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刘邦的十大汉代流行金句及解析
少年读史,时常陷入深深的困惑。这种困惑,既来自于知识储备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历史记录上的迷茫无解。读罢雾满拦江的刘邦传记和李开元的秦楚汉系列,想起毛泽东的词《贺新郎·读史》:“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漫漫历史,芸芸众生,谁才是历史的主人,谁只是历史的过客?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可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传奇的君王之一,他虽文化程度不高,却悟性过人;他虽自身文武一般,却善于用人;他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的人生事业成功。
既然《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令人“一篇读罢头飞雪”,那就选取“斑斑点点,几行陈迹”的刘邦经典话语,条缕分析,以解心疑。
第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读:刘邦起事之前,曾到咸阳服过徭役,目睹秦始皇出巡时的盛景,让这位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大开眼界,热血沸腾,他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对于当时的沛县泗水亭长刘邦来说,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阳一般灿烂辉煌,在霞光普照之下,刘邦的身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久久迈不动脚步,感慨至极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反反复复,只有这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所传送的感慨,几乎概括了刘邦一生的政治走向。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邦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缘于秦始皇早就是建树于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在万人观瞻的车马出行中体验人生的最大满足。
第二句: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解读: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率先进入咸阳,迅速着手实施对于秦国的统治。在萧何的主持下,刘邦宣布暂时废止秦帝国繁杂苛刻的法律,以简洁的三章法约束军民,维持战后秩序。约法三章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受刑,盗窃者罚金。之后,刘邦又亲自召集关中咸阳近处的父老豪杰,晓谕以除暴秦入关安民的旨意。他明确表示自己与诸侯各国有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关中,自己当做未来的秦王。他说,秦国法律严酷,秦中父老也久受其苦,他之所以来到关中,是为父老兄弟们除害,绝不会报复侵害,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之所以还军灞上,是为了等诸侯各国军到来后,共同确认怀王之约。对于关中及蜀汉地区各郡县,刘邦派部下与秦的主管官吏一同前往,布告安民,一切维持原状不动。
秦灭六国,秦人与六国人结怨甚深。如今破国失王,最怕诸侯国军入关以后挟仇报复,得到刘邦的亲自抚慰与宽待承诺,举国安定,人人喜乐,纷纷主动箪食壶浆前来灞上慰问刘邦军。刘邦推辞不受说:仓库中粮食有很多,不缺这些东西,不想让大家破费,秦地百姓更加高兴,唯恐他不做秦王。刘邦此举,争取了民心,安定了民情,为与项羽争霸天下,走了一步好棋。
第三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解读:公元前206年,刘邦在鸿门宴上,对项羽诚恳地说:“我和您合力攻打秦,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我没想到自己能够先进入关中攻破秦,能够再次在这里见到您。现在有小人的言辞,让我和您有间隙。”刘邦是个超级聪明、口才极佳的政治家,首先,他用老战友的身份与项羽套交情,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先缓和缓和项羽一见到他的怒气;然后向项羽解释,自己并没有与项羽争关中的意思,是“不自意”的,是慢慢悠悠入关中的,不是火急火燎的;但是,在这句话里,也隐藏着另一层意思:虽然我刘邦是不自意的,但是,我毕竟先到先得,怀王之约说“先入关中者王之”,拿怀王之约压项羽,但说得很委婉,语气很温和。
实际上,项羽允诺项伯接受刘邦的陈谢和解,撤销攻击令,已经放弃杀刘邦的念头。刘邦亲自来陪不是,施礼陈谢,表明景仰服从的心迹,项羽的怒气消失,心中的戒备化解。项羽毕竟年轻,不能深沉自持,听了刘邦这一番忆旧套近的话,竟然顺口将告发者的名字和盘托出:“这件事,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所言。不然,我项籍不至于如此。”实际上,刘项两家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也不是仅仅一个小人曹无伤挑拨离间就有的,是从怀王分派任务(让刘邦西入秦关,让项羽北上救赵)时,刘邦项羽的矛盾就形成了,他们两家也注定会走到对立面。
刘邦的金口才救了他的命,在鸿门宴时虎口逃脱,成就后来的霸业。
