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与熊廷弼,你助蒙元我守大明,人生结局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小能 0 2024-03-31

郭守敬是元朝初期人,他的职业是朝廷官员,但他热衷的事业是工程、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而熊廷弼是明代末期人,同样是朝廷重臣,他虽为文官,但倾其一生却情洒疆场,俨然一位职业军人,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苦苦撕扯半生。

郭守敬生于公元1231年,河北邢州人,熊廷弼生于公元1569年,湖广江夏人,他们不在一个时代,相差三百多年。但他们都是朝廷炙手可热的核心人物,为朝廷、为他们各自的时代呕心沥血,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然而,平台再大,总有坍塌的那一天,有时候会激发你无限的创造力,助你飞黄腾达,有时候却荆棘满途,无比险恶,瞬间把你甩向地狱。前者就是郭守敬,后者就是熊廷弼。

二十岁那年,爷爷把郭守敬送到刘秉忠门下。刘秉忠何许人也?他可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最受重用的汉人谋士,大学问家,郭守敬跟随刘秉忠,从此踏上仕途。

郭守敬不恋官场,他只对河流、渠道感兴趣,入职以后他随地方官常年在河沟之内转悠,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构思了非常成熟的水利工程方案。几年功夫,郭守敬善于水利工事,人人皆知,朝堂之上轰动一时。忽必烈召见了郭守敬,年轻的郭守敬胸有成竹,一口气向皇帝提出六条建议。忽必烈听得入神,不断点头称是,立即任命郭守敬为河渠副使,专职开展水利工事。

郭守敬一生的主要功绩表现为,他组织修建了西夏地域的水利工事,治理了黄河泛滥,开凿了北京通惠运河。研究制定了新历法,天文测量仪,在数学、光学、地理学等领域有很深的探索和研究。在治水、测量、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郭守敬最终任职于太史院,在官员满七十岁可以回乡养老时,郭守敬被朝廷拒绝,不得离职,他一直干到去世的那一天,他给以后立下规矩,太史院官员不得离职回乡。

元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岁。他的一生,从政六十年之久,受到朝廷极高的评价,老百姓十分爱戴,去世后,家乡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我们再来看看熊廷弼。

同郭守敬一样,熊廷弼十分看重朝廷赋予他的职责,把忠于朝廷,为皇帝做事,当做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这是传统礼教,儒家思想塑造出的古代文人志士普遍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无可厚非。熊廷弼走的也是“学而优则仕”方可转换身份的路子,是“耕读传家”的历史传承结出的正果。二十九岁那年,他中的进士,顺利踏进大明官场。

熊廷弼生性耿直,是非观念极强,遇到事情,只讲是非曲直,不大注意细节和方法。他从政的第一件事就是释放前任错误缉拿的抗税人员,并给朝廷上撤矿疏,他的办事干练和积极的处事态度得到朝廷认可,不久就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第一次赴辽。由于后金的崛起,辽东地区已成为晚明时代最敏感的神经。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第一次赴辽,奉命核查辽东巡抚赵椅和总兵官李成梁的是非功过。这绝不是一件好差事,因为这是辽东总兵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年来,第一次吃了败仗,他把部队和六万边民一并撤回关内。朝廷本来是不满意的,要追究二人责任,但朝廷偏偏就有一股支持二人的力量,认为他们二人长期守辽有功,理应得到奖励,并报送了详细的奖励方案。万历皇帝昏聩无能,朝廷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派遣熊廷弼巡按辽东,重新核查二人的功过是非。

以熊廷弼行事之风格,很快查清了这二人放弃领土、驱民内迁的事实,熊廷弼列举罪状弹劾赵楫和李成梁。但万历皇帝并未采纳,熊廷弼第一次担当大任,活生生得罪了朝廷两位大员。此时的熊廷弼年轻气盛,激情四溢,他视朝廷之命为神圣之责,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处境。

第二次赴辽,是十年以后了。萨尔浒之战惨败后,明廷对辽东的局势已经感到万分恐惧了,没有人对辽东局势能拿出良策,只有熊廷弼敢于挺身而出,出任辽东经略,担负起镇守辽东的重责。熊廷弼以身作则,拨乱反正,鼓舞士气,从最基础的防御细节做起,战术上坚持守城据敌,很快稳住了辽东的局势。

两军对垒,熊廷弼无所畏惧。刚到辽地,熊廷弼要派人穿越后金军控制的地带,前往沈阳安抚军民,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但一连派了两位兵部佥事前往,都害怕不敢去,其中一人刚一出门就大哭而返。熊廷弼决定亲自前往巡视,他带领少量人马,一路打鼓奏乐进入抚顺城,祭奠阵亡将士,招抚逃亡流民,整修防御工事,军心得以稳定。

正气不扬是大明朝廷一直以来无法克服的病症。熊廷弼在辽东刚刚稳住阵脚,朝廷就有一帮忌恨他的旧日臣又纷纷议论起来,三番五次向皇帝告状,捏造事实,诽谤熊廷弼,毫无主见的万历皇帝随即派遣官员核查辽东防务。时隔不久,天启皇帝第二次派遣官员重新核查。前后两个核查报告自相矛盾,前一个认为熊廷弼布防不合理,消极防守,熊廷弼乱用权力,应当惩戒。而后一个核查认为熊廷弼防御有功,辽东局势稳定,确保了几十万军民的性命安全。但后来的天启皇帝受阉党摆布,还是罢了熊廷弼的职,让他回乡赋闲。

第三次赴辽。熊弼去职后,辽东局势又一次岌岌可危,阵地失守,将士叛变,新任经略畏罪自杀,辽东防御一派乱象。无奈之下,朝廷第三次派熊廷弼赴辽,仍为经略,新提拔王化贞为巡抚。王化贞一向与熊廷弼不和,作为巡抚,不主动和经略商议,往往自作主张,打了不少败仗,最终导致广宁之战惨败,明朝辽东防御的最后一块屏障倒塌,辽东防守至此彻底失败。

王化贞似乎早有准备,回到朝廷之后他上下串通,把辽东失守的责任全部推给了熊廷弼,于是,两人都被朝廷抓捕,判处斩首示众。三年后,熊廷弼被行刑,大明王朝的酷刑令人不寒而栗,曾经有蓝玉被剥皮食草,方孝孺被诛十族,后来的袁崇焕被凌迟。而熊廷弼被砍头后进行九边传首,将他的首级在北方九处军事防守重镇轮流展览示众,恫吓防御将士。据说接替熊廷弼的袁崇焕还未到达辽东,他的师父熊廷弼的首级,就已经先到辽东,迎接袁崇焕。那种场景令人战栗,为大明守江山何等惨烈、何等悲催!这样的残酷之举究竟能激发将士的担当和勇气呢,还是会吓退将士的胆气和豪情,真的不得而知。从人性的角度讲,可能令人心寒的成分更多一些,不知大明的掌舵人到底能明白几分?

初一历史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牛城儿女:郭守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