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文化|陶渊明的饮酒故事
如果要理解中国文化,一定绕不开那杯小小的白酒,酒有着穿越千年的风韵。
古代诗人,最爱喝酒的一个是李白,一个大概就是陶渊明了。
陶渊明就是陶潜,渊明是他的字,因为短时间做过彭泽(今属江西九江)县令,所以又称陶彭泽。
彭泽县令依法享有300亩公田,陶渊明上任后要求全部种上酿酒用的高粱,对外说只要能经常喝酒,就心满意足。后来因为妻子的强烈抗议,才同意拨出50亩改种粮食。
史诗中关于陶渊明喝酒的记载,也是不胜枚举。在他的自传中还曾提到过自己“嗜酒”这一说。
但对于一位家里一穷二白的田园诗人来说。
为什么可以经常喝酒,酒哪里来的?
我们从他写饮酒第九首的故事中,可窥探一二。
《饮酒·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是在写一个清晨发生的故事。
有位老农民老远地提着壶酒来看望陶渊明,劝他随波逐流,重新出仕;陶渊明说隐居田园是我天性,谢绝了老人的好意。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一大早,听到叩门的声音,吓了一大跳,连衣服好像都不知道该怎么穿了,就跑去开门。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开了门显然是一个不认识的人,就问他是谁,原来是位朴素的农家老先生。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人来了,赶紧把他迎屋里,迎屋里这才看到,哎呦,原来带了酒来。
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他酒的来源,陌拜之交,还带了酒来,所以他的酒应该大部分都是邻里亲朋所赠,也因此才会有这一批《饮酒》诗。
不仅如此,在《五柳先生传》中也有相关记载,“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这段话是说他爱喝酒,但是家穷不能常喝,跟他熟悉的亲朋好友,经常备下酒菜,邀请他去家里喝;他每次去就喝个尽兴,喝醉了就回家。
《连雨独饮》中,他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意思是说这个“故老”送酒给他,说喝了可以成仙。表明这种酒放了很多药物,用以养生。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酒;
从风雅人士的诗书酒画,到屋后菜畦,柳下闲话的田园;
从清酒的甘美清冽,到高粱酒的醇香绵长,清浊一杯,寄托了古今多少闲适风韵。
陶渊明的酒还包含着一种正能量的处世观: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人都应该活在当下,学会享乐生活。
晚年他还曾写道:自己不害怕生死,不在意名利和荣辱,唯一担心的事,就是离开的时候,这辈子的酒还没有喝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一个酒字贯穿了陶渊明一生,可以说少了酒,陶渊明传世文章的扉页削薄一半。
古往今来,酒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和审美活动。
文人墨客借由酒的醉意,留下一幅幅自由绚烂的精良艺术品。
中国人的酒神精神,是悠悠天地间的万丈豪情,以及旷达洒脱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