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希斯莱杰死亡原因是什么?希斯莱杰是真的割脸毁容吗...
01 2024-03-19
1、鲁迅先生的简介,鲁迅原名是周樟寿,后来自己改名成为周树人,出生时间是1881年9月25日。曾经有去日本留学,就在1918年用自己的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在当时存在很大的影响力,浙江绍兴人。
2、他的这一生时间,不仅在思想研究,还是文学创作和批评等方面,始终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的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更加存在了很大的影响,无论在日本或者韩国等地都有很高的地位。
3、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是世所公认的,历史己经有了定论。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谈一下个人对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一些浅显的理解。
下面总结出鲁迅生平的一些重要结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内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1887年,7岁,进私塾读《鉴略》。
1892年2月,12岁,进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读书。
1898年5月,18岁,考入南京水师学堂,被分在机关科学习,开始接触新的思潮。
1899年2月,19岁,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开始陆续创作。
1902年1月,20岁,矿务铁路学堂毕业,4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
1904年8月,24岁,去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26岁,因为在从课堂上授课的影片中看到中国人在当时日俄战争中被杀的画面,受了很深的剌激,便从仙台医学学校退学。春假假期时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堂等商议提倡文艺运动,并创作翻译出版了《中国矿产志》和《地底旅行》译本。
1908年,28岁,从师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3月,29岁,回到中国,先后在杭州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8月任绍兴中学教员兼监学。
1911年10月10日,31岁,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11月绍兴光复后,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1月,32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去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4月,38岁,开始用“鲁迅”为笔名,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这年冬天,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1921年7月,41岁,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2月,在北京《晨报》的“开心话”专栏开始发表《阿Q正传》,署名巴人。
1928年,48岁,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并陆续发表出版《小约翰》、《语丝》、《朝花夕拾》、《而已集》等作品。
1930年,50岁,1月主编《萌芽月刊》,并开始译《毁灭》。2月,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51岁,4月,其主持的“左联”秘密机关刊物《前哨》出版。
1933年,53岁,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1936年,56岁,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因病逝世于上海大陆新村九号寓所,后移灵万国殡仪馆,22日安葬在虹桥万国公墓。
在中国革命急剧发展的迫切时刻,鲁迅并不是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而是积极的参加当时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这正是鲁迅的极为宝贵的战斗风格。
鲁迅一生经历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见过蒋介石的“四·一二”大屠杀,也见过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形形色色的卑鄙手段,更见过混迹在革命营垒内部的各种“蛀虫”们的种种丑态,还有各个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
鲁迅亲自投身于当时中国人民的战斗行列,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就如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由于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其文章内容和论点也有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有些人觉得鲁迅文章晦涩难懂,应该承认,他的有些文章的确比较难懂的,但所谓“难”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读者对文章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所举的一些历史事例不熟悉。
鲁迅就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
②若干杂文的表现形式比较隐晦曲折,这是由于历史条件形成的。
毛主席曾在《在延一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指出:“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是完全正确的。
③鲁迅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是他光辉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杂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方面对敌人决不屈服,战斗到底;一方面是对人民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什提倡大家读一些鲁迅的文章?因为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概括了他丰富的斗争经验。
“知人论世”,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鲁迅曾经说过:
“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
鲁迅在长期的斗争中,异常深刻认识到敌人的本质,他运用自己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勾画出一系列的典型,他说自己的文章是: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①他的政治远见。
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案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
②他的斗争精神。
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
③他的牺牲精神。
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一点也不避锋芒,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
综合上述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上是一个优秀的先锋分子。
在鲁迅去世后,曾经与他共同战斗,或者亲身领受鲁迅教诲的许多人,如宋庆龄、茅盾、周建人、王冶秋、陈望道、叶圣陶、唐弢、巴金、冯至、李霁野、张望、刘岘、曹白、川岛等等,都发表了回忆鲁迅的文章来纪念他。
最后还是用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来对鲁迅作个总结: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