩说“交给我吧!”,此时你的心里一定会对雪中送炭的这位感激不已,对那个朋友的怨恨会翻倍很多。
对于这种平常且普遍的心理是人都会有的,也是人之常情。
可这样的“心眼”在上官家族,在武帝临终托付的辅政大臣身上发生,是不应该的。
因为他们之间的交往不是个人之交,而是有关大汉王朝国国祚的合作。
上官父子在砍断与霍氏一族的“纽带”后,心中欲望空前之大,他们先是将目光盯在霍光的大将军、大司马绶带和印信上,然后再一抬头,便在昭帝屁股下的龙椅上目不转睛了。
- 上官家的杀“光”局
元凤元年,上官桀和上官安在盖长公主的指引下与“造反钉子户”燕王刘旦串通一气,准备先杀霍光,再发动政变帮助刘旦继承皇位;于是,原本是先帝亲命的扶正大臣上官桀,在鸡毛蒜皮的利益下摇身一变成了有二心的贼人。
上官桀伪造了一份燕王上书,特地在霍光外出选调校尉时呈给昭帝。
上官桀此文写的比较有意思,当中内容以燕王口吻向昭帝报告霍光选调校尉时行为不检点等等,然后话锋一转,又表达了燕王请求交出燕国绶带和印信去长安城保护昭帝的想法。
霍光不检点其实只是一个“佯攻”,促使燕王刘旦来京才是重点。
正当上官桀信心满满等待昭帝下诏调查此事时,14岁的昭帝却将此折留中不发,一直等到霍光返京那天。
等到霍光归朝,14岁的昭帝当着众臣,当着上官桀的面说:“将军去选调校尉到此折呈上不过十天,在北地的燕王怎么能得知这些?况且,将军若是又反意,没有必要去调选校尉。”
其实,在14岁昭帝的心中明白,霍光有没有反意他不清楚,他也不知道这封“燕王奏疏”是不是燕王亲笔,他在收到此折时考虑的内容应该是从“将军去选调校尉到此折呈上不过十天,在北地的燕王怎么能得知这些”这句揣摩。
昭帝问的这句并不是在怀疑这份奏疏,而是在怀疑“朝中是否有人通燕”?
不用说,上官桀通过此事已被昭帝怀疑,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 上官家族的“帝王梦”——霍氏家族的胜出
起初,上官家族的野心仅仅只限于帮助燕王刘旦篡位,仅仅只限刘旦所承诺的封赏,可后来上官安的胆子越来越大,竟想先杀刘旦,然后再废除只有14岁的汉昭帝。
但这些都被盖长公主一位舍人的父亲知晓,他立马将所有阴谋告知昭帝。其中,不仅刘旦谋反的消息被传了出来,就连上官安想谋反的事情也东窗事发。
上官安和上官桀,丁外人,以及与他们一并结成联盟的桑弘羊都被昭帝诛了九族,至于盖长公主和燕王刘旦因无颜面对皇族,故都纷纷自杀。
从此,武帝托付的三位辅政大臣只剩霍光一位。
我们不说金日磾的自然死亡,就从上官家族的灭亡看,霍光好像都没有积极地去采取什么“促进自己集权”的手段。
反观清初的鳌拜,他和霍光一样同是辅政大臣,但鳌拜为达专权,不惜以威胁皇权的方式强杀苏克萨哈。
所以,我们若想了解霍光,只需将他与同样是辅政大臣的鳌拜进行对比,霍光的为人就清晰可见了。
小结
你说霍光没有权欲吗?那是不可能的,但霍光生于武帝时期,侍奉过强权皇帝刘彻,他的兄弟是霍去病,卫青一族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若是再说的明了一点,可能正是卫青一族的遭遇深深震撼到了他,让霍光在后来辅政时即使手握重权,但在做事时始终恪守臣子礼节,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
本始元年春季,在送走了武帝、昭帝以及刘贺后,未央宫内又正式迎来它新的主人——大汉宣帝。
“大将军这是做何?快快请起。”
宣帝看着眼前在朝堂上以头触底的霍光,眼中满是尊敬和佩服。
霍光听罢慢慢将触在地上的头微微抬起,小心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汉宣帝。
此情此景,让他想起后元元年的那天傍晚,他也是如此看着武帝。
在思考一会后,霍光缓缓开口:
“臣希望归政于皇上”
在说完话后,霍光深深地吐了口气。
好似在刹那间身上地担子全被卸下,好似在刹那间他不用继续如履薄冰。
只是,霍光在说出此话片刻后,宣帝没有作声,就好像那年武帝仅仅只是给了自己一幅画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