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被“绑架”的一生(系列二)
之前讲过一篇《鲁肃被“绑架”的一生》,但可能很多人对鲁肃如何来到江东,了解得不是非常透彻,好像他只是因为和周瑜结识就一起去了江东如此简单而已。今天就来再好好讲一讲,其实他来江东的经历真的是一段奇缘啊,全程都很匪夷所思,让人不得不感叹人间的缘分总是妙不可言的。
1. 鲁肃完完全全是被周瑜“绑架”来帮助孙权的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他比175年出生的周瑜大3岁,活了45岁,是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他自幼丧父,是由祖母抚养长大的。虽然很早就丧父,但比较幸运的是,鲁肃出身算是当时豪族,家境颇为殷实,还仗义轻财,“家富於财,性好施与”。《三国志》仅记载了鲁肃出身富有,乐善好施的一面,而《吴书》则记载了鲁肃更加真实的形象:野心勃勃的江淮豪侠和对大汉失去信心的好乱之士。
根据《吴书》描述,鲁肃身材高大,相貌魁奇,在东汉黄巾起义,初步呈现动乱之相的时候,在曹操还是大汉忠臣,试图匡汉的时候,十几岁的鲁肃心中就完全没有大汉了(笑),而是积极学习剑术骑射,花大价钱招揽豢养轻侠少年(俗称混混打手),专门躲在山中练习射箭和兵法。家族中的长老和长辈都觉得有这疯狂的败家子,鲁家迟早完犊子啊,“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但在秩序和法律乃至皇权都崩坏的汉末乱世中,像鲁家这么有钱有粮的,会被各种大小军阀(aka大小土匪们)打劫和屠杀,鲁肃利用钱财为自己家组建了一支军事力量在乱世中保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接下来果不其然就有人来打劫他们家了。(周瑜:没错,正是在下)
我们都知道周瑜公元195年开始在当时实力最强的大军阀之一袁术手下工作过3年,“观术终无所成”后才于198年携带鲁肃渡江到江东打工。周瑜在袁术手下工作时,授命为居巢长(今巢湖一带),公元197年的时候当地闹了灾荒,周瑜养不活自己手下的兵了,就去拜访鲁肃顺便借粮,我专门查了一下从周瑜任职的居巢县到鲁肃老家定远县,居然要200公里,这个顺便可真够顺便的(其实就是周大人听到有钱人专门去打秋风了)。
这段记载原文是: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要知道,周瑜这个人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兵不离身的,所以他是领着数百人去“拜访”鲁肃的。当时鲁肃家有两个圆形的米仓各存有3000斛米,鲁肃看了看这位来打秋风的漂亮长官,二话没说就用手指着其中一个赠给周瑜。3000斛是什么概念呢?唐朝之前1斛约60kg,宋朝开始1斛约30kg。3000斛米相当于18吨粮食,18吨粮食啊,估计周县长带几百人过去搬十几趟也未必能搬完。
鲁肃的出手大方把周瑜震慑到了,怎么能放过这样豪气冲云霄又大手大脚的土豪,于是二人同春秋时期的季札和子产一样,成了一见如故的闺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经过此次打劫,袁术也听闻了鲁肃的名气,就任命他为老家东城县的县长,可是这是违背汉朝法制的,汉朝有个三互法规定官员是不能在家乡做一把手的(说白了就是袁术自作主张瞎胡闹)。鲁肃认为袁术不能成事,便带家人和豢养的打手百多人南下跑了200公里去投靠在居巢的周瑜。(他俩在巢湖一带还留下很多治理水灾的蜜汁搞笑传说,一般都是周瑜在岸上指挥,鲁肃去下面挖泥,然后项目还黄了,这个有机会以后再细说)
也就是这段时间,鲁肃和周瑜应该在居巢县深刻交流了彼此的价值观和天下观。即:汉室不可复兴,要成就独立帝业,谋求青史留名的从龙之功。198年,周瑜观察觉得袁术是不中用了,于是无情地带着鲁肃又跑了240公里,渡江到达曲阿(今江苏镇江丹阳市),投奔了孙策。
可是两人千难万苦渡江到了曲阿,由于周家之前是入股投资过孙策的,周瑜是被任用了,但鲁肃却大概率是由于跟孙策集团理念不合,没有受到任何任用,坐了一个冷板凳。
屋漏偏逢连夜雨,把鲁肃养大的奶奶此时又在曲阿亡故(这老太太也是惨,跟着孙子四处折腾,被从东城迁徙到巢湖,又从巢湖渡江来到了江东),大概于198-199年间,鲁肃就将奶奶的遗体带回老家东城安葬。
