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传

小能 0 2024-04-04

一:乌衣少年 名声大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句唐诗中,“王谢”指东晋两大家族,即宰相王导、谢安所在的豪门世家。王谢巨室冠盖簪缨,贤才济济。由于他们居住在金陵的乌衣巷,所以时人称此巷的贵族子弟为“乌衣郎”。在乌衣诸郎中,出了一位享誉后世的书法大家——王羲之(303年-361年)。他的书法焕若神明,笔势飘若浮云,“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其书法真迹虽然未能流传下来,但后人的临摹拓本被古今皇室奉为国宝。拨开历史风云,回溯前朝过往,再现一代书圣潇洒出尘的清真风貌。

家世渊源 回溯至周

王羲之祖籍山东琅琊(另作琅邪)临沂,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根据记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敬宗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追溯琅琊王氏家史,可回溯到周朝姬姓。

王羲之十七世祖王元为避秦乱,从陕西咸阳迁居琅琊。从周朝太子晋算起,到王羲之曾祖王览时,已经过了二十六世。琅琊王氏世代簪缨,历代出过不少名人,比如王廙、王敦、王导、王祥、王览等。今人鲜少知道王览其人,若提起他“卧冰求鲤”的哥哥王祥,可谓妇孺皆知。

单论东晋开国,琅琊王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羲之父亲王旷、伯父王敦、伯父王导均是东晋名臣。这个北方豪门被卷入了时代的风云,协助过江后的晋室建立了东晋,一度权倾天下,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晋书》中,王家有多人名垂青史,在传记留下了光辉一页。

王旷献策 移镇江左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字世宏。琅琊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的母亲和王旷的母亲是亲姐妹,他本人是司马睿的姨表兄。西晋末年,他曾任丹阳太守。

西晋自从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驾崩后,永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即位后。因其软弱无能,他的皇后贾南风擅权干政,操控惠帝。她假传圣旨,废除了曾营救她的杨太后,对杨氏外戚大开杀戒。贾皇后行事暴戾,接连下达矫诏,屠杀司马皇族,引起诸王不满,由此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内讧,北方夷狄趁机入侵,纷纷起兵入主中原,这就是五胡乱华。

中原大乱,人心惶惶。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等人闭门谢客,共商谋身之计。王旷来到他们家,众人没让他进去。他站在户外,剔壁相告:“天下大乱,你们几人打算谋划什么?”王旷故意扬言,如果你们不告诉我,我就去报官了。王导等人才让他进来。众人谋划大计,王旷率先提议,不如过江建政。他献策移镇江左,得到王导和琅琊王司马睿的采纳。

王旷让司马睿移镇江东,从而成了司马帝业的奠基者。司马睿在江南招揽人才,在王导、王敦辅助下,礼待当地士族,北方士族为避中原战乱,随司马睿南迁。建武元年(317年),晋愍帝被杀后,次年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东晋,改元太兴,史称晋元帝。

若论东晋开国之功,王旷“功当不在王导之下”。但由于他于永嘉三年(309年)上党之役惨败后,从此去向不明,从历史文献中消失了,所以司马睿登基称帝诸事,王旷并没有参与。

金陵乌衣 高门相聚

晋元帝定都建康(亦称金陵,今南京)。在秦淮河南岸有一条乌衣巷,原本是东吴禁军乌衣营的驻地。到了东晋时期,此巷成为高门士族的聚居地。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乌衣巷在那时非同凡响,王谢二家门前车水马龙,达官显贵,名流佳士往来络绎不绝。

王羲之于永嘉七年(313年),随王氏家族迁居建康,就住在夫子庙附近的乌衣巷内。在王氏乌衣诸郎中,王羲之少有美誉,受到朝臣名流器重。

魏晋名流崇尚清谈之风。清谈也称为“谈玄”、“清言”、“共论”等,其源头可追溯到东汉。东汉太学生聚集在京师,群士放言议政,自由无羁针砭时弊。而晋人清谈多以《易经》、《老子》、《庄子》三玄为主,论辩这些著作蕴涵的义理,避开了朝政议题。

东晋时,上至帝王,下至文武百官,亦或文士僧道对清谈都颇为推崇。清谈方式,或临时拈题,在座宾客各自畅言,清谈一通;或主客相对论辩;亦或一人清谈,余者洗耳恭听。

晋人清谈可谓风雅之举。乌衣郎中,如王导、谢安、王述等人都是清谈高手。

伯乐相才 奉炙牛心

王羲之幼年时,并不善于言谈,甚至有些木讷。《世说新语》和《晋书》记载,王羲之幼年时有“涩讷”之疾,也就是说话不通畅。但他长大后,却与幼年判若二人,变得能言善辩,侃侃而谈。王羲之的伯乐是名士周顗,周府的一道炙牛心,令其名声大噪。

