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军师”孙膑如何在地狱开局下逆风翻盘?【名人传记09】

小能 0 2024-06-26

战国,一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一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浪漫”年代。

长风当歌,金鼓为乐,喊一曲兵法绝唱;

旌旗作笔,春秋为墨,写一篇智谋文章。

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位英雄,他身残志坚、料敌如神,且著有传世兵书。他乃战国中期军事家孙膑。

北宋武成王庙《孙子赞》曰:“孙子知兵,翻为盗憎。刖足衔冤,坐筹运能。救韩攻魏,雪耻扬灵。功成辞赏,遁迹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毛主席更是赞誉:孙膑,攻魏救赵,因败魏兵,千古高手!

关于孙膑,除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还有哪些精彩的博弈?同门师弟悍将庞涓,为何屡败于他?孙膑他来自哪里?马陵之战谢幕后,他又去向了何处?本文我们就来聊一聊大军师孙膑栉风沐雨的一生。

身世迷雾 地狱开局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华夏大地的历史进程由春秋进入战国,顾炎武先生曾这么描述春秋、战国政治现象的差异: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

此话未免有失偏颇,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化。从战争层面来看,争霸战争已经逐渐被兼并战争替代。

战国七雄,即战国时期实力最强劲的七股势力,他们的前途一片光明,而中小国家却命不久矣。七国为了谋求生存、壮大实力,纷纷开始蚕食周边的中小国家。

虎狼之邦秦国于关中地区猥琐发育,暴揍大荔、义渠等西戎国家。

南霸天楚国,在春秋时期便不讲武德,国君在位不搞事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过楚王。兴兵攻打他国,人家表示:“你这故意找茬儿是吧。”楚国直接摊牌:“我蛮夷也!”

到了战国时期可谓是解放了天性,公元前447年灭蔡国,公元前445年灭杞国,公元前431年又灭了莒国,势力一度到达山东。如果把春秋战国时期比作一场“吃鸡”大赛,老秦人吃到了鸡不假,但论击杀分数,还是被楚国甩了几条街。

韩国虽然吊车尾,但也曾经阔过,磨刀霍霍向郑、宋两国。所谓“宋,就是白给”,被侵占了不少领土,郑国更是于公元前375年被韩国一举吞并。

赵国向南打不过魏国,就不断蚕食卫国。公元前372年,出兵攻打卫国,取乡邑七十三座,好歹算是拓展了版图。

魏国作为战国首霸,态度明确:我不是针对你们某一个人,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乐色。尤其在魏惠王的骚操作下四处出击,痛打周边邻居,好不威风。

大国欺负小国只是前奏,大国间更为惨烈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本文的主角孙膑,便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孙膑,系兵圣孙武后人。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的说法:孙子有三子——驰、明、敌...明生膑。所以有人持孙膑是孙武之孙的看法。

但孙武活跃的年代是春秋末年(约公元前520—490年),而孙膑活动的年代是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60—330年)

按照二十岁生育计算(古人更早一些),祖孙相隔百余年,大约五代人,因此此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观点是“孙子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这个时间线基本是吻合的,祖孙俩应相隔好几代。

《史记》对于孙膑的出生地,也是一笔带过“膑生阿(今山东阳谷县附近)、鄄(山东鄄城县)之间”。但两地相距不算近,或许因孙膑一生颠沛流离,百年后已很难考证其出生地!

孙膑的本名也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或许是他被庞涓陷害,遭膑刑后,自称为“孙膑”,久而久之旁人也淡忘了他的本名。

但近年来,山东鄄城县孙膑研究会主编的《孙膑初探》一书中,提到孙膑号“伯灵”,对于孙膑故里“鄄城说”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关于孙膑的师承,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师从鬼谷子,此观点存在较大疑点。司马迁著《史记》当中表示苏秦张仪是鬼谷子徒弟,庞涓未作传记;《史记》里关于孙膑的记载也仅说“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对于鬼谷子则是只字未提;战国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韩非子》《吕氏春秋》也未曾提及。

