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圣——杜甫的坎坷一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看到长安一片荒凉,心中有感而发所作,诗名为《春望》。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写的每一首诗都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情感,因为其写诗风格极具现实色彩,所以杜甫也是现代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
● 年少轻狂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父是杜审言,母亲是豪门贵族河东崔氏之女。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与条件下,杜甫小时候可谓是锦衣玉食。
不仅是生活富裕,就连文化熏陶都不少,因此杜甫七岁能写诗,十五岁正值年少气盛,还曾爬过书摘过枣;也曾看到过公孙大娘舞剑;跑到岐王的宅院里,听过李龟年唱歌(也就是唐诗《江南逢李龟年》中的主人公)。
在这样的日子里,杜甫过得十分潇洒恣意。
● 考场失意
在家宅久了,总会萌发出一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
于是杜甫十几岁外出远游,然后二十四岁第一次参加科举,只可惜名落孙山。
虽然没有考上,可少年正值青春,心中热血不减,所以在外出远游登泰山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豪言壮语。
等32岁再次远游时,杜甫遇到了他的偶像——李白,便与其一起游山玩水,同行的还有一位“电灯泡”高适(《别董大》的作者,就是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那位)。
三人一起玩耍了一段时间,然后各自分别,就是这一次分开,杜甫在没有机会和偶像见面。
35岁时,杜甫应唐玄宗的号召,再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杜甫又落榜了。
不过与之前一次不同,这次失败之后,杜甫并没有离开长安,而是想通过达官贵人的举荐进入朝堂。只是杜甫在长安这样奔波了十余年,最后才混了一个小官。
当了官之后,杜甫觉得在这个岗位上根本发挥不出他的才能,就没有认真工作,上面看到杜甫这样摸鱼,就把他的官职给贬了,换了一个更小的官位。
人到中年,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此时杜甫已经四十四了,再也经不起折腾,只好咬着牙上了岗。
● 晚年凄惨
工作岗位有了着落,杜甫就想回家看看,谁知道一进家门就听到小儿子死了,人到中年杜甫体验了一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
等把小儿子后事安排好之后,杜甫想到自己在长安的心酸十年,于是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怀咏五百字》这首诗,全诗洋洋洒洒五百字,非常契合诗名。
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非常出名,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出圈了。
工作离开久了,难免会出问题,这不杜甫刚一返回长安,安史之乱就爆发了,然后他就和王维一样被俘虏了。
王维因为名气大,官位也不小,所以被严加看管。杜甫则是因为官太小,被忽视了,也算是另一种因祸得福吧。
大概是心酸日子过多了,杜甫也看不的别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猛烈的爱国情怀涌现了出来,杜甫开始忧国忧民(宋朝范仲淹估计就是学杜甫,才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下了千古传唱的佳作“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经历了一场战乱,杜甫已经没有心情上班了,于是辞职带着妻子去了成都生活,因为没有钱,只能盖得起一间茅草屋,后人把这座草堂叫做“成都草堂”。
在成都这段日子,杜甫每天与妻子下棋,偶尔在大风天或者是下大雨的时候修补草房,不然就没得住了。
命运大概是看杜甫太惨了,于是发发善心。在成都呆了没几年,杜甫跑到了夔州,在好心人柏茂林的帮助下,当起了农田管理员,勉强能让一家老小吃饱饭。
也许是年少时的毛病,在夔州呆了一段日子,杜甫就呆不住了,于是南下准备投靠舅舅,只是运气不好碰上了叛军作乱。
没办法杜甫只好原路返回,常年的奔波吃不饱饭,让杜甫的身体日渐虚弱,在回岳阳的途中,不幸病死在了小船上。
纵观杜甫一生大约是先甜后苦,年少的潇洒终究在长大后付出了代价。虽然一生短暂,可杜甫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一生写诗三千多首,无愧于“诗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