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史录传记

小能 0 2024-07-04

周文王(约前1117-前1050)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华夏族,周王朝奠基者。父亲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之位,又称西伯昌, 在位50年。在位期间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邗,和崇等国,建都丰邑(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传《周易》为其所演。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周陵。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时,被追尊为文王。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武家是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

周文王是西方诸侯之长,本名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西部诸侯之长,亦称西伯昌,前1100-前1050年在位,在位50年,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非常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委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周文王在治理管辖区内,对百姓和奴隶比较宽容。

历史考证

根据《史记》推测,姬昌称王是其在位的第42年,从“西伯”升级为“西王”。文王是周武王追封的谥号,通过现有材料来看,姬昌称王之后用的是“王”的称呼,称王确实真实存在的。前1057年开始称王,与商朝进行对峙和观望,次年被纣王囚禁在羡里,纣王怕他有造反的意思,才将他囚禁一年多,长子伯邑考为了救父亲,甘愿留当人质,后因触怒纣王被杀害。

民间故事

为了安抚商族部落造反,纣王不愿将文王放回国,想考验他对商朝的忠心。在宴席上,假意说:“不知西伯侯觉得味道如何,不如爱卿多吃点。”听道这句话,周文王慌神了,然后动起席上的宴席全都吃了,并说道:“多谢大王赐宴,果真美味。”不管这席上的肉是否是儿子的肉,他要把肉全吃掉,否则性命休矣。看到如此顺从的周文王,觉得周文王一点也不像圣人的样子,还如此可怜的样子,纣王对群臣说道:“喝酒,别让圣人扫了大家的兴致。宴会结束后,又将周文王押回监狱。当时周族大臣散宜生等人招募不少人才,大家举荐了一名渔翁,都说此人出山,我们的王才能获救。他们请出年己七旬的老者姜尚,来救救他们的王。周武王发妻刚去世,没办好丧妻之礼,想亲自请姜尚出山,姜尚早己想好救姬昌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贿赂文臣费仲等人,我就去参加宫宴,举办一场仪式,让姜王后信任我,她毕竟和我同根同源,获取姜王后信任,让姜王后和费仲都为文王求情,这样效果更好了。费仲给纣王说一件故事,说圣人不能一直关在这里,不如让他们交赎金,让他们臣服于大王的脚下,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纣王觉得说的对,同意释放周文王,并让他的臣子向朝廷交纳一定的贡品以外,还要献上宝驹和美女,以及一些金银等物品,太颠和散宜生都按照要求办理,两个月送入皇宫。不久,周文王被释放归国,他为长子的死,感到痛心,发誓终有一日要灭掉殷商。周文王为了让纣王放心,将洛西之地献给纣王,奏请纣王废炮烙之刑。归周后,开始平定虞,芮两国争讼,得到诸侯的拥护,于是伐犬戎、密须,灭崇国,建立丰邑,并迁都于此,进而伐邘国,前1053年攻打黎国,不久灭黎国,诸侯归者甚众。

历史考订

我的观点是认为百度资料编辑不对,前1152年出生,活到96岁是不可能的。周文王一直想称王,直到在位42年开始称王,次年被囚禁,两年后获释,两三年后扩大领土,又再次称王,主要原因是父亲季历领导的商部落联盟引起文丁的重视。文丁发觉周族强大后,为了拔掉后患,将季历骗入朝歌,将其幽禁数年。前1101年帝乙即位,找莫须有罪名将季历杀害。父亲死后,年仅16岁的姬昌发誓要复仇,但为了周族以后的发展,他一直隐忍至今。几年后,帝乙为了拉拢各部,让他们无法联盟,又将妹妹嫁给姬昌,姬昌只能娶回家,假意讨好,此人可能是子氏,也可能是姬妾。前1099年与太姒结婚,四年后生下伯邑考,在位五年生下长子伯邑考,在位十二年或十三年生下姬发,共生育十九子,女儿不详,至少6个以上,并不像封神演义中的有百子,还有雷震子这样的养子,在历史上可不存在。

人物生平

姬昌之父季历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周国势力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文丁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罪名将其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前1101年季历死后,次年姬昌继位,即西伯昌。

文王求贤

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太颠,闳夭,散宜生和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发布“有亡荒阅”的律令,规定奴隶逃亡就搜逋,谁的奴隶归谁,不准藏匿逃亡奴隶。于是诸侯叛纣而归的姬昌。

《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宽仁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生活作风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善施仁德

商纣王发明了炮烙的酷刑,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很多人死于非命,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却笑个不停,所以商纣就一直强逼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姬昌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咬牙切齿齿。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牢狱之灾

姬昌受封为三公,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被囚禁一年之久。

周国大臣散宜生花重金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纣王高兴说道:“仅此一物,有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给弓矢斧钺,使姬昌得专征大权。

断讼称王

《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此时,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无疑有着秉承这一制高点的意义。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后被儿子武王拟定为文王。