此二人是鬼谷子徒弟的出处来源于《太平广记》《东周列国志》《前后七国志》等书,然而这都是演义小说,或者纪实小说,小说嘛,懂的都懂。

从时间线来说,孙膑庞涓和苏秦张仪的年代相隔几十年,按照鬼谷先生人到中年,教授孙膑庞涓两位军事家,且不论还可以继续活半个世纪,再调教出苏秦张仪二位高徒这事儿是真是假;还有人相传墨子是鬼谷子的朋友,墨子可是战国初期的人,和孙膑庞涓还隔了一百多年呢。

更有说法谈到商鞅、毛遂、徐福也是鬼谷子的徒弟,按这个逻辑,鬼谷子那就真的不是老师了,而是仙人。

还有一派观点认为鬼谷子是一个门派,代代传承,以后有机会单独来聊聊鬼谷子的故事。

战国时期兵法早已成为显学,好比现在大学的热门专业,无论王公贵胄、赤足布衣研究学习者大有人在,至于非要说是鬼谷子徒弟,个人倾向于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鬼谷子过于神秘,学识渊博、谋略精妙,因此古人就喜欢将很多人戏说为拜鬼谷子为师,以满足“名师出高徒”的期望。

兵法这东西,男人学了会流泪,女人读了会心碎。两个基友一起学,容易相爱相杀。研修兵法时,孙膑遇见了自己一生的宿敌——庞涓,两人成为同窗好友,庞涓先于孙膑“出师”,前往魏国效力。

此时,曾经领导三晋、力压秦楚的魏国已经一去不返,靠着魏文侯打下的老底勉力支撑。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糟糕的是临死前未指定接班人,公子罃与公子缓争夺国君(《资治通鉴》“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韩赵两国趁机出兵干预。

公元前369年,魏国内乱平定公子罃胜出,即魏惠王,即位之初便疯狂报复韩、赵(《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三晋不和,秦齐趁势轮流攻打魏国,结果是魏惠王二年(公元前368年),齐国干了魏国一把,夺取观津。秦国从未忘记丢掉河西的国耻,怎肯错过大好时机?

魏惠王四年(公元前366年)秦国大败韩魏联军于洛阴(《史记·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魏惠王越想越气就把宋国给打了,夺取仪台(《魏世家》魏惠王五年伐宋取仪台),这才平复了一下心情。他点齐大军回头就来教训秦国,也许是打宋国的时候耗尽怒值,秦魏大战于石门(今山西运城附近),魏军大败,被斩首六万(《史记·秦本纪》“秦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幸亏赵国不计前嫌出兵相救,才得以解围(《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石阿”)

魏惠王不懂得联合三晋并利用强大的国力,不断压缩、蚕食秦国的空间,毕竟当年吴起专治秦国,疗效显著,他却视而不见,四处开战却反遭群殴,可谓颜面尽失。

军事上屡屡受挫的魏惠王彻底魔怔,因此十分青睐前来面试的军事人才庞涓。不得不说,历史真的很幽默,魏惠王、秦孝公先后面试各国贤才,魏惠王相中了庞涓,而秦孝公却选中了被他抛弃的商鞅。魏惠王以为这事儿是军事问题,事实上却是格局问题。

庞涓的到来,着实给衰微的魏国打了一剂强心针,魏国的军事征伐开始有所起色。

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秦国发兵攻打魏国河西重镇少梁(今陕西韩城附近),魏国派公叔痤迎战,结果一败涂地还当了俘虏(《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九年[当作八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魏惠王越想越气,所谓大恩如大仇,他不念危急时刻赵国出兵相救,派庞涓领兵攻赵,一挑二大败韩、赵联军(《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魏败我浍,取皮牢”),而后魏军长驱直入攻克列人、肥地(《水经•浊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

战争持续小一年,赵成侯求和,魏惠王表示:我们可是至爱亲朋手足兄弟啊,得加钱!赵成侯无奈只得割让旧都中牟(《水经·渠水注》“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魏国则将榆次、阳邑一带蛮荒之地扔给了赵国(《水经·洞过水注》“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易地之后魏惠王迁都大梁,准备制霸中原恢复往日荣光(《魏世家·集解》“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关于迁都大梁时间线争论不一,本文采信《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魏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57年)击败了赵国,韩国怎么可以幸免呢?魏惠王派庞涓率军攻韩,夺取朱邑(《六国表》“韩昭侯二年宋取我黄池,魏取我朱”)并且乘胜追击围困军事重镇宅阳(今郑州市附近)。韩国都城新郑告急,韩昭侯求和,魏惠王表示:还得加钱!于是韩国割让平丘、户牖、首垣表示屈服(《水经·河水注》“梁惠成王十三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而后多国来朝,算是承认了魏国的霸主地位(《魏世家·索隐》“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

