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自传心若菩提-第一章之贫困童年
曹德旺自传-第一章之贫困童年
1946年我在上海出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的出生并没能给家人带来太多的欣喜。父亲忙于生意上的事务,甚至连我的名字都忘记给取了。一直到我上小学前,我的名字就叫“小印度”。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用“小印度”来称呼我?母亲告诉我,当时的上海租界,巡捕多为印度人。很多家长爱把孩子打扮成巡捕的模样,着巡捕装。对这样的孩子,人们就叫他“小印度”,也就是小巡捕的意思。
我明白了,这就像后来一个时期人们喜欢给孩子穿军装,一个时期又喜欢让小孩扮警察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
解放大军南渡长江前,上海的企业主们纷纷举家搬迁,逃离上海。很多人去了国外或者香港。父亲和母亲商量的结果,是回福建老家。
父亲曹河仁是福建福清高山镇曹厝村人。福清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为福州市辖县级市,自古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是林则徐的祖籍地。福清还是全国著名侨乡,自古以来就有年轻人远渡重洋学习打工经商的习惯。
我的家族在高山镇里算是望族。曾祖父曹公望,是福清的首富,他的墓就在我家院子的后面。小时候,我常到曾祖父的墓地一带玩,墓地很大,周边长满了野花。
曾祖父努力积攒下的家业,到爷爷时逐渐衰微,直至最后破落,这是在父亲出生前。
父亲年轻时跟着舅公到了日本。舅公自己在日本有店,可是他没徒。学徒的第一年,父亲所做的,就是煮饭、燕菜、挑水、倒马桶、倒尿壶,吃的则是布店老板一家的剩饭剩菜。到了晚上,布店老板要求父亲不断地对着镜子练习走路,练习微笑,练习鞠躬,练习说话的口型,并告诉他要一直练,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学徒的第二年,布店老板叫父亲把店里的货担着带到乡下去销,就像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货郎担,挑着担子货,边走边叫卖,时而将担子搁在路边,边卖遍吆喝。学徒的第三年,父亲才回到店里,学习怎么站在柜台内,接待客人,进货出货。三年一到,店老板告诉父亲,“我教给你的,你已经都学会了,现在你可以离开我的店,去开自己的店了”。我爸说,他的前半生,很感谢日本老板:“三年出师后,我才知日本老板用心良苦。他第一年是练我身骨,第二年教我吃苦,第三年才授我真技。”
我以前无法理解,父亲第一年的学徒生活,为什么只做粗活脏活甚至连帮佣都不如,但父亲向我叙述他的这段学徒生活时,从来也没有抱怨过,似乎理所当然。在我自己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后,才明白日本布店老板的苦心:他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就像习武之人挑柴担水一样,是让父亲练好身板,扎好“马步”,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累积经验啊。难怪父亲说起生意经来,一套一套的。
离开日本人的布店,父亲进了舅公开的们店当占员。1936年,我奶奶要父亲回家成亲,父亲就回到高山,与母亲成了亲。一年后,父亲计划再去日本,但经过上海时,卢沟桥事变爆发,父亲改变了去日本的打算,留在了上海。因为不打算再出去了,留在日本的舅公就把父亲在日本赚到的十万日元都汇了回来。
当时的汇率,日元比美元更高。
一下子收到了那么多的钱,父亲都不知道怎么花了。这时候,只要有人同他说做什么项目很好,他就做,因为钱足够多,做什么,也都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于是,父亲就什么都做,也开了夜总会。
父亲后来成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之一。
1947年,国民党的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上海很多人都举家搬迁,或去美国,或去香港,或去台湾。父亲母亲决定举家搬回福清高山。父亲买了一艘机动铁壳船,装载家中所有的家产,他的如意算盘是,把东西运回来的船,回到高山后,还可以租给别人运输用。一家六口则坐客轮。没承想,客轮抵达马尾好几天了,货船却迟迟没有靠岸。再几天,消息传来: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了。
怎么办?
母亲陈惠珍,也是福清高山镇洋门村人。论身份,她是地主的千金。嫁给父亲时,外公给了很多的陪嫁。这些陪嫁,母亲都换成了可随身携带的细软。现在,母亲倾其首饰钿钗,变卖成钱,在高山买了块宅基地,盖起了一幢二层的小楼,楼梯、地板、房间,用的都是木板。沿着小楼的墙,用三合土垒着,围了一个小院子,母亲在院子里种上了果树,打开院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在田野与天空的边界,是海。所以高山,实际上是一个无山海可依靠的小村镇。这一地域特性,也养成了高山人时而开放、时而封闭的性格。
盖房子的工程仅剩下铺瓦片时,国民党第74师溃败经过高山,到处抓壮丁,抓走了正在我家层而铺瓦片的T人。虽然被抓走的壮丁,后来又偷跑回来了,但因为是在我家的屋顶上被抓走的,所以他们的家人,从那天起就一直到家里来哭闹,要父母赔人赔钱。父亲不堪其扰,就又回到上海。回上海,是父亲最好的选择,他自幼离家学习经商,已不会耕田种地,大上海的商海,才有他的施展空间。
父亲走了,家里住进了“三反”工作队。有一天,村里人又到家里闹事,工作队队长看见了,便询问母亲,母亲告知事情的原委,队长认为应该出来主持正义,就把来闹的村里人抓了起来。原本工作队要处理他们,母亲代为求情,整件事情算过去了。
对于母亲来说,接下来的生活更为艰难。身边6个要吃要喝的孩子,如何养活他们?于是母亲当掉了最后的首饰,买了十几亩地,请舅舅帮忙种地。高山的地比较贫瘠,所以大多只能种些红薯、花生、青菜什么的,而我们又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地里的收成,根本不能够解决家中最基本的口粮。而父亲在上海所挣的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又不能每月如期地寄到母亲的手中。所以,小时候,我们总要忍饥挨饿。时常一天只能吃两餐,而两餐也只是些汤汤水水,难顶饥饿。饿得难受了,我们会叫,这时母亲就把我们兄弟姐妹集中往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我记得母亲当时总交代我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我们穿的衣服,母亲.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的,穿破了,母亲会坐在灯下认真地缝补,尽可能地让补丁张牙舞爪地贴在外面,而是藏起来,缝补在内里,尽量地不让人看见。虽然住在农村,但家里总是一尘不染,这或者是母亲在上海居住时养成的习惯吧,木楼梯和木地板,洗得发白。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记得在我9岁时,就是1954年初夏的一个傍晚。下了一天的雨,到了傍晚才停了。院子里有知了在“知……知……”地叫,似乎在唤我出去。于是着急就想往外跑,但一脚刚跨出房门,就被母亲叫住了。母亲说,外面很湿,在家待着吧。我就收回了跨出去的腿。
不一会儿,长福伯来了。长福伯总是穿一身长袍,鼻子很挺,是村里的先生。长福伯很喜欢抽水烟。他一进门,母亲就递上一个烟简,为他点上了烟。长福伯吧嗒吧嗒猛吸了两口,问:“叔公有信回来?”母亲小声地:“好久没有信了,您看小印度都九岁了,学堂都上不了。5角的报名费还凑不齐,最急的是,他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名字,他长福伯,您帮帮忙,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学,无论如何都要上的。”长福伯顺着母亲接了一句,然后接着抽烟,抽完了,他把烟简搁在一边,对母亲说:“没钱,就慢慢来吧,小印度的定时纸你拿给我,先把名字给取了吧。”母亲起身走进屋里,再出来时,手上就拿着一张红纸,红纸上有用毛笔写着我的出生年月日时。这张纸,就叫定时纸,我们这里,给孩子取名、找对象都要先看时辰。过了几天,长福伯来了,见到母亲就说:“名字我取好了,叫德旺。他是德字辈,依他的生辰,人很聪明,点子很多,所以就叫德旺吧。聪明又有德,必然兴旺啊……"
母亲高兴地谢谢他,又一路送出了院门。我呢,一连高兴了好几天,德旺。德旺。德旺。我反复地叫着自己的名字。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新生活。
果然,那年夏季,母亲就送我去学校了。领到课本那一天,我开心极了,书上的每个字都让我觉得新颖。看着其他同学的书都用画报包得漂溉亮亮的,回到家,我也让姐姐帮忙包。后来我的书也都包上了画报纸,当然我都是姐姐包的。
新鲜归新鲜,新鲜劲儿一过,孩子的天性就出来了。
还记得小时候玩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吗?在这个游戏里,一个人在前面背对着大家,数着数1,2,3,4,5,……后面的人则在他数数时一步一步地快速前进,不过得时刻握防着数数的人回头,因为他一回头,被他看到的正在动的人,就得出局被罚。我就在课堂上与老师玩着“水头人”游戏: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时不时地会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我呢,老师一转身,我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我学得很像,班上的同学看着笑得前俯后仰,老师一回头,我立即就坐回到座位上,双手交叉搁在课桌上,一副很认真听讲的模样。刚开始老师很狐疑,因为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老师发现了,是我在学他的动作,老师很生气,说我很坏。上学才一个月,老师就来家访,说我上课不专心,不是好孩子。母亲听了就很生气,一个劲儿地对老师说对不起。老师走了后,我以为母亲会拿起竹子打我,但没有,母亲坐在那儿,很久不说话,哭了。我吓坏了,—连声地对母亲说:我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因为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在学校里闹出些事来,再加上家里穷,我背上了坏该子的名声,但有一个女教师却不这么认为,她对母亲说,德旺不是坏孩子,他只是调皮,好动。
这个老师林再珠,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漂亮的女老师。
9岁以前,我都在田野里路,每天还要捡树叶回家当柴烧。一下子要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里几个小时,自然就觉得凳子上扎着钉子似的,怎么坐都不舒服。虽然如此,我的学习成绩却都还可以。那时的学分,是5分制,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的成绩总是在3分和4分之间,最好的也就是4分了,从来没有拿过5分。
