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
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之子,生于公元前156年。其母亲王美人自称在怀孕时梦见红日入怀,为刘彻的身世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父亲刘启又是这一年即位,由此对刘彻格外宠爱。
刘彻兄弟共13人,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母亲又只是个妃子,皇位对他来说应该是无缘的。谁知事有凑巧,汉景帝皇后薄氏因没有儿子被废,长子刘荣被封为皇太子。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想让自己的女儿陈阿娇与刘荣联姻,无奈刘荣的母亲栗姬气量狭小,就是不同意这门亲事。长公主便把目光投向比阿娇小几岁的刘彻。一天,她当着汉景帝的面问刘彻,要不要娶阿娇为妻,稚气的刘彻回答说:“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一定要给她造一座金房子。”汉景帝由此对刘彻的聪明伶俐更为欣赏,在长公主的敦促下,刘彻于公元前150年被立为皇太子,并请文武全才、德高望重的卫绾做他的老师。
在卫绾的悉心培育下,刘彻进步很快,爱好广泛,对文学、骑射、儒家经典都有很大兴趣。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代英明帝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登基做了皇帝。他锐意进取,即位不久,就提拔了一批儒生出身的大臣,并下令各级官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削弱王侯权力,减轻农民负担,施行恩德,振兴教化,政治面貌为之一新。然而,刘彻的改革很快就失败了。因为刘彻虽然是皇帝,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窦太皇太后手中。公元前136年,她迫使刘彻废除新政,并罢免皇帝任命的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关押支持拥护新政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不久,赵绾和王臧被迫在狱中自杀。
刘彻见无力改变局面,便以退为进,命令重修秦代的上林苑,在各处修建行宫,醉心于游猎、诗赋,摆出一副不问政事的姿态。
除游猎、写赋之外,刘彻还注意搜集人才,短短数年间,在他身边聚集了韩安国、汲黯、公孙弘、枚皋、东方朔、唐蒙、庄助、终军、朱买臣等一批文臣武将,为他干一番事业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一时期,刘彻还成功地解决了东南沿海东瓯和闽越问题,使自己的威信大大提高。公元前136年,刘彻根据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下令兴建太学,设五经博士官,招收博士弟子,凡通一经以上者,就可以补官。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窦太皇太后集团的一种挑战,更重要的是,鼓吹“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儒家学说被正式确定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攻读五经成为知识分子求官得禄的一条最为直接的道路。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逝,刘彻摆脱羁绊,再次开始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首先,他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并健全了由太学、征召、察举以及公车上书等组成的以选拔文官为主的用人制度,从而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陋习和军功贵族独占政府要职的局面。其次,刘彻在政治上进一步对地方割据势力采取打击限制的政策。公元前127年,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内得到封地,建立侯国。表面上这是普及皇恩,实际上是削弱了王国实力。后来,刘彻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规定诸侯王国官吏地位上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串通一气,结党营私。这就限制了诸侯王网罗人才,达到了孤立诸侯王的目的。公元前112年,刘彻借口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分量不足,一次夺爵、削地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这样,王、侯二级封爵制度虽然存在,但他们“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
汉高祖时期,北方匈奴经常南下抢掠,由于当时汉朝在武力上还无法与匈奴对抗,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日渐积蓄力量。经过“文景之治”后,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大增,于是汉朝开始征讨匈奴以安定边境。汉武帝在位期间,与匈奴作战十余次,取得3次大规模决定性的胜利,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并向西远逃千余里。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病逝。终年71岁,在位55年。汉武帝上承“文景之治”,下启“光武中兴”,作为一代雄才而载入史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