时势造英雄,兵家亚圣吴起已死,留下第一神兵魏武卒,秦国变法未见成效,白起尚未出生,楚国宣威盛世还未开启,齐国孙膑还未出山...庞涓得以驰骋一时。

庞涓自知不如孙膑,于是以举荐孙膑为诱饵,将其诓至魏国,而后利用孙膑是齐国人的身份,设计使魏惠王误信孙膑里通齐国。危害国家安全理应问斩,庞涓假装苦苦哀求,使魏惠王网开一面,孙膑被判处膑刑,剜去膝盖骨(一说不仅处以了膑刑,还处以刖刑砍断双脚,还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庞涓就这么将孙膑PUA了(故事版本出自于《孙膑初探》)。就连司马迁都曾感叹孙膑谋划屡胜庞涓,如此精明,然而也未能在一开始看清庞涓的真面目,以至惨遭酷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这里指孙膑]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相比朱元璋开局一个碗,陈友谅开局一张网,孙膑开局直接爬行(如果真的被砍脚的话),可谓名副其实的地狱开局!

围魏救赵 擒敌杀将

孙膑遭此大劫,我们无法感受当他得知庞涓算计他时,究竟是何心情。但从他后来的表现看,绝对是“男儿到死心如铁”。从前将对方视作知己,才会误中奸计,当认清了庞涓嫉贤妒能的本性,自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魏惠王十五年、齐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魏国发兵攻打宋国黄池(《魏世家》“魏惠王十六年[当作十五年]与秦孝公会杜平。侵宋黄池,宋复取之”),恰巧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设法与之会面,交谈后齐国使者笃定孙膑是个奇才,于是将他秘密带回齐国。此次伐宋的主将是大概率是庞涓,孙膑才有机会面见齐国使者。

至于齐国使者,史书中未提及姓名,《孙膑初探》一书中的说法是淳于髡,该书依据或许是来自《东周列国志》。个人认为淳于髡远见卓识,活跃于齐威王时期,且多次出任外交使臣,不排除这一可能性。

回归齐国之后,孙膑成为齐国大将军田忌的门客,并以“李代桃僵”之计助田忌赢得与齐威王的赌赛,这便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田忌赛马,田忌顺势将孙膑引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召见孙膑,直入主题考校他的兵法,孙膑对答如流,此次问对全部收录于《孙膑兵法·威王问》中,略微总结大概是:

  1. 对外用兵应谨慎从事,滥用武力穷兵黩武必然危及国家社稷。
  2. 战争不止是军队的较量,更是综合国力的角逐,若想百战百胜,根本还是需要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富国,才可强兵。
  3. 势均力敌,则须分化对手各个击破;敌众我寡,则声东击西;实力较强,则示弱并诱敌深入;想以一当十,那么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4. 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是“必攻不守”,强调先发制人,夺取战场主动权,不能一味消极防守。

齐威王叹服:“什么叫专业?这就叫专业!”

齐威王是田氏齐国第四任国君,田氏因得位不正,前几代国君不得已对外妥协让步,对内排除异己,齐国一时间内外交困,沦落到“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地步。

第三任国君齐桓公年间(田氏齐国桓公又称田桓公以区别于春秋时期姜氏齐国的齐桓公),齐桓公二年(公元前373年),鲁国捋虎须打了一把齐国,攻入阳关。燕国趁火打劫在林营击败齐军,魏国“男上加男”攻打齐国至博陵。

齐桓公三年,卫国也来薅羊毛,打下了薛陵;齐桓公五年、七年,赵国胖揍了齐国两次,一次打到甄地,一次打到齐长城。回想齐国春秋首霸,战国时期竟虎落平阳。

公元前356年,齐桓公驾崩,齐威王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不得不说,齐威王选贤任能,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拜为相国,整顿吏治革除弊政,国力很快就有了起色,淳于髡擅长外交,出使他国,从不辱使命。目下军事人才也齐了,齐国也该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了。