1956年夏日的一个晚上,父亲从上海回来了。父亲是骑自行车回到村里的,到家里时已经是半夜时分,我正在睡梦中呢,母亲推着我把我叫醒。“你爸爸回来了。你赶紧穿衣服起来见你爸。”
一听到爸爸回来了,我一骨碌就从床上跳了下来。爸爸!自从爸爸再次去上海后,就没有回来过。我冲下楼。在大堂里见到母亲正在和一个人小声地说着话。那个人度叟高高的,和记忆中的父亲无法重叠了。我怯怯地上前,父亲看到我,把我叫到跟前。“啊哈!小印度,你长高长大了,再长下去,就和你爸爸一样高了。”父亲笑眯眯地低头看着我,“你到镇上,去帮爸爸买点酒。”我从母亲手里接过买酒的钱和空瓶子,与寄住在家里的另一个孩子一起,到镇上去,敲开酒家的门,给父亲打回了他要喝的酒。那时,我们乡下,大人们喝的都是农村家庭里酿制的烧酒。有的是用米酿制的,有的是用地瓜酿制的。所以在我们当地,也叫米烧,地瓜烧。
从那以后,父亲要喝酒,就让我去买。这是我每天傍晚必做的作业。我的酒量也在这一来一去买酒的路上得到了提高——我总是会偷着喝一口,刚开始是好奇,父亲为什么爱喝这东西,后来则是习惯.买到酒就会拧开酒瓶喝一口。也奇怪,父亲从来没有觉出酒有什么不同,或者,他觉得有不同,但却不想追究我。所以后来,当我有了钱,我总是给父亲提供最好的酒。
父亲喝着酒,常常要求我站在一旁,对我“摆龙门”。父亲的皮夹子里总夹着一张剪报,是上海的《新民晚报》,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地给我看过,因为那上面,有报道他的文章,我那时也没在意,只记得上面写着“旅日归侨代表曹胜美”(这是父亲在上海时用的洋名)这么几个字眼。那应该是父亲最骄傲的事了。我若想跑开不听,父亲就会开揍。所以,我就是在实在不想听,又不得不听的状态中,听了很多当时并不怎么明白,后来逐渐领悟的人生道理。
父亲的叙述,时常重复,有时说他当年去日本当学徒的事,有时说他在上海经商的事,有时则同我谈人生的哲理。
那时父亲应是处在生活的逆境期:父亲不会务农,家中没有强劳力。在农村,没有强劳动力的家庭是会被人瞧不起甚至受欺凌的。父亲因而脾气较大,时常发火。而我调皮捣蛋,使我成为父亲的出气简——每遇有乡亲到家里告状,父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地用皮带抽打我。有时不是我的错,但也一样要承受父亲的鞭打。这时我就很委屈。每每在我委屈申诉,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时,母亲总会一边安抚我,一边告诫我:“被爸爸打,哭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和你爸爸顶嘴,也别还手或逃跑。即使你是被冤枉的,也不能。因为打你的人是你的亲爸爸。”
母亲抚着我的鞭痕,轻轻地用蛇油涂抹着。“孩子你要记住,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一生,直到将来老了,死了,你都是妈妈和爸爸的孩子。这个事实,即便你跑到天涯海角,甚至改了名字,也不会改变。”
母亲这么说时眼里总是鸣着泪。
直到今天,我都记着母亲的这些话,记得母亲说这些话时的情景。
小学5年级后,我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到附近的山野去捡树枝扒树叶或者茅草,背回家,匆匆地吃点稀饭地瓜什么的,抓起书包就跑到学校上课。下课后,吃完饭再去捡树枝扒树叶或者茅草回家。早上捡的,是供母亲中午烧饭菜用的,中午捡的是供母亲晚上烧饭菜用的。冬天还好,夏天的时候,南方的太阳很大,又是正午,捡完树叶就会出一身汗,我就跳进浅水沟里洗澡,穿上衣服再直接跑回学校上下午的课。天天如此。
一个孩子,每天天蒙蒙亮起床干活,接着上一上午的课,然后再干一个中午的活,到了下午上课时,自然累得上下眼皮直打架,扛不住了,就趴在桌面上睡着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老师当然生气。初一上学期的一天,我又在课中睡着了,下课后,老师把我拎到教导主任面前,请求处置我。我站在老师办公室里,低着头,不说话。教导主任让我伸出胳膊,然后用指甲在我的胳膊上划拉一下就划出了一道道白色的印痕(注:能划出白痕说明下水玩过)。
放学了,同学们都走出教室。教导主任召集所有同学集中在操场上,把我拎到队列前,在同学面前,划拉着,让大家看我胳膊上的白痕。
“你们看,这小不点儿,中午不午休,天天跑到小沟里玩水,哪天淹死了,家长还要找我们的麻烦。你们可不能像他这样!”教导主任说。
周围的同学们“鲧”地笑了。我看着教导主任,心中憎恶着他所说的话。
队伍散后,同学们都急急忙跑回家吃饭,我磨磨叽叽地,留在教室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看见教导主任叼着牙签往厕所方向走,我就捡了块石头放进书包里。心想,逮着机会,就用石头砸他。
农村的则所,多是三合土的土墙围着半截高,里面的坑一字儿排开,背靠背,中间矮墙稍稍隔着。主任旁若无人地走进厕所,自顾自地解开裤带,蹲在坑位上大便。我溜到背面,爬到墙头上,正想拿出石头往下砸,可又一想,若砸坏了,家里没有钱赔,手又收了回来。不砸,又不甘心。阵阵臭味扑鼻而来,我捂着鼻,脑袋里怒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尿他呢?心到意到动作到,嘘嘘就尿到他的脑袋上面去了。主任跳了起来,屁股也没擦,提上裤子就要抓我,我慌忙跳下墙,撒腿就跑。
老师如何跑得过如猴一样的我呢?—溜烟地,我就跑没影了。跑进家门还不停步,一气儿跑上楼,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我知道,我闯大祸了。
但我那时不知道,跑是没有用的,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教导主任找到村里来,通过知情人的带路,找到了我家。
听了教导主任气急败坏地漫骂,母亲连连哈腰:“对不起!对不起!孩子做了对不起您的事,是我当妈的错,对不起。不过孩子不午休跑水沟里,可能不是玩水。我家穷,孩子要捡树叶当柴烧,可能是天气热觉得身上脏不好上课才跑到沟里洗澡的。对不起啊,老师!”
教导主任撇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就径直走出了院门。第二天我却不敢上学了。那是初中一年级上学期。虽然学校并没再给我什么处分,教导主任也没有再到家里来,但我还是不愿再回学校:对老师做了那样的事,我怎么还敢回去呢?
就这样,我辍学了。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哭得非常伤心。委屈、惭愧、懊恼、悔恨,各种滋味都有吧。
书不能读了。日子却还得过下去。母亲从队里牵了一头牛回来,14岁的我,皮了队里的放牛娃。一天两个工分。一个工分8分钱,一天有1角6分钱的收入。现在到装市场买菜,1角2角经常被忽略不计的,那时的1角6分钱却很大,相当于现在的几元钱,可以买到1.4斤大米或者3两猪肉。
我每天—早起床捡柴,挑水,白天放牛,傍晚将牛牵回栏里后再去捡柴。有时,还要到田里帮舅舅种地。冬天地瓜收成的日子,则负责到地里翻捡薯蒂,补充家里不足的口粮。
离开了学校,仍然想读书,怎么办呢?我就捡哥哥读过的书念。哥哥大我两岁。但和我不同,他从小就是一个垂孩子,很听话。母亲和老师都喜欢他。
还想读书却不能读了。我就把哥哥读过的书带在身边,过股下边捡柴之余边自学。看不懂的字,就问哥哥。哥哥不在身边时,就用《新华字典》和《辞海》查找。那时的《字典》一本8角钱,是割了一年多的马草攒下的;《辞海》3元钱,是割了三年多的马草才插步了钱买下的。我靠字典自学读书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一个一个的字,从它们认得我到我认得它们,也是这么一字一字查出彩的。那时,只要是印有字的纸,我都会拿起来读,我的很多知识的积累,都来自于这样的自学。一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各种书籍,并有一个怪癖,到我家千万别向我借书或要书,再好的朋友我都不会给,真是有一点爱书如命。
放牛的日子不过一年。与后来的日子比起来,并不算苦,也不算累,却让我在幼小的年纪就体验了成人世界的险恶与底层百姓受欺凌的兹味。这个苦,我没对母亲说,怕她伤心。不过,这样的人情冷暖,也成为我后来处世的经验。
15岁时,哥哥在高山中学当了临时代课教师。他代课的班级里,有个学生家长是福清薛港农场的场长,他在农场里给我找了个职位。这个职位的活儿很轻松,每天只是数大人们挖好的树坑,却能拿到5角钱。
别看数树坑这活简单,一不留神,就可能数错,只得再从头数起。所以,很多大人都是宁愿挖树坑也不做这个看起来很轻松的活儿。刚开始,我也数错过,但后来,我找到了不数错的方祛,也很简单,就是手捻一根树枝,一个坑一个坑的点数过去,清晰明了,再也不会因看不清树坑或数花了眼而出错。
“这依弟吖聪明。”大人们都直夸我。
大人们都说,调皮的孩子聪明。这个推论成立的话,我承认我聪明。但如果说我聪明,不如说我喜欢动脑筋。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末期。有一天,我看到邻居在吃鱼,好奇地问:“哪里来的鱼?”“从公社农场那里捉来的。”他们神神秘秘地悄声说。
农场的鱼他们怎么能捉到呢?我和几个小伙伴们悄悄地讨论着如何抓:农场的鱼是公家的财产,肯定是不可以直接去捕捞的。那么如何才能捉到又捉得多呢?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下雨水溢的时候,农场的鱼会冲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公社农场养鱼池是在毒滩上围垦的,鱼池里的水经过阳光照射后,水分蒸发会变威。因此,遇到淡水,塘里养的淡水鱼,就都冲了出来。那时候东张水库会定期定时放水给农田灌溉,于是我想到了捉鱼的办法——晚上,等东张水库放水灌溉时,将东张水库放出来的水中途截留部分,将拐了弯的水接到农场的鱼塘里。果然,东张水库的水一到,鱼就冲了上来。多的时候,我们会抓到几百斤。不过,捕鱼的盛宴没能延续太久,有一次我们正在捉鱼时被农场看管的人抓了,我们七八个人,被关在一个屋里。不—会儿,关在里面的我们闻到屋外烤鱼的香味,我们知道,是那些看管在烤我们捉到的鱼吃。趁这个时间跑,也许是个良机。如何逃出去呢?屋子里只有一个小窗户,只有我能从窗户洞口钻出去。大家一商量,决定用他们的肩膀把我扛到商户上,我出去了再从外面将门扣打开,大家就可以悄悄地溜走出去了。没承想,我跳下去的时候,被发现了。他们朝我追来,我撒腿就跑,直接跑回家了。
.....
薛洗林场的好日子没过多久、父亲战来了。他是—自行车来的,让我跟他回家,—起做生意。
可以说,我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父亲,我的很多人生的感悟,也来门于父亲。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
我记得,父亲有一次—边剥着花生酌着酒,—边问我将来想做什么。父亲的下酒菜,多为家里自志的白晒花生。福清靠海,土地并不肥沃,但却极适合种植花生和地瓜。所以在我们福清,除了晒干的地瓜片,还有用地瓜做的各种小吃,比如地瓜丸子、地瓜饼。花生,则除了提炼花生油,就是煮熟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做成家家户户接待客人的茶点,也是大人们喝酒时最好最方便的下酒菜。
将来做什么?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有谁会想这样的问题。我正在想如何回答,父亲自顾自地接着说:“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心?和心有关的词有哪些?我伸出手数着“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似乎十个指头用不完,有那么多的心吗?
