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认真读史书之三国(一)三国第一谋士——郭嘉

小能 0 2024-03-22

引子: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三国,一个英雄备出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风云际会的时期。在经历大汉王朝前后四百年的漫长历程后,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治之后的大乱。朝廷羸弱,军阀割据,外戚专权,宦官弄术,这个模式成为中华帝国封建王朝后2000年不断上演的轮回剧。英雄的故事,也随之流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隶属许昌市管辖。禹州因大禹治水而得名,禹的儿子启,曾经建都于少康城,今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商王朝时期,为彰显皇恩浩荡并安抚前朝,汤王将夏朝后裔仍安顿于此。后周武王时期,封其弟于康,今天的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至始皇帝,分天下为36郡,改阳翟一带为颍川郡,封韩国后裔为王,居有此地。由此可见,如今很多人并不了解的禹州,曾经是中国古代王气的发源地之一。发展到三国,居于此地的英杰辈出。曹操账下第一谋臣荀彧,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演义中识卧龙、凤雏的智者司马徽,颍川阳翟人。让刘皇叔三望乃至折枝的徐庶,颍川阳翟人。荀彧之侄荀攸,颍川颍阴人。被曹操称为文官典范的陈群,颍川郡许昌县人。可以说曹操的文官当中,大部分智谋出自禹州。

按正史记载,曹操的第一能臣是荀彧,而三国演义,则奉诸葛亮为第一神算。我不是史学家,无意去评论拥有诸多传奇的年代,究竟谁才是排行榜的第一名。只是从自身的理解,谈谈我的史实观。世人称郭嘉为鬼谋,常引用曹操南征荆州,于巴丘遇疾疫,烧船而还时的感叹,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的确是一个智者对另一个智者的最高评判,但是郭嘉可称谋士之首,还因为他独有的一个特质——识人。

郭嘉出道的时候,天下已是群雄并起,由于外戚何进的昏招,董卓被引狼入室,汉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中央失去了对地方豪强的控制力,当时富甲天下、公侯三代的袁氏家族成为地方势力最为强悍的一方,当然也是天下英雄向往的明主。郭嘉也慕名而来,其同乡郭图及辛评、辛毗兄弟,都在袁绍账下听差,位高权重,这也平增了一份郭嘉投靠的好感。然而,不过数日,郭嘉就看出这位当年以名士自居,想居有天下的主子并不可靠。郭嘉对郭图及辛评说,“明智的人对选君主很慎重,所以能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事,从而可以建立功名。袁绍只想效法周公礼贤下士,却不知道用人的关键,抓的头绪很多却不得要领,喜欢谋划却做不出决断,想和他一同挽救天下的危难,完成霸王的事业,难得很啊!”无独有偶,在四百多年前,也有一位白身起家的霸主,几乎干过同事愚蠢的事。《史记.高祖本纪》中曾经记载,刘邦问大臣,吾何以得天下?大臣高起、王陵的标准答案并未让高祖满意,高祖自己给的答案很有几分深意,“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一句话,好的领导就是可以知人善任,明心决断的那个;差的领导就是那个有一个人才也不能用,没有气量的那个。这个故事还有一个通俗版本,没有史书那么晦涩,却更能说明问题。刘邦在问这个问题时候,张良回答,项羽只羡慕名士的名声,用的人都是一些只能高谈阔论的人,范增小有脾气,就不能容忍,所以没有真正的人才愿意依附于他。而高祖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所以可以得胜。张良这个回答,确实指出了人才使用的真谛。汉初三杰,萧何是跟随刘邦起事的反寇;张良是谋杀始皇不成的通缉犯;韩信曾是混吃混喝的街头混混,受过胯下之辱;陈平曾因好吃懒做被其嫂嫌弃,更有野史说其曾与寡妇通奸。这些后来兴汉的重臣,年轻时无一不是有缺点的人,但是却无碍他们在后来的战争中闪烁出耀眼的光彩。

