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文天祥抗元始末

小能 0 2024-03-31

白鹭洲书院讲坛第五讲嘉宾:朱虹

  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江西符号》《唱响江西》《王安石画传》《陶渊明画传》等一系列宣传江西文化的图书。

文天祥(1236年-1282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南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举世闻名的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白鹭洲书院文天祥雕像

求学

  少年文天祥天资聪明,小小年纪饱读诗书,参加院试时名列榜首,在白鹭洲书院求学时深得书院山长欧阳守道的喜爱。在乡试中举和礼部省试中选吉州贡士之后,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殿试时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

白鹭洲书院

聪颖少年

  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初一的半夜时分,江西庐陵县淳化乡富川村(现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一位名叫文时用的人梦见自家的房屋上面被五彩祥云笼罩着,久久不散。初二凌晨,他的孙子出生。文时用喜出望外,于是给孙子起名文天祥。

  少年时代的文天祥不仅学习刻苦,而且非常仰慕那些精忠报国的前贤。看到学校里供奉的同乡先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庐陵四忠”遗像,便暗暗在心中发誓:“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高中状元

  宝祐元年(1253年),文天祥参加院试,名列榜首,考取了秀才。两年后,二十岁的文天祥从家乡富川村来到庐陵白鹭洲书院求学。

  宝祐四年(1256年),书院有39名学子同时考中进士,文天祥更是高中状元。理宗皇帝亲赐御匾“白鹭洲书院”悬挂书院大门。

  读书、科考、做官,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大多数读书人的人生轨迹,文天祥也不例外。在先后经历了乡试中举和礼部省试中选吉州贡士之后,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在父亲的陪伴下前往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的最高级别考试——殿试。

  殿试的主考官王应麟是当朝文坛大家,也是至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的作者。按照制度规定,主考官阅卷、评卷之后,必须将前十名的试卷呈送皇帝御笔钦定名次。文天祥的成绩名列第七,试卷自然摆在了宋理宗的龙案前。宋理宗阅毕,对文天祥的观点和才学大加赞赏。当考卷开封后唱名到文天祥名字时,宋理宗大喜过望,脱口而出:“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钦点文天祥为进士第一(状元)。从此,文天祥名扬天下,也将他的字由履善改为了宋瑞。

  入仕

  文天祥高中状元之后,父亲文仪不幸病故,三年守孝期满,他便在京城为官。但其性情“自拔于流俗”“肮脏难合”,官场中趋炎附势者多,与他志同道合的极少,秉性耿直、遇事敢言的文天祥多次辞官而去。

中学生在白鹭洲书院诵读《正气歌》

  守孝三年

  正当文天祥有机会施展他报国救民的宏大抱负之时,陪同他去临安参加殿试的父亲文仪却突患疫毒痢,虽然找了多名医生来医治,但最终还是不幸病故。临终前,文仪紧紧抓住文天祥的手,断断续续地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尽心报国。”

  古代中国以孝为先。按宋代朝廷规定,官员家中直系长辈去世,必须丁忧三年。安葬好父亲后,文天祥在父亲的墓地旁盖了三间草屋,周围种满了竹子,门楣上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竹居”木匾,门旁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下联是:两件事读书耕田。独自在这里居住的文天祥牢记父亲的遗言,每日读书写字,练拳舞剑,修身养性,为日后报效朝廷养精蓄锐。

  上书直言

  开庆元年(1259年),文天祥为父亲守孝三年期满,朝廷照例补授他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9月,蒙古大汗蒙哥的胞弟忽必烈率领大军在黄州沙武口(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渡过长江进攻鄂州,临安城里已是慌乱一片。面对蒙古铁骑来犯,权势熏天的宦官董宋臣反而游说皇帝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此说“不”。

  文天祥听说此事后怒不可遏,尽管自己只是一个“过期”状元、小小的承事郎,但他立即写下了万言书《乙未上皇帝书》,冒死上谏“乞求斩处董宋臣,使民心一致”。同时,他还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四项改革建言。尽管万言书写得洋洋洒洒,笔力雄健,脉络清晰,但呈上之后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于是,颇具正气傲骨的文天祥愤然弃官回到了家乡吉安。

  太子老师

  景定二年(1261年),辞官在家的文天祥收到朝廷诏令:命任秘书省正字。随诏书一起的,还有一封信件,上面只有寥寥10个字“师宪恭贺天祥履任新职”。文天祥大吃一惊,当朝左丞相贾似道的字是“师宪”、号是“悦生”。文天祥一下就明白了,自己能任此新职,是贾似道向理宗皇帝举荐的。

