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心里有光的拗相公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
作者:黄妙
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这就是他让一些人热血沸腾,让一些人恨得牙痒的“三不足”。
“他22岁考中进士第四名
37岁向仁宗皇帝上奏“万言书”
他的《本朝百年无事劄子》被誉为“宋朝第一劄子”
他的《明妃曲》名震文坛
他两次拜相两次罢相
北宋灭亡的黑锅也被他背了
政治背弃了他,文学却接纳了他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量级人物
他和司马光、苏轼的恩怨情仇让人唏嘘让人感慨
他便是——
王安石”
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
他死后,褒贬不一。明朝的杨慎称他为“古今第一小人”;到了近代,梁启超却把他奉为“完人”。
而我们所知道王安石,大多是从课本中的这些诗文中而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真正的王安石,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小人也好,完人也罢。王安石的的确确是个独特的存在。就像林语堂说的,“王安石为人很有趣,即使是他政治上最凶恶的敌人,也从没有人从他的私生活上攻击过他。”
心里有光,一心希望世间光明
王安石的“拗”那是出了名的。
与“半山”“临川先生”“王荆公”这些称号相比,王安石有个不算雅致的外号——拗相公。这是说只要王安石认定的事情,几头牛也拉他不回来。
王安石的“拗”其实也是他心里有光,并一心希望世界有光的折射。自小王安石就在父亲“大润泽于天下”的教导中长大,他胸怀兼济天下的理想。考中进士后,他几次执意拒绝了越级提拔的好机会,一直坚守着内心的理想,等待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时机。
公元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带着一股锐意进取的意气风发登上了皇位。大宋王朝的“王安石时间”到了。
王安石结合自己多年做地方官的经历和感悟,总结出很多“矫世变俗”的改革措施。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席卷大江南北,王安石成了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尽管这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王安石变法从大义而言是为了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状况,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王安石是那种为了目标和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人。其中就包括生活情趣和个人享受,也包括私谊和朋友。
为了变法,王安石树敌无数,遭人咒骂。政敌们没法从他的个人品行攻击他,就攻击他不讲个人卫生,不每天刷牙洗脸换干净衣服,还说他脑子不好使,一桌子菜永远只吃面前的那一盘。
甚至有篇署名为苏洵所著的《辨奸论》,就描述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意思是说他穿着囚犯一样的衣服,吃着牲畜才会吃的食物,蓬头垢面,竟然还在那里心安理得地论诗谈史。作者还以此断言王安石将来必为“大奸大恶”。
诸如此类的人身攻击多如牛毛。在这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王安石挺住了,宋神宗没挺住。王安石被罢相了,之后新法难以为继,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个人能有远大的理想固然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为实现这个理想有排除万难的勇气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这正是孟子所说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境界。
光风霁月,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群星璀璨的时代,即使不谈欧阳修、曾巩、范纯仁,也有司马光和苏轼,他们以其在文学、艺术、史学各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成为两宋文明的骄傲、标志和象征。
要说王安石因为变法得罪了多少人,只知道从老师到学生,从朋友到同僚,从举荐他的人到他举荐的人,很多人最后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苏轼、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恩怨情仇了。
苏轼的宦海沉浮跟王安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反对变法,苏轼被贬,甚至差点丢了性命。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此案开了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先河。王安石的门生,也是变法派中一个叫李定的家伙,他一心想置苏轼于死地。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反而是政敌领袖王安石上书宋神宗,最终神宗赦免了苏轼。
几年以后,变法失败。已经退出政治中心,在江宁过着孤寂冷清的晚年生活的王安石,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苏轼。他们是昔日的政敌,此时却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喝茶一起和诗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相谈甚欢。
王安石劝苏轼将来在秦淮河畔买房定居,以便朝夕相处。苏轼感激他的厚意,作了一首诗记录了这次有着特别意义的相会。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除了苏轼,王安石最大的政敌就是小时候砸缸的那位司马光。奈何他们俩一个是“拗相公”,一个是“司马牛”,“司马牛”是苏轼抱怨司马光犟得像一头牛给他起的外号。
王安石为了变法不怕得罪全世界,司马光则是废除新法心如磐石。宋神宗驾崩后,司马光当了宰相,他执意将王安石当年所推行的新法全盘废除。王安石因此郁然病逝。
王安石死后,当大家对应该给予这位失势的前宰相什么样的待遇吵得不可开交时,已经病入膏肓的司马光上书朝廷,给了王安石客观而中肯的评价。就此才成定论,王安石获赠太傅,这是位极人臣的正一品官衔。
由此可见,“司马牛”虽然不喜欢“拗相公”所做之事,但是英雄终归是惺惺相惜的,对这位对手他还是很尊重的。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他们都有着光风霁月的人格。能成至交最好,成了对手,那也是幸事。
笔力超群 ,文思不一般
“拗相公”不走寻常路,还体现在他写诗作文的思路和格局上。他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总能跳出前人的窠臼,对历史上一个早有定论的人物和事件他常常能独辟蹊径,重新进行评价,发表异于常人的见解。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被誉为短章中的神品。这篇短文仅用区区八十八个字,四句话,就把世人认可的招贤纳士的孟尝君,批驳得体无完肤。
王安石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清代金圣叹就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的笔力,说“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
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事件,历代就有很多诗人发表见解。比如唐代诗人杜牧有首写项羽的诗——《乌江亭》,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很有名,杜牧认为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但王安石不认同,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了一首同名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他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肯为战争再卖命了。
唐代诗人李贺有首《雁门太守行》,其中有两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王安石曾写文批评道:都“黑云压城城欲摧了”,太阳还怎么照着铠甲发光呢?这不是有悖客观事实吗?
除了这些,王安石这一生还写过不少其他diss前辈的“翻案诗文”,这在唐宋八大家中也算是个独特的存在。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拗相公”的这些“翻案诗文”正如他的变法口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王安石心中,没有谁是权威,没有谁不能挑战。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智慧啊。
1086年5月21日,王安石逝世。近代梁启超先生给予了王安石全新的评价:“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
千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特立独行的“拗相公”,他的笃志、执著、创新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作者-
黄妙,中学教师,白天教书,晚上码字,遇见心动,付诸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