最新考古

随着清华简《保训》这篇文章出土,更加确定周文王是有复仇灭商的想法,这篇是写给周武王的遗嘱,篇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地努力,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君位传给了舜。从《保训》简里,可以进一步了解商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解周人的治国理念,还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

人生结局

周文王立五十年崩,享寿68岁,葬于毕。太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周武王在位七年而死。

主要成就

开疆拓土

周文王出狱后,前1055年8月攻灭犬戎,次年攻灭密须,前1053年攻灭黎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次年又攻灭邘国,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前1051年攻取了崇侯虎的崇国。这三场战争胜利后,周族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同年迁都于丰(西安),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更加有利于向东进兵,因此伐商的战略部署基本完成。

迁都丰京

前1051年正月周灭崇,建立丰邑,修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史称丰京。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引起奸臣的挑拔,不久召入殷都朝歌,被囚禁羡里。

牧野之战

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准备等待时机,以图灭掉商朝。前1047年与姜尚召集诸侯会师,联合几十万大军讨伐残暴的纣王帝辛。帝辛的大军在前线无法抽身,只能释放奴隶,让他们和商军一起作战。由于周族部落得到众多诸侯支持,加上姜尚的讨伐誓词,让那些奴隶放下兵器,纷纷倒倒弋,使商军大败。

交战过程

次年2月的夜晚,周师布阵于牧野。当时周族与诸侯联军共4万6千人,还有3万人没有到场,商军十万人加上俘虏和奴隶6万人,共有16万人以上,姜尚亲自坐上战车,拿着战斧号召三军,年过八旬的老者运筹帷幄,利用时机和周军在牧野展开一场大战。随后,商军又见到周族的联盟军支援,奴隶一看形势不利,纷纷放下武器投降,商军将领恶来战死沙场,商军大败而回朝歌。武王伐纣时,胶鬲曾在鲔水迎候,周武王则将交战的日期甲子如实告知,要求“报告其主”,这里的“主”显然不是纣王,而是指派胶鬲前来的幕后主使,此时的胶鬲已经充当了西周的内应。正是由于内应胶鬲的协助,在牧野之战取胜后,两天后攻入朝歌城,迫使纣王无力反击,才放火自焚而死。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最后决战。由于帝辛先征西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走向灭亡。

演化周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是周文王的整理,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治国理念。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解读,才流传《至今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世影响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为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历来就有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说。

《史记》也认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当然,也有人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中记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质疑,认为卦爻为周文王推演,而辞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实,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个从雏形到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多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色才有可能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断,周文王在《周易》成书的过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文王临终遗言《保训》对后世影响深远,里面所含的“中”的观念,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必要联系。

家庭成员

父亲:周王季(姬历) 母亲:太任

妻子:元配太姒 嫡妻子姬(帝乙之妹)

儿子:

长子伯邑考(姬考)母太姒,曾经当过人质,后来救父亲,向纣王献上珍宝和良驹,前1056年触怒纣王被处死,享年40岁。

次子周武王姬发(前1087-前1043)母太姒,周文王嫡次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约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继位后,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和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前1046年联合庸,蜀,濮等部族,进攻商朝朝歌,讨伐纣王统治下的商朝,发动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前1043年驾崩,享年45岁,葬于周陵,被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家庭成员:王后邑姜(姜尚之女)儿女:长子成王姬诵,次子邘叔,三子唐叔姬虞,四子应侯姬达,五子韩侯,长女太姬嫁陈胡公。

三子管叔姬鲜(前1085-前1039)周文王第三子,周武王同母弟,母太姒,周初三监之一。周朝管国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其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监国。后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摄政,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随后,周公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管国灭亡。

四子周公姬旦(前1084-前1030)母太姒,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西周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先驱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病死前,留其辅佐成王,前1043年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夷反叛。前1039年率师东征,一年后平定叛乱,前1037年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又制礼作乐,西周典章制度主要创制者,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次年建侯卫,前1035年营建洛邑,就是现今的洛阳。次年制作礼乐,前1033年还政于成王,不久病死于洛阳。子嗣有:鲁公伯禽,周公君陈,凡伯,蒋伯龄,邢朋叔,茅侯,胙伯,祭伯。

五子蔡叔姬度(-前1036)世称蔡叔度,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蔡国始封君主。前1043年武王灭商后,封于蔡地,成王时与管叔挟持武庚一起叛乱,前1039年被周公旦平定。因此被流放,死在流放之地。蔡叔死后,其子姬胡受封于蔡,史称蔡仲。

六子曹叔(姬振铎)母太姒,周文王第六子,周武王胞弟。名振铎,曹国始封之君,曹姓始祖。周武王封其于曹国,都城陶丘,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在位期间,深受百姓爱戴,死后,其子姬脾即位,史称曹太伯。长子曹太伯,继任曹国君主,次子卞叔田,成为卞国君主。

七子郕叔(姬武)郕国开国君主,周文王第七子,周武王弟弟,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周武王,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卫康叔和冉季载。封地郕国,在山东成武或者宁阳县地区。