机会也是说来就来,齐威王三年(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又来攻打魏国的小弟卫国,据《孙膑兵法·擒庞涓》残简看来:卫国不敌,且大概率臣服了赵国。

魏惠王不能忍,派遣庞涓率军八万教训“二五仔”卫国,又气势汹汹杀奔邯郸。赵军惨败,邯郸被围攻,赵成侯大惊,派出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援。回想几十年前,赵国被魏国摁地上摩擦的时候,是吴起带领楚军前来救援,打得魏军满地找牙还饮马黄河,然而这次楚国虽然救了,但又没完全救。楚国大将景舍带兵攻入魏国,白嫖了两块地盘儿,就没了下文。

邯郸危在旦夕,齐国朝堂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相国邹忌认为,援赵则得罪强大的魏国,不如勿救。

段干纶则指出,见死不救于我不利。

齐威王表示赞同,段干纶又进一步建议——派兵向南进攻魏国襄陵,即使魏国攻破邯郸,赵、魏两国也会两败俱伤(《战国策·齐一》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齐威王表示:“你说这个我就来精神了! ”

齐威王四年(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齐国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率八万大军前去救赵,这便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齐国大军从临淄出发,并未向《史记》中描写的那样“引兵疾走梁”,进而“战于桂陵,大破梁军”,而是率大军进抵齐、卫、赵接壤的边境地带驻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交”除了我们熟知的破坏敌国外交之外,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向敌展示强大的实力、严整的军容以震慑对手使其知难而退,这也是“伐交”的一部分。孙膑意图通过此举向魏军展示实力,吓阻庞涓。事实证明庞涓久经战阵,没那么容易被唬住。

伐交不成,只得伐兵。

田忌主张先援救卫国再引兵救赵,孙膑认为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是下策,并表示:吾平生不好斗,而好解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于是向田忌献策攻打平陵(平陵:地名。其地应在今山东西南角或与之毗连的河南东缘。古书中以平陵为地名者颇多,皆不合于这一条件。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平陵考>认为,平陵即襄陵,在今河南睢县。其说甚详,可供参考),孙膑认为:平陵城池虽小但辖区大,人口众多兵精粮足,是魏国东阳地区军事重镇,此地易守难攻,我们这么虎,很容易给对手造成我们不懂军事的错觉。

齐军兵临城下,田忌问孙膑怎么打,孙膑反问:“我军都大夫(齐国不设郡,采用五都制,每都的军政长官称都大夫)中谁打仗最莽?”(《孙膑兵法·擒庞涓》“都大夫孰为不识事”)

田忌表示:“齐城、高唐(齐城,临淄的都大夫;高唐,高唐的都大夫)二位。”

孙膑邪魅一笑:“就让二位去莽一波!”

田忌一听:不是吧,不是吧,此去一路要经过魏国横、卷二城,皆有重兵把守,前有平陵强敌,后有横、卷二城守军,只怕二位是有来无回。

然而孙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齐城、高唐二位都大夫果然不负重托,攻城不克粮草被断,被魏军前后夹击几乎全军覆没。如此一来,齐军谁都没救,自己还被干死了不少人。

时机成熟,孙膑随即第三次向田忌献策,请田忌派战车部队及少量步兵急行军至大梁城郊,一则激怒魏军,二则迷惑魏军使其认为我军兵微将寡。

可怜赵国自国君以下,浴血奋战却未能等来半个援军,庞涓攻破邯郸,史称“邯郸之难”。庞涓以八万军队拿下赵国都城,走上人生巅峰。赵成侯流亡信都(今河北邢台附近),带领残余部队负隅顽抗,这战绩足以名震天下。

但事实证明,人在高光时刻往往容易因为志得意满而轻敌冒进。庞涓听闻齐军轻车简从直捣魏都大梁城郊轻蔑一笑:就这群酒囊饭袋,救赵是不可能救赵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救赵的,这把叫你们有来无回。

由于赵军的激烈抵抗,魏军始终无法完全占领邯郸,庞涓留下了大部队以及粮草辎重,率轻骑锐卒杀奔大梁,誓要将齐军团灭。结果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日夜兼程的魏军行至桂陵,却一头扎进了齐军的埋伏圈。

