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诗人王勃“洗稿”“洗”出了千古名句,让人们忘了原句

小能 0 2024-04-23

王勃,唐朝大才子。

那一年,滕王阁举行集会,以《滕王阁序》为题,开展同题作文大赛。

在集会上,二十多岁的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震惊四座,传为佳话。

这个名句,其实也是“洗稿”,化用了北周时期庾信《马射赋》一诗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句。

类似的还有很多。

说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你是否会顺口接下“人间正道是沧桑”呢?

其实,“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句子,“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句一出,引无数诗人竞折腰,纷纷嵌入自己的诗句中,有人做过统计,至少有15次被引用过,创下了历史记录。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 

“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试将离恨说渠侬,天若有情天亦老” 。 

“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 

“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 。 

“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 。  

“坐来虽近远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 。  

再比如:苏轼的名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化用石曼卿“月如无恨月长圆”的句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

诚然,“洗”出了水平,洗出了境界。

洗稿,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特别对写作小白们作用很大。

你想想,别人就一个话题,写了那么多的文,你统统拿来,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化为一体,既节约了时间,又保证了质量,何乐而不为。

哪些可以“洗”?

画龙点睛的金句

王勃洗的就是金句,点睛之笔。庾诗中,“落花、芝盖、杨柳、春旗” ,四种物象互不相干,着色单调,意境平平。王诗,选择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种物象互相映照,有静有动,水天一色,是一幅和谐的秋日风景画。再从结构对比看,就是用了庾信诗句的句式。

具体到我们的写作中,如果别人的金句是“要么……要么……”这种选择句,那你也来个相似的句式。

行文推进的结构

说白了,古往今来,文章结构就那么几种。最常见的,就是总分总结构,被称为经典的学院派结构。不管行文到中间,是正反对比,还是层层递进,抑或是排比并列,大的结构上,还是总分总为主,你套用到你的文章里,没错的。

具体到论证方法,类似的文章用了演绎论证,从N到一,你可以倒着来,来个归纳论证,结论先行,先摆出结果或者结论,把用户吸引住,然后层层剥。

蕴含道理的故事

故事是用来说明观点的,每一个故事都有隐喻的意义。你看别人文中论证一些思想、观念,用了古人的例子,你可用时尚的说法,用了外国的警句,你可用咱们老祖先的话。

比如,讲成本管理,《三国演义》有利用草船借箭10万支的故事。讲时间管理,古人以黄河流域为参照提出“二十四节气”,计时工具有沙漏,儒学宗师董遇提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建议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读书,这些都可证明类似观点。

传达意图的标题

那天我和一位老师讨论标题,大体意思就是今天不吃苦,明天会吃更多的苦。老师几分钟,就帮我搜了10多个,比如“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你不愿吃奋斗的苦,就会吃婚姻的苦”“你享了不该享的福,就得吃不该吃的苦”,举不胜举。

这不正好吗?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灵感,从中受启发,另一方面,另辟蹊径,也避免了撞车。

怎么“洗”?

纵向深挖,接着讲

哲学家冯友兰有一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这是哲学治学而言,同样也适用于网文写作。“接着讲”,用在这里,就是突破、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对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从古到今,源流是什么,脉络是什么,走向是什么,捋清楚。

在此基础上,别人是怎么写的,梳理出来,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沿着他们开创的道路,再往前走一步,再往深里挖一挖,提出超越性的观点,赋予新的内涵。

顺便说一下,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谁,不管讲怎样的故事,都要渗透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古今中外所有好的作品都是。网文,也要有这种品格,也是当下最欠缺的。

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你发现趋势,顺应规律,揭示本质,上升到哲学层面思考问题,立意一定是高远的,文章是有厚度、深度的。

横向比较,大切换

看过的文章里面,引用了那些经典案例、引用了哪些名言,对这些素材归纳解读,可以证明几个观点,可从几个角度去分析,别人用过的观点、角度有哪些,找空白点,切换频道,错位中求突破、差异化写作。

还是那些案例、那些名言,但使用的方式、目的,都变了。

当然,要有选择地用,表达的意思不同,侧重点也会相应地不同。

比如,一个问题,别人是从社会或经济的角度分析,那你可以从自然、历史、人文维度去判断。

比如,别人用过的一个事例,原文很长,你可以大规模压缩,短短几句话,大而化之,写意般的;相反,别人用过的事例是略写,粗线条的,你可以找度娘,或者查阅图书资料,把细枝末节翻出来,用个工笔画的手法,只要符合你的文章需要,都是可以的。

