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祖籍,无可争议,引经据典,有案可稽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上演之后,引起国内外亿万观众的震撼及关注,其原型刘墉是清朝著名的宰相,其父刘统勋是康乾时期的宰相,其侄子刘鐶之也是风云人物。当时流传“祖孙三公二宰相”之美誉,而轰动朝野,其清官形象传颂了上百年。
宰相刘墉是山东诸城逄戈庄人,其先祖刘福祖先在哪里?成了众所纷纭的谈资,江苏考古学会会员刘遵标先生不辞艰辛,引经据典,同刘氏家族先辈们一道,终于理清了刘墉的祖籍脉络是江苏丰县欢口镇刘大营。
沿着历史的栈道,细翻刘氏族谱,理清丰县刘氏和山东诸城刘氏的宗脉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丰县刘氏家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据现存清道光十一年第六修,清道光三十年第七修,清光绪廿二年第八修三套木刻版族谱记载,丰县刘大营一世始迁祖刘顺生三子,长子彦刚、次子得源、三子武(有明代墓碑记载),其中次子得源生四子,长子贵、次子福、三子江、四子清(有明代墓碑记载及康熙三十九年碑文为证),因三世二公刘福明初迁居诸城逄戈庄的记载,这一佐证奠定了刘墉之先祖的根源是不容置辩的历史事实。
找回明代碑文记载,在寻清朝刘氏足迹,刘福迁居山东诸城后勤于农桑,注重开垦,不久人丁兴旺,家境丰裕。由于当年明清争斗激烈,险象环生,诸城刘氏五世祖刘通遭杀身之祸,民间传书《刘通扫北》评书,就是一大作证,在那株连九族的封建宗族制度下,六世祖刘必显全家避难金陵(南京),诸城刘氏遭灭顶之灾,家谱也被焚烧。三百多年来无有族谱传承记载,对祖先的记忆模糊迷离,据清朝执政翰林院检讨官员阮学浩《睢宁刘氏家谱序》记载,八世祖刘统勋于清雍正八年(1730)接待阮学浩时称,其祖籍在淮属(徐州地区)。清乾隆十八年阮学浩受刘统勋之托,到睢宁刘氏处查证,睢宁刘氏称诸城刘氏祖籍不在“淮下”(宿迁、睢宁、邳州、铜山),此证明诸城刘氏也正在寻根问祖,在多方寻求未果之下,乾隆二十一年(1756),诸城东武刘氏族谱编修完成,刘统勋在写谱序时又必须要说明祖籍,就暂称为淮上之首的砀山县。之后诸城刘氏为了查清祖籍地,刘统勋先后安排了堂侄刘镐的岳父王倌、乃侄刘臻及刘墩的岳父牟朝仪出任砀山县知县(砀山县志记载)寻祖籍无果。
据丰县刘氏族谱记载,清乾隆中期,山东诸城刘氏延清公寻根问祖借宿丰县刘小营药铺,夜读刘氏族谱,终于查到其始祖刘福从丰县刘大营迁居山东诸城逄戈庄的记载之句,欣喜之余留诗一首:“雨外桃花分外红,虎卧杏林悬正空,一夜未眠读族谱,今日方知来家中。”落款为刘延清题。更有的佐证是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间,刘统勋曾四次奉旨治理砀山、丰县、铜山等地黄河水利工程,期间到丰县刘大营、刘小营寻根问祖,刘统勋的孙子刘鐶之在清嘉庆九年二次修谱中写下“旧谱凡例,未敢更易,谨录于前”;江西巡抚阮元在东武刘氏二修谱序中称“诸城谱砀山以上不可稽”,以此说明诸城刘氏祖籍并非砀山,而是丰县。终于了却了诸城刘氏多代寻根问祖的夙愿。
丰县刘氏为明确诸城刘氏祖籍确在丰县,于道光十一年第六次续修族谱时,十四世祖刘铭鼎撰写《诸城刘氏与谱考》载于谱后,并把谱考之事记于刘氏谱二卷系刘福栏下。清乾隆中期,诸丰两地刘氏宗脉得以延续。
刘墉祖籍在丰县,刘氏族谱多次续修均有记载,已成历史定论,但由于刘墉家族自清嘉庆十几年至今,约200年未续修族谱,再加上多年灾荒战乱,刘墉的祖籍便众说纷纭。解放后,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多支刘氏争执不下,互相认领刘墉支系。为了免除争议,刘老不辞辛苦,查阅史料,翻阅谱记,查证碑文,终于正本清源,证明了刘墉祖籍是丰县欢口镇刘大营,并得到了诸城刘氏的认同,诸城刘氏终于认祖归宗。
二零零二年年八月,丰县刘氏一行六人,携丰县刘氏明清原谱一至三世祖墓碑照片、先祖园林图等历史资料,至山东诸城核实。经过精细的勘查核实、论证、推算,均全部吻合,并共同签署《东武刘氏支谱序》,确认丰县刘氏和刘墉家族的宗脉关系。
二零零二年年十二月冬至,逄戈庄家族族长刘振钵、刘金钵,茌平县刘吉祥、刘吉华,青岛刘兆光等五人参加了丰县刘大营祭祖大典,从此,山东诸城刘氏认祖归宗。丰县刘氏每年清明节派代表赴诸城逄戈庄为刘福扫墓,两地恢复了正常的族亲往来。
二零零五年,两支刘氏共同为刘福祖立碑树典,同年,三世祖刘瑁后裔在山东茌平三修谱序中写道:始祖刘福于明初由江苏丰县刘大营迁山东诸城逄戈庄,三世刘瑁之子刘本强于明后期迁居山东茌平县。
二零零七年四月一日,丰、诸、茌三县刘氏族人在山东高密市逄戈庄共同商定,积极筹备续修东武刘氏支谱。
二零零九年十月,东武刘氏宗长刘剑初在台北《齐鲁报》发表文章声明:山东东武刘氏刘墉祖籍在江苏丰县刘大营。至此,众说纷纭的刘墉祖籍尘埃落定,再无争议。
(根据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刘遵标资料整理)
丰县欢口镇刘双楼刘胜修整理
二零一九年九月初稿
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日修正稿
来源:欢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