八子霍叔(姬处)名处,世称霍叔处,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诸侯国霍国君主,霍姓始祖。母亲名太姒,姒姓,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 ,周文王正妻。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自幼受母亲的教诲,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文王死后,伯邑考早逝,由周武王继任其位。前1046年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于是被封霍地,建立霍国。前1041年联合兄长管叔和武庚等人一起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前1039年周公旦东征叛军,历半年便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将蔡叔流放,将其降为庶民,三年不许录用。

九子卫康叔(姬封)名封,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同母弟,因获封康国,故称康叔,卫国第一代国君。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朝歌,建立卫国,成为卫国国君。赴任时,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作为康叔治国法则,并告诫要爱护百姓,很快使卫国社会安定。周成王年长后,鉴于其治国有方,卓越政绩,于是提拔担任司寇之职,掌管刑狱和诉讼等事务,成功维护了西周政权稳定。康叔死后,命其子卫康伯继位。

十子冉季载(姬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幼弟,前1039年受封冉地,建立冉国。前1043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勾结联合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因平叛有功,荐为司空,被成王封于聃国,又称冉季载。

十一子郜叔(姬告)尊称郜硕父,周文王第11子,周武王异母弟,素有贤德,封于郜国,都于郜城,传至春秋中期,郜国灭亡。

十二子雍叔(雍伯)周文王第12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继位后,封于雍国,成为诸侯,雍姓始祖。

十三子毛叔(姬郑)周文王庶子,前1043年封于毛国,世称毛公,后代有毛懿公。

十四子滕错叔(姬绣)滕国第一任君主,在位不详,周武王之弟,死后,儿子姬任滕国君主。

十五子毕公高(姬高)毕国第一任君主,周武王之弟。周武王灭商朝后,受封毕地,史称毕公高,毕姓始祖。周成王临终时,遗命与召公辅佐周康王继位,周康王命他治理东郊。由于毕公等人的辅佐,成王与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为“成康之治”。

十六子原叔(姬原)母亲不详,周文王第16子,称为原伯,受封于原邑,建立原国。春秋时期,原国被晋国吞灭。

十七子酆叔(姬子于)母亲不详,受封于酆,周代诸侯国,原为崇侯虎之地,周文王灭崇作丰邑。武王时封其于酆,是为酆侯。成王十九年,黜酆侯,自此绝封。

十八子郇叔(姬葡)周文王庶子,名葡,受封于郇地,史称郇侯或郇伯,建立郇国,前677年被晋武公所灭。

十九子赖叔颖(姬颖)周文王幼子,子爵,成王时封在赖地,又称赖叔颖,赖叔颖死后,子赖惠公继任,至前538年赖国灭亡。

周文王重要大臣介绍

1姜太公(约前1128-前1015年)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亦称“飞熊”,殷末周初东海滨人(今山东日照),古史传说中的智谋人物,周初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因先祖佐禹掌四岳有功,封于吕,故称吕尚。早年入昆仑山一带学习兵法,年过四十岁开始娶妻,生活坎坷,曾做过商贩,时常生意亏本。后在渭水之滨垂钓,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委以重用。周文王崩,武王即位,尊为师尚父,前1047年组织牧野之战,次年击破商军,攻入朝歌后,封于齐国,也是齐国始祖。武王伐纣的谋臣,最高军事统帅,西周开国元勋。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进成康之治,前1015年卒于镐京。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尊为“百家宗师”。后世民间将其奉为神祇,唐代开始将其列入祀典,唐肃宗时追封武成王。

2散宜生:名宜生,西周开国功臣,文王四友之一,与姜尚和太颠等人同救姬昌出狱。西伯被纣囚禁于羑里,他进谏姬发,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通过权臣费仲,尤浑游说纣王,赎出了文王,后又辅佐武王灭商。相传受学于太公望,归周后与太公望,泰颠,闳夭等人一同辅助文王和武王。商纣囚禁文王,与闳夭等人寻求美女,重宝赂纣王,使文王得释。后协助武王伐纣灭商,被武王赏赐封地。

3南宫适:周文王四友之一,又称南宫子,西周著名贤者,重臣。最早见于武王兴周灭纣时的贤臣。周武王灭商后,命其拆掉纣王所建的鹿台,打开纣王的粮仓,以赈济贫弱奴隶。后来因功封于曾,就是历史上出现的曾侯墓。

4太颠:西周初大臣,文王四友之一。因慕周文王而归向,在武王伐纣时,与散宜生及闳夭皆执剑以卫周武王。

5辛甲:商末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西周道家,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所著《辛甲》二十九篇,尝向纣七十五谏,纣不听,方去而至周。复由召公奭推荐,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力劝商纣王行善补过。纣王不采纳,于是向西而去,成为西周第一任史官。

6召公姬爽:又称召公或召康公,西周宗室和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建立西周的诸侯国燕国。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故称召公或召公奭。周武王死后,子周成王继位,担任太保。周成王死后,辅佐周康王,开创“成康之治”,为周朝延续八百余年的基业。

是领袖、统治者还是暴君?浅论武则天在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影响
民间故事汇之武则天《巧破珍宝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