这样,就不会千篇一律,同质化了。

元素整合,达化境

元素有限,创意无限。从古到今,艺术元素始终还是那些,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充实、拓展而已。

有的历经几千年沉淀,成了定式,比如诗歌中的意象,杨柳依依抒发着挽留、惜别之情,红豆生南国象征了爱情或相思,梅花傲雪展示的是不屈不挠的品格

就拿语言来说,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再加上各种文化的交融,网文中语言的语序、语义、语法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比如“难过死了都”“我都急哭了快”,这是英语语序的干扰,倒装了。

对这些,凡是鲜活的、表现力强的,就借用过来,别人说10万+,你来个35岁+,别人说颜值,你用个武力值,有人说种子用户,你造个种子想法。

这样,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别人文中的元素,吸收、内化,然后输出,与你的文风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这时候,你的文章与参照文拉开距离,已经陌生化,所借鉴对象变得模糊,只能看到背影。

总体把握,重内在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大的框架,比如起承转合,比如引议联结,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怎么衔接,怎么过渡。

小的部分,比如,对比论证,正面事例要丰富,反面举例要深刻;层递结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必须注意先后顺序;再细化到一个小观点,可用中心句+过渡句+材料句+分析句,还可把句扩容为段。

这些,都是经过好多人的反复试验,总结出来的,顺应了事物演变的规律、用户阅读的习惯,其中暗含着好多学理。

查阅网文,就得结合实例,挖掘最有价值的东西,从骨髓里提炼,从大到小肢解,搞清背后的原理,摸清组合的思路,象庖丁解牛一样,目无全牛。开始写作时,就是洗牌重组的过程。

打个比方,就像炒菜,菜还是那些菜,料还是那些料,大厨一换,刀功有高低,佐料有咸淡,火候有差别,菜系有兼容,再起个接地气的菜名,不就是一道新菜品了吗?

虽然借用了先作品的观点、风格、题材、创作手法等,但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判断,留下了统筹、取舍、布局等个人印记,是演绎,是创新,形成了自身独立的图式,使新作品与原作已大相径庭了。 

这是网文之间洗,还可从网文之外洗,跨界思维,混搭使用,洗出一片新天地。

故事文,从小说的写法中洗,洗细节刻画的方法,洗故事情节推进的方法,比如马原就总结过故事结局的13种方式,比如小小说设置悬念、出奇制胜的手法;可从电影表现手法里面洗,比如开端与结尾重合,形成封闭的圆形结构,例子很多。

人物文,可从名人传记里洗,常用的一种散点结构,把段落拉开,各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是一些片段组合。

干货文,以知授人,讲的是方法论,引用数据、设置图表,增强视觉冲击力,串联故事、运用修辞,化抽象为具体,这都是说明文惯用的手法,可迁移过来。

情感文,以情感人,相对而言,更加强调共情,注重描写的细腻,重视心灵沟通,好多抒情散文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观点文,和议论文有些相似,只是观点文故事性更强。再如,并列式行文,一般是先提出一个总题却不确定论点,在本论部分围绕总体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论证,从不同方面阐释总题,得出结论。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不能互相包括,也不能互相交叉。提出分论点,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3个角度提出分论点。事例、名言等论据,必须从不同角度选取,不然以偏概全,不够严谨。等等,都是取之不尽的富矿。

再引申一下,一通百通,任何艺术门类的原理是一致的,各艺术门类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比如书画中的留白、阴阳、收放等等,都可以汲取到网文写作中来,丰富网文的表现力。

总之,把洗稿作为一个学习借鉴的过程,作为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那么,他就是有法可循的。

把握好一个大的原则,处理好旧与新、表与里、度和量、形与神的关系,集大成、重神似,脱胎换骨、袭旧逾新,就不不止于碰到抄袭的红线。

相反,一旦有了惰性、有了功利心,操之过急,一下子可从借鉴滑到抄袭,仅一步之遥,那是真的洗稿了。

从抄袭到借鉴,进而蜕变,开始原创,从“无我”到“有我”,实现华丽转身,需要经年累月,持续修炼、提升、积淀,需要不懈努力。

最根本的是,着眼于艺术素养,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创造力,在守正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创作出更多原创性的作品。

初唐最杰出的天才,用自己的余生,换回一场风调雨顺
《感遇》诗的兴寄,陈子昂的风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