  正在这时,宋理宗又重新起用被贬出京的宦官董宋臣。一身正气的文天祥自然是怒不可遏,立即上呈《癸亥上皇帝书》,历数董宋臣之恶,请求理宗收回复用董宋臣的成命,并表示:董宋臣“主管景献太子府事,臣备员讲授,实维斯邸”,朝廷若不罢免董宋臣之职,他就要“请命以去”。但和上次上书一样,朝廷依旧没有理会他。大失所望的文天祥当即决定辞官不做了,整理好行囊又一次回到了家乡。

  初任瑞州

  左丞相贾似道为了笼络人才,又来拉拢文天祥,将文天祥任命为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知州。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公布法令严惩不法之徒,维护了社会安定。同时,他还创设“便民库”,即由官府拿出钱来,供百姓借贷和救济之用。文天祥初次任地方官时间不长,也就短短一年(1263年11月至1264年底),但政绩显著。重修名胜碧落堂就是他在瑞州的功绩之一。

  罢官

  文天祥屡次上书直言,受到不少打击和诽谤,而当朝皇帝宋度宗又是个耽于酒色的无道昏君,左丞相贾似道独掌朝政、专制国命,但文天祥却不愿意与他为伍。贾似道也知道文天祥不好利用,于是文天祥接连被罢官丢职。

文天祥纪念馆

  首次罢官

  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理宗皇帝赵昀驾崩,太子赵禥继位,称宋度宗,改年号为咸淳元年。文天祥被召赴临安,授予礼部郎官。但贾似道独掌朝政,文天祥又不愿意与他为伍。十一月,贾似道奏请度宗皇帝,改授文天祥为江西提刑。

  文天祥上任江西提刑不久,就有一位老妇人上门告状,请求提刑大人为她申冤。文天祥仔细翻阅案卷,基本弄清了案情。

  但有人欢喜有人忧,被查办革职的官员很快将诽谤文天祥“专横跋扈,别有用心”的告状信报到了朝廷的台臣黄万石那里,那些被查的官员大多是他当年的部下。黄万石又跑到贾似道面前诉说文天祥的“罪行”,贾似道也很愤恨文天祥不识好歹、不受抬举,便默许黄万石弹劾文天祥“横行霸道,恣意妄为杀良冒功”。度宗皇帝是个无道的昏君,耽于酒色,贾似道专制国命,度宗不敢不听贾似道的。就这样,文天祥第一次被罢了官、丢了职。

  接连罢官

  罢官后回到老家的文天祥和好友一起耕读、游玩。他们怡情山水,经常去文山寻奇索幽,托物兴怀,借景咏志。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文天祥被起用为吏部尚书左郎官。十二月,赴临安就职。文天祥上任仅仅一个月,贾似道便指使黄万石从文字上钻空子,以“失职”奏免了文天祥所任的职务。

  四月,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宁国府(安徽宣城)知府。咸淳六年(1270年)正月,文天祥改任军器监兼右司,四月,他离开宁国府赴临安供职。不久又兼任了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牒所检讨官。咸淳六年六月,贾似道托疾要回故乡绍兴。度宗皇帝命右丞相马廷鸾和吏部侍郎赵顺孙奏请挽留他,旨令学士院草诏不允。文天祥非常看不惯贾似道的伎俩,替度宗皇帝起草的诏书里无一句褒辞,结尾还是“所请宜不允”五个字,并且没有送给贾似道过目便直接“进呈御前”呈送给了皇帝。贾似道得知后暴跳如雷,授意台臣张志立上奏罢免了文天祥。七月,文天祥第三次被排挤出了官场。

  任职湖南

  1273年正月,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湖南提刑,结束了他两年多在家悠闲自在的山居生活。此时,文天祥十分敬重的左丞相江万里被贬为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秉性耿直、为政清廉的江万里把抵抗元军、挽救宋王朝的希望寄托在文天祥身上,他认定,在风雨飘摇的朝廷中,唯有文天祥是中流砥柱,可力挽狂澜。

  然而,此时的文天祥还只是一个地方官,他所能做的也仅仅是湖南提刑官职权之内的事情。但他历来在其位谋其政,无论在什么官位,他都是兢兢业业地恪尽职守,把湖南州县积压的案件全部予以处理。秉公执法、体恤民情、忠君报国的文天祥受到湖南各界的赞扬。