鲁肃这人,有一种天才般的恐怖社交能力,知交好友遍布天下,各方势力都不缺他好盆友,相信这也是周瑜看重他的很大原因。
所以回到东城期间,他就收到了好友刘晔(未来魏国的三朝元老)的书信。刘晔可能听闻鲁肃在孙策处混得实在是惨,就告诉他在庐江、九江之间的巢湖一带的豪族郑宝已拥兵上万,而且控制的淮南地区的地盘比偏僻的江东更加富庶,周围很多人都去投靠他,看情况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劝鲁肃和他一起赶紧前往投靠,去晚了高的官位就被别人占光了。鲁肃一听,分分钟答应了刘晔,完全放弃了孙氏集团。但这次选择决并没有字面上这么简单。
首先看看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刚死,鲁肃去曲阿接家人却发现周瑜率先将其母绑走时,鲁肃这时候到底是要去投靠谁?之前准备去投的郑宝已在199年被刘晔所杀,刘晔控制了郑宝的军队转投庐江郡太守刘勋(这里可以参考《孔雀东南飞》),在刘勋被孙策打败后,跟随刘勋北上投靠了曹操。
孙策亡于200年四月,即使古代的信息传播再落后,郑宝死了大半年的消息近在咫尺的鲁肃不可能还不知道吧?而且鲁肃既然答应了刘晔投郑宝,事情发生了变故,刘晔总应该会再书信通知鲁肃吧。
所以200年,鲁肃再见到周瑜时,鲁肃当时实际准备跟随刘晔跳槽的地方是曹操那边!(其实鲁肃要是真随另一位闺蜜刘晔投靠曹操,参考刘晔在曹魏的待遇,鲁肃估计也会混得不错,不过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有名了)
这块之所以没有明确记载的原因应该是专美传主的不成文传统(即:在我的传里不能说我坏话,比如张昭赤壁要投降这种大事在本人的传记中都没有提及,都是在别人传里提的),为了帮鲁肃隐去曾经想投曹的倾向,所以这段处理得非常模糊。
但仔细捋一下,就会发现关于鲁肃的时间线起始其实非常清晰:
- 195年,孙策渡江时兵马船只短缺,向周家求助,周家进行了投资,由周瑜带人资助了孙策渡江。
- 196年,22岁的周瑜与伯父周尚回到寿春,周家公开倒向袁术。
- 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袁术欲以周瑜为将,周瑜自请为居巢县县长→同年赶上灾荒,22岁的周瑜拜访25岁的鲁肃请求借粮,两人结为好友→袁术欲启用鲁肃,鲁肃拒绝并到居巢县投奔周瑜。
- 198年,周瑜“观术终无所成”,携鲁肃渡江投奔孙策→孙策未任用鲁肃,同年恰逢鲁肃奶奶去世,鲁肃返回东城安葬并守孝→刘晔得到消息鲁肃在江东混得不好,写信鼓动鲁肃和他一起投奔江淮豪帅,拥兵过万的郑宝,鲁肃答应。
- 199年,刘晔与郑宝发生冲突,刺杀了郑宝,带着郑宝的人马投奔庐江郡太守刘勋→199年冬,刘勋没有听取刘晔的献策,被孙策攻破皖城,刘勋带着刘晔北上投奔曹操。
- 200年农历4月孙策被刺杀,鲁肃在将近一年内,肯定知道了郑宝被刺杀,好友刘晔已投曹操的事,所以此时也欲北归投曹操,于是返回丹阳接母亲与家人→周瑜生怕鲁肃跑了,便先其一步,将鲁肃母亲及家人接到了孙权所在的吴县(今苏州市)→鲁肃追过去讨要家人,并和周瑜说了刘晔的鼓动→周瑜认为承运代刘者必是孙权,所以劝鲁肃留下来和他一起攀龙附凤,不必考虑刘晔的话→200年10月前,将鲁肃引荐给孙权,并陈述了开创独立帝业的《榻上策》。
其实这里比较搞笑的地方在于,虽然周瑜装模作样地劝了一通好基友鲁肃:千万不要想不开去投曹,我主孙权可是天命所归,甚至连《东观汉记》的伏波将军马援的话和两汉神秘的谶纬经学(大家可以理解为给皇帝造势的玄学)都搬出来了,周瑜可谓是苦口婆心,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一通忽悠,但其实鲁肃根本是走不了的,因为老母亲还在周瑜手上,所以他想不通也得相通,不想跟着孙权干也得干。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周瑜的行事风格,那绝对是才雄心狠,直截了当。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件事是非常尴尬的,周瑜当年带着鲁肃去投奔孙策的时候,肯定也是许诺了鲁肃要带他发达的。结果没想到孙策没用他,鲁肃绝对是心有余悸的,这一次周瑜如果光用嘴说,恐怕说服力已经不够,周瑜的信誉因为孙策其实已经打了折扣,鲁肃肯定也怕万一孙权也靠不住呢。所以按照周瑜的性格,才会先一步把他家人控制住,把人家的退路给切断。(周瑜这会儿应该也真是急了)
