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次科举落第的归有光,为何被称为明代欧阳修?他的唐宋体传神么

小能 0 2024-07-02

提归有光很多人不熟悉,不过提一句话,每个人几乎耳熟能详: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句话实在是太感人了,而且让人体会到了一种欣慰后的伤心。不禁要感叹,写下《项脊轩志》的归有光,是何等孤独的一个人。

归有光孤不孤独我们不清楚,但是我们很清楚的是,他是个意志力超脱常人的人。归有光本人曾经8次参加科举,全部落榜。

在他60岁高龄这一年,归有光才考中了进士。而他66岁就不幸去世了,所以他只享受了6年做官的时光,实在是太可惜了。

一、归有光的文采为何能比肩唐宋八大家?

  • 1、提到文采,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或许就是唐诗宋词。

因为这个题材写得好,更容易深入人心。大多数人的心是浮躁的,长篇大论的文章,他们看不下去。

可是诗词就不一样了,这两种体裁特别有市场,为什么?因为它们短小精干,而且朗朗上口。最关键的是,人家几句话就能把道理给提炼在里面,这是文章做不到的地方。

也因此现代,比如我们大多数人,也只会写文章,却很少敢涉猎诗词的。归有光不是个天才,他是靠后天努力才成长起来的文学大家。

他就不太擅长写诗词这一类快销产品,他更加喜欢写文章。什么叙事文、议论文、散文,只要是文章的体裁,他都能够写出个一二三来。

  • 2、提到文章,不得不提辞藻华丽的骈文。

骈文写得好,那在古代一般都是有饭吃的。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是千古第一骈文。那对仗工整的程度,简直每一句话都是一副对联。

可是如果古代人全都按照这个谱子写下去,可能古代的文章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为什么?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写得很好,而且朗朗上口,可是缺少内容。

所谓内容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干货,说了一大堆,最后人家读者还不知道你想要表达个啥玩意儿,那不是在扯犊子了嘛!

当时正处于明朝中叶,台阁体的文章遍行天下,歌颂太平、赞美盛世的华丽辞藻,实在是读到人想吐。而大多数文人偏偏全都爱这么写,为什么?因为上头愿意看。

归有光却是这帮文人当中的另类,因为他知道这些假大空的话,根本就写不出个所以然来。再过个几十年,你再让读者去读这些东西,那简直就是叫人吐。

  • 3、归有光的文字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当时的文坛领袖是王世贞,他写文章就特别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砌成一篇拍马屁的文章。你想想,连文宗都这么写文章,地方上的读书人能不效仿吗?

为此归有光开始痛斥这种写作手法:

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

意思就是说,现代人不去学一些古代真正有学问的人写出的文章,偏要学一些当今庸碌之辈的文章,争相效仿。这里的庸碌之辈,指的就是专门写台阁体文章的人,其中就包括了王世贞。

归有光我行我素,他想要极力地改变当时的文风,所以孜孜不倦地以自己朴实无华的方式来写文章,成效非常明显。

就连王世贞到了晚年,在回味自己写了那么多文章以后,也发现自己用了太多华丽的辞藻,可实质内容却没有表达清楚。

也正因为如此,归有光的文章,才正式得到了那个年代的文人们的认可。大家将归有光评价为当代欧阳修,明朝第一散文家,这一点也不过分。

二、归有光自成一体的散文风格,写出了明朝的小清新感觉。

归有光的文章不是所有都好,前期也出现不少空洞虚无的文章,但是他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文风走偏了,这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在修改过自己的文风以后,归有光的作品,便逐渐有了内容。在他的散文当中,以抨击时政、记述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此外还着重于真情流露,读起来很有代入感。

简简单单的文字,每一句话拎出来都不足道哉,可是当归有光把这些话组合在一起以后,那这些文章可就有感情了,而且十分丰富。

过去大家写散文,都是搞一些十分严肃的题材,所以不太被普通人接受。而归有光一反常态,他总是喜欢写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你读起来就好像是邻家大哥家发生的事情,那种代入感非常强烈。

