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1802年,鲁肃的真实面目揭开后,我肃然起敬
导读: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对于鲁肃,我们的印象是周瑜和诸葛亮的陪衬,是老好人,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鲁肃的真面目,看其真实的一面………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影视作品还是书籍,子敬同志的形象是忠厚老实的,是萌萌的,也是千年陪衬的。他没有诸葛孔明的聪明才智,也没有周瑜的风流倜傥、主帅风范。在罗贯中的笔下,子敬同志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酱油,跟在周瑜后面出个计策,陪诸葛孔明借个箭,等等…,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今天我们一起摘下鲁肃的面具,来看看其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
一 相貌出众,一表人才
影视剧中的鲁肃萌萌的,跟在周瑜和诸葛亮后面,看着具有喜感。真实的鲁肃是高大威猛的,比较帅的。作为当时孙权领导集团中仅次于周瑜的重要谋臣,鲁肃体貌魁梧雄壮,少有大志,好为奇计。
我们知道孙权同志打仗是不行的,磨磨唧唧,犹犹豫豫。他和刘备加