庞涓作为魏军主将,做梦也没想到齐军原先攻打平陵的齐城、高唐二部以及轻车前往大梁城郊的全是“群众演员”,为的就是让他觉得齐军不堪一击。魏军刚攻克邯郸,未作任何休整即日夜兼程回军大梁,自然是疲惫不堪。当以逸待劳齐装满员的齐国军队出现在眼前时,任凭魏军单兵作战能力强于齐军(《荀子·议兵》“”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也无力回天。庞涓此刻应该是懵逼的,还未及反应过来,军队就被全歼,本人被生擒(《孙膑兵法·擒庞涓》“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但也有学者认为此处的“擒”仅代表打败,而非生擒)。本想携得胜之师全歼齐军扬名立万,可曾想人生巅峰顿时跌入万劫不复。

桂陵之战,妙就妙在救赵是假,攻平陵是假,围魏也是假,目的只有一个——骄敌。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图穷匕见桂陵一战才是真的,可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神鬼莫测。

整场战争赵国损兵折将,邯郸沦为断壁残垣;魏国痛失数万精锐,庞涓被俘,小弟宋、卫两国投靠齐国,攻破的邯郸如烫手的山芋,无法完全占领,最后还吐了出来;秦国趁火打劫占领了河西重镇少梁,拉开了夺回河西的序幕;楚国也占领魏国大块土地;而齐国成为最大赢家,大有和魏国分庭抗礼之势。

魏国虽经惨败,但仍未伤筋动骨。次年齐国带领小弟宋、卫两国围攻魏国南部重镇襄陵,魏惠王拉上韩昭侯,这次是真拼了,大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逼得齐威王不得不搬请楚国出面调停,魏国方才作罢(很有可能议和条件之一就是释放庞涓)。

然而齐国的崛起扩张,势必威胁到魏国的霸主地位,双方大战终究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的发端其实是个屌丝逆袭失败的故事。

韩国自战国伊始便是大国呼来喝去的小弟,此次韩国因申不害改革略有小成,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于是不甘心受制于魏国。

魏惠王闻讯大怒:“我给你面子你当鞋垫子。”站在朝堂上大喊:“点兵!点兵!”

齐威王十五年(公元前342年,《史记》的时间线和《竹书纪年》有分歧,本文采信《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引《竹书纪年》的时间线),韩国终于顶不住魏国的进攻,大片领土沦陷,重镇南梁遭围攻,史称“南梁之难”(《战国策》“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韩国眼见“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于是只得学习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群臣,开门见山:“早救还是晚救!”到底是今非昔比,当年问的是“救还是不救”。

孙膑的意见是爽快地答应韩国使者,然后待韩魏两国打到精疲力竭时出兵。齐威王依计行事,承诺出兵十万援救韩国。

韩国见搬到救兵,于是向魏国发起奋力反扑。结果很尴尬,五战五败,只得再次派使求齐国拉兄弟一把。

韩、魏双方两败俱伤,齐国的救兵也适时开赴魏都大梁,魏惠王见齐军直逼大梁,紧急召回前线的庞涓,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统兵十万前去迎战齐军。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十年了,孙十万可算等到你了!”庞涓等这一天可是望眼欲穿,他带领着十万魏军直扑齐军主力,孙膑见来者不善,立刻放弃围攻大梁主动撤退,庞涓尾随在后紧追不舍。

在《史记·魏世家》中曾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太子申曾想班师回朝,却遭下克上(《史记·魏世家》“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庞涓一心报仇,魏军将士也痛恨孙膑坏了他们攻韩大计,于是纷纷调转矛头追击齐军以求立功受赏。如果桂陵之战,孙膑以不断示弱来使庞涓轻敌,那么这次除了示弱,还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毕竟“煮熟的鸭子飞了”,谁能忍?