然而这一次,鲁肃再次随周瑜来到苏州后,周瑜依旧信守承诺,没有半点迟疑地把鲁肃引荐给孙权。孙权可以说是毫不犹豫,飞快地接见了鲁肃,也因为是周瑜亲自推荐的人,鲁肃自然是畅通无阻,孙权对他很是宠爱(差点破产的基友情总算是保住了哈哈哈)。
从此之后鲁肃就开始在江东充当周瑜的喉舌。注意200-208年,鲁肃和诸葛瑾一样都只是孙权将军幕府的宾客(俗称:被包养的),是没有官职的,208年赤壁之战时,孙权才给了鲁肃第一个官职赞军校尉,好名正言顺来协助周瑜(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但即便没有官职,鲁肃也从此后就死心塌地地跟着孙权,可见孙权待他极好,和周瑜一样,与他是真正的知己。简而言之,就是跟着孙权干,即便暂时不能有官职,但绝对有人撑腰,他们都认定孙权是有皇帝命的,前途那是一片光明。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作为孙策托孤重臣的保守派张昭和孙权扶持的从龙派周瑜相互牴牾,共掌江东众事,明争暗斗不断。而鲁肃,就是周瑜为自己和孙权找来的第一个重要喉舌和帮手,基本模式大概就是周瑜在背后搞事,鲁肃在台前集火,孙权顺势替他们撑腰。
(孙)策薨,(孙)权统事。(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三国志 周瑜传》
由于孙权的心只向着周瑜,随着周瑜日渐独宠,老嫂子张昭在孙权的集团内部也越发失意。张昭不敢欺负周瑜,就只好拿其闺蜜鲁肃撒气。张昭见周瑜推荐的心腹鲁肃,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因此感到不满。他曾多次旁敲侧击,诋毁鲁肃,甚至直接跟孙权骂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
张昭非(鲁)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鲁)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三国志 鲁肃传》
张昭与鲁肃之前根本不认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人并无私怨,所以如此打击鲁肃,其实是在打击周瑜,这个道理很好理解。然而孙权听到张昭的诋毁,只是一笑而过,反而变本加厉对鲁肃大加赏赐,“富拟其旧”。(好霸总啊,权宝)
(孙)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鲁)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三国志 鲁肃传》
可以明确说,张昭针对鲁肃,跟直接打周瑜的脸也没什么区别。而孙权疼鲁肃,也就是疼周瑜,给周瑜撑腰和支持。
2. 鲁肃思想超前,眼光远大,与周瑜和孙权引为知己
孙策死后,周瑜将鲁肃推给孙权,18岁的孙权在榻上与鲁肃宴饮(所以此番谈话也被称为《榻上策》,很形象),注意此时孙权主观思想还是继承孙策的遗志,思“桓文之业”,跟《三国志 孙策传》里孙策定下的江东战略完全一致。
吴历曰: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 。(张)紘乃答曰: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三国志 孙策传》 孙权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三国志 鲁肃传》
但鲁肃和周瑜的观点则是要建立一个新政权。《榻上策》比《隆中对》还要早7年,鲁肃在《榻上策》中劝孙权占据江东为基础,消灭黄祖打开进入荆州的通道,然后消灭刘表,再从荆州发起进攻将益州收入囊中,跨有荆州、扬州、益州这三州,将长江的尽头据为己有,而后马上登基称帝,称帝之后再按照时机出兵一统天下才是长远之计,最终目标就是成就汉高祖之事业。
在那么多的野心家中,鲁肃都算是比较露骨的一个。其实这也是周瑜的想法,只是在江东总理诸事的周瑜,身份过于敏感,为了帮孙权统一战线和各方势力,周瑜不能这么露骨地明说,只能让鲁肃来说,而孙权嘴巴上自谦,但实际上口嫌体正直对鲁肃是“益贵重之”(越来越看重)。
这也是周瑜政治才能的一种体现,他并非是一个只会单纯统兵打仗的军事家,实际上在政治上也是运筹帷幄。(教员就夸过周瑜是个优秀的青年团员,是个政治家,能把鲁肃这样的人才说服并笼络到孙权的身边,正是他的能力体现。)
