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郭嘉多谋善断并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向他学习

小能 0 2024-06-23

品读原文

  《三国志》里的《郭嘉传》值得一读。

  ——引自张贻玖:《毛泽东批注历史人物》,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品读原文

  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不好办。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

  ——摘自薄一波:《回忆片断——记毛泽东同志二三事》,载《人民日报》1981年12月26日。

  品读解析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党内“左”倾错误日渐严重,中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一哄而起,人们憧憬着并不清晰的共产主义,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一场忘我的工业化事业之中。他们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希冀着在短时间内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毛泽东已经从实践中察觉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中的某些问题,思想上有所降温,政策上有所退却,当时毛泽东可能还没有从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上认识“左”倾错误,直到庐山会议前,毛泽东的思想一直是向纠“左”的方向发展的,尽管效果不很明显。

1959年4月上海会议之前,毛泽东就向党的高级领导讲述了郭嘉多谋善断的故事。3月在郑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几乎把《郭嘉传》里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故事都讲了出来: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一位有名的参谋,此人多谋善断,为曹操出过不少计策。譬如说,曹操攻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因为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如果攻打吕布,袁绍趁机介入怎么办?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所以袁绍定不会攻打许昌,于是曹操便攻打吕布,很快攻克,再攻打袁绍,又取得胜利。

接下来是要不要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作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真,兄弟俩没过多久就开始打起来,袁谭派人到曹操这里求救,曹操去救,乘机占领了信阳,消灭了袁谭的部队,后又设计消灭袁尚。说到这里毛泽东不无感慨,深感多谋善断的意义。

  1959年在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时,说到1958年经济计划搞乱了,随后他说:“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这是指陈云而言(他在南宁会议后只负责建委工作)。而后就向他解释: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于是想念郭嘉。这一时期毛泽东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可能视而不见,自然会比较大跃进以后和大跃进以前的局面,不可能不对自己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有所认识,对自己的失误有所觉察,这自然要想到原来负责经济工作的陈云。

陈云在负责经济工作时特别注重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发展,反对冒进,而当时人们披那些高指标、高计划所控制,过分狂热,再加上当时个人崇拜的甚嚣尘上,而毛泽东声称自己是反反冒进的,于是经济上更加冒进,人们又进一步追求高指标,在农业战线上时时“放卫星”,甚至有人喊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工业上钢的产量也是大放“卫星”。在这种情况下,陈云的反冒进自然要受到批评,不久,经济工作陷入困境,毛泽东对此不得不深思,不能不想陈云。

几天后,毛泽东找李锐等谈话,又说到郭嘉: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攻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为此大哭。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你“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反复提到郭嘉,这与总结和解决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关。1959年三四月间,毛泽东连续写了五封党内通讯,强调要从过去几个月措施失当这样一个深刻教训中,获取经验,反对瞎指挥风、浮夸风共产风等“左”的错误倾向。在上海会议上,又着重讨论了做工作要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等问题(见前引文第二段)。

他还说: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告诉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不要多端寡要,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国际的事要关心,国内各行各业要调查研究,还有各种学问,多端的很。但是可要抓住要点,一个时候有一个时候的要点。这是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不解决,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叫做什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什么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对外斗争,得计迟是很危险的。1959年毛泽东在一些重要场合谈论最多的历史人物,并给予很好评价的,恐怕要数郭嘉了。毛泽东对郭嘉的评价何以如何之高呢?

  郭嘉是三国时期人,初在袁绍手下做事,他看透袁绍是个“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人,要想辅佐他平定天下,完成霸业,是很难成功的。于是投靠了曹操。

  曹操同他谈论统一天下之事说:“袁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二州相从,地广乒强,而又非常傲慢无礼。我想率兵前去征讨,怎奈力小不敌,怎么办?”郭嘉分析道:“昔日楚汉战争之时,刘邦之不敌项羽,您是知道的。然而,汉高祖唯靠智胜,项羽虽强,终于为刘邦所擒。以我个人之见,袁绍有十败,您有十胜,袁绍虽然兵强,无能为也。袁绍坚持旧的礼法,因而繁礼多仪;您却讲求时效,体任自然,此为道胜一也。

袁绍逆历史潮流而动,而您则顺应形势以统帅天下,此为义胜二也。汉末政治失败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则继续实行宽纵政策,故而不能威慑豪强;您却严行法治,严惩不法豪强,故而上下人等皆知遵守国家的法度,此为治胜三也。袁绍外表似乎宽宏大量,而内心却量小嫉贤,用人而有疑忌,所任用者,唯有其亲戚子弟而已,您则是外似严肃而内心机智英明,用人而无疑忌,唯才是举,不问远近,此为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断,失在后事,您则策定即迅速实行,应变无穷,此为谋胜五也。

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之高门,依靠其累世之资历,高谈阔论揖让之高调,以收名誉,那些善于哗众取宠,用巧言以装饰外表之士多归之,您则以至诚待人,推诚而行,不务虚名,以俭朴为臣下之表率,有功者赏,那些有真知灼见,有真才实学的忠正之士皆愿意听从您的命令,为您所用,此乃是德胜六也。袁绍好施小恩小惠,而不考虑救国救民的大计,诚所谓妇人之仁;您则考虑治国之大事,恩加于四海,此乃仁胜七也。

袁绍因不懂用人之道,其大臣为了政权皆相互攻击,造成惑乱;您却用人得法,浸润不行,此乃明胜八也。袁绍是非不明,您则对于正确者迸之以礼,对于不正确的正之以法,此乃文胜九也。袁绍好虚张声势,不懂用兵之要领;您能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有恃无恐,敌军则畏之,此乃武胜十也。郭嘉分析袁、曹相争,曹操有十胜之处,真是一语见的,入木三分。

于是郭嘉备受赏识,曹操对别人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从此郭嘉协助曹操南征北讨,谋策帷幄,力挫群雄,功勋卓著。活捉吕布、官渡之战以及对乌丸用兵,这些都是郭嘉的计策,曹操对郭嘉越发器重,一再称道:‘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不幸的是郭嘉在北伐的路上病死了,曹操不胜悲痛,他抚摸着郭嘉的灵柩哭道:‘奉孝之死,真是天亡我呀!’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遭到惨败,于是更加思念郭嘉。”

  毛泽东喜欢郭嘉,在于其多谋善断,且谋断都很准确。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希望他领导下的各级干部向郭嘉学习,做事要多商量,但不要优柔寡断,要当机立断,但不要武断。这样,党就可以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三国谋士——郭嘉传
《三国故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