王羲之十三岁时,随叔父至周顗府上赴宴。周顗是名族名士,时任司马睿的右长史,也是当时的人物品鉴专家。他识才、爱才,为朝廷举荐了不少人才,而且很多人都受到重用。因此声望高隆,时人都很尊敬他。他宴客,群贤毕至。当时的文士都想得到周顗老先生的推荐。

王羲之来到周府,看见华堂满座,周顗老先生正在设宴款待众宾客。周老见到了少年王羲之。一番闲谈后,周老发觉眼前的这位少年不仅气度超群,而且才学横溢,将来必成大器。

当时炙牛心是一种比较名贵的菜肴。宋代虞侍诗云:“客来愧乏牛心炙,茶罢空堆马乳盘。”用炙牛心待客,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很有礼仪象征意义。如果主人请谁先品尝炙牛心,谁就是此宴最高贵的客人。当时周老在客人没动箸之前,首先割牛心炙给王羲之品尝。这一举动竟令在座的所有宾客都感到震惊。人们没有预料到,周老会如此赏识少年王羲之。所以众宾客也对王羲之刮目相看。

在周府,王羲之受到周老款待,一时名声大噪。周老也因王羲之的关系,后来与王氏家族结下了深厚之义。周老评价道:王导有管仲遗风,王羲之有廉颇、蔺相如的气度。

乌衣豪门 王家三少

当时,名士阮裕曾担任王敦的主簿。王敦是王羲之的族伯,平日很器重这个侄儿。他曾对王羲之说:“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意思是你是我们家族中出色的子弟,将来你的才学应当不会逊色于阮主薄吧。

阮裕,字思旷。此人博学多才,为人爽快无私,非常豪爽,是一位很有作为的青年才俊,时人赞誉人他“兼有诸人之美”。在王敦眼中,阮裕就是青年才俊的楷模,是世家子弟的典范。他将侄儿王羲之与其相提并论,也可见侄儿在他心目中的分量。王敦不仅宠爱他,而且对他寄予厚望。名士阮裕青睐王羲之,认为他是少年英才,将其与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少。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风云驱散了前朝王公贵胄,昔日的繁华也随飞逝的时光,定格为隽永。从乌衣巷走出的王家少年,经历乱世风波后,逐渐在书法上崭露头角,独步天下。

参考资料:《晋书·王羲之传》卷80

二:琅琊佳少 坦腹东床

琅琊王氏家族成员身居高官显位,或入则为相,或出则为将,可谓东晋国之柱石。琅琊王氏既是簪缨显宦之门,也是书法名门世家。

琅琊豪门 书法世家

王羲之的伯父王廙(276年—322年),字世将,是丞相王导的堂弟。晋室过江之前,他的书法造诣就已独步天下,号为第一,其人“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芝)、卫(瓘)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垂雕鹗之翅羽,类旌旗之卷舒”。

王廙(音义)博学多才,精通史籍、绘画、音律等。王羲之幼年丧父后,王廙身为伯父,在书法和绘画上皆悉心指导侄儿。

在晋明帝司马绍还是太子时,王廙教他书画。王廙去世后,其灵柩运回建康,身为皇太子的司马绍亲至王家,哭拜灵堂,一如家人之礼。

御史中丞周嵩曾上书晋元帝,将王廙、王导相提并论,“至于忠素竭诚,义以辅上,共隆洪基,翼成大业,亦昔之亮也”。

王羲之的族伯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他与王导一同协助晋元帝司马睿开国,建立了东晋,成为当时的权臣。王敦擅长书法,尤其酷爱颠草,“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

笔论传奇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酷爱书法,经常一个人待在书房里阅读一本书,神态极为认真,然后磨墨写字,最后再小心翼翼地将那本书放回枕中。少年王羲之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于是有一天,趁着父亲外出时,他偷偷地溜进父亲的卧室,从枕中取出那本书。那本书正是蔡邕的《笔论》。

说起《笔论》,能够传世也颇为传奇。蔡邕著作《笔论》后,他的女儿蔡文姬,以及韦诞首先得到他的密传。

传说,同是曹魏时代的名书法家钟繇苦苦地恳求韦诞传授书法,但韦诞没有给他。韦诞死后,将《笔论》带进了坟墓。钟繇一生酷爱书法,迫于无奈,就悄悄地掘开韦诞之墓,才得到了《笔论》。

钟繇从此书中得知,“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因此书法造诣突飞猛进。但是钟繇也与韦诞一样,并没有公开《笔论》,他死后也将此书带进了坟墓。

钟繇去世五十五年后(公元285年),他的学生宋翼为得到书法秘笈,也迫不得已掘开钟繇墓,取出了《笔论》。从此,蔡邕密传的《笔论》才流传于世。

七十多岁的宋翼遵循书中的笔法进行练习,从此声名大振。大约过了三十年,《笔论》才传到了王羲之手中。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得到《笔论》后,曾交给卫夫人珍藏,以便日后传授与王羲之。