  勤王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军队被元军消灭殆尽,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无奈之下发出《哀痛诏》,号召全国的忠臣义士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接到《哀痛诏》时“捧诏涕泣”,声泪俱下,三天后他便“移檄诸路,聚兵积粮”,义无反顾地为国纾难、勤王杀敌。

文天祥《木鸡集序卷》(局部),宋代。

举兵勤王

  1275年,南宋丞相贾似道统领的13万大军被元军全部消灭,朝廷便再也无兵可用了。此时的宋恭宗赵显年仅4岁,太皇太后谢道清临朝听政,无奈之下,只得号召全国的忠臣义士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接到《哀痛诏》时“捧诏涕泣”,声泪俱下。另外,还有一道下达给他的专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挥,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

  三天后,文天祥立即“移檄诸路,聚兵积粮”,开始部署勤王杀敌。为了解决军饷难题,文天祥义无反顾地变卖家产,为国纾难。不仅是文天祥,他的母亲、妻子、儿女都深明大义,全力支持文天祥变卖全部家产作为军饷供义军开销。

  入卫京畿

  1275年夏历六月,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张世杰调集了大小战船一万余艘,准备在可以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关键节点——焦山水域与元军决一死战。

  焦山之战宋军大败,朝廷空虚,临安城危在旦夕,急需军马护驾,文天祥在吉州终于又接到了入卫京畿的圣旨。勤王军离开停留了三个多月的吉州,取道抚州、衢州,走上了向临安进发的征途。勤王义军费尽千辛万苦,几经周折赶赴都城临安,应诏勤王。

 临危拜相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很快到了都城临安,并将临安城团团围住,都城内被一片恐怖笼罩。正月十八日,太皇太后看到大势已去,急忙派遣使者携带传国玉玺和皇帝降表,去向伯颜请降。

  第二天早朝,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得知陈宜中逃跑后心头一惊,但她强作镇定。胆小怕事的左丞相吴坚提出要另任一人为右丞相,众臣一致推举文天祥担此重任,太皇太后当即降旨诏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临危受命的右丞相文天祥,与左丞相吴坚等赴伯颜大营议和。文天祥在伯颜面前大气凛然,慷慨陈词。

  伯颜见文天祥声色俱厉,神色凛然,竖起大拇指说道:“本帅生平最敬英雄好汉,文丞相视死如归,真是大丈夫本色。我也见过不少南朝使者,但从没有看到有人能够像文大人这样,可敬可佩。”

镇江脱险

  伯颜一方面从内心佩服文天祥的凛然正气,但另一方面又害怕文天祥力主抗元的铮铮铁骨。

  二月初五朝会,宋恭帝赵显领着文武百官在祥曦殿向北遥拜,举行了退位仪式。不久,忽必烈颁发了《归附安民诏》,旨令南宋宗室成员迁往大都燕京。二月九日,伯颜命令文天祥作为“祈请使”的附庸也跟随元军北上。

  元军到了镇江后停留了十天,这为文天祥的逃亡创造了机会。文天祥暂住在汉人乡绅沈颐的家中,看守王千户时刻不离文天祥,但对杜浒、余元庆等人却未加防范,因此他们悄悄地找人、找船,寻找一切机会帮助文天祥脱险。

  苦战

  一代文魁文天祥,在烽火连天中高举抗元的大旗,开始了保卫国家的战斗历程。危急之际,朝廷诏命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不屈不挠的文天祥,就如一根擎天柱,孤独而倔强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南宋政权大厦。

文天祥雕像

  真州被疑

  听说文天祥丞相来了,真州安抚使苗再成亲率部下将校出城迎接。文天祥经与苗再成商谈复兴计划后,认为这与他去年上书朝廷奏请设置扬州等四镇协同作战、“仿方镇以建守”的主张十分吻合。他当即给淮西制置使夏贵、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等州府守将致函,希望他们共同实施这一复兴计划。

  然而,文天祥空欢喜了一场。因为他不知道,夏贵已经率领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投降了元朝。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李庭芝中了元军的反间计,相信文天祥已经投降了元朝,命令苗再成就地斩杀文天祥等人。苗再成接到李庭芝的命令后左右为难。最后,他善意地将文天祥一行“骗”出了城门,给文天祥等人放了一条生路。