“当然有。”父亲说,“以后你就知道了。”
父亲呡了一口酒,又接着说:“但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者已经不在人世了。”
以后,我的确知道了。随着我的事业的发腕,我能数出来的心,已经不是一双手能够容得下的了。
而且,父亲的确也不在人世了。有时,喝了点酒,我总后悔,如果我当时没有偷喝父亲的酒,如果我总是认真地倾听父亲的回忆,或者,父亲还在吧?
1946年我在上海出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的出生并没能给家人带来太多的欣喜。父亲忙于生意上的事务,甚至连我的名字都忘记给取了。一直到我上小学前,我的名字就叫“小印度”。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用“小印度”来称呼我?母亲告诉我,当时的上海租界,巡捕多为印度人。很多家长爱把孩子打扮成巡捕的模样,着巡捕装。对这样的孩子,人们就叫他“小印度”,也就是小巡捕的意思。
我明白了,这就像后来一个时期人们喜欢给孩子穿军装,一个时期又喜欢让小孩扮警察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
解放大军南渡长江前,上海的企业主们纷纷举家搬迁,逃离上海。很多人去了国外或者香港。父亲和母亲商量的结果,是回福建老家。
父亲曹河仁是福建福清高山镇曹厝村人。福清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为福州市辖县级市,自古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是林则徐的祖籍地。福清还是全国著名侨乡,自古以来就有年轻人远渡重洋学习打工经商的习惯。
我的家族在高山镇里算是望族。曾祖父曹公望,是福清的首富,他的墓就在我家院子的后面。小时候,我常到曾祖父的墓地一带玩,墓地很大,周边长满了野花。
曾祖父努力积攒下的家业,到爷爷时逐渐衰微,直至最后破落,这是在父亲出生前。
父亲年轻时跟着舅公到了日本。舅公自己在日本有店,可是他没徒。学徒的第一年,父亲所做的,就是煮饭、燕菜、挑水、倒马桶、倒尿壶,吃的则是布店老板一家的剩饭剩菜。到了晚上,布店老板要求父亲不断地对着镜子练习走路,练习微笑,练习鞠躬,练习说话的口型,并告诉他要一直练,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学徒的第二年,布店老板叫父亲把店里的货担着带到乡下去销,就像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货郎担,挑着担子货,边走边叫卖,时而将担子搁在路边,边卖遍吆喝。学徒的第三年,父亲才回到店里,学习怎么站在柜台内,接待客人,进货出货。三年一到,店老板告诉父亲,“我教给你的,你已经都学会了,现在你可以离开我的店,去开自己的店了”。我爸说,他的前半生,很感谢日本老板:“三年出师后,我才知日本老板用心良苦。他第一年是练我身骨,第二年教我吃苦,第三年才授我真技。”
我以前无法理解,父亲第一年的学徒生活,为什么只做粗活脏活甚至连帮佣都不如,但父亲向我叙述他的这段学徒生活时,从来也没有抱怨过,似乎理所当然。在我自己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后,才明白日本布店老板的苦心:他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就像习武之人挑柴担水一样,是让父亲练好身板,扎好“马步”,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累积经验啊。难怪父亲说起生意经来,一套一套的。
离开日本人的布店,父亲进了舅公开的们店当占员。1936年,我奶奶要父亲回家成亲,父亲就回到高山,与母亲成了亲。一年后,父亲计划再去日本,但经过上海时,卢沟桥事变爆发,父亲改变了去日本的打算,留在了上海。因为不打算再出去了,留在日本的舅公就把父亲在日本赚到的十万日元都汇了回来。
当时的汇率,日元比美元更高。
一下子收到了那么多的钱,父亲都不知道怎么花了。这时候,只要有人同他说做什么项目很好,他就做,因为钱足够多,做什么,也都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于是,父亲就什么都做,也开了夜总会。
父亲后来成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之一。
1947年,国民党的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上海很多人都举家搬迁,或去美国,或去香港,或去台湾。父亲母亲决定举家搬回福清高山。父亲买了一艘机动铁壳船,装载家中所有的家产,他的如意算盘是,把东西运回来的船,回到高山后,还可以租给别人运输用。一家六口则坐客轮。没承想,客轮抵达马尾好几天了,货船却迟迟没有靠岸。再几天,消息传来: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了。
怎么办?
母亲陈惠珍,也是福清高山镇洋门村人。论身份,她是地主的千金。嫁给父亲时,外公给了很多的陪嫁。这些陪嫁,母亲都换成了可随身携带的细软。现在,母亲倾其首饰钿钗,变卖成钱,在高山买了块宅基地,盖起了一幢二层的小楼,楼梯、地板、房间,用的都是木板。沿着小楼的墙,用三合土垒着,围了一个小院子,母亲在院子里种上了果树,打开院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在田野与天空的边界,是海。所以高山,实际上是一个无山海可依靠的小村镇。这一地域特性,也养成了高山人时而开放、时而封闭的性格。
盖房子的工程仅剩下铺瓦片时,国民党第74师溃败经过高山,到处抓壮丁,抓走了正在我家层而铺瓦片的T人。虽然被抓走的壮丁,后来又偷跑回来了,但因为是在我家的屋顶上被抓走的,所以他们的家人,从那天起就一直到家里来哭闹,要父母赔人赔钱。父亲不堪其扰,就又回到上海。回上海,是父亲最好的选择,他自幼离家学习经商,已不会耕田种地,大上海的商海,才有他的施展空间。
父亲走了,家里住进了“三反”工作队。有一天,村里人又到家里闹事,工作队队长看见了,便询问母亲,母亲告知事情的原委,队长认为应该出来主持正义,就把来闹的村里人抓了起来。原本工作队要处理他们,母亲代为求情,整件事情算过去了。
对于母亲来说,接下来的生活更为艰难。身边6个要吃要喝的孩子,如何养活他们?于是母亲当掉了最后的首饰,买了十几亩地,请舅舅帮忙种地。高山的地比较贫瘠,所以大多只能种些红薯、花生、青菜什么的,而我们又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地里的收成,根本不能够解决家中最基本的口粮。而父亲在上海所挣的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又不能每月如期地寄到母亲的手中。所以,小时候,我们总要忍饥挨饿。时常一天只能吃两餐,而两餐也只是些汤汤水水,难顶饥饿。饿得难受了,我们会叫,这时母亲就把我们兄弟姐妹集中往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我记得母亲当时总交代我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我们穿的衣服,母亲.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的,穿破了,母亲会坐在灯下认真地缝补,尽可能地让补丁张牙舞爪地贴在外面,而是藏起来,缝补在内里,尽量地不让人看见。虽然住在农村,但家里总是一尘不染,这或者是母亲在上海居住时养成的习惯吧,木楼梯和木地板,洗得发白。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记得在我9岁时,就是1954年初夏的一个傍晚。下了一天的雨,到了傍晚才停了。院子里有知了在“知……知……”地叫,似乎在唤我出去。于是着急就想往外跑,但一脚刚跨出房门,就被母亲叫住了。母亲说,外面很湿,在家待着吧。我就收回了跨出去的腿。
不一会儿,长福伯来了。长福伯总是穿一身长袍,鼻子很挺,是村里的先生。长福伯很喜欢抽水烟。他一进门,母亲就递上一个烟简,为他点上了烟。长福伯吧嗒吧嗒猛吸了两口,问:“叔公有信回来?”母亲小声地:“好久没有信了,您看小印度都九岁了,学堂都上不了。5角的报名费还凑不齐,最急的是,他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名字,他长福伯,您帮帮忙,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学,无论如何都要上的。”长福伯顺着母亲接了一句,然后接着抽烟,抽完了,他把烟简搁在一边,对母亲说:“没钱,就慢慢来吧,小印度的定时纸你拿给我,先把名字给取了吧。”母亲起身走进屋里,再出来时,手上就拿着一张红纸,红纸上有用毛笔写着我的出生年月日时。这张纸,就叫定时纸,我们这里,给孩子取名、找对象都要先看时辰。过了几天,长福伯来了,见到母亲就说:“名字我取好了,叫德旺。他是德字辈,依他的生辰,人很聪明,点子很多,所以就叫德旺吧。聪明又有德,必然兴旺啊……"
母亲高兴地谢谢他,又一路送出了院门。我呢,一连高兴了好几天,德旺。德旺。德旺。我反复地叫着自己的名字。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新生活。
果然,那年夏季,母亲就送我去学校了。领到课本那一天,我开心极了,书上的每个字都让我觉得新颖。看着其他同学的书都用画报包得漂溉亮亮的,回到家,我也让姐姐帮忙包。后来我的书也都包上了画报纸,当然我都是姐姐包的。
新鲜归新鲜,新鲜劲儿一过,孩子的天性就出来了。
还记得小时候玩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吗?在这个游戏里,一个人在前面背对着大家,数着数1,2,3,4,5,……后面的人则在他数数时一步一步地快速前进,不过得时刻握防着数数的人回头,因为他一回头,被他看到的正在动的人,就得出局被罚。我就在课堂上与老师玩着“水头人”游戏: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时不时地会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我呢,老师一转身,我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我学得很像,班上的同学看着笑得前俯后仰,老师一回头,我立即就坐回到座位上,双手交叉搁在课桌上,一副很认真听讲的模样。刚开始老师很狐疑,因为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老师发现了,是我在学他的动作,老师很生气,说我很坏。上学才一个月,老师就来家访,说我上课不专心,不是好孩子。母亲听了就很生气,一个劲儿地对老师说对不起。老师走了后,我以为母亲会拿起竹子打我,但没有,母亲坐在那儿,很久不说话,哭了。我吓坏了,—连声地对母亲说:我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因为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在学校里闹出些事来,再加上家里穷,我背上了坏该子的名声,但有一个女教师却不这么认为,她对母亲说,德旺不是坏孩子,他只是调皮,好动。
