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阶:李白,陶渊明,苏东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大学演讲中说道:
不同年龄段,应该去阅读不同的书籍,很感谢我能在30岁时阅读《道德经》,而不是在20岁,或者是40岁。
是啊,书中的知识是亘古不变的,但阅读的我们却有不同的心境,书籍是如此,诗词也是如此。
人之少年,要有李白之“狂傲”;
人之中年,要有陶渊明之“淡然”;
人之晚年,要有苏轼之“豁达”。
1
少年宜读李白:意气风发、鲜衣怒马
少年,是人生中最为坚强的一段时期,因为年龄尚小,所以有无限的可能。
但少年时期,同样也是人生中最为脆弱的一段时期,尚且不成熟的心智,很容易被挫折打败。
所以在少年时期,宜读李白的诗词,诗中除了浪漫外,更多的是对命运的反抗,以及自我的救赎。
天宝初年,李白被引荐进入朝廷为官,本欲在仕途路上大放光芒的他,却频频出现差错。
最后竟然惹恼了唐玄宗,导致被“赐金放还”,自此算是彻底断了仕途路。
面对如此巨大的落差,李白伤心过,迷茫过,但他还是走了出来,并写下名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当后人在诵读李白的《将进酒》时,又有几人能联想到,这首诗是在李白被贬官之后所作。
人生仅此一次,少年当如李白一般,时刻提醒自己:
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不要对自己失去自信心,要永远怀着自信坚强地走下去,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信自己的才能。
每个人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取代的。
2
中年宜读陶渊明:心境淡然、内敛沉稳
有著名文人说过:懂得看淡得失的中年人,才能漂亮地走好余生。
人到中年,安稳为首,时间为贵。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像一壶好茶一样,年少时候的活力慢慢沉淀下来,对世界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的冲动,只想安安稳稳的生活。
公元417年,辞官归田十二年的陶渊明写下一首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向往仕途,因此哪怕仕途之路并不顺畅,但也屡屡尝试,一直没有放弃。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官场的腐败让他内心失望至极,于是临近中年的他选择归田隐居,自此再也不入仕途。
人到中年当如陶渊明一般:静守淡然,随遇而安。
当人生过半,就会明白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人生是最为平稳的阶段,你只需要保持着一颗宁静淡然的心态,顺其自然就好。
3
晚年宜读苏东坡:乐观豁达
提起苏轼,人们总是向往他那份在苦难之中的乐观,以及发自内心的豁达。
这份乐观和豁达,正是晚年的我们所最缺少的东西,老人为什么不快乐?并非是物质上不够满足,而是精神上不够豁达。
当年过六旬的苏轼被贬到岭南(今广州、海南)时,他没有不满,更没有提出抗议,而是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前往岭南的道路。
别人眼中的岭南,是荒芜之地,是流放罪犯的地方。苏轼眼中的岭南,却有不同的模样,他也因此作诗一首: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苏轼笔下,岭南似乎没有那么令人畏惧和荒芜,反而是一片宜居之地,令人心生向往。
人到晚年,此生已过大半,之后的时光已经不多,何不珍惜当下,好好享受每一天。
与其每天操心一切,不如就同苏轼一样,看开一点,豁达一点,如此便能快乐一点。
少年时读李白,是告诉自己: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对自己失去自信心,要永远怀着自信坚强地走下去,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中年时读陶渊明,是告诉自己:
人生如泡茶,一遍水,两遍茶,三遍四遍是精华。最好的状态便是看遍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晚年时读苏东坡,是告诉自己:
自己不幸福并非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不够快乐,凡事看开一点,看到好的一面,如此便是人间好时节。
来源:诗词天地
作者:贰拾柒
编辑:浅浅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