这里有个比较好玩的地方是,鲁肃赤壁是跟着周瑜去了战场的,但《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里面曾记载:赤壁大战结束后,周瑜一行人继续向南郡用兵,而鲁肃先行返回吴郡给孙权报喜。孙权则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鲁肃。鲁肃进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示敬,并对他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子敬,我用扶鞍下马的方式来迎接你,足以使你显耀么?)
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也。”众人听到了,都吓个半死,心想至尊下马亲自迎接,鲁子敬你吃错药了吧。鲁肃入内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
这段记载,其实就是赤壁大胜后,孙权亲自起身对鲁肃行礼,还调侃他:“我亲自下马接你足以使你显赫么?”换作一般的人,早就受宠若惊并谢恩了。但鲁肃却小步快走上前,朗声道:“不够。”在场的众人听到这话,都吓傻了。鲁肃就座后,才缓缓举起马鞭:“我希望将军的声威与德行覆盖四海,囊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再用迎接德高望重者的安车软轮(辉煌定制版的劳斯莱斯)来征召我,那样算是显赫咯。”(肃肃还挺傲娇的哈哈哈)
而孙权听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马屁,此后更加重视鲁肃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位狂士,说一不二,熊心豹胆,嫉恶如仇,具有很强的反叛精神,十分对孙权的胃口。
都说周瑜是鲁肃的知己(伯乐),而孙权是周瑜的知己,真的一点都不假。
周瑜是鲁肃的知己,因为他在借粮途中发掘了这位闪耀青史的外交家。而孙权是周瑜的知己(伯乐),因为与周瑜志同道合,所以能够尊重他,虚心听取他的意见,善待重用他推荐的人才,最终成就帝业。正是有这双重知己的佳话,才有传颂千古的这盘踞长江,虎视天下的孙吴政权。
3.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所写“权平生最喜周瑜”,可能来自吴书九末尾孙权对周瑜、吕蒙及鲁肃三人的评价的总结,即:周瑜>吕蒙>鲁肃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曾经写到“权平生最喜周瑜”,而刨除掉孙权之后的儿女双亲家,“孤念公瑾,岂有已乎”“公瑾有王佐之资”“孤与公瑾,义犹二君”“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太多了,不一一重复孙权对周瑜的赞美了)之类让罗贯中都觉得“权平生最喜周瑜”的发言和事件,可能还有吴书九末尾孙权发表的一段对周瑜、吕蒙及鲁肃的直观评价。
罗贯中由此总结出“权平生最喜周瑜”(罗贯中虽然是薯粉,夹带私货有目共睹,但在权瑜方面几乎照搬了三国志原文,他在嗑权瑜方面是有点东西的)。这段话并非为陈寿所写,而是来自孙权的原话,并且陈寿专门对此原话做出了评价,认为孙权说得很对,不得不记录在案(笑死)。
放一下《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孙权原话和陈寿史评的原文: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来看一下翻译:
