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官居宰相,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童年会有怎样非凡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宋真宗天禧(xǐ)五年,王安石出生在江西临川的一个小官吏家庭。幼时的王安石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加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小神童。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
王安石小时候家住的地方,附近的街口有一家好吃的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的时候都会路过这家面馆,并在里面吃早饭。久而久之,王安石与面馆的老板伙计都很熟。
一天,王安石像往常一样来到这家面馆吃饭,没想到老板伙计听说王安石很聪明,就突发奇想要考考他。王安石点完面后就坐着等,可是过了好一会儿,他的面还没有来,比他晚来的人都吃完离开了。这让王安石非常好奇,于是就问:“师傅,我的面好了吗?”不一会,一位伙计就拿了双筷子出来,他告诉王安石:“面做好了,不过要自己去厨房端才可以。”
王安石拿着筷子走到厨房后,看见在桌子上放了一碗刚出锅的肉丝面,但是这碗面堆得跟小山似的,面汤都要溢出碗外了。大师傅看着他,和蔼地说:“这碗面是特意为你做的,里面有很丰盛的肉和料,如果你能稳定地把面端到外面,还不撒一滴面汤,那么这碗面我就不收钱了。”
王安石看着这碗丰盛的肉丝面,心里又馋(chán)又急,可怎么把这碗面一滴汤不洒地端出去呢?他的小脑瓜一转,想到了一个主意。只见他拿起筷子,将碗里的面用筷子夹起来,碗里的汤也就沉下去了很多。就这样,他左手端着面碗,右手用筷子夹着面条,一滴汤也没洒,轻松的就将面端到了外面,然后坐下来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聪明!”
王安石不仅聪明伶俐,而且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他就挑着书箱和行李去江西的一所书院求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每天勤奋苦读到深夜。
一天,王安石在书中看到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出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华横溢,闻名天下。王安石心想:“天下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事吗?若是自己也能有一支这样的神笔该多好啊!”可是,要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一支神笔呢?王安石苦思冥(míng)想,却毫无头绪。于是他就向先生请教:“先生,这世上真的有能够生花的笔吗?”
先生听他问话,又看看他手中拿的书,已经知道事情的原委了。心中暗想,这孩子毕竟年幼,难免有些急于求成。可是,凡事欲速则不达,一切还要靠勤奋刻苦,踏踏实实地一点一滴积累啊!我要好好地引导他才是。想到这里,先生对王安石说:“当然有啊!不过不是所有的笔头都会生花,而且有些笔虽然生出花了,但我们肉眼也看不到啊。”
王安石见先生如此认真,便问道:“先生,您能给我一支生花的笔吗?”
于是,先生拿来一大捆(kǔn)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支毛笔,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支,我也不知道,还是你自己寻找吧。告诉你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每支笔写文章,写坏一支再换一支。这样写下去,总会找到生花笔的。”
王安石听了先生的话,从此更加勤学苦练,一心想要找那支神笔。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天,王安石又写秃了一支笔。数一数,已经写秃了五百支了。可是看看自己写的文章,感觉还是不满意,不禁有些泄气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找到那支笔呢?情绪有些低落的王安石又找到了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支生花笔呢?”
先生没有说话,只是提起笔。写下“锲(qiè)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王安石得了先生的教(jiào)诲(huì),心中不再疑惑,常常用这四个字来鼓励自己。渐渐地,他心中已经不再想着找生花笔的事了,而是被书中广博的知识深深吸引,孜(zī)孜不倦地从中汲(jí)取能量。终于在用到第九百九十九支毛笔写文章时,他感觉下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写成后,王安石细细品味,甚合心意。看着手中的笔,忽然心中感悟,不禁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找到了!我找到生花的笔了!”
王安石终于明白了先生的良苦用心。世上没有生花的神笔,人的才能都是通过辛勤的付出获得的。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锲而不舍,这才是妙笔生花的根本啊!明白了这个道理,王安石更加勤奋好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