第四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解读:公元前203年,楚汉对峙时,项羽把刘太公放在砧板上,威胁刘邦不投降就煮了太公。刘邦却说:我和你一同接受楚王的命令,就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要煮你老爸,就分我一碗汤吧。
刘邦利用项羽率军收复梁地的机会,设计挑逗坚守项羽当时西征大本营成皋的曹咎,曹咎中计,刘邦遂一举占领了成皋,“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几乎把项羽的家底给夺了。暴怒之下,项羽迅速率领精兵强将回军向西,与刘邦汉军对峙于广武涧,即所谓鸿沟。对峙数月后,因为粮草军需不继,项羽命人将太公绑在案板上抬出,向鸿沟那边的刘邦喊道,如果不投降,我就活煮你的老父亲。
于是,就有了刘邦上面那句“经典名言”的回答,你我曾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爸也是你爸,硬要烹了他老人家,也分我一杯羹吧。刘邦这句话,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出如此诙谐幽默的“妙语”,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机智”,为了自己能活,打仗能胜,置父母于死地而不顾,心硬若此者,刘邦可谓绝无仅有。当然,也有分析认为刘邦已经掌握了项羽的心理,加之有项伯为内应,刘太公基本不会被活煮的,这也应该是刘邦情报战的胜利。
第五句: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解读: 公元前204年,楚汉对峙时,项羽埋伏的弓弩手射中了刘邦的胸口,他却用手捂着脚,对人说“贼射中我的脚趾”。刘邦的急中生智,一是为了稳定军心,二是不让项羽知道他受了重伤。之后张良强行请刘邦巡视并慰问军队,用来安抚士兵,不让楚军乘着机会追赶汉王。士兵们看到刘邦精神入如常,面带慈祥微笑,都以为楚军那一箭,并没有起到作用。张良等人封锁消息,悄无声息地把刘邦送回成皋,慢慢地调养治疗。项羽的情报系统对此一无所知,生生错过了又一次翻牌的机会。
第六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解读: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称帝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席间,他与群臣讨论他能够取得天下,而项羽失败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刘邦说,对于运筹帷幄的计谋,我比不上子房(张良);论了解国家资源,安抚百姓,为作战提供粮草供需,我比不上萧何;再论调集百万士兵,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种能力上,我也比不上韩信。因此,这三人是世上罕有的奇才。我虽然比不上他们,却能够任用他们为我做事,这就是我能够赢得天下的原因啊。项羽有范增,却不能重用他,所以才会被我打败啊!
刘邦总结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是任用了三大"人杰",这是很有道理的,刘邦知人善任,并能从谏如流,的确对他的成功裨益匪浅。刘邦打败项羽,与他的气度胸怀也密切相关,对看准了的人才,他不计成本地投入。不管要权(如韩信)还是要钱(如陈平),只要他觉得必要,眼皮都不眨,就会给人。与此相反,项羽对人才,却不提供应有的东西,即使下属立下了大功,该封官授印的,他把官印在手上反复磨玩,到了有缺角,也舍不得给人,史家称他只有"妇人之仁"。毛泽东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钱穆说:"汉高祖临阵远不及楚王。但能用韩信、张良、萧何,一任前敌大统帅,一任总参谋长,一任后勤。近代西方,始知军事上当有此三大任务之分类,但汉高祖用人早与之暗合。"
第七句: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解读:公元前200年,刘邦已经称帝,萧何负责建造未央宫,建得富丽堂皇,刘邦看过觉得觉得太奢华了,而天下才平定,所以动怒训斥萧何,意思是:“天下纷纷攘攘的打了这么多年,成败还未见分晓,为什么要把宫殿建造得这么豪华?”表面上是崇尚节俭,实则是想让萧何给他找一个适当的理由修建奢华的宫殿。萧何一番解释,“假若不建得壮丽就无法显示天子之尊贵,并且可以不使得后世再行修建时超过前代。”刘邦听后很高兴,自然是同意修建的。
司马迁评论:“高祖为人,仁而爱人。”这种仁而爱人的表现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最初体现在为官府送徒咸阳途中纵囚,继而表现在初起沛时不愿意接受沛令之职。最为典型的则以入关灭秦,与秦人约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赏;再则在汉十二年过沛,父老留饮,刘邦不愿过多打扰家乡父老,显示出对家乡人民深厚的体恤之情。凡此种种,并非作戏,而是出自一片赤诚。
刘邦的待人之道,其傲慢于人无实质性损害,其推利及人,则给人极大的实惠。这也正印证了刘邦的仁者之心之性。正因为有这种仁者之心,才能使天下归心,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上,看到更多的是刘邦的功臣受封得益,实际上,汉初的百姓得益也非常多,秦王朝穷奢极欲,收天下太半之赋,至汉初百废待兴,然而赋税并未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第八句: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解读: 公元前199年,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召集群臣,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酒宴。刘邦拿起一杯酒,起身向太上皇刘太公祝酒,说道:当年您经常骂我,说我游手好闲,不愿意干活,不会有产业,不能和二哥刘仲相比。那么,如今我的产业与二哥刘仲谁多呢?