这个老师林再珠,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漂亮的女老师。
9岁以前,我都在田野里路,每天还要捡树叶回家当柴烧。一下子要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里几个小时,自然就觉得凳子上扎着钉子似的,怎么坐都不舒服。虽然如此,我的学习成绩却都还可以。那时的学分,是5分制,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的成绩总是在3分和4分之间,最好的也就是4分了,从来没有拿过5分。
1956年夏日的一个晚上,父亲从上海回来了。父亲是骑自行车回到村里的,到家里时已经是半夜时分,我正在睡梦中呢,母亲推着我把我叫醒。“你爸爸回来了。你赶紧穿衣服起来见你爸。”
一听到爸爸回来了,我一骨碌就从床上跳了下来。爸爸!自从爸爸再次去上海后,就没有回来过。我冲下楼。在大堂里见到母亲正在和一个人小声地说着话。那个人度叟高高的,和记忆中的父亲无法重叠了。我怯怯地上前,父亲看到我,把我叫到跟前。“啊哈!小印度,你长高长大了,再长下去,就和你爸爸一样高了。”父亲笑眯眯地低头看着我,“你到镇上,去帮爸爸买点酒。”我从母亲手里接过买酒的钱和空瓶子,与寄住在家里的另一个孩子一起,到镇上去,敲开酒家的门,给父亲打回了他要喝的酒。那时,我们乡下,大人们喝的都是农村家庭里酿制的烧酒。有的是用米酿制的,有的是用地瓜酿制的。所以在我们当地,也叫米烧,地瓜烧。
从那以后,父亲要喝酒,就让我去买。这是我每天傍晚必做的作业。我的酒量也在这一来一去买酒的路上得到了提高——我总是会偷着喝一口,刚开始是好奇,父亲为什么爱喝这东西,后来则是习惯.买到酒就会拧开酒瓶喝一口。也奇怪,父亲从来没有觉出酒有什么不同,或者,他觉得有不同,但却不想追究我。所以后来,当我有了钱,我总是给父亲提供最好的酒。
父亲喝着酒,常常要求我站在一旁,对我“摆龙门”。父亲的皮夹子里总夹着一张剪报,是上海的《新民晚报》,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地给我看过,因为那上面,有报道他的文章,我那时也没在意,只记得上面写着“旅日归侨代表曹胜美”(这是父亲在上海时用的洋名)这么几个字眼。那应该是父亲最骄傲的事了。我若想跑开不听,父亲就会开揍。所以,我就是在实在不想听,又不得不听的状态中,听了很多当时并不怎么明白,后来逐渐领悟的人生道理。
父亲的叙述,时常重复,有时说他当年去日本当学徒的事,有时说他在上海经商的事,有时则同我谈人生的哲理。
那时父亲应是处在生活的逆境期:父亲不会务农,家中没有强劳力。在农村,没有强劳动力的家庭是会被人瞧不起甚至受欺凌的。父亲因而脾气较大,时常发火。而我调皮捣蛋,使我成为父亲的出气简——每遇有乡亲到家里告状,父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地用皮带抽打我。有时不是我的错,但也一样要承受父亲的鞭打。这时我就很委屈。每每在我委屈申诉,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时,母亲总会一边安抚我,一边告诫我:“被爸爸打,哭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和你爸爸顶嘴,也别还手或逃跑。即使你是被冤枉的,也不能。因为打你的人是你的亲爸爸。”
母亲抚着我的鞭痕,轻轻地用蛇油涂抹着。“孩子你要记住,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一生,直到将来老了,死了,你都是妈妈和爸爸的孩子。这个事实,即便你跑到天涯海角,甚至改了名字,也不会改变。”
母亲这么说时眼里总是鸣着泪。
直到今天,我都记着母亲的这些话,记得母亲说这些话时的情景。
小学5年级后,我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到附近的山野去捡树枝扒树叶或者茅草,背回家,匆匆地吃点稀饭地瓜什么的,抓起书包就跑到学校上课。下课后,吃完饭再去捡树枝扒树叶或者茅草回家。早上捡的,是供母亲中午烧饭菜用的,中午捡的是供母亲晚上烧饭菜用的。冬天还好,夏天的时候,南方的太阳很大,又是正午,捡完树叶就会出一身汗,我就跳进浅水沟里洗澡,穿上衣服再直接跑回学校上下午的课。天天如此。
一个孩子,每天天蒙蒙亮起床干活,接着上一上午的课,然后再干一个中午的活,到了下午上课时,自然累得上下眼皮直打架,扛不住了,就趴在桌面上睡着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老师当然生气。初一上学期的一天,我又在课中睡着了,下课后,老师把我拎到教导主任面前,请求处置我。我站在老师办公室里,低着头,不说话。教导主任让我伸出胳膊,然后用指甲在我的胳膊上划拉一下就划出了一道道白色的印痕(注:能划出白痕说明下水玩过)。
放学了,同学们都走出教室。教导主任召集所有同学集中在操场上,把我拎到队列前,在同学面前,划拉着,让大家看我胳膊上的白痕。
“你们看,这小不点儿,中午不午休,天天跑到小沟里玩水,哪天淹死了,家长还要找我们的麻烦。你们可不能像他这样!”教导主任说。
周围的同学们“鲧”地笑了。我看着教导主任,心中憎恶着他所说的话。
队伍散后,同学们都急急忙跑回家吃饭,我磨磨叽叽地,留在教室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看见教导主任叼着牙签往厕所方向走,我就捡了块石头放进书包里。心想,逮着机会,就用石头砸他。
农村的则所,多是三合土的土墙围着半截高,里面的坑一字儿排开,背靠背,中间矮墙稍稍隔着。主任旁若无人地走进厕所,自顾自地解开裤带,蹲在坑位上大便。我溜到背面,爬到墙头上,正想拿出石头往下砸,可又一想,若砸坏了,家里没有钱赔,手又收了回来。不砸,又不甘心。阵阵臭味扑鼻而来,我捂着鼻,脑袋里怒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尿他呢?心到意到动作到,嘘嘘就尿到他的脑袋上面去了。主任跳了起来,屁股也没擦,提上裤子就要抓我,我慌忙跳下墙,撒腿就跑。
老师如何跑得过如猴一样的我呢?—溜烟地,我就跑没影了。跑进家门还不停步,一气儿跑上楼,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我知道,我闯大祸了。
但我那时不知道,跑是没有用的,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教导主任找到村里来,通过知情人的带路,找到了我家。
听了教导主任气急败坏地漫骂,母亲连连哈腰:“对不起!对不起!孩子做了对不起您的事,是我当妈的错,对不起。不过孩子不午休跑水沟里,可能不是玩水。我家穷,孩子要捡树叶当柴烧,可能是天气热觉得身上脏不好上课才跑到沟里洗澡的。对不起啊,老师!”
教导主任撇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就径直走出了院门。第二天我却不敢上学了。那是初中一年级上学期。虽然学校并没再给我什么处分,教导主任也没有再到家里来,但我还是不愿再回学校:对老师做了那样的事,我怎么还敢回去呢?
就这样,我辍学了。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哭得非常伤心。委屈、惭愧、懊恼、悔恨,各种滋味都有吧。
书不能读了。日子却还得过下去。母亲从队里牵了一头牛回来,14岁的我,皮了队里的放牛娃。一天两个工分。一个工分8分钱,一天有1角6分钱的收入。现在到装市场买菜,1角2角经常被忽略不计的,那时的1角6分钱却很大,相当于现在的几元钱,可以买到1.4斤大米或者3两猪肉。
我每天—早起床捡柴,挑水,白天放牛,傍晚将牛牵回栏里后再去捡柴。有时,还要到田里帮舅舅种地。冬天地瓜收成的日子,则负责到地里翻捡薯蒂,补充家里不足的口粮。
离开了学校,仍然想读书,怎么办呢?我就捡哥哥读过的书念。哥哥大我两岁。但和我不同,他从小就是一个垂孩子,很听话。母亲和老师都喜欢他。
还想读书却不能读了。我就把哥哥读过的书带在身边,过股下边捡柴之余边自学。看不懂的字,就问哥哥。哥哥不在身边时,就用《新华字典》和《辞海》查找。那时的《字典》一本8角钱,是割了一年多的马草攒下的;《辞海》3元钱,是割了三年多的马草才插步了钱买下的。我靠字典自学读书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一个一个的字,从它们认得我到我认得它们,也是这么一字一字查出彩的。那时,只要是印有字的纸,我都会拿起来读,我的很多知识的积累,都来自于这样的自学。一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各种书籍,并有一个怪癖,到我家千万别向我借书或要书,再好的朋友我都不会给,真是有一点爱书如命。
放牛的日子不过一年。与后来的日子比起来,并不算苦,也不算累,却让我在幼小的年纪就体验了成人世界的险恶与底层百姓受欺凌的兹味。这个苦,我没对母亲说,怕她伤心。不过,这样的人情冷暖,也成为我后来处世的经验。
15岁时,哥哥在高山中学当了临时代课教师。他代课的班级里,有个学生家长是福清薛港农场的场长,他在农场里给我找了个职位。这个职位的活儿很轻松,每天只是数大人们挖好的树坑,却能拿到5角钱。
别看数树坑这活简单,一不留神,就可能数错,只得再从头数起。所以,很多大人都是宁愿挖树坑也不做这个看起来很轻松的活儿。刚开始,我也数错过,但后来,我找到了不数错的方祛,也很简单,就是手捻一根树枝,一个坑一个坑的点数过去,清晰明了,再也不会因看不清树坑或数花了眼而出错。
“这依弟吖聪明。”大人们都直夸我。
大人们都说,调皮的孩子聪明。这个推论成立的话,我承认我聪明。但如果说我聪明,不如说我喜欢动脑筋。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末期。有一天,我看到邻居在吃鱼,好奇地问:“哪里来的鱼?”“从公社农场那里捉来的。”他们神神秘秘地悄声说。
农场的鱼他们怎么能捉到呢?我和几个小伙伴们悄悄地讨论着如何抓:农场的鱼是公家的财产,肯定是不可以直接去捕捞的。那么如何才能捉到又捉得多呢?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下雨水溢的时候,农场的鱼会冲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公社农场养鱼池是在毒滩上围垦的,鱼池里的水经过阳光照射后,水分蒸发会变威。因此,遇到淡水,塘里养的淡水鱼,就都冲了出来。那时候东张水库会定期定时放水给农田灌溉,于是我想到了捉鱼的办法——晚上,等东张水库放水灌溉时,将东张水库放出来的水中途截留部分,将拐了弯的水接到农场的鱼塘里。果然,东张水库的水一到,鱼就冲了上来。多的时候,我们会抓到几百斤。不过,捕鱼的盛宴没能延续太久,有一次我们正在捉鱼时被农场看管的人抓了,我们七八个人,被关在一个屋里。不—会儿,关在里面的我们闻到屋外烤鱼的香味,我们知道,是那些看管在烤我们捉到的鱼吃。趁这个时间跑,也许是个良机。如何逃出去呢?屋子里只有一个小窗户,只有我能从窗户洞口钻出去。大家一商量,决定用他们的肩膀把我扛到商户上,我出去了再从外面将门扣打开,大家就可以悄悄地溜走出去了。没承想,我跳下去的时候,被发现了。他们朝我追来,我撒腿就跑,直接跑回家了。
.....