辗转流离

  文天祥无奈之下离开了真州,本想去扬州找李庭芝当面对质,但手下的杜浒、余元庆等人在此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天祥当即决定改道高邮,经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海南下闽、广地区,寻找已在南方的吉王赵昰和信王赵昺,继续高举抗元大旗,以期收复沦陷的南宋河山。好不容易到达了高邮城,但城门口张贴着李庭芝通缉文天祥的告示。思虑再三,文天祥决定不进入高邮城,改水道先去泰州,再往通州。

  临安沦陷后,一起南下的吉王和信王已经改了名号,吉王赵昰改成了益王,信王赵昺改成了广王,如今,二王已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市永嘉县)建元帅府,拥立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文天祥一听兴奋不已,感到恢复社稷有望了,恨不得一步就跨到永嘉去觐见二王。

  重举义旗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伯颜与被废的南宋皇帝赵显一起来到元朝京城大都,朝拜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授赵显为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也就在这一天,远在南方的南宋大臣们拥立七岁的益王赵昰在福州登基,改元为景炎,号宋端宗。

  新皇帝在福安府召见了文天祥,要任命他为宰相。但文天祥既不愿与两次临阵脱逃的左丞相陈宜中共事,又想离开福安去开府募兵广泛发动军民抗击元军,“余名宰相,徒取充位,遂不敢拜,议出督”。朝廷便诏命他去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开府聚兵,原勤王军将士和爱国的军民纷纷投奔而来,抗元的大旗又重新举起来了。

  苦战扶危

  文天祥在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坚持抗元复国,让忽必烈大为恼怒,他下令集中力量对付文天祥。元军兵分三路分别进攻赣州、泰和、永丰,三路兵马出击后,元军元帅李恒亲率精兵偷袭文天祥的大本营兴国。文天祥无奈只得往庐陵退却。空坑一战(今江西永丰县境内),文天祥的督府军死伤惨重,妻子欧阳浚和儿女都被元军所俘,也给东南各地的抗元复国行动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文天祥带领残部转战广东南岭一带。文天祥派人多方打听朝廷的下落,但始终音讯全无。

  被俘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率领督府军转战到海丰县北郊五坡岭时不幸被俘。元军拿来笔墨劝其写投降书,他提笔一气呵成写就了旷世名篇《过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

《过零丁洋》书法作品

  海上朝廷

  忽必烈继续增派重兵南下,先后攻克了处州(今浙江丽水)、建宁府、南剑州,小朝廷先后逃往广东潮州、惠州等地,最后竟然登舟入海,在浩瀚的大海上四处漂泊。

  因元军追兵逼近,小朝廷不得不浮海逃往雷州湾外的硇洲岛。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年仅九岁的宋端宗赵昰在硇洲岛病逝。五月初一,七岁的赵昺登基了,改元祥兴。诏任授陆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文天祥为枢密使。

  六月,朝廷向北迁往崖山(今广东江门市崖门镇),小小崖山,成了南宋朝廷的最后落脚地,也是二十余万不甘亡国的南宋军民的最后家国地。

  南岭被俘

  景炎三年(1278年)六月,文天祥终于打听到了朝廷的消息,他接连写了几个奏疏,想去崖山行朝觐见新皇帝。行朝回诏对他大加赞扬,加封他为少保、信国公,但却不允许他来行朝面见新皇帝。

  赴崖山行朝面君受阻,文天祥率领督府军移师海丰往南岭进发。看到这里山路崎岖,文天祥下令队伍就地歇息、埋锅造饭,饱餐一顿后再去追赶赵孟溁所部。饭刚刚煮熟,伪装成当地人的元军突然出现,正在用餐的督府军猝不及防,被元军砍死杀伤。文天祥知道自己这次难以脱身,便从身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二两冰片放入口中,决定以身殉国。但这样口服下去,只会腹痛、腹泻或者昏迷,却不会死亡。

  千古绝唱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初六,元军水师从潮阳启航,向崖山进发,去歼灭南宋最后的军马和行朝,他们还特意把文天祥也带上了。张弘范便派遣副帅李恒去见文天祥,请文天祥写信劝说张世杰等人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冷笑一声,高声喝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船队航行在广东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不甘心的张弘范亲自登上囚船,拿来笔墨劝说文天祥写投降书。文天祥触景生情,心潮起伏,提笔一气呵成写就了一首七律《过零丁洋》。

  这首气贯长虹、光耀天地的述志诗,表达出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成为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绝唱。特别是诗中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