孙权与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和吕蒙时说:“(评价周瑜)公瑾雄壮刚烈,胆量及谋略均远胜常人,所以能够击败曹孟德,为我开拓荆州,公瑾真的太过优秀和卓越,根本找不到如同他一样的人才。你(指陆逊)今日继承了他(在荆州的职位责任重大)。 (评价鲁肃)公瑾昔日邀请子敬(鲁肃)到江东来,并将他推荐给我,我与子敬设宴攀谈,他就提及了关乎我如何成就帝王之业的重大战略,这是第一件快慰之事。后来曹孟德因为获得刘琮的势力,扬言要率领数十万兵众水陆一并向我们发起进攻。我把诸将领召集过来,询问他们该如何应对,没有人率先提出合适的对策,至于子布(张昭)、文表(秦松),都说应该写好檄书再派遣使者送去以便迎降曹操,子敬当即反驳说不可,并劝我赶紧召回公瑾,委以其重任并授予他部众,以此来迎击曹操,进而击败他,这是第二件快慰之事。鲁肃的计策要张仪、苏秦很多了;后来他虽然劝我借荆州给刘玄德,这是他的一个短处,但这不足以损折他的两个长处。周公不会要求一个人什么都是完善齐备的,所以我也忽略了子敬的短处而重视他的长处,我常常将他比作邓禹。 (评价吕蒙)再说起子明(吕蒙)年少时,我认为他只是不畏艰难,行事果敢而已;等到他成长后,学问也随之增益,还拥有了奇谋,这方面可说是仅次于公瑾,但是其言谈议论的英发之姿不如公瑾。在图谋攻取关羽这方面,子明要胜过子敬。 (评价鲁肃)子敬在给我的回信中说:‘帝王之业的兴起,都会有要驱除的敌手(这里鲁肃的意思应该是东吴当务之急最大的敌手是北方的曹操),关羽不足以让我们忌惮。’这是子敬在他本分之内不能办到,而在外说大话罢了,我也宽恕了他,没有随便苛责他。然而子敬他在治理军队方面,能保证驻扎的营地不丢失,让部队做到令行禁止,在界域内没有官员旷废失职,人人能做到路不拾遗,他如此治军的法度也是值得称赞的。” 陈寿的评语:曹操凭借汉廷丞相的资本,挟持天子从而扫除群雄,刚又荡平荆州,以此威震华夏的东部地区,当时江东参与商议如何应对曹操的诸将无不迟疑不决且怀有二心。只有周瑜、鲁肃提出了独断且明智的建议,他们的见解高于众人之上,实属当世之奇才。至于吕蒙勇猛且有谋略,对于军事计划能够有见识地做出决断,诈取郝普,擒获关羽,这两件事是他做的最为奇妙的事。虽然吕蒙当初轻易发怒还胡乱杀人,但最终他学会了克制自己,拥有了国士的气量,这岂止只是一个武将具备的才能呢?孙权对周瑜、鲁肃以及吕蒙这三人的评论,优缺点论述得都很恰当,所以我(陈寿)把它记录下来了。
这里有一个点需要注意,就是孙权说这番话的历史背景,最合理的时间应该是在吕蒙219年白衣渡江图取关羽但很快病逝之后,此时战略家鲁肃已于217年病逝,而淮泗军团能打的帅才(周瑜、鲁肃)也已经全部病逝,孙权所倚靠的(非江东本土的)淮泗政治势力岌岌可危,但刘备此时已经在备战,孙权为了政权能够存活,也为了实现和周瑜昔日定下的称帝梦想,于是只能选择让渡部分军权,18岁执掌孙吴政权以来,孙权第一次开启了孙氏政权的江东化道路。
而孙氏政权的最最最最核心利益在长江上游地区的统兵权,周瑜是东吴最关键的长江上游防御力量的第一任统帅,此后依次是鲁肃、吕蒙。而在这三人都去世后,作为吴郡本地大族出身的陆逊,一直以来都表现出强烈地跟孙氏合作的意向,因此孙权也算是顺水推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刘备快打过来了)跟江东本地势力展开合作,选择了一直表现积极的陆逊接任长江上游地区防务。
因此白衣渡江后,孙权与其谈及周瑜所说的君今继之并非指陆逊可以继承周瑜这个人,而是指长江上游防务这一块职权的接任,并暗示陆逊要好好干,这样我才能实现周瑜鲁肃与我的共同梦想。只有我当上皇帝,才会给你们本地人升职加薪啊,才能给你们本地人从龙之功青史留名啊,这可以说是非常直白且有效的职场鼓励(画大饼)。并且这番话也不仅仅是说给陆逊个人听的,而是说给他背后的整个本地士族势力听的。
孙权此时be like:本瓜农要称帝,但我的嫡系都死光了,你们本地人来帮忙,等我称帝了,你们才能跟着我水涨船高。孙权也说到做到了,后续确实对本地人有了一波大范围的提拔,因为他知道,这是有利于他实现皇帝目标的。但是在他229年(黄龙元年)称帝之后就不一样了,他很快就调转枪头开始针对本地士族了。又团结又斗争,又用又压,夷陵之战前夕,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及昔日和故人的誓言,在情况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启用对孙氏政权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本地士族,可见孙权有一种可怕的政治天赋。(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等讲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乱的时候再详细说)
所以孙权这段话的真正意思是:孤的周瑜当年何等功绩,太过于卓越和优秀,根本是难以继承,如今你们本地人接手了这个重要岗位,要好好干,加油!