薛洗林场的好日子没过多久、父亲战来了。他是—自行车来的,让我跟他回家,—起做生意。
可以说,我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父亲,我的很多人生的感悟,也来门于父亲。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
我记得,父亲有一次—边剥着花生酌着酒,—边问我将来想做什么。父亲的下酒菜,多为家里自志的白晒花生。福清靠海,土地并不肥沃,但却极适合种植花生和地瓜。所以在我们福清,除了晒干的地瓜片,还有用地瓜做的各种小吃,比如地瓜丸子、地瓜饼。花生,则除了提炼花生油,就是煮熟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做成家家户户接待客人的茶点,也是大人们喝酒时最好最方便的下酒菜。
将来做什么?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有谁会想这样的问题。我正在想如何回答,父亲自顾自地接着说:“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心?和心有关的词有哪些?我伸出手数着“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似乎十个指头用不完,有那么多的心吗?
“当然有。”父亲说,“以后你就知道了。”
父亲呡了一口酒,又接着说:“但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者已经不在人世了。”
以后,我的确知道了。随着我的事业的发腕,我能数出来的心,已经不是一双手能够容得下的了。
而且,父亲的确也不在人世了。有时,喝了点酒,我总后悔,如果我当时没有偷喝父亲的酒,如果我总是认真地倾听父亲的回忆,或者,父亲还在吧?
说远了。
那天父亲骑着单车到农场来找我,叫我回家帮着他做生意。
15岁的我,能帮父亲做什么生意呢?但我还是顺从地跟父亲回了家。回家第一件事是学骑单车。父亲从修车店租了一部单车,带我到村里的大晒场,他先帮我扶着让我骑上,然后扶着我骑,不一会儿,我发现父亲的手放开了,“德旺,你自己在这练着,爸爸先回家吃饭。你再骑一会儿就回家,下午就骑这车和爸爸一起上福州。”
骑一会儿,我已经可以自己蹦腿上下车,并且能驾驭自行车了。
回到家,吃过饭,我正想往外跑,被父亲叫住了。“德旺,下午和我一起上福州进香烟。”“下午?依爸,我才刚刚学骑,不熟练呢。”
“没关系,依爸在边上,边走边练,边做边学。骑两个来回,你就很熟练了。”
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背上书包和父亲上路。
其实,一个市场若要繁荣,离不开商业的活动。在那个“革命”的年代,有这样意识的,也不一定敢发声,更不用说实践了。
父亲毕竟是从日本回来,在上海从过商的人。他知道自己没有种田的本事,但却可以通过小商小贩这样小的商业经营活动,给家庭带来些许的经济收人。所以,父亲就用他从上海骑回来的自行车,作为运输的工具,从福州买些香烟,运到高山卖,从中赚取价差。
但那时,是不允许自由买卖商品的,抓到就会当投机倒把论处,轻者没收,重者收押,游街示众。
“你年纪小,一个孩子,没人会检查你的书包的。”父亲对我说。我挠挠脑袋,15岁的我,不算大却也不算太小了,在那时,即便是城里的孩子,也有参加工作的。不过,我的个子的确小,虽然15岁了,但看着也就十二三岁的模样。
那天中午,吃过午饭,我就跟着父亲出发了。
我很兴奋。福州,常听大人们说起,而且姐姐已嫁到福州,她的家我从未去过,现在能和父亲一起去了,还会见到姐姐,真是太好了。
刚开始骑,还不觉得累,一方而是新鲜,另一方面是年轻。可毕竟高山到福州山高路远,骑着骑着就骑不动了,几乎哭出来。但父亲却没有休息的意思,我只能硬撑着。宏路过后是太城岭,岭下开着一家小杂货铺,老板是当年与父亲一起在日本打工的好朋友,父亲喊他老蔡。骑单车翻越太城岭并不容易。父亲看看天已黑了,就叫我下车,进到一个朋友开的杂货铺里,住了下来。
这个下午,并不怎么会骑车的我,竞然骑了五十多公里!
第二天一早,父亲叫醒我。我一骨碌翻身下床。虽然睡了一夜,但全身酸痛,坚持着骑到福州。那天下午,我见到了铜别的姐姐,高兴极了。休息一天。第三天一早,父亲早早地叫醒了我,骑上车,跟着父亲七拐八拐,走进了一处不显眼的住房。这儿,就是进烟丝的所在地。一路上,父亲教我如何认路。较之高山,福州城里热阁了许多。店多,人多,单车也多。但那会儿,我E根没心恩理会那些热闹。
进好货,父亲放进了我的书包里。快到城门时,父亲将书包绑在我的自行车后架上,由我带着出城门。果然,在城门口,父亲的单车被拦了下来,我却没有。
出了城,一路紧骑焘骑,骑到太城岭,已经是下午2时左右了,父亲还是在朋友的杂货铺里停了下来,喝了碗热茶,稍事休息,就叫我上车往高山赶。
就这样,我开始了与父亲一起贩卖姻丝的生活。每趟进货30斤左右,100多公里,来回3天。第二次还是跟着父亲,第三次,就自己一人骑着单车去了。从第三次开始,我与父亲的商业分工形成:我负责进货,父亲负责销售。
记得某个冬日的一天,我进好货,大概是头天受了风寒,骑出福州没多久就开始拉肚子。从福州到宏路的太城岭,五十多公里的山路,平日里半天的时间就可以骑到,那一天,我用了一天的时间。一路上,我都想停下来,不走了,但是,又担心车上的货会不安全。于是骑一会儿,停一会儿,脚越来越软,车越来越重,人就像在棉花上。那时的山路并不像现在的公路,崎岖而窄小,一不小心就可能连车带人翻到山润下。抵达太城岭时,已经是晚上快8点了。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翻过太城岭,挨到老蔡的杂货铺的,只知道翻过太城岭,到了小杂货铺,自己就不会死,货也安全了,因为有老蔡在。
到小杂货铺时,应该是晚上8点多,我人都变形了,见了老蔡话也无力说。老蔡一见,赶紧出了货铺,接过我的单车支好,再扶我进了货铺。一进去,我就瘫坐在椅子上了。老蔡急忙烧了热水,让我擦擦身烫烫脚,又煮稀饭给我吃,再用开水冲神曲,让我喝下。扶我上床,之后我就昏昏迷迷地睡了过去。
我昏睡着,高山的家里却彻夜难眠。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我的情况老蔡不可能及时通知父亲。
那天我本应该在下午三四点回到高山的,可一直到晚上,都没见到我。家里急了,父亲母亲一次一次地到镇口去接找,但路的那一端,始终没有我的身影。那一夜,应该是遭了母亲的不少埋怨,天还没亮,父亲就忐忑地出发,沿路打听有没有见到我,一直找到老蔡的货铺。
“在我这儿,还在睡呢。德旺这孩子可了不得,生了那么重的病,人都走形了还不忘记把货带到家。”
这以后没多久,父亲改做水果生意。我每天得凌晨2时起床,冬天顶着寒风,夏日冒着酷暑,骑车到福清县城,天刚刚发亮,批发好水果,囫囵吃点东西再载着300 多斤重的水果骑车回高山。到高山,通常已是下午3时左右,再和父亲一赶卖水果,水果卖完一般就天黑了。回家吃晚饭通常都要到晚上7点半以后。这样辛苦地赚,一天下来,大概有3元左右的利润。
17岁的少年,正是生长的旺盛期。凌晨2时,刚刚进人梦乡,哪里起得了床?所以,每天,都是母亲坐在床前,不断地喊着,轻推着酣睡的我,才起的床。常常,睁开眼睛时,看见母亲眼睛还是湿润的,没有来得及擦干。
“妈,你为什么哭?”
“傻孩子,妈没有哭,只是难过。”
“为什么难过?”
“唉,叫你难过,不叫你又不行。”母亲说着又有些忍不住,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你小小年纪,小小个子,就要承担起家里的重担。孩子,难为你了。”
我的早起习惯,就是在这样的劳作中养成的。就是到现在,我都时常会闪过,母亲坐在床沿边,含着眼泪喊着“德旺,起床了”,一手轻轻地推被子里的我,一手抹着止不住的泪花。
和水果的利润比,烟丝的利润要高许多。水果生意做了三四年,父亲又回头做起了烟丝生意。不到一年,父亲被当地的工商局抓了现场,烟丝被收缴,自行车也被牵了去。执行者,是我小学的一个同班女生。她那时显得很得意,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其实,她的母亲也在做生意,我气愤不过,指着她的鼻子骂道:“姓X的,你得意什么,你妈不是也在傲生意吗?只不过您有一个好姐夫当官,罩着你而已。老子从此不做了,你也得给我小心点。”
这段时间,家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母亲生病了。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大鸣大放,人们没有了吃的。能吃的,树根、树皮、野菜、观音土……吃一切能“填饱”肚皮的东西,很多人全身浮肿。母亲,也是在那时,得了浮肿病。常常肿得走不动路,需要有人在家服侍她。可是,大姐出嫁了,哥哥在学校读书,妹妹还小。母亲和父亲就商量着给我找个媳妇,来服侍母亲。
那时的农村,年轻人都结婚得早。也大都是依媒妁之言。我无力抵抗习俗,也愿意早些独立生活。
舅舅介绍了他同村的一个姑娘,说是一户好人家的女儿,叫陈凤英,要我去看。我请母亲去看,对母亲说:“您看了好就行。”我的小九九是,身体不好后,母亲的脾气也变了很多,易发怒,又管得严。如果我找一个母亲不喜欢的姑娘,合不来,家里不是要吵翻了天?
母亲很满意地回来了,并且翻箱倒柜地找钱,又四处张罗着借了三四百,凑成500元,送到陈家,算是聘礼。然后,我们俩人一起到镇上去照了张相,买了8斤糖果,在村里分了分,这就定了亲。
我结婚的时候,是“文革”时期,1968年。
新房是姐姐和姐夫从福州赶回来,帮忙布置的。他们的布置,完全离不开当时的形势,标语口号什么的,贴满了墙,红红绿绿地,却也喜庆。妻子陈凤英,在岳母的坚持下,是用八抬大轿抬进门的,就像我们常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穿着红红的衣裙,坐在红红的轿子里,被着红披,穿着红鞋。在轿旁走着的我,身着几块钱缝制的中山套装,脚穿一双簇新的解放鞋,袜子是在福州读书的哥哥,从自己的脚上脱下来的。一路上,乐队敲敲打打地从她家抬到了我家,摆了十几桌酒。就算结婚了。
结婚后,我同母亲说:“妈,我们分开过日子,但风英可以留在家里服侍你。”
“为什么?”母亲—愣,有些生气地问,“对什么要分开?!”
“我要自己出去闯天下。”声音大得,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我激动地说:“我要出去闯一闯。我不想老了以后像爸爸一样!”
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几年磨炼,让我想了很多。父亲烟摊的被收缴,更激发了我外出闯天下的决心。在我看来,父亲虽然聪明,也会做生意,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所傲的事,政府不认可不支持,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我还年轻,不能重走父亲的老路。独立出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做致府允许傲的事,而且要学会赚线的生意。
做什么呢?
