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有啥突出才能,能成为皇帝?毛泽东: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中国大一统王朝中,所谓的“布衣天子”有两个,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
对这两个人,毛泽东的评价都是非常之高,特别是对刘邦,毛泽东说道:“这是封建社会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主席为何有此一说?
通过主席的言论,结合历史,我们发现原因有三个。
后面两个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
1、决策对头,用人得当
毛泽东说:“刘邦为何能打赢项羽?一是决策对头,二是用人得当!”
毛泽东总结的这句话非常之精辟。
所有人的成功里,有一个天大的秘诀:不是勤奋,而是选择。
这就是所谓的“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小到管理一个团队,管理一个企业,大到管理一个国家,顶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决策”。
决策对头,事半功倍。决策失误,劳民伤财,还无结果。
刘邦和项羽对垒,武力值比上项羽就是个“渣”,但他的决策确实比项羽高明。
秦朝后期,宦官赵高作乱,朝廷混乱不堪,民间百姓苦不堪言。
此时,项羽和刘邦都选择了揭竿而起,这是一个“创业者”正确的选择,抓住大势,把握风口,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这一决策,两人不相上下。
但是,后面的决策,刘邦和项羽高下立见。
秦国被灭,项羽直接回了老家彭城,放弃了地理位置绝佳的咸阳、长安,并且大封诸侯王,这两个举动,直接造成了三大隐患,一是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力大为下降,二是开了历史的倒车,三是分封完诸侯王,项羽的西楚,风险肉眼可见般向上增长。
而刘邦,委屈之中被封为汉中王,他假模假样地对项羽展示出“感恩戴德”的样子。
而出了汉中后,刘邦把都城建立在了长安,进可攻,可以一路向东;退可守,函谷关只要把握住,虽千军万马,攻破也是异常艰难。
我们带着“上帝的视角”看古代的各封建王朝,那时的都城大多要建立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建立在北方,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资源,一来可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二来可以把华夏腹地保护得更好。
说白了,北方就像一个人的脊梁骨,南方就像一个人的五脏六腑,放弃北方,意味着背难挺直。
刘邦选择了建都北方,项羽选择了建都南方。
刘邦封王小心翼翼,封的异姓王,后来又都给平了。
项羽封诸侯王,完全没章法,直接恢复了先秦的诸侯国,这就埋下了“诸侯王不断反项羽”的种子。
在决策层面,选择起义,项羽和刘邦没多大的区别,都把握住了风口;选择都城,项羽差得太多;选择国家结构,项羽更是落了下乘。
如此,项羽在大面上输给了刘邦。
尽管刘邦早期屡屡失败,但基本面比较好,因为决策得当,一下两下打不死。
那么,两人的用人情况如何呢?
这方面,刘邦真的是个超级“HR”,深谙用人诀窍,用人所长,还有容人之量。
刘邦自己的智慧不够,张良来补;军事能力不够,韩信来补;调度水平不够,萧何来补。
至于那一帮小兄弟樊哙、周勃等人,刘邦用的那是非常到位的。
反观项羽,谋士不多,有一个范增,还气走人家;韩信有才,就是不重用;陈平有谋,也没得到提拔。
总之,项羽个人能力太过突出,大有一番“老子天下第一,离了谁都能玩转”,既然这样,那还有啥说的,跟上这样的老板,还有啥前途。
于是,走的走,死的死,到后面,项羽只能被人在垓下合围殴打了!他不死谁死,他不败谁败?
那么,决策得当,用了有能力的人就一定能建立伟业吗?
其实,也不见得,就像现在的很多企业,堪称“阵容豪华”,各路人才齐备,但是,投了九百九十九,回头一看只赚了九十九,赔大发了,这是为何?
这就引出刘邦成功的第二大原因。
2、能听进去不同意见
1962年年初,毛泽东在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上,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人称西楚霸王,他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一个谋士叫范增,给他出过不少好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啊!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采纳各种不同意见......
毛泽东确实很欣赏刘邦“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的特质。
我们看几个刘邦从谏如流的例子。
1、
在进攻咸阳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分不同路走,靠着超强的武力,项羽一路血战,所向披靡。而刘邦呢,听信了一个人,那就是郦食其,此人是个超级说客,口才极好。
郦食其建议:一路说服吧!如此可以收揽人心,还能少一些伤亡。
刘邦说:好,就这么办!
结果,刘邦兵不血刃地获得了大量的城池,最后,还是先项羽到了咸阳。
按规则,谁先到咸阳,谁就是“大王”。
因此,可以说刘邦取得了更好的结果。这就是听信他人合理意见的好处。
2、
到了咸阳,刘邦老高兴了,美女、金钱,真特么诱惑人啊!