少年窃读 枕中奇著

王羲之阅读《笔论》后,于是按图索骥,不断临摹,纠正了自己的笔法之误,所以书法技艺进步飞快。

一天,王旷看到儿子的书法,很为他感到高兴。但他仔细观察儿子的书法后,忽然发现了儿子进步的秘密。他推断,定是儿子窃读枕中书《笔论》所致。

王旷问儿子,王羲之只是笑着,并没有回答。他的母亲说:“你年纪还幼小,看笔法也不一定能看懂。”所以他们本想等儿子长大后,再将《笔论》传授于他。王羲之恳求父亲:“现在就让儿子借读《笔论》练习书法吧,等到我长大成人再练习就晚了。”王旷认为儿子说的有道理,于是答应了他的恳求。王羲之捧着《笔论》,如痴如醉地临摩练习,“不盈期月,书便大进”。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看到他的书法进步很快,也十分欣慰。

琅琊佳少,虽然出身显贵,但并无庙廊之志,他在父辈的呵护下,潜心练习研究书法,技艺突飞猛进。

时光荏苒,王羲之转眼就到了适婚的年龄。说起他的婚事,颇为诙谐风趣。

东晋重臣郗鉴有二子一女,均是人中龙凤。他的女儿郗璿,字子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其人书法卓然独秀,被誉为“女中笔仙”。女儿才貌出众,郗鉴视其为掌上明珠。郗璿也已成年,尚未出阁。郗鉴想为女儿物色一个才貌双全之人。

琅琊佳少 坦腹东床

当时琅琊王氏门第显赫,人才济济。王导丞相的子、侄就有十多人,郗鉴就想从琅琊王家中遴选一位,作为乘龙快婿。所以派出门生到王导丞相府上,商谈婚事,“使门生求女婿于导”。

门生到了王丞相府上,王导请他去东厢挑选。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都知道郗家派人来选佳婿。众人听说郗家千金是难得一见的才女,不仅熟读经史,也极擅长书法,而且相貌端庄,秉性温婉,可谓是才艺俱佳。向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郗家选婿一时成了京城中的焦点热闻。

王家少年子弟们个个温文尔雅,衣冠楚楚,谦恭有礼,都很矜持地站在大厅等候遴选。唯独王羲之若无其事,袒露胸襟躺在床上大啖胡饼。对郗家选婿一事,全然没有放在心里。王家诸少中,唯独王羲之特立独行。他大啖胡饼这一幕,给门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门生到王家转了一圈,然后回去复命。他对郗鉴说:“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郗鉴一听,心中一震,说道:“正此佳婿邪!”他认为那个东床坦腹的小子正是我郗家的乘龙快婿啊。

说来也奇特,郗鉴没有亲眼目睹王家这位佳少一面,只听门生禀报,就为掌上明珠选定了女婿。

重臣雅正 慧眼识英

郗鉴(269年—339年)如此选婿,倒也是见微知著,慧眼识人,但他又并非鲁莽之士。他曾协助讨平晋初的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并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佐晋成帝。他历仕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官至太尉,为人也颇为正直。

王羲之的岳父既能领兵打仗,平乱有功于社稷,赋闲在家也颇有艺术修养。在书法上,郗鉴造诣颇深。他的二子一女,均是人中龙凤。他的女儿郗璿以及两个儿子郗惟、郗昙在书法上也均有成就。

郗鉴在朝为官,进退有节,平时很珍重名节。司马衍评价他说:“惟公道德冲邃,体识弘远,忠亮雅正,行为世表,历位内外,勋庸弥著。”房玄龄评价他:“道徽儒雅,柔而有正,协德始安,颇均连璧。”

被郗鉴看重的人,想必也不是等闲之士。王氏诸少有心栽花花不开,王羲之无心插柳柳成荫。

郗鉴拍板而定,婚事也就提上了日程,即刻派人打听那个坦腹东床的王家少年,原来正是王羲之。

此时的王羲之在京城已小有名气,不仅满腹经纶,书法也崭露头角。他为人不拘小节,潇洒率真,没有矫揉造作之气。这一点不同于王家其他诸少,因此得到了郗鉴的青睐。

郗鉴选婿这段佳话,后来演绎为成语“坦腹东床”。世人也以坦腹东床、妙选东床或东床之选等,作为佳婿的美称。(待续)

参考资料:《书断》《笔势传》《世说新语‧雅量》《晋书‧郗鉴传》《晋书‧王羲之传》《历代名画记》卷二

西王母与中国烧烤史:烤兔肉,牛百叶……海陆双吃,花样翻新
绍兴上虞东山,谢安东山再起之地,淝水之战留功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