种白水耳。那时候是见很多人都在做,政府也不反对。
钱从哪儿来?
风英进门时带来了些许嫁妆。我同她商量,把嫁妆卖了,又借了一些钱,凑了几百元,开始种植。
我种得很用心。
那一年,我种的白木耳收了十几斤,多为一级品。但是,我高兴得太早了。
在我埋头种白木耳的同时,福建也有很多人在种,因此,在福州的市场上,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怎么办?从投资到产品到收入,销售是很重要的环节。那时我就在琢磨。
镇上一个干部告诉我,他听一位老师讲江西一斤可以卖50元左右。
“真的?”我眼睛一下睁得好大。太好了。我在心里快速算了一笔账:一斤50多元,10多斤,不就可以卖到800元左看吗?
本地不好卖,就到外地卖。
从小随父亲销售烟丝和水果积攒下了的经验,这时起了作用。我迅速坐火车到江西。果然,卖掉了,很顺利地,800多元到手。扣除成本,不亏但也不赚。
自己种,赚不了什么钱,怎么样才能赚?坐在从鹰潭回福州的火车上,我心里盘算着:福建的白木耳比江西便宜三分之二,如果我在村里收购,运到江西去卖,赚取中间的差价,做两个来回,不就赚了一大笔吗?
说干就干。一回到高山,我立刻用800元在村里收购村民种植的白木耳,卖到江西,这一次我赚了近千元。尝到了甜头的我,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福州—江西的往返旅程,一直到1970年冬,我的白水耳生意才告终止。其中,赚得最好的一次,有3000多元线。
有了儿子,家里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我只有更努力地赚钱。赚到3000多元,自然欣喜若狂。
3000元是什么概.念?当时,2000元可以盖一栋房子。3000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上百万啊,许多人家根本想也不敢想。我看着手中的3000元,心想,再赚一笔过年就不再卖了。而且,因为见我收益好,公社一位干部也要入股,不过却是不出钱的干股,因为他告诉我,他会成为我的保护伞,比如在需要的时候开个证明什么的。“这下好了,有了保护伞,可以大干一场了。”因为赚了钱而大起来的胆子,更壮了。于是,又去进了3000元白木耳的货。加上一些村民愿意赊账(先给货,卖完再结账),这一趟江西,我带的货太多包太大,出站的时候只能拎着包吃力地朝前挪步。一个值班的民兵看见了,径直走上前来。
“站住!哪里来的?”他朝我喝问。
“福建来的。”
“包里是什么?打开看看。”
“白木耳。”眼看混不出去,我主动交代。脑袋迅速地转着应对的方案。
“好啊,你投机倒把!”他不由分说,上前提起我的货袋。
“请别,同志。这是公社集体的东西,你收走了,我如何回去向集体交代?”我试图做最后的挣扎。那民兵也不与我多言,提起货袋走出车站,径直走进火车站附近的收购站。转过身,对一路跟着他的我说,“同志,投机倒把是不允许的。货,收购站收购了。钱,暂时扣下。如果是集体的,你回去开个证明来,才能把钱领走。”
我傻眼了,立在那儿。“去哪里打证明啊,东西本来就不是公社大队的,怎么可能给证明呢?”可是,人家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哪里还有转旋的余地?
无奈地,我点点头认可,坐上了回福州的列车。
回到高山,我心急火燎,先去了公社干部的家。看见我来,他很高兴。
“叔公来了,快请进来。”他招呼着我进门。从桌子上拿起茶壶,倒了一杯,递给我。
我接过杯子,一仰脖,喝干了杯中的茶,“货被鹰潭站的民兵扣了,现在要公社开一张证明才能取回,你能搞一张吗?”我盯着他,毕竟,他是股东。
“什么?我开不了证明。”他大吼一声,脸变得铁青。继而又捂住胃部:“我胃痛得很厉害,无法外出。”
第二天再去找他,他老婆出来,说他生病了。“神经病发作了,你不要再来找了,他神经病发作时,会打人的。”
生病自然是一个托词,就像每当运动来时,这个干部就生病一样。表示他不愿意承担责任承担风险,更不愿意分担几千元白木耳的损失,他当时的承诺只是一句空话。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他们的家。
看来,我必须独自承担并且独自解决问题了。
我挨家挨户上门,说明白术耳被扣的经过,向他们表示,他们的货款我会一分不少地给付,不过,容我筹措,有了钱,就给他们。庆幸的是,他们相信我,愿意等待。
在村里转了一圈回到家。
一进家门,见一个大队干部正等在家里。“你欠06工地的义务工,一共十个工,必须到06工地去。你也可以不去,找别人顶,但必须交钱,按一天3元算,你交30元钱就可以了。村里也有很多人不做,就是按这个数目顶的。”干部说,口气和表情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30元?我一分钱都没有,上哪儿寻30元?“那我自己去工地吧。"
他的脸色立刻缓和了许多,“能自己去做是最好的,说是义务,还是有点工资可领的。”他转身朝门口走去,又回过头说,“对了,过两天就有一队要去工地,你准备一下,随他们去。”
大队干部没有想到,我也没有想到,“我去”的这个决定,竟然给我带来了此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1970年12月,福清县委县改府决定动员全福清人民的力量,在渔溪镇修建建新水库。参加建设的农民皆自带粮食挣工分,但先得完成义务的工作量。建新水库工程是1970年福清第6号工程,所以我们都称建新水库工地为06工地。
1971年春节过后,收拾好去工地的行囊,我送老婆孩子到岳母家。我对岳母说:“风英和小晖就拜托您老人家了,我这一去,如果没有赚到钱,就不回来了,您让凤英改嫁他人。”
“傻孩子,不许说这种话!”岳母生气地扬手拍我的肩膀.“凤英和孩子放这里没问题,你在工地好好干,工傲完了就回来,我相信你将来会有出息的,暂时困难要忍着。”
工地的日子很苦。
我每天的任务是拉装有半吨土的板车,运到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卸掉。回到工地,再装上土,再运出去卸了。一天要拉三车,走五十多公里的路。
第三天,工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南方的冬天较短,立春过后,天就渐渐地热起来。那天,天格外的蓝,太阳如夏日般热烈,一早起床拉了两车后,我依靠在营房旁,边喝水边休息边与其他两位民工此嗑。也不知怎么的,民工营房忽然着火了,噼里啪啦地烧着。我们吓坏了,吓傻了,僵在那儿,看着火迅速地蔓延,甚至都想不起要冲进营房抢救些东西出来。
高山营是4个连分开住,一个连近两百人,集中住在一起。营房是用毛竹、麦杆扎的,一旦着火,火势蔓延极快。火从下午三四点烧到晚上6点,营房、修理所、食堂,所有吃的、用的、穿的,什么都烧没了。看着一地的灰箭,陆续从工地回来的民工围在一旁,不知所措。不知是谁先哭的,反正有人哭了,我也哭了。哭声迅速传染开,整个营房哭声一片。有个民工,一边哭,一边在他宿舍床铺的位置扒拉着,“可惜了我的猪脚啊,我中午舍不得吃,想等晚上收工了回来吃的,却吃不到了啊,呜…---”
晚上,吃完兄弟连送来的稀饭,已经过了8点,工地指挥部派民兵把我们当时在场的三个人都抓到了指挥部,市问。
“说,你们三个,是谁点的火?”指挥部领导怒眼圆瞪。
谁点的火?不是我。那是谁烧的?真没有注意,就发现着火了。但是谁烧的呢?我们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我们是最早在火灾的现场,发现着火的人,所以,如果没有人证明不是我们放的火,我们也就有可能被当作是放火的人。
“把他们都先关起来!”指挥部的领导说。
就在我们差点被关起来的时候,在附近调查的干部,带回来一个消息:火灾发生的时候里,距火灾现场不到百米的地方,有个农民在淘粪。据农民回忆,他看见三个人拖着板车停在营房旁边,进了营房,从里面端水出来喝,其中一个留着大胡子的人从口袋里掏出卷烟,刷火柴点着烟后,随手将火柴丢在地上。接着就起火了。
原来,因为我们三人在那儿喝水,农民担心我们是小偷,所以远远地监视着我们。于是目睹了大胡子扔火柴引发火灾的过程。大胡子被绑起来了,剩下两人被放回,此时已是午夜了。
侥幸地回到营房,营里依然乱成一团。
第二天—早,租住在民房内的营指挥部办公室里,高山来的民工们将营长和教导员团团围住。
两百人一下子无处安生。吵闹着要赔偿的,想开工没有板车的,板车坏了无处修理的……
营长和教导员陷在吵闹声中,灰头土脸的,疲于应对。
我挤到营长跟前:“林营长,我会修车,是否让我帮您。”
“知道了。”林营长点点头,玉根没有想到我是在主动地为他解雅,好像我也是吵闹者中的一员,应付着我。
“林营长”,我拉高了贮门儿,“板车坏了修好不难,不修就都得停工了!”看到营长眼睛盯住我,我知道他这会儿是认真了。我一字一句地说:“我会修车,但我没有修车的工具,请求林营长设法借一套修车工具给我。这样,我能修好几辆以应急。”
“可以。”林营长立刻同意,对身边的通讯员说:“你马上到港头借一套修车工具来。"
就这样,我在06工地高山营房的路边搭了个简易的修车唉,找人写上“高山修理所”,开始了我近一个月的修车生涯。
其实,我并没有学过修车。在这以前,除了看别人修车,就只有当年骑自行车在福州与高山之间往返运货时,自己捣鼓过自行车的补胎和紧钢丝这样的经验。但是,那天看到营长教导员被固成那样,我不如去修板车,因为并不难。板车不同于汽车,所谓修车,其实主要是补胎和紧轮胎的钢丝,没有什么技术活。
当时促成我想去修车,其实不是为了赚钱,只是自己经历了从贩白木耳被扣,来工地被烧,突然间感到这是天在亡我,既然我要亡了,就帮他们渡过这个难关吧!这是初衷。
我修车,没有收修车费。从刚开始摸索着修到成为一个修车的行家里手,我只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这28天,我没有离开过修车棚一步。吃的喝的,都是来修车的民工顺手给的。就像“桃花源”里的那些人一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不知道救济的物资到了很多,也不知道赔偿的款早已到达,更不知道营部所有的民工都拿到了救济物资及赔偿金。一直到有一天,营长、教导员盘点物资及赔偿金时,反复核对名单,才发现少了一人。遂问通讯员:“曹德旺跑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来领?”
