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故里在何处
赵匡胤(927-976)是宋朝的建立者,960至976年在位,庙号宋太祖。他在位16年间,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杯酒释军权”方式,削弱地方军权,分散宰相权力,控制地方财政。他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对北宋经济社会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还重视知识分子,从不杀戮。开宝九年(976年),他突然死去,只活了49岁。关于他的死,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是否被其弟赵匡义(赵光义)所害,一直是历史疑案。
有关赵匡胤的故里,史书、辞书上传统的说法是“涿州”或“涿郡”,笔者也一直这么认为,且信而不疑。前些年,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经考证,赵匡胤的故里非涿州而是河北清苑县(2015年改为保定市清苑区),感到很新鲜,因笔者老家蠡县毗邻清苑,所以很关注这则消息。
近日,清苑的一位朋友,给笔者寄来了一册《宋太祖故里与宋祖陵》(2008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王少堂、李新锁主编),认真拜读,收获颇丰。全书以大量翔实的文献史料、赵氏先人坟墓、出土文物及坊间传说,认定赵匡胤的祖籍是保州保塞县,即今保定市清苑,具体村庄叫东安村,这个村位于清苑区东北方向。
原来,从众多史书上看,赵匡胤的故里早有“涿郡”“保州”“清苑”三种说法。有人将“涿郡”演化成“涿州”是不对的,因这不是同一个地域概念。学者王少堂在书中指出:“涿郡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燕始置。其地域较广,北至今北京的大兴、良乡,南达今河北中南部衡水的安平县。今涿州市和清苑县(区)的大部均在其辖区之内。……因此,以涿州来代称涿郡而确定宋太祖祖籍是十分错误的。”
众多的考证,证实赵匡胤故里在今保定市清苑区东安村,令人信服。
再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搜集整理的《一代宋祖的传说》(宋太祖在清苑的民间传说,已列入市级非遗名录)来看,也为赵匡胤的故里在清苑提供了佐证。
《一代宋祖的传说》中讲道,赵匡胤给自己的家乡留下了许多地名,其中的“御城村”和“平陵村”最为典型。
相传赵匡胤开国之后,一直想找个风水宝地建立国都,于是就派出好多风水先生到处去挑选。这天,一个风水先生来到今清苑区的御城,见这儿紧靠着千里大堤,风景宜人。堤内一马平川,良田千顷;堤外更是淀水滔滔,渔舟点点;再看整个村子,就像是一个龟背,中间高四面低;村中的大街弯弯曲曲,就像一条卧龙……风水先生看后,不禁仰天大笑:“哈哈,总算我没有白跑一趟,如果在这里建都真是太好了。”
赵匡胤听说风水先生们选中了御城,十分高兴:“那儿正好是我的老家啊,还能错得了?”于是,定都御城的事马上进入了正轨。从全国调集来的能工巧匠,先在村子四周开了一道方方正正的护城河,随后准备砌城墙。谁知刚垒起一个城根儿,忽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他对赵匡胤说:“万岁要是在这里建都,对大宋江山很不利啊。此处东南有一个涝淀。涝淀也就是水淹金殿的意思。请您三思啊!”说完后,此人消失不见。
本来赵匡胤正在为了选定国都的事高兴,听了老头儿的话却像泼了一盆冷水。又经过好长时间的挑选,赵匡胤最终把国都定在了河南开封。
虽然国都迁走了,但这儿是皇上的老家,又曾经要建国都,因此得名御城,村中间的那条大街也叫成了盘龙大街,那道已经垒起的城基,至今还叫城根儿。
除了御城,在清苑还有个名叫“平陵”的村子。不少人纳闷,一个好好的村子,为啥取个这名字。殊不知,平陵的由来也是因了宋太祖。
当地村民传说,当时平陵村东有个大水洼,名叫黄狗洼。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寝就埋在那里。后来,为了防止辽兵的进犯,这里的官员打算在安州(今安新县)同口村堵上水坝,把上游的水全部汇集在保定城东。谁承想,这水坝非但没能拦住大辽的军队,却把老百姓的田地都给淹了。地势低洼的宋太祖皇陵自然也难幸免。
为了平息族人的不满,当时的宋朝皇帝下令,由朝廷出钱将祖坟迁至黄狗洼东边的高岗上,也就是今天御城的村北。后来,由于辽兵进犯,祖坟难以保护,皇帝又再次下令将宋三陵迁往河南,皇陵旧地改成了衣冠冢。老辈人经常说,迁坟时场面非常壮观。先是大批兵丁鸣锣开道,接着则是皇亲国戚和大小官员护着棺椁。
因为迁灵队伍走到平陵村边上时停了下来,保定的大小官员摆祭品吊唁,顿时鼓乐齐鸣,鞭炮震耳,送灵队伍一片痛哭之声。为了纪念这次迁灵,这个村庄就改名叫了“停灵”。后来,金兵攻占了保定,将宋三陵衣冠冢平毁,这个村子又改称了“平陵”。
这些虽都是传说,但在当地流传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