有桂陵战败的前车之鉴,此次庞涓提高了警惕,他于追击途中不断侦查齐军留下的军灶。头一天军灶够十万人,第二天剩下五万,第三天竟只剩三万。庞涓认为此情此景当是齐军出现大量逃兵,心中呵呵一笑:“孙十万你也有今天!”于是他抛下步兵,率领轻骑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却不知孙膑已在马陵道为他布置好了葬身之地。唉,历史竟是如此的相似。

马陵道崎岖狭窄,两旁多密林高地,可埋伏千军万马,考虑到魏军陷入绝境后为求脱困必定死战,战斗力绝不可小觑。于是孙膑指挥修筑了坚固的工事,齐军在道路上投放铁蒺藜,充当护城河;将战车横向排列化作壁垒;大盾牌竖起来充作城垛;同时派出大量斥候密切关注魏军动向。有了坚固的工事,孙膑将持戈矛等长兵器的士卒部署在前排,短兵器的士卒在后,还在高地上部署了无数地弓弩手(出自《孙膑兵法·陈忌问垒》)

黄昏时分,魏军追至马陵,眼前一片空旷,仅留一棵粗壮的大树,树皮被刮去,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下”。

当魏军士兵以火把照亮那棵树时,齐军伏兵尽出。魏军毫无准备,齐军有备而来,防御工事固若金汤,纵使魏军战斗力强于齐军也无法扭转乾坤,昔年称霸中原的魏武卒在齐军的眼里不过是一个人头换一份赏金的“凭证”。魏武卒一个个无奈地倒下,战场形势逐渐转变为齐军对魏军单方面地屠杀,庞涓于绝望中感叹“遂成竖子之名”,拔剑自刎。

齐军乘胜追击,全歼十万魏军,杀上将军太子申(《战国策》“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也有说法是太子申被俘不堪受辱自杀,《孟子见梁惠王·第五章》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马陵一战孙膑大破庞涓,俗话说:“千人被刃擒敌杀将,万人被刃纵横天下。”齐国军威大振,代替魏国成为中原霸主。

魏国失去了悍将庞涓,失去了最精锐的魏武卒也失去了国家的接班人,自此一蹶不振,逐渐成为被轮番吊打的对象。

魏惠王在位半个世纪,亲眼见证了强邻崛起,亲身感受了家道中落,晚年的他向孟子倾诉:“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这完全是一位垂暮的老人对现实的“控诉”,这样看来长寿有时未必是幸事。

坎坷一生 流芳百世

“飞鸟尽,良弓藏。”

等待功臣的往往不是赞歌。击溃外敌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内部的倾轧,相国邹忌和田忌素来不和。邹忌眼馋田忌、孙膑建立不世之功,胸中妒火熊熊燃起,又恐田忌坐大,于是采纳门客公孙阅(名字有几种说法公孙闳、公孙闬、公孙阅)的毒计,斥重金使人以田忌的身份寻找占卜者,称“欲为大事”。随后抓获占卜者,在齐王面前对质(《战国策》“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之。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邹忌煽风点火:“大将得胜归来乘胜谋反。”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齐威王大概率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据《战国策》记载,孙膑不仅深谙邹忌的险恶用心,还知晓齐威王这人偏听偏信,自是会愤懑不平。回想被庞涓残害,回到齐国又是田忌收留引荐,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涯早已成莫逆之交。现今田忌回国想必是凶多吉少,孙膑不愿袖手旁观,于是献计以老弱士卒扼守咽喉要道,必能以一当十。背靠泰山,左临济水,右临天唐,辎重运往高宛(今山东桓台县附近),以轻车锐骑突击都城临淄西面雍门,可清君侧,驱逐邹忌!然而田忌作为臣子不愿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于是亡奔楚国。

(《战国策》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于先弱守于主。主者、循轶之途也,鎋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先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根据《史记》《资治通鉴》的说法是田忌攻打临淄(《史记·田世家》“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邹忌即成侯],不胜而奔”;《资治通鉴》“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史记·孟尝君列传》大同小异,说田忌攻打齐国边城(《史记·孟尝君列传》“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

但不管是攻打都城或是边城,总之都是“兵谏”,遭败绩不得已出奔。邹忌逼走田忌得逞,为防田忌借助楚国势力回国,进而派使者前往游说楚王厚待田忌许以封地,使其效忠楚王,楚王果真以江南之地封于田忌。

无论哪种说法成立,孙膑作为策划者以及参与者,都很难只身返回齐国。结合《吕氏春秋·不二》“孙膑,楚人,为齐臣”以及王符《潜夫论·贤难》“孙膑修能于楚”的说法,推测孙膑的确到过楚国。