通讯员挠挠头。“曹德旺?哦,我知道了,就是那个在路边修车的人。他的修车工具还是你让我去港头借来的。那以后就一直在那里修车。这几天还好是他帮忙,不然的话就麻烦大了。”
“去,立刻把他给我找来。"”
我不知道什么事,通讯员一叫,丢下工具就随通讯员到了营部。一进门,教导员蹙起眉毛,“德旺,你怎么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接着有些心疼地,“辛苦了,赶快去洗一下,换个衣服再过来。”我相信他们闻到了我身上的臭味。
我这才惊觉,这28天里,没有剪过发,没有刮过胡、没有洗过澡,没有刷过牙,没有洗过脸。“洗也没有用。我一无所有,没有衣服换。”我站在那儿没有挪动脚步。此刻,站在教导员面前的人与乞丐无异,甚至比乞丐还更不济。注意到了这一点,教导员立刻吩咐通讯员到捐赠的衣服堆里挑几件衣服,“挑了交给曹德旺。”教导员说.“你快去洗一下,最好,头发也理一下。”我接过通讯员递给我的衣服,转身走出营部,像小时候一样直接跳进溪里。洗完澡,换上衣服,又去了理发摊,理好发,刮好胡,人不免神清气爽了许多。再回到营部,这时教导员已经吃过晚饭了。见到我,教导员笑着喊道“进来,进来。”
“坐吧”,教导员说,“我很早就认识你们全家人。你家做小生意,生活过得不错,你怎么会跑到工地来当民工?”
我将到江西卖白木耳却在火车站被强行“收购”的事,简单做了个汇报。我告诉教导员,自己是一贫如洗的人,看着那么多的民工,步行一整天到工地,因没有工具出不了工,感到焦心,心想我若做点什么成全他们,牺牲点自己的时间也值得。教导员听后说:“听了你这些话,我很感动。你是我们营最后一个没有领到赔偿的人。我这里还有剩下的赔偿款包括粮票什么的,你今天都领走,你这一个月日夜工作的工资也包含在内了。角落里的救济物,有合适的,你也捡走。先回家。至于给鹰潭火军站的证明,等我回到公社以后帮你问问,看能不能解决。”我千恩万谢地退了出来。
没有想到的是,我将教导员给我的赔偿——粮票、布票什么的变卖后竟有1000多元。那是多大的一笔款啊,要知道,那些个整天围着吵要赔偿的队友,最后也就拿到几十块钱。而我,不吵不闹甚至忘记了要,却得到了这样一大笔赔偿!
教导员原任公社副书记,因“文革”站错队被贬,我要的证明是他与公社其他干部商量,帮了我的忙。但当时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可以”,而是转了个弯儿。我非常感激他。那个证明,让我要回了被扣在鹰潭火车站的钱,虽然白木耳的价格是按收购价算,比市场便宜了三分之一,但我总算要回了钱,还清了各位菇农的货款。
我雀跃的心,岂是文字所能表达?
真是无债一身轻啊!
还清了债,有了钱,妻子孩子也接回了家。
接下来做什么?生意不能做,思来想去,决定再回06工地。工地上一天有3元多的收人,算是高的。累一些没关系,关键是心情愉快。
回到工地,见到了教导员他们,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然后提出希望再回来出工。工地的活苦、活累,没人愿意干,我却去而复返,教导员和营长都表示难以理解。但最后,还是决定安排我到连里的食堂做炊事员。“你愿意吗?”他们问。
“当然愿意。”我立即表态。在工地的各工种中,炊事员可是一个软差。不用风吹日晒,一个月有90元的工资收入。那时工厂的学徒工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8元,处级干部也才70元左右。连里食堂的炊事员,都是一些上年纪的人,不是公社干部的岳丈,就是领导的父亲。可不知为什么,从到食堂的第一天起,我就发现他们每天都在吵架,和民工吵,他们之间也吵。
吵什么?仔细听听,我明白了。
其实,主要矛盾只有三个。—个是没有供应足够的热水,民工干了一天的活,又累又脏却无法洗澡;二是早上起来吃饭却发现自己的饭盒里不是饭而是米粒——水被人倒掉了,所以蒸不出米饭;三是发现饭盒里的饭变少了,罐里的粮食被偷了。
食堂原就是要为民工们服务的,原来的炊事员因为是连队领导的亲属,所以不愿意多做事。而我,当过民工,知道洗热水澡对于民工的重要性。我与几个老炊事员商量,我负责挑水,他们负责烧火,他们不用多做事,自然也没有意见了。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多挑水多备柴,提供充足的热水让收工回来的民工可以洗热水澡,第一个矛盾迎刃而解。
解决第二个矛盾也比较容易。把人家饭盒里的水倒掉,造成对方没有米饭吃,第二天无法出工,从而不得不延长待在工地上的时间。这属于民工间的恶作剧。别人的心态无法控制,但食堂的蒸笼却可以控制——原来的蒸笼随意乱放,是否所有民工的饭盒都放进了蒸笼,是否饭盒里的水被倒掉,米被偷盗,皆不可知。我建议对蒸笼进行管理:一是所有民工都在头天晚上9时前将自己放好米的饭盒,统一码放在蒸笼里,码好一笼,锁一笼。超过晚上9点的,就要送到炊事员使用的房间里,过了时间就把这间房的门锁上,闲杂人等不得入内,第二天早上我再将这一个一个的饭盒加好适量的水后放人蒸笼内;二是实行蒸笼有规律地摆放,民工的饭盒有序放入,满一个叠上一个。
这两个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民工的饭盒有米无水蒸不出饭的恶作剧发生,从而保证每—一位民工都吃上热腾腾的米饭。民工们都很高兴,也很感激我。
和其他炊事员比起来,其实,我只是多了个换位思考,多了点将心比心。
解决第三个矛盾费了些周折。
民工营房内从家中带来的粮食、地瓜等会莫名其妙地变少,为什么?大白天,人人都在工地干活,屋里的粮食又怎么会被偷呢?
我开始留意观察,每天民工们到工地傲工后,除了食堂的炊事员,都有谁会进出营房。乍看起来,都不是外人,似乎没有什么可疑的。但有一天,挑水时,我发现房东的儿媳妇挑着桶从里面出来。看见我,她似乎很紧张,我觉得很奇怪,看见我有什么好紧张的呢?难道是做贼心虚?我迎面走去。
“你,把挑子放下来。”
“干嘛?”她并没有放下肩上的挑子,而是换了个肩挑。“德旺你想干嘛!”她有些生气地,提高了嗓音。只是,那嗓音里透着点害怕。
“放下!”我厉声喝道。她一惊,就放下了。一挑桶里,都是泔水。阳光下,泔水桶里的残羹剩饭发醉着,散发出阵阵的馊味儿。看起来没有什么异常呀,她为什么要害怕呢?我看看她,再看看桶,有些犹像,她毕竟是房东的儿媳妇,如果弄错了,等于给自己找了麻烦。正想叫她走,却还是觉得她的神情不对。我捋起袖子,将手伸进桶里。我这伸手,她顿时花容失色——油水下面是半桶的米和地瓜片!
看着捞在手里的米和地瓜片,我愤怒极了:“你怎么可以这么做,你家房子租给我们民工,你收了租金竟然还偷民工的东西!”
她扑地—下,跪在地上,一手扯着我的衣襟,德旺兄第,你千万不要把我交出去。”声音里带着哭腔,“只要你不把我交给民兵,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的确,如果我把她交出去,她就会被扣上破坏“农业学大寨”的帽子,轻则她一人戴高帽游街,重则家人也都会受到影响。“德旺兄弟,我是没有办法才偷的,家里没有粮吃。我心想,这里民工人多,我一人拿一点不会有影响,但我们家的粮就有了。我以后再也不偷了,我保证。”
“你怎么保证?”我想了想,“这样,你写一张保证书来,现在就写,以后要是再发生这种事情就全都是你干的,那时我就找民兵抓你。”她千恩万谢,从地上爬起来,一滴烟地跑回去,让他老公代写了一张保证书送了过来。
这事以后,营房里再也没有丢粮食的事件发生。民工们对我很满意,连长对我很满意,营长也对我很满意。
在06工地,我待了两年的时间。这期间,我一直在连部食堂里,做得很开心。期间,营长曾经想把我调到营部小食堂去,我不干,营长问我为什么。我同营长说,我是农民,为农民服务,只做一点点的小事,农民们都很感激我,今天你给我一把花生,明天他给我一把炒豆,我干得很开心。你们是官,你们的伙食费都是有限的,没有津贴。分菜的时候,一样分你们会有意见;给你们多分些,其他干部会有意见,我也不会做这种事。营长听了我的话,也没再勉强我。过了一段时间,大坝准备合龙。高山营承接合龙口任务。为保证按时完成这—艰巨任务,高山营从四个连队抽调最得力干将,组建了大坝合龙突击连。我被抽调,成为食堂的采购员。
就这样,我当上了突击连的食堂采购员。负责食堂各类食材的采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民工,一天有8角的伙食费,我要用这8角钱,让所有的民工吃得好又吃得饱,每天都得变着花样,有时还有兄弟营的人前来协助或者参观,这些人的伙食费又得另想办法解决。这让我费了一些脑筋。每当这时,我总告诉食堂的师傅,民工的花名册上多做一些人头,这样,既能保证所有的民工都能真正地亨受到8角钱的伙食费,又解决了招待其他兄弟营的钱。这种解决经费的招数,也不是什么秘密。客观上,突击连紧邻大坝,每天有几千上万人来往,兄弟营连或者指挥部干部如有5%到这里来,就是一二百人。
对于我来说,突击连食堂采购员的那段日子真是又风光又开心。可惜,好日子似乎总是容易过去,只一眨眼的工夫,两年就过去了:工地的工程已经完工,我的美差——一个月100 多元的收入也没有了。我心里那个惋惜呀,难以言表。
工地的好日子结束了,生活却还得继续。
再做什么呢?有人介绍我到莆田的大洋农场,做果苗技术员,一个月40多元的收人。与06工地的收入比起来,虽然差了很多,但这时的我,没有欠债,这个收人,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大洋农场工作期间,我见证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大洋农场是一个公社知青农场,有近150个年龄在20—30岁的知青。知青每人每月工资2元,吃饭定量供应大米22斤。一些知青家里本身就很困难,无法接济,而正在长身体的知青,靠这点供应,自然饿得晕头转向。因此,常常有周边的农民跑到农场来吵,说家里昨晚少了只鸡或鸭的,或者说被人偷了。
......
那年夏天的一个正午,烈日高挂,天空没有一丝的云彩。我坐在农场大路边的大树下纳凉。我摇着大蒲扇,微微地闭着眼,打吨。似睡非睡之际,我看见马路上远远地走来一个人。
谁会在这么热的正午依然赶路呢?