这表面是玩笑话,实际上也反映了刘邦恩怨分明之人。他与刘太公的父子关系很复杂,一方面,刘邦是尊重父亲的,另一方面,刘邦当时对父亲是不满的,认为自己不曾得到父亲的正面评价。因有嫡庶之分,所以刘邦在做亭长之后,按照秦制的要求与刘太公分家的过程中,也没得到什么家产,所以出入酒馆喝酒还得经常性地记账,跟吕后结成夫妻,还得经常性地请假回家种那几亩薄田——这在刘邦做亭长前是不可能发生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发迹前,“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参加生产劳动。刘邦出生于农户之家,又是男丁,按理说应当下地干活,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后来他当上皇帝,也曾拿此事和父亲开玩笑。不参加生产劳动,这种人在当时被称为“无赖”,所谓“无赖”,主要是指不干活,不能给家里带来收入,不能成为家庭经济支柱。
第九句:为之奈何?
解读:这是刘邦经常说的口头禅,“这事怎么办呢?”。人不是神仙,不可能全知全能,越是会问,越是谦虚,才越能进步,只是现在很多人觉得“为之奈何”太丢人,都爱装出一副“老子都懂”的态度。
从刘邦的“为之奈何”,来分析分析刘邦的“知人善任”。一次是鸿门宴前,了解到项羽欲以四十万大军急击,情急之下,一句“为之奈何?”怎么办?怎么办?脱口而出。张良如此这般,一番谋划,刘邦言听计从,最终化险为夷。可见刘邦平日里是如何倚重身边谋士的,他身边的谋士不是摆设。
而刘邦身边谋士的价值就是在刘邦的一句句真诚的“为之奈何”的询问后体现的,刘邦也就是这样“善任”下属的。这就应该是领导艺术的真谛所在。
从一句“为之奈何”中,也可见刘邦的真诚,或者可见刘邦是深谙“真诚之道”的,不管怎么说,他没有故作镇定,故作高深,也没有任何托词,而是坦坦荡荡承认自己“没办法”。刘邦的“为之奈何”不一定是不知计从何出,只是一位英明的领导善于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领导善于以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
第十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解读: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黥布仓皇而逃,刘邦令部下继续追击,自已率部分人马还朝,路过故乡沛县时,在行宫摆酒宴请父老乡亲,并选120名青年唱歌作乐,刘邦喝到兴头上,突然亲自击筑,即兴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后,他令青年跟着学唱,还亲自舞蹈,情动之处,泪流满面。
《大风歌》表达了刘邦重返故乡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他死后,汉惠帝便将沛宫立为宗庙,祭祀刘邦,并让当年随刘邦唱歌的120年青年专门从事音乐工作,至汉景帝时,《大风歌》便一直是沛地一年四季祭祀宗庙的乐舞。
《大风歌》短短的三句话概括了一代帝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一种磅礴的激情。刘邦的功绩是使自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生活复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当然只能用大圣来形容。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中的"猛士"是富有阳光之气的壮美,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他不仅仅指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豪杰猛将,也包括了在和平年代治国安邦的良臣贤士。
刘邦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请贤臣求良将保家卫国是他的迫切所需。作为一代雄主,刘邦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又岂能不让"天下英雄入我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