就好像在读人家记载的日记,他的一些经历,可能我也在经历,但是他能够经历出一些道理来,这就是归有光的不同寻常之处。

可以说归有光的文风,在明朝当时来看,那就是一股小清新的文风。简朴而动人,打动你没商量。总结来看,归有光的文章有这么两大特点:

  • 1、言简意赅。

归有光的文章很短,这在写作上绝对是忌讳。因为不少人认为,想要把一件事表达清楚,就必须要像我现在这样长篇大论。

其实这是不对的,之所以长篇大论,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很显然归有光靠一两百个字就解决了很多人几千字都无法表达清楚的事情。

  • 2、峰回路转。

你以为简单平淡,就完全没有波澜吗?这就大错特错了。于无声处听惊雷,大概就是归有光的境界了。

他的文章里,可能一直都在写景色,从这个楼阁到那个台榭,可是笔锋微微一转,要么会谈到古人对这些东西的看法,要么会写出自己身临其境的体验。

总之描写景色,他不会单纯地去描写景色。记载身边的小事,他也不只是在记载这些小事而已,你总能在平淡出,找出一些精彩的地方来。

三、归有光是个干净的斗士,所以他的文章才干净利落。

现代很难再找到这样的知识分子,归有光这个人最可贵的,未必就是他的文采。在我看来,归有光身上那种刚毅的品质,才值得我们去学习。

此前说过,归有光60岁才考上进士,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这种窘态呢?主要就是他那种干净纯粹的品质。

明朝虽然开科取士,可是靠关系帮忙,也是很重要的途径。归有光虽然很明白这种潜规则,可是他从来不打这种心思。

他从二十多岁开始科考,一直考到60岁,不是他顽固不化,只是他要用一辈子的努力,告诉世人,这世上还有人在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

当年明穆宗身边有个大宦官,打算让自己的侄子拜归有光做老师,其实这就是要提携归有光了,可是归有光断然拒绝了这位宦官的赏识。

他宁可屡试不第,也不愿意走这种捷径,试问咱们这个世道,有几个人愿意这么干?你知道自己很有才华,也知道如果不走后门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施展才华,你还会那么遵守游戏规则吗?我看不会吧?

22岁的王世贞就考上了进士,此后更是成为了文坛领袖。年迈的归有光,只是一个老举人,可他批判起王世贞,几乎是毫不留情。

正是因为他高贵的品质,手里的那支笔,才能写出如此纯粹的文章来。都说相由心生,我看未必,这笔下的文章由心生,才是确凿无疑的事情。

四、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

8次科考都不中,60岁的归有光终于在第9次科考当中,考上了三甲进士。即使考上了也只是个三甲,无法留在京城,因此直接被朝廷打发到了长兴县当知县了。

当时这个地方被地方土豪们霸占着,官商勾结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少人劝归有光不要去那边赴任,可归有光纯粹的性格又发挥作用了,他丝毫不感到畏惧。

他到了长兴县,先兴办学校,又开始审理各种冤假错案,结果把各种当地的土豪给得罪了。因此在63岁的时候,由于他的耿直,所以被调到了顺德府做通判。

这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情,当时已经到了隆庆二年,大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从对待归有光的态度,也可以看得出,当时的朝廷烂透了。

归有光虽然很愤慨,可是一开始工作,他就忘了自己不公的待遇。也正因为这段清闲的时光,给了归有光更多写书的时间。

总结:归有光的一生,不在庙堂,而在文字间。

有些人活在庙堂之高,有些人活在江湖之远,可是我认为归有光介于这两者之间,他活在了自己的文字当中。

他考取功名以后,其实只做了6年官,期间有长达一年多时间,都在重病当中。所以说庙堂里的功业几乎与他无关。

他花费了一辈子时间,想要通过正经科考的方式进入官场,所以江湖之远,跟归有光也没有太大关系。

唯有在文字间徜徉,才是归有光真正的归宿。为什么他就算成为了一名管理马政的通判也能够自得其乐?因为他知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知道只要有文章在,他在哪儿都一样。

参考资料:《明史》

欧阳修曾多次造访颍州,去了哪?跟着欧阳修苏轼游阜阳
让大文豪欧阳修为他写传记的戏子,是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