但结合学术界普遍认为孙膑出生于齐国来看,孙膑应该是随田忌一起流亡楚国,中年时期即归隐。脱离大国间征战博弈的孙膑,很有可能将余生精力全部倾注于著述《孙膑兵法》,这是关于孙膑结局的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至今争议颇大,据《史记·田世家》以及《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齐宣王继位后(齐威王儿子田辟彊)曾召田忌回国复职(《史记·田世家》“宣王召田忌复故位”;《史记·孟尝君列传》“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更称齐威王、宣王因任用田忌、孙膑使齐国称霸中原,诸侯国纷纷来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太平御览》里有一段记述——齐孙膑谓齐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伏其心。今秦之所恃为心者,燕、赵也。当收燕、赵之权。”

对话里所陈述的局势是秦、齐两国一东一西,正在争夺燕、赵的支持。这个时间节点当是齐宣王在位时,那么与孙膑对话的齐王也当是齐宣王。因此也有一定依据佐证,齐宣王召田忌、孙膑回国是真有其事。但是齐威王的即位时间、年份一直存疑,以至这派观点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比如杨宽先生在《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就不支持这一派观点。

如果从年代来推算,孙膑活跃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353年参加桂陵之战。如果他二十来岁兵法学成遭到庞涓陷害困在魏国,返回齐国后领兵可能不满三十,十年后指挥马陵之战可能不满四十,在楚国隐居二十年,返回齐国应是年近六旬,这在古代似乎可能性不大。

当然,孙膑身残志坚英雄一世,个人真希望他能够在晚年回归故土继续为国效力。

最后一种说法,编撰《汉书》的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说“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隋朝历史学家颜师古注:孙武、孙膑、吴起、商秧、白起也)

编撰《战国策》的刘向说“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作《战国策序》亦强调此结论。

几位知名史学家异口同声地将孙膑的命运与吴起、商鞅、苏秦、白起、李斯联系在一起,看来历史上也存在着孙膑不得善终遭迫害致死的传闻。

孙膑的一生政治上讲究“富国强兵”,强调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保持旺盛的士气,充足的钱粮武备,丰厚的奖赏,从而保证军队战斗力;军事上他不倡征伐但应积极备战,一旦开启战端则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师出正义,进攻为上攻其所必救,示敌以弱从而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寻找最佳战机决战。

作战方面,他强调多兵种配合作战,更讲究作战阵型,包括方阵、疏阵、锥形之阵、圆阵等。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变换,交战时以三分之一兵力为先锋,三分之二兵力为预备队,开战时以先锋进攻,而后预备队压阵。当敌弱且乱,则以精锐进攻。当敌强且治,则先以弱兵引诱等等。

他用兵有术,为齐国称霸立下卓著功勋,同时他性格刚毅极具正义感,不愿受命运摆布,不愿屈服于权势,甚至不惜“兵谏”来匡正国君。如此性情,必然使国君对他心存芥蒂,甚至除之而后快。尽管他是齐国制霸诸侯的关键人物,也终究未能逃过千古功臣不得善终的宿命,着实令后人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

[1] 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9.

[4] 李昉.太平御览[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 [战国]孙膑、王丽华.孙膑兵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 鄄城县孙膑研究会编.孙膑初探[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3.

[7] 人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

[8] 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9] 古本整理[编]竹书纪年[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10] 王汝涛.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

[11] [清]蔡元放、刘国辉等[译]东周列国志[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2.

[12] 杨善群.孙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3] 杜强.孙膑兵法军事思想评析[J].滨州学院学报,2020(03).

[14] 周勋.从桂陵、马陵之战看孙膑、庞涓[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15] 吴名岗.孙膑是怎样诱庞涓入马陵之“套”的?[J].孙子研究,2020(04).

[16] 诸史.正史中的鬼谷子徒弟,只记载了二人,不包括孙膑庞涓 [EB/OL].搜狐网,2021年4月5日.

---------------------------------------------------

文章及视频版全网同名账号:倍儿兔

感谢观看!

一口气看懂杀神白起!历史最有名的人屠,到底是怎么练成的?
秦始皇人物传记——四、消灭东方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