郭嘉也不是一个完人,史料记载郭嘉身形伟岸,好花酒,经常喝醉了在军营中唱歌,其同乡陈群深恶此行,将这些不检点的行为报告给了曹操。但是曹操喜欢郭嘉这种率真的性格,没有责罚。陈群忠于职守,也给予了奖励。从这点上来看,曹操确实是一位名主,可以明辩是非,也可以知人善任。

曹操帐下,有很多来自颖川的奇才,戏志才就是其中一位,但是这位天才却不长命,很早就因病离世。曹操对同为颖川人的荀彧说“自从志才死后,就没有人和我一同商议大事了,你的家乡多有人才,谁可以接替他呢?”荀彧推荐了刚刚离职回家的郭嘉,而曹操与郭嘉一番长谈之后,马上认定“能使我完成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了”,而郭嘉以他敏锐的目光,也认定曹操就是那个他值得托付一生智谋的人。

郭嘉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的势力还很弱小,更为要命的是,曹操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佳。战乱把这个曾经富庶的地方变成“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粮食、人口都极度匮乏,四周还强敌环伺,北有袁绍,公孙瓒、南有刘表,孙策、东有孔融,袁术、西临西凉诸军。虽然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拥立了汉献帝,但是这个傀儡皇帝带来的好处只是让曹操增加了人望,并不能抵挡四面军阀的野心。流浪至此的吕布,更是成了曹操的心头之患。曹操三征吕布,有胜有败,士卒疲倦,加之后方不稳,袁绍、刘表虎视眈眈,曹操心生退意。此时,郭嘉站了出来,力主首先攻吕,并为曹操分析了利弊,吕布虽然势力不如袁绍、刘表,但是刘表为人保守,乐于偏安一方;袁绍好谋无断,犹疑不决,而吕布是困守之虎,如果不早日铲除,他就会像平头哥一样四处作乱,动摇根本。这个论断充分体现了郭嘉的谋略,于万千头绪中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准确的判断,不仅有形势上的敏锐还有对人性的洞察。

更能体现郭嘉这种能力是他对另外两个强敌的预测。孙策,三国时期割据势力孙坚之子,少有勇力。其父讨伐董卓,诛王睿,杀华雄,名噪一时,是诸联军讨伐董卓时唯一正面硬刚获胜的军队,后孙坚为刘表势力所妒,设计杀害。孙策时年十七,众人皆欺子少母弱,但孙策心有大志,立誓为父报仇,屈身于袁术门下,袁术见孙策年少有为,对其又爱又怕,其反复无常的性格让孙策终究离门独立,在吞并江东以后,曹操曾感叹“策已无以争锋了”,一度想用和亲的手段拉拢孙策。当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时,孙策想暗中偷袭许都,如若成功,曹操将腹背受敌,再无翻盘的可能。对于孙策,曹操一直很是抵防,手下谋臣良将也多有敬畏,只有郭嘉不以为意。郭嘉曾预言“孙策并吞江东,杀的都是英雄豪杰,但是他办事轻率而无戒备,即使身率百万军队,也和孤身一人在原野上行走没有两样,他将来一定死于宵小之手”。郭嘉这个预言在孙策身亡前一年,一年后,孙策在谋袭许昌前果然死于许贡门客之手,彰显出郭嘉惊人的预见力。

郭嘉看透的另一个人是袁绍,对于这个曾经干过自己主子几天的人,郭嘉更是清澈见底般看透了袁绍的本性。在与袁绍彻底摊牌前,曹操的势力是远逊于袁绍的,袁绍世代为官,在河北一带有极强的势力,手下还有诸多良将谋士,很多人才都认定未来一统天下的必定是袁氏兄弟,因此乐于归服。对于和袁绍开战,曹操是很犹豫的,毕竟没有十足的胜算,但是袁绍在北翼,终将图谋天下,因此撕开脸皮只是迟早的事,只是如何下手,是困扰曹操的难题。曹操第一谋臣荀彧,曾言曹袁有四胜四败,《三国志 》记载,彧曰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简而言之就是袁绍在度量上不能容人,在谋略上狐疑不断,在法度上有令不行,在品德上虚名寡义,任用之人多为纸上谈兵,没有实学。不得不说荀彧的分析,确实切中了袁绍的要害。而我们再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晋,傅玄著《傅子》记载,曹操再问郭嘉,郭嘉答道“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这个分析将两者的对比扩大为度、谋、武、德、道、义、治、仁、明、文十个方面,活脱脱剥去了袁绍的光环和外衣,把袁绍的缺点一览无余的展现了出来,让曹操下定了开战的决心。

