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生不曾一败,他名扬天下,威震七国的第一战,打的是谁?
白起一生纵横沙场,大小七十余战不曾一败。
白起名扬天下,威震七国的第一战,打的是谁?
白起,唐武庙十哲之一,战国四名将之首。
没错,是“战国四名将之首”而不是“之一”。
不用盲目的吹捧李牧,论战绩李牧完全被白起碾压。
白起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未一败,是彻彻底底的“不败战神”。
纵观白起一生,甚至一场平局都没有,全是胜利。
他的战绩中,有以少胜多,有以众凌寡;有千里奔袭,也有高墙深垒的攻坚战。
白起各种各样的仗都打过,天生的名将。
这种本领,是学不来的,也不是经过多少次磨练能够磨出来的,这就是天赋。
今天,“史书凌轩阁”来说一说白起正式踏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战,伊阙之战。
白起通过伊阙之战向七国宣布,战国历史上属于白起的时代,到来了。
伊阙之战背景
前296年,大概是秦昭襄王一生最郁闷的时候。
因为他自身的“没品”得罪了孟尝君,导致后者发起“二次合纵伐秦”。
不仅函谷关被突破,秦国还不得不割地求和,秦国何时受过这种气?
秦昭襄王的苦闷,可想而知。
秦昭襄王和秦国当然不会彻底认怂,很快就决定找回场子。
前295年,秦军开始反击,首先进攻魏国,攻占了襄城。
前294年,秦军兵分两路进攻韩国,一路由向寿率领,攻占了武始,而另一路攻占了宜阳东侧的新城等地。
后一战也就是新城之战,秦军方面的指挥员是一个叫白起的“后生”。
这是可以见到的白起登上历史和军事舞台的最早记载。
此时,白起的职务或者说爵位是“左庶长”。
“左庶长”是个什么概念呢?
参考前期秦国的“二十级爵位制”,与商鞅变法时期已经大大改进,虽然不能完全适用,但大致可以参考。
所谓的“左庶长”正是中间的第十级,不高也不低。
据说商鞅曾经担任这一职务,然而经过时代变迁,白起的“左庶长”恐怕远远没有当初商鞅在任时的含金量。
前293年,秦国想东进中原,图谋天下,这样就必须打开秦国东面的门户,韩国。
秦国大军压境,韩国向魏国求援,魏王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派大将公孙喜率军支援韩国。
此时的白起已经38岁,他开始时从秦军最底层的普通士兵做起,百夫长,千夫长,一步都没落下。
此时的白起久经沙场,历经生死考验,正是他的巅峰时期。
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命白起为主将,率10万秦军在伊阙迎战韩、魏两国24万联军。
稍纵即逝的战机
伊阙之战,白起的对手是当时天下可数的名将。
一个是韩国名将暴鸢,一个是魏国名将公孙喜(也叫犀武)。
这俩猛将,都参加过垂沙之战,是各自大军的主帅,配合齐国名将匡章取得了大胜利。
也就是说,他俩不仅早已成名(年龄估计也不会小),而且战果辉煌。
若只从牌面看,伊阙之战胜负已分。
毕竟当时的白起“初出茅庐”、籍籍无名,哪里会是人家这些名将的对手?
更大的优势体现在兵力对比上。
当时韩魏联军(应该还包括周王室的些微军队)总兵力在24万,韩军应该是主力,占据多数,魏军援助配合作战。
而秦军方面的总兵力,大概只有10万人左右,还不到联军的一半。
而且因为崤函通道的存在,秦军的后勤转运难度较大,指望短期内秦国派出援军是不现实的。
正是在这样的多重不利条件下,白起开始了他的成名之战。
白起只有10万秦军,而韩、魏两国联军足足有24万之众,比白起的兵力多了一倍有余。
如果你是白起,你有勇气接下这场硬仗吗?
这场硬仗,白起输不起,秦国也输不起,白起麾下那十万秦军,更输不起。
白起在战场上磨砺了小半生,对战机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
他率军与韩、魏两军对峙时,发现了一个小细节。
那就是魏军的位置在韩军的侧后方,唯唯诺诺,停滞不前。
白起立刻察觉到,也许这韩、魏联盟没有那么牢靠。
事实正如白起所料,魏军主将公孙喜心想,我是过来帮忙的,凭什么让我抗下秦军的主力?
而韩军主将暴鸢动的也是这点心思。
你们魏国是大国,兵强马壮,让魏军抗下秦军主要火力最好不过。
不然这一仗下来,即使打赢了,韩军也会损失惨重。
白起通过前线的斥候传递回来的情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战机稍纵即逝,秦剑出鞘!
秦剑出鞘
白起先部署了少量秦军,在韩军面前耀武扬威却不进攻,韩军以为是秦军主力,一时不敢轻举妄动。
白起一看成功牵制住了韩军,就迅速调遣精锐骑兵迂回到魏军后方,对魏军突然发起攻击。
魏军主将公孙喜以为自己占据了后方的有利位置,白起要打肯定是先打韩军。
他万万没想到,前面一点动静都没有,秦军主力居然从自己的后面冒出来了。
公孙喜顿时全身冒汗,手足无措,根本没有办法指挥松懈的魏军布阵迎战。
在悍勇的秦军冲击下,魏军大败,四散奔逃。
韩军就更惨了,他们本以为前面的秦军是主力,没想到从自己的后方又杀出了大量秦军。
在秦军的前后夹击之下,韩军毫无斗志,败的一塌糊涂。
经此一役,白起名动七国,被秦王升为国尉。
千古杀神白起,也正式踏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