张良说:老大,赶快走,啥也别拿!
刘邦初时还犹豫,很快就想通了,美女、金钱全掌控了,一是秦国王族和大臣们不会愿意的,一定会制造麻烦的;二是项羽那个杀神怎么会愿意?
于是乎,刘邦,把金银财宝都封存了,一个也不拿。美女们,看看就行了,哈喇子可以流,多余的动作不能有。
就此,刘邦出了秦王宫。
但,他允许萧何拿了很多的文史资料、地图、档案等。
刘邦的表现,多少让老秦人心怀感激,也让项羽杀他的理由少了一个。
3、
在任用韩信的时候,起初,刘邦以貌取人,没看上韩信。
结果,萧何月下追韩信,将其追了回来。
然后,萧何再次说韩信有大才。
而此时的韩信,拽得一塌糊涂,必须筑台拜将,封他为大将军,否则还要走人。
放现在,一看履历,老板们就会说:滚蛋!没干出几个经典案例,跑这着来狮子大张口了,哪好玩哪去!
而当时的刘邦也犹豫啊,他要看萧何的意思。
萧何说:老板,这人确实有才!
好,就这样吧!刘邦听了萧何的话,封韩信为大将军了。
让刘邦没想到的是,他捡到宝贝了,韩信真是大才啊!
幸亏听了萧何的意见,否则,老刘家的江山取得会难很多倍,甚至取得不了。
4、
刘邦遇到项羽的人马围困荥阳,当时情况很危急,派人去搬韩信这个救兵。
当时的韩信在打齐国呢,于是开口说道:可以,不过希望大王封我为假齐王(代理齐王)!
刘邦一看,韩信的救兵没来,要官的消息先到了,火了!准备好好问候一下韩信的十八代祖宗!
旁边的张良碰了他的脚,刘邦秒懂,张良的意思是:正是困难的时期,先答应再说!
刘邦这家伙就这么灵,随机应变的能力强得一塌糊涂,当场骂道:韩信这个兔崽子,当什么假齐王,要当就当真的。回去给他说,封他为真正的齐王。
韩信的信使走了,韩信出兵了,刘邦解围了。
这也是刘邦采取了张良的意见。
总而言之,刘邦非常善于采取别人合理的意见,这是成功的“一大法宝”。
阵容再豪华,不听别人的意见,一切也都是白搭!
刘邦除了以上两大特点,还有一个特点,也是他能被百姓拥护的重要原因。
3、刘邦很懂百姓的心理
抖音上有很多教大家挣钱的“老师”,有些真的是自己干出来的,挣了不少钱,所以他们有教别人的能力和资格,因为知道哪里有坑,哪里可以获得更多收益。
还有一些入行没多久的人,现实中也不是创业成功的人,也来当“财富老师”。这些人,要么念别人的“语录”,要么靠自己的简单理解去点化人,个个都是纸上谈兵。
如果是你,你愿意听谁的?
当然是了解情况的人,有亲身经历的人。
项羽出身贵族,养尊处优,不缺吃穿,他不懂底层百姓的心思。
刘邦出身贫民,混迹市井,太懂百姓的心思了。
百姓一是希望安定,二是希望制度不要过于苛刻,如此,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句话,在百姓看来,谁上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过上好的生活。
刘邦太懂百姓了,毕竟,他就是基层百姓出身。
于是,在去完成秦国的劳役时,因为雨水耽搁了行程,大家害怕被严重惩罚,刘邦就放了大家,让大家寻一条活路。
于是,在攻打咸阳的时候,为了避免更多的血战,听郦食其的话,靠谈判、靠说服,实在不行靠武力,这让百姓少了“战争之苦”,让将士们少了伤亡。
于是,进了咸阳后,刘邦对外说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窃者有罪。其它的秦国苛刻法令全部废除。
百姓真的很高兴。
于是,在出了汉中后,占了三秦大地,刘邦重视老秦人,做了很多安抚工作,这让大家感觉要比秦国时还好。
于是,刘邦收获了大量民心。
刘邦了解人民,项羽只了解贵族,但在那个时代,贵族是绝对的少数啊!
于是,一个支持率越来越高,一个支持率越来越低,最后,刘邦取得天下。
毛泽东说:刘邦能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是因为他“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1964年1月7日,毛泽东在一次座谈中说道: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社会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是的,毛主席把刘邦研究得很透啊!他说的一些观点,句句戳中老刘成功的原因。
刘邦和项羽,谁输输赢,早就有了结果,但到底怎么赢的,很多人都是略知一二。
大多数人都知道,刘邦决策对头、用人得当,但不知道的是,刘邦能听进去不同意见,刘邦熟悉百姓生活,了解百姓心理。
如果你能读懂刘邦,你的人生绝不会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