我想着,远远地注意着越来越近的人。
他大约50岁左右,穿着旧军装上衣,斜挎着一个军用帆布包,戴着一顶大沿的草帽。这是一种南方常见的草帽,常用水草、席草、麦秸、竹篾或棕绳等材料编织,帽檐比较宽,上面常还写有“农业学大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字眼。这种草帽,可用来遮雨、遮阳,在休息时或坐在草地上时,可将衣物放于帽中,或者垫坐在屁股下,以防衣物或者裤子沾上尘土。那天,来人戴的草帽上写着的字是“农业学大寨”。
人越来越近了,并且径直向我走来。
“老乡,可以借一下您的吊桶吗?”他问。他的话里带着浓重的福州腔,在我听来,比我的腔调重许多。看得出来,他很渴,汗水不断地从发际顺着黑红的脸庞滴落。我刚才忘记说了,在我纳凉的大树旁,还有一口井,夏天的时候,我时常会在井边冲凉,就是从井里打起水直接在井边洗澡。
“您是福州人?”我用福州土话问。
“是的,我是连江人。”也许是听到乡音,与他的距离感立刻缩小许多。我用福州话告诉他,这井里的水虽然冰甜,但水里有血吸虫,不能直接饮用。
“我太渴了,只要有水喝就行,有没有血吸虫都没有关系。”
“您等等,坐在这树下先凉—一下。我房间里有泡好的凉茶,我去端来给您喝。”说着,我站了起来,将蒲扇递给他,然后朝不远处的农场宿舍楼跑去。在宿舍里,我泡了一大茶缸凉茶,原是准备下午出工时喝的。其实,我不让他喝生水,并不是因为水里有什么血吸虫,而是我知道大暑天走了那么长的路,一身汗后,如果猛喝生水,人一定会生病。
回到树下,我将—大茶缸的凉茶递给他,咕咚咕咚,他竟然一口气给喝光了,递回给我,"谢谢您,谢谢您!”
“不用谢。””我接过空茶缸,"吃饭了没有?”
“没有。”
“您从哪里过来的?”
“永泰。在永泰等了3天都没有买到长途车票,气起来决定走回去。今起了个大早,走到现在,走到了这儿”,说到这儿,他又一连声地道谢:“谢谢您啊,幸亏遇到了您,不然我要渴死了”
“不必客气呢。”我又问,“那您打算去哪里呀?”
“福州。”
“那您今晚住哪里?”
“我要走出这一段,到甘厝口,然后再搭车回福州。”"
“这不可能的,您今晚到不了甘厝口。从永泰到这里,距离您要到的地方,您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距离。今晚,估计您到不了您要去的地方。”我劝他留下来,“走了这么长的路,您也累了,饿了,今天下午,这里也没有上福州的车了。您就留在我这儿,先吃饱饭,休息休息。明天,我负责送您上车。”我告诉他,每天,经过的班车,司机我很熟悉,可以买到票。即使买不到票,司机也会把他顺带捎走。“走吧,现在和我一起到我的宿舍去,我给你做点饭吃。”他想了一下同意了。然后就用吊桶打水冲洗了一通,跟我回了宿舍。
我下了半斤米,用煤油妒给他煮稀饭。
“不够,再多些。”他也不客气。
半斤不够,那就1斤吧。我心里想着,淘好米,下到钢精锅里,点着煤油炉,多煮点,若有剩下的,晚上也还可以吃。我这么对自己说。没想到,饭煮好后,他呼噜一下全吃完了。刚刚放下碗筷,他问我:“您留我在这儿住,晚上有没有酒喝?”
“想喝吗?我这里没有,但是我可以弄到。”这人还真是自来熟啊,我心中暗想。就这样,我喜欢上了他,这种直接,我视他为知己,起码说他看得起我。
“您还是去弄一瓶来喝吧。”
“没有什么下酒菜,我这儿只有花生米和鸡蛋,可以吗?”
“可以。很好了!”他说。
我写了封信,喊来一个知青,请他帮忙到公社食堂找司务长,借了一瓶丹凤高粟、1斤花生米和10个鸡蛋。这时大约下午5时左右。
“您刚刚吃完午饭,现在肚子肯定也不饿”,我对他说,“现在,我们先在宿舍里喝茶,等到农场的知青们吃过饭,八九点时我们到食堂去做菜。”
那个下午,我也没有去出工,同这个路人喝茶聊天。后来我知道,他是连江珩头人,山兜农场的场长,当过村长,名字叫王以晃。人的缘分也真是奇怪,在那个正午,当我吃过中,摇着大蒲扇,像往常一样坐在树下纳凉时,绝对想不到,我会给一个路人做饭吃,并且成为此生第一个好兄弟。
而这一切,仅仅因为我心生怜悯,怕他喝了生水会得病。
那一夜,王以晃就在我的宿舍,搭了个地铺睡了。睡之前,天南地北地海吹了大半个晚上,讲了很多我以前听都没有听过的故事。最后,他动员我过了年后到他的农场去当推销员。
第二天,起了床,吃过萝卜干就稀饭的早餐,过路的班车也就到了。我送他上车,临了,他回过身对我说:“老曹,过了年,你就不要再在这里干了,到我那儿去。”
我挥挥手,和他道别。班车卷起一阵尘土,走了。而我的生活也回到原来的轨道,—切照旧。对我而言,王以晃的邀约,不过如那车后扬起的尘土,风吹过,即散了。
转眼新年来临。元旦过后不久,春节就到了。
那年的春节,农场的任务很重,书记不同意我回高山过年。腊月二十八,王以晃来了。这回,他穿得有模有样的,着一身深灰色卡其布缝制的中山装,看着还真有干部的模样。见到我,就用福州话骂道:“真是太无德了,大年三十鸡犬都返家,而你,家里有父母老婆孩子,竟还待在这儿,干什么?!”
“我是想回家过年,可书记不同意啊。”
“书记个屁!你不是同意到我那儿做吗?走,我与你一起去见书记,告诉他我们明年不干了。明天要回家陪父母妻子过年。”
说着,他开始动手帮我收拾起行李来。
晚饭后,我骑着自行车载着他到公社见了书记。我说家里出了事,父母身体不好,马上就过年了,要我回家。书记也不好说什么,就同意了。
就这样,坐上经常往来门前的车,我们告别了大洋农场。在甘厝口,王以晃下车转乘去福州,我们就此别过。
回到高山,刚进家门,行李还没有放下呢,妻子凤英就迎上前来。
“你可回来了。昨天家里来了一个人,提了很多东西,把家里过年要的年货都送来了,鸡鸭鱼肉酒啊什么的,一式两份,一份给了爸妈那里。”妻子说着,将我领到堆放着年货的房间和厨房,“我不收。他说是你的好兄弟,放下东西就走了。茶水也没有喝一口。”
我真是遇到了一个好人啊。看着那些年货,我心里直是感动。我们在大洋分手时,说好过了年,初五就到他的农场去上班。我还会不去么?!
1973年的春节,我过了一个丰盛的年。初五那天,我就离开高山,乘车到了―头山兜农场。到他家给他耶年,也是报到。见到我,他上下打量了一下,把女儿叫了过来,说:“闺女、你把手表脱下来给我,你曹叔叔需要,你在家不需要。”那是一块上海牌手表,虽然女儿百般的不愿意,但王以晃还是从女儿的手腕上捋了下来,直接戴在了我的手上。随后,他又把老婆叫过来:“去,把美国寄回来的的确良布拿出来,再去把裁缝找来,给小曹做一身衣服。”
他将我这一全副武装后,我整个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满意地点点头:看来,钱胆衣威,俗语说的“人靠衣装马靠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山兜农场的销售人员,也是农场的门面,出外销售,和人打交道,模样儿还是很重要的。从那以后,外出的时候,再累也要穿戴齐整,打扮和自己的身份相当。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着。
立春以后,我熟悉一下情况,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因为刚入行,第一年我没赚到什么钱,年终的时候,主以晃就跟农场的人商量给我1万块。他是怎么商量的我不知道,虽然他是场长,但反对者也肯定是有的。所以我很感动,在我看来,这1万元,是对我的扶持,更是对我的激励。我更加发备图强了。第二年我就赚了3万多,第三年,我又赚了3万多。当时没有存银行的概念,也不敢露财。所以,这么多的钱,全藏在家里的床铺下。那时,人民币最大的票面额是10元,6万元,我铺了厚厚的一叠!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两件事,我或者就一直在琯头山兜农场做下去,也就没有后来的福耀了。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975年冬天,有—次,我和农场的几个干部子女一起送树苗到明溪县。才到明溪,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就像天开了个大洞似的。因为苗木无法栽种.闲来无事,我们就在县城的街上转悠。听到当地的百姓纷纷传说要地震了,这些干部子女,回到住处,收拾了行李,转身就跑掉了。我们带来的树苗怎么办?那些树苗一梯2角钱,二三十万株,总值也有几万块钱,他们就这样不管不顾地扔下不要了。回去要怎么交代?他们不管,我却心疼:这些树苗,是农场乡亲的心血,不能扔下。他们走了,我一人留下来,看守着。虽然被雨淋得全身湿透如落汤的公鸡,但树苗最终没有丢失一株。云开雾散后,树苗都卖了。拿着卖树苗的钱,我回到琯头,汇报了明溪之行的情况,希望场领导能处理那几个干部子女。可是,干部们却不愿意,一边表扬我,—边敷衍我,说什么反正也没有造成损失,都是孩子,算了。
一个没有组织纪律的企业不会发展!
一个不会发愿的企业不是久留之地!
我琢磨着…-1976年春节,我回到福清高山。春节期间,有几个人拎着礼品到家里来拜年,说是福清龙田人。龙田镇紧邻高山,算是邻居。领头的那人见面就夸我做果苗做得非常大,是苗木界的一把手。
“老曹,我们是慕名而来呀。”来人说。
“哪里哪里,不过是混碗饭吃。”我客气着,在客厅里泡茶给他们喝。一边泡,一边思忖:不对呀,他们怎么知道我做树苗销售?正想着,来人又说话了:“老曹,我们知道你在琯头做得很好,也知道他们给你是按20%的抽成。这样吧,你到我们这儿来,我给你按40%的抽成。”对方看着我,等着我回答。
不会吧,40%!疯了!花一倍的价钱来挖墙脚,我是什么呀,不过是一个卖树苗的。这还了得,我的情况,福清人都知道了,钱赚太多,是要拿去枪毙的!不行,我得想个法子把他们打发掉。
“喝茶喝茶。”我说,“谢谢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我,不过,大春节的,不提这事吧?”
“也好,老曹你春节期间想一想,我们给的条件,很优惠哦。”
“好的,好的。”
送走他们,我当下决定,离开苗水界。
那个年,我过得踏实又不踏实。不踏实的是,自己卖树苗的名声大了,随时可能会有人来抓自己;踏实的是,决定了年后的路要怎么走。
一过完年,我立即乘车到琯头,向王以晃辞职。但我答应他,会帮助他做好本年度应做的工作。
我再次回到了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