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三起三落:当初的愤青最终被磨砺成为了乱世奸雄
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性格多疑,为人奸诈诡异,一生杀人无数。在人格魅力方面,曹操和同时代的刘备、孙权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但是曹操的才能却十分出众,可谓有勇有谋。最终,曹操凭借个人的能力和才华统一了北方,成为了魏国事实上的建立者。但是曹操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他最初不过只想当一个合格的官员。在东汉黑暗的官场之上,曹操也曾经经历了三起三落。也就是这三起三落,使得曹操看透了政治的黑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地方军阀纷纷崛起,你争我斗。曹操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曹操最初的靠山是宦官。曹操的父亲是曹嵩,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势力很大。后来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并以1亿文的钱买到了太尉一职(汉代三公之一,名义上掌握军队)。曹氏在地方的势力也是“父子兄弟,并据州郡”,如如曹腾弟曹褒,官至颖川太守;褒子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陈侯;曹腾侄儿曹鼎,官至尚书令(东汉的宰相);曹瑜,官至卫将军;曹腾又一个堂侄儿官吴郡太守。
家庭背景十分硬,曹操自己的能力也硬。据说曹操年少时期机智警敏,能够权衡应变,但是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重品行,不修学业。最初曹操的名声并不怎么样。实际上,曹操非常有才华,他博览群书,喜爱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并注释了《孙子兵法》(也就是《魏武注孙子》)。
后来曹操得到“世名知人”的太尉桥玄的赏识,桥玄称曹操为“命世之才”,并大力宣传。后来曹操又通过桥玄认识了主持“月旦评”的许劭。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的评价起到很大宣传作用,也为曹操名声大涨。要知道,在汉朝察举制下,当官必须依靠名声。
174年,曹操就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成为为洛阳北部尉。为了治理好洛阳治安,曹操申明禁令、严肃法纪,规定“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就连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都被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该事件显示出了曹操的治国之才。但是曹操也因此被调任顿丘令。
178年,曹操的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自己也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之后曹操回到家乡谯县闲居。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议郎,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为朝廷提供政策建议的官员,并没有什么实权。不过曹操倒是挺认真,他上任后,针对“党锢之祸”向汉灵帝上书,希望朝廷废除“党锢”,重用人才。不过人微言轻,曹操的言论并没有得到肯定,曹操开始认识到东汉的腐朽。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汉终于宣布废除了“党锢”政策,曹操也得到了启用,被拜为骑都尉,奉命和皇甫嵩等人进攻颍川黄巾军。此次出征胜利后,曹操被升迁为济南相。曹操以严刑峻法治理济南,大量罢免“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之官,于是该地区的豪强分封逃亡他地,使得济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但是曹操雷厉风行严重损害了当地官员的利益。不久,东汉政府宣布将曹操调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实际上,东郡太守和济南相都是两千石级别的官员,这让曹操隐隐约约感到政治险恶,“数数干忤,恐为家祸”。于是曹操急流勇退,“乞留宿卫,拜议郎”,也就是继续回到过去的军队中,去担任议郎这个无关紧要的清闲官,以免遭遇祸害。再不久,曹操就直接托病回归乡,“春夏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娱乐”。这是曹操的第二次退隐。
历史证明,曹操的选择是对的。曹操隐退后,冀州刺史王芬和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豪强谋划废黜灵帝而立合肥侯。王芬等人希望曹操加入,被曹操拒绝。之后,这件事失败,王芬被迫自杀,曹操逃过一场风波。
184年,边允、韩遂等人在凉州造反。第二年, 韩遂率领数万骑兵以诛杀宦官为名入寇三辅,侵逼园陵,“天下为之骚动”。为了保护洛阳地区,何进于188年在西园招募壮丁设立的一支新军,名为“西园八校尉”。其中曹操担任典军校尉曹操。这是曹操第三次被启用。
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进和袁绍就谋划消灭宦官,曹操提出惩办几个罪大恶极的魁首就够了。但是何进等人不愿意,他们主张赶尽杀绝。之后何进调董卓的军队入京,但是军队未到,何进就被宦官谋杀。之后,董卓进入了京城。董卓为了得到支持,提拔任命了一些新的官员。其中曹操被任命为骁骑校尉。但是曹操却不愿意和董卓合作,于是改名换姓,逃离洛阳,到达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这是曹操的第三次急流勇退,之后的曹操就开始走上了奸雄的道路了。
从曹操这一“三起三落”来看,曹操具有未卜先知的谋虑,能够预测到未来的风险和危机。我们说曹操多疑,可能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