郭嘉不仅对袁绍了如指掌,对其两个儿子也是所知甚深。袁绍死后,河北还有大片土地和人马控制在袁绍的两个儿子的手中,还有审配之类的优秀人才辅佐左右,如果能同力抗敌,借助于数量和粮食给养等优势,曹操想轻松拿下河北也是很困难的事。这个时候,郭嘉劝曹操,“虽然与河北势力作战数次都取得了成功,但士卒消耗也很大,如果这个时候继续攻击,只能让袁绍的两个儿子团结起来,共同抗敌,袁绍很爱他的两个儿子,在生前一直没有选定接班人,两个人都有一个贪婪权势的谋士(郭图、逢纪)的支持,如果我们攻势放缓,他们一定会鼓动袁绍的儿子们争夺继承权,那个时候,两败俱伤,再一举进攻就可以成功了”。曹操采纳了建议,佯攻刘表,果然袁谭和袁尚起了内讧,袁谭打不过袁尚,派遣郭嘉的老乡辛毗乞降,曹操成功削弱了袁氏势力。袁氏兄弟只能逃往乌丸。

当曹操准备再攻乌丸的时候,已经投靠了刘表的刘备建议北袭曹操,曹后方空虚,想就此回兵。郭嘉又一次反对,并分析说“刘表没有大志,虽然刘备是当世豪杰,但正因为刘备能力强,刘表不敢重用他,所以南方只是虚张声势。而乌丸依仗地域偏远,一定不会对我们防备。袁家三代公侯,在当地极有势力,而蹋顿一直对中原有野心,如果让他和河北的反叛势力联合起来,青冀两州就不在我们手里了”。曹操因而采纳郭嘉轻装快进的策略,在乌丸无准备的情况下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其首领蹋顿也一同被杀。之后,袁氏兄弟逃去辽东,郭嘉于重病弥留之际对曹操献计说,“公孙康与袁氏平素不和,接纳只是权宜之计,如果现在进攻,公孙康一定会与袁氏联手。但是如果摆出不图谋辽东的姿态,公孙康一定不会留着这两个仇家”。此后果如郭嘉所料,公孙康杀袁氏兄弟以示好曹操。

郭嘉一生只有短暂的三十七年,职位也不是曹操军中最高的,甚至与其智谋相比要低许多,并且只有军中职务而没有朝廷官位。但是为什么可称其谋略在众谋士之上呢?是因为郭嘉做为一个智者,很了解自己的定位,也清楚自己的事业所在。荀彧同样是一个大才,很早就出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晚年却反对曹操加进九锡,其实他早年的作为,正好是助曹操夷灭汉廷的,却一生糊涂至此,没有发现自己已经与扶汉背道而驰。相反郭嘉则很清楚曹操的志向,也清楚自己辅佐的目的,只此一点就高出他人许多。郭嘉的谋略,更多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上,可以从本质分析现象,更多是战略上的规划,也有战术上的奇迹,同时可以做到这两点的,即便此后的司马氏,也难比其项背。郭嘉的离世,让曹操失去了一个重要支点。之后曹操除了拿下荆州部分和西凉,在对付主要对手孙、刘政权时多有失误。这也让他在兵败之后唏嘘不己,倘若郭奉孝在,中国的这段历史或许会有所改写。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不英年早逝,曹操真能统一天下吗?
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