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台湾史(十):民族英雄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1661年4月30日盘踞在台湾岛上的荷兰人一觉醒来发现从北边的沙洲跟另外的沙洲中间密密麻麻数百艘船正朝自己冲过来。荷兰土地测量师菲利普·梅记录下了这个惊天动地的场景:“敌军全副武装士气高昂地越过高地......他们的军队有数不完的漂亮丝质旗帜。他们戴着光亮的头盔、手握大刀......他们在普罗民遮城北边搭起上千个白色帐篷......”菲利普·梅口中的“敌军”正是前来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部队。
郑成功作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郑成功的传奇在某种意义上要从他的父亲郑芝龙说起。曾几何时北至日本、南至今天的新加坡、西至印度洋的航线被郑芝龙这个海上枭雄牢牢控制着。那时任何船只要通过南中国海域都必须事先取得郑家授予的令旗。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1624年8月28日郑芝龙的长子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
郑成功在六岁以前一直跟随母亲田川氏在平户居住生活,直到父亲郑芝龙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后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了秀才功名。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郑成功前往金陵求学。就在这一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紧接着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
明朝遗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南下攻破扬州、攻占南京。弘光帝朱由崧被清军俘获后惨遭杀害。弘光政权灭亡后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人拥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政权成立后当时还叫郑森的郑成功跟随父亲郑芝龙参见了隆武帝朱聿键。
隆武帝见到郑森后颇为赞赏地叹息道:“可惜朕没女儿嫁给你啊。希望你能忠于大明江山社稷。你我君臣无负相忘也!”隆武帝为表达自己对郑成功的宠爱就把明朝皇室的国姓“朱”赐给了郑森,同时又把他的原名森改为成功。从此郑森的名字变成了朱成功。我们现在一般称他为郑成功,可在当年人们都尊称他为国姓爷。1646年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仍率旧部在东南沿海与清军周旋。郑成功从他父亲手中所继承的实际上是当时东亚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郑成功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作为支撑控制着南洋一带的贸易航线。郑成功通过建立山海五商体系从连接东西洋的贸易网络中获得巨额军饷。郑成功打出“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招兵买马誓师反清。公元1651年郑成功南下广东准备跟李定国会师,然而清军却在此时趁机围剿郑成功的大本营厦门。当郑成功回援时厦门已被清军攻破:郑成功的几位叔叔要么投降了清朝、要么逃到了海上。郑家在厦门的所有积蓄都被清军抢掠一空。
失败后的郑成功一方面在战略战术上总结反思经验教训,一方面招兵买马、积攒钱粮、加强战备。公元1656年郑成功收复了厦门,随后又陆续收复了泉州、南安等地。这时郑成功已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战略思想,于是他开始积极准备北伐以报国仇家恨。到了1658年郑成功已拥有战船约3000艘、兵力17万人。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郑成功率领的北伐大军顺利进入长江:在势如破竹般接连攻克镇江、瓜洲等地后包围了南京。
兵围南京是郑成功最辉煌的战绩。可惜郑成功的陆军力量实在是比较薄弱。郑氏家族的武装力量从郑芝龙到郑成功都是以水师见长。郑成功攻打南京是靠海军打入长江直奔南京而去的。可是陆地上很少有城池是被郑成功占领的。这就直接导致即使郑成功打下了南京也不大可能守得住。清军在陆地上的战斗力不是郑军敌得过的,更何况郑军在陆地上也缺乏自己的后勤补给线,加之郑成功又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结果在清军的突袭下损兵折将。
南京之战失利后郑成功已难以在大陆取得较大的根据地。这时隔海相望的台湾引起了郑成功的注意。早在荷兰人到来之前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曾开发经营过台湾:郑芝龙曾大规模组织大陆人移民台湾开垦建设。长期以来台湾就是郑家军粮的主要来源地,然而这一切在荷兰人到来后悄然发生了变化。郑芝龙被明王朝招安后就从台湾回到了大陆。此后大陆发生了明清鼎革的巨变,而荷兰人则趁机侵占了台湾。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郑成功要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就必须开拓一块新的根据地。恰逢此时郑芝龙的旧部何斌前来拜访郑成功。何斌早年跟随郑芝龙赴台,郑芝龙回大陆后何斌留在了台湾。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何斌改信荷兰人所信之教、学习荷兰语。何斌这些行为使他逐渐取得了荷兰人的信任。1661年正月何斌带着关于台湾的诸多情报来到大陆投奔郑成功。
这年4月23日午时郑成功率领二万五千余官兵乘400余艘各类船艇渡海收复荷兰殖民者占据下的台湾岛。舰队从金门料罗湾启航用一昼夜时间抵达了澎湖。4月25日舰队从澎湖出发行至柑橘屿海面时海上风暴突然降临。狂风恶浪迫使舰队掉头返回澎湖。在澎湖避风的那几天是郑成功极度焦灼难熬的日子。郑成功在战前认为几天时间就能到达台湾,然后再花几天时间赶走荷兰人。这似乎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所以郑成功并没准备太多粮草。
在澎湖避风那几天里郑成功战前准备的粮草几乎快被消耗光了。郑成功的户官杨英奉命紧急征粮,但他跑遍澎湖三十六岛只征收到百余石粮食。这还不够大军一餐之用。更让郑成功担心的是会错过与何斌精心计算好的登陆时机。当时进入台湾有南、北两条水道:南线港口宽阔适合大船航行,但这里也是荷兰人重兵布防的地方;北线港窄水浅不利于大军通航,但却是荷兰人防守相对薄弱的地点。
好在每逢初一、十五大潮来临时会涨水好几米。郑成功的舰队正好可以利用这样的时机从荷兰人防守薄弱的北线突破,但要达成这种战略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抢在涨潮之时迅速通过。郑成功最担心的就是会错过涨潮的时机。1661年4月29日夜晚郑成功顶着风雨下令舰队强渡海峡。郑成功这样做其实是冒着有可能会全军葬身于汪洋大海的风险。幸运的是这天三更以后云收雨散天气转晴。
正如郑成功所料北线鹿耳门潮水骤涨数尺。郑成功大军在何斌的导航下顺利穿越鹿耳门在台湾禾寮港登陆。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驻军不过数千人,军舰也只有东印度公司的4艘武装商船。双方在武器性能方面也并不存在代差。郑成功的水师完全取得了对荷兰殖民者的绝对兵力优势。在普罗民遮之战中4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被郑成功水师数百艘战船围攻,最终沉没1艘、逃亡3艘。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作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在这里郑军遭遇到荷兰人较为顽强的抵抗。郑成功派部下一方面在台湾岛上就地屯田,一方面通过海外贸易获得补给。郑成功对热兰遮城采取围而不攻的持久战策略。台湾当地的高山族和汉族百姓纷纷自发援助郑成功的部队,最终热兰遮城被围困七个多月后弹尽粮绝、官兵死伤1600多人、水源也被切断。这时热兰遮城内的荷兰殖民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来自巴达维亚的援军上。
1661年7月由600多名士兵、11艘军舰组成的荷兰援军抵达台湾,同时他们也为热兰遮城带来了大量补给品。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此战中郑军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十二月一名荷兰士官叛逃并向郑成功提供了热兰遮城内的情报,郑成功随即组织了对热兰遮城的持续炮轰,黔驴技穷的荷兰人最终投降。至此沦陷三十余年的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