  就义

  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元大都后,从投降的南宋君臣到元朝高官直至元世祖忽必烈,劝降文天祥的人物轮番上场,但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九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城南的柴市刑场,从容引颈受刑,以身殉国,时年47岁。

《正气歌》

  押解北上

  在元军船上的文天祥眼睁睁地看着宋军节节溃败的场景,亲眼目睹了南宋朝廷的彻底覆灭,他内心悲痛欲绝。崖山海战后,张弘范大摆宴席庆祝胜利,并再次劝降文天祥。他对文天祥说,你对大宋忠心耿耿,我非常佩服。但如今宋朝已经灭亡了,作为一名臣子你也应该问心无愧了。现在,如果你能够像效忠宋朝那样为大元效劳,那我们大元的丞相非你莫属。

  文天祥义正词严地回答说,国家惨遭灭亡而臣子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样的臣子简直死有余辜,怎么还能苟且偷生呢?商朝灭亡后,伯齐和叔夷宁可饿死也不吃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是为了保持自己对国家忠义的气节。张弘范听后深为感动,对文天祥更加敬佩,并向忽必烈上书,阐述不能杀文天祥的种种理由。得知文天祥不肯投降,忽必烈感慨说:谁家无忠臣。并下令要以礼相待文天祥,将他押往大都燕京。

  五月,文天祥一行人水陆并进来到了江西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江西是文天祥的老家,也是他抗元的根据地,义军两次在江西举旗,得到江西军民的热烈响应。押解文天祥的元军害怕他的旧部前来劫持,提前把文天祥锁进船舱里,不让他在赣江沿线露面。而文天祥也知道自己七八天后将到达家乡庐陵,便开始了他的绝食计划,一心想饿死尽节、归葬故里。

  元军也十分担心这个重要囚犯在押送途中死亡,到时无法向忽必烈交代。看押人员便想尽一切办法让文天祥吃喝,甚至按着他的鼻子灌食,致使文天祥没有能够在家乡殉国。绝食八天后,文天祥依然没有饿死,而故乡庐陵已过。既然不能死在故乡,那就只好活着。

  国难臣忠

  忽必烈久闻宋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的名望,听说张世杰和陆秀夫已死,心中颇觉惋惜。如今只剩下了文天祥,文天祥状元宰相,文武全才,更高出张陆一筹。作为一代英主,他爱才、惜才、求才,文天祥无疑是南国最好的人才,一旦归服,能为元朝所用,对于稳定元朝的统治,特别是稳定元朝在南方的统治,必然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投降的南宋君臣到元朝高官,劝降活动如同骤雨一般,一场接着一场。

  为了劝降文天祥,元朝还打出了亲情牌,让同样被俘在大都的文天祥的两个女儿前来劝说。父女相见,骨肉情深,文天祥这才知道三年多杳无音信的妻子欧阳浚和两个女儿都还活着,并在大都的东宫为奴。面对哭哭啼啼的女儿,文天祥心如刀绞,只要自己愿意投降,马上便是高官厚禄、家人团聚;如果自己坚贞不屈,妻女的下场可想而知。他强忍着悲痛,让女儿告诉妻子欧阳浚,自己将以死殉节“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后来,文天祥在给他妹妹的信中这样解释:“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监狱中的生活苦不堪言,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正气歌》就是在狱中写出的。

尾声

  舍生取义

  1282年12月8日,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还想做最后的努力,文天祥对忽必烈仍然是长揖不跪。忽必烈对文天祥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果能够回心转意,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我,我现在就可以封你为宰相。”但是,面对忽必烈开出的优越条件,文天祥却说:“我文天祥是大宋的宰相,宋朝已经灭亡了,我只求速死。”最后,忽必烈无奈地问道:“那你还有什么愿望吗?”文天祥答道:“但愿一死足矣。”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城南的柴市刑场。监斩官问道:“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边拜边说:“臣以身殉节,报国至此矣!”并挥毫书就《出狱临刑歌二首》。写罢,他掷笔于地,仰望苍天从容引颈受刑,时年47岁。

  文天祥遇难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绝笔遗言:“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后人将其中的赞文称为《衣带赞》。

  “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文天祥胸怀忠贞报国之梦,临危受命,虽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他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敬仰。(吉安市委宣传部白鹭洲书院讲坛供稿)

你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因真相?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生在北宋,还都处在同一时期,原因何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