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同样是这样认为的,他为了后世不引起歧义,就直接在其作品《资治通鉴》中,将“邈焉难继,君今继之”这段话直接改为“邈焉寡俦”(权后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寡俦。”——《资治通鉴》)
而司马光的这个寡俦是什么意思呢?意思为缺少同伴,尤是无匹。即指:周瑜太过于优秀,是不可能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简而言之就是周瑜酷炫到没盆友~
其实看这段话已经非常清晰,孙权心中,周瑜简直是没有缺点,惟有完美二字。因为孙权不止一次地将开拓荆州的功劳全部算在周瑜头上。219年这里说过一次“遂破孟德,开拓荆州”,239年前后又说过一次“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中间竟已时隔20年,二十年如一日,孙权对周瑜的功绩和评价都从未变过(绝对算是一种我心永恒了)。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点,孙权认为拓有荆州,皆是公瑾,所以后来他和吕蒙攻打荆州,在孙权的观念里一直认为他们是拿回周瑜打下来的江山,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并非是重新开拓,故此可以更好的理解“借荆州”的说法。而孙权认为吕蒙自从成长后,除了少年时的勇气和果敢外,还奇谋百出,智计国人,图取关羽,这一点强于鲁肃,谋略方面可以说仅次于周瑜,但言谈议论方面的英发之姿不及周瑜。再次划重点,他称赞吕蒙的战绩在于“图取关羽”,而开拓荆州的功劳,任何时候在孙权眼里都是周瑜。
而孙权对鲁肃的评价是有“两长一短”,而这两个长处,两大快事一是周瑜昔日让鲁肃到自己麾下效力,来谈及帝王大业,二就是鲁肃赤壁时坚定主战,劝自己将周瑜召回商量战争事宜。可以看出,孙权评价鲁肃的两件事全部和周瑜有关,几乎全部是与周瑜的回忆。而这一短则是劝他借荆州给刘备。并且孙权认为鲁肃并没有摆平关羽,但自己不会苛责于他,还常常把他比作光武帝的开国功臣邓禹。并且称赞鲁肃治军严谨,扩充及管理军队方面非常有一手。
4. 周瑜死后,并没有“孙权和鲁肃违背周瑜意愿,把他用命打下来的南郡出借”一说。
这又是一个老掉牙,陈词滥调的洗脑包。具体可以看一下《从周瑜入川看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简而言之,在是否绑架刘备这件事上,孙权鲁肃与周瑜的分歧在于对江东是否能独自抵御曹操继续南下的进攻。而对于取蜀这种冒着天大风险的事,孙权和周瑜毫无分歧,鼎力支持。(拜托,孙权是全江东唯一支持周瑜取蜀的人啊!)
并且不要把占据荆南的刘备想的太弱小,或许赤壁前很弱小,但是赤壁后的南郡之战时,孙吴战线拉太长了,足有1000多公里,孙权在淮南遭到曹操的围剿,袁术旧部雷绪在被曹操击败后带领兵士和家属合计5万人(袁术最后的家底),直接投了刘备,刘备本来就至少拥有1-2万部队,而孙权那时总兵力在7-9万左右,并且精英都在南郡陪周瑜作战,所以刘备集团在孙权他们看来绝对是有利用价值的。
周瑜之所以提出软禁刘备,我觉得一,因为他自己非常自信他可以控制刘备,他在南郡这一年有足够的经验。二,这个建议说不定也是一个烟雾弹,为了后面入蜀的提案能更顺利通过。因为我觉得对于周瑜来说,是否软禁刘备其实不是他的重点,他的重点在于取蜀和孙权来个里应外合,如果能利用刘备做肉盾那自然是好的。他只是怕取巴蜀的时刘备在后面捣乱(因为他知道刘备这人很滑头),但是孙权答应他在他不取下益州时就不借荆州,他就安心了。
其实看周瑜死后,孙权所面临的的窘境就可以理解鲁肃当时的战略。周瑜去世后,江东人才匮乏,一时竟无帅才可用,于是孙权只好亲自带兵,修建濡须坞,在巢湖一带与赤壁后再次南下的曹操进行对峙。这也是孙权失去周瑜后,真正自己第一次面临北方近乎大一统的军神曹操。
可以简单来看一下周瑜去世后,曹操是怎么集火东吴的:
曹操赤壁兵败之后便将精力集中在了北方,主要就是为了扫清关中和陇右的马腾、韩遂势力。在解决掉西北后方最大的忧虑时,曹操认为周瑜已死,心腹大患已无,江东水军不足为惧,从江淮一线再次出击,号称大军40万(这次不号称80万,号称40万了),孙权亲自领兵抵抗,双方对峙于濡须口,曹军直接吃了败仗坚守不出。
这场战役也诞生了那个著名典故——生子当如孙仲谋。
由于曹军避战,孙权实际获得了巢湖的控制权,他直接亲自驾驶一艘小型战船在湖面游荡,不知不觉中就靠近了曹军水寨,孙权不但不担心曹操的水军会出击,还命令将士擂鼓奏乐,各种挑衅曹军(孙权:略略略),曹操见到军容严肃整齐的东吴水军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只是命令士兵放箭,完全不敢进攻。
曹操没有想到,当周瑜死后,江东集团遭受了一次毁灭性打击后,孙权依旧能在短时间内整合政权内部的力量抵抗入侵一致对外。在濡须口曹操看到的不仅是军纪严明军容威严的吴军,更看到了孙权恐怖的政治手腕和整合能力,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千古名叹,再回头看看刘表的儿子,对英雄惜英雄的曹操来说就像豚犬一样。
而孙权,也是在和曹魏的对峙中,逐渐摸清了长江防线的门道,也摸清了曹操真正的实力。而现在的一些弱智洗脑包则大开上帝视角,甚至还夹杂着逻辑完全不通的孙权对周瑜的阴谋论开始胡说八道,让人啼笑皆非。
简单思考一个问题,鲁肃是外交家和战略家,并非军事家,周瑜是整个汉末最会看人的人之一,难道他会不清楚十几年的闺蜜鲁肃的才能和短板么?
这个问题的最关键就是周瑜本人的态度。鲁肃联刘的战略思想和鲁肃根本不会打仗这两件事周瑜是最清楚的,而他临终前在遗书中向孙权强烈推荐鲁肃这种外交型人才替代他,就是清醒认知到自己死后江东军事人才将完全断档,希望鲁肃能够用怀柔的手段,代替他把持长江上游的防务,在荆州展开工作,稳住刘备,好给孙权腾挪出更多培养人才和募集新兵的战略空间,好保证孙权的平安。可说这封遗书是为孙权考虑到了极致。(具体可详看《周瑜遗书:给孙权最后的告白信》)
稍微用脑子思考一下就能明白,难道周瑜遗书推荐鲁肃是为了让一辈子没打过仗的鲁肃去北击曹操,西取巴蜀么?那必然不是啊,那他推荐这一枚嘴炮小哥哥接替他干什么呢?去联刘啊。这是周瑜根据自己死后无人取蜀和对抗曹操的绝境下,调整了自己的战略。
另外有些人从结果导向,下意识认为周瑜死后必然是鲁肃继任,但是大家回忆一下鲁肃来江东的整个过程,以及他在赤壁之战后的具体职位和地位,他可是在赤壁时才第一次有了校尉的官职,之前都是宾客,而且完全没有实战经验,如果不是周瑜在遗书中强烈推荐,这个不会打仗,在江东毫无根基,老臣张昭等人多次反对的鲁肃不一定就能稳坐周瑜继任这个位置。实话说,这种飞跃不亚于科长秒变市长,是周瑜的坚持推荐才坚定了孙权启用鲁肃的决心,这也能体现出周瑜鲁肃孙权三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认可。
5. 登基大典上孙权将称帝功劳全部归功周瑜,并向群臣感慨:不是周瑜,我当不了这个皇帝;过去鲁子敬曾说我会有这一天,真是个洞悉天下大势的人啊。
历经沧桑的孙权,在黄龙元年(229年)称帝当天又提起了周瑜和鲁肃。
提起鲁肃: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即:孙权称帝当天,在登坛祭天时,他对身边公卿们说:“过去鲁肃曾经说到孤会有今天称帝的盛况,他确实明了时势啊。”
提起周瑜: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即:孙权称帝时,告诉身边文武百官:“不是周瑜,我当不了这个皇帝。” 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即:孙权即位称帝时,邀请文武百官赴宴,全部归功给周瑜。
(笑死了,这里再复习一下重点,纪传体史书的传记一般都是专美传主的,就是只夸奖专主,不夸奖别人,张昭传里连他赤壁首席投降官都不写,却塞满了权瑜情义,都在佐证孙权将所有功劳都归给周瑜。)
而且这里比较搞笑的是,孙权夸奖鲁肃这句话,看似是夸奖鲁肃当年贡献《榻上策》,并预言自己能当皇帝,十分有眼光,实际也顺便自夸了一波,说明鲁肃当年没看错人,看上自己的皇帝料子,眼光十分得好,这不就是在夸自己好么,笑死。(猛虎得意.jpg)
但对于周瑜,孙权称帝时就非常严肃了,直接把他成为皇帝的功劳全部归于周瑜一人。要知道,从秦始皇开始搞绝对皇权专制,实现了邦国制向帝国制的转变,他的玉玺上还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可看出中国帝制独裁社会君主视自己的权力是由上天所赐。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认为君主是上天选择的,如果君主有过失上天会降罪。可见在这种“天赋皇权”的时代背景下,称帝最名不正,言不顺的孙权还敢这样说,可见对周瑜的感情多么深厚,多么不能忘情。(我感觉江东的群臣也早就习惯了孙权对周瑜的这种偏宠,全部都是:啊,对对对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孙权怎么好像一直在“拉踩”鲁肃诶。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仔细来看一下,关于周瑜鲁肃孙权三人关系的时间线,总结一下是这样的:
周瑜为孙权招揽鲁肃→在如何对待刘备问题上,由于鲁肃和周瑜军事才能的差距,视角和立场不同,周瑜激进鲁肃保守,但本质没有分歧,都是为了帮助孙权统一天下→周瑜死后,江东最重要的问题是错失进取益州的机会,于是周瑜死前改变战略推荐鲁肃维系联盟,试图利用刘备→曹操处理完自己的后方之患,开始集中火力对付孙权,让刘备有机会意外做大,孙权鲁肃吕蒙都意识到联盟到头了,再次改变战略准备夺取荆州→鲁肃吕蒙以及一大堆淮泗心腹死光,孙权称帝束手无策,转向加快和本地人的合作。
从这一些列历史事件的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到,孙权对鲁肃的评价也是在变的,而且他在评价瑜肃蒙三人时,不是单纯“拉踩”鲁肃,和周瑜比,他认为吕蒙在谋略和言议英发上也稍显逊色。但开国的时候,孙权提到鲁肃的时候,很明显还是把他当做自己人的,毕竟是周瑜带来的。这点对比当时张昭举杯准备赞颂周瑜,他直接毫无客气怼了张昭就可以看出来。
总结一下鲁肃这一生,他的传奇始于周瑜的一次打秋风,一次“绑架”,一次富丽堂皇的画大饼。终于孙权这位君主,在他和周瑜去世后也从未忘记进取,从未没停止完成他们共同的梦想,并成功走上了封建时代的最高帝位,让他们这个与正统毫无关系的集团,这群“大逆不道”的奇才和英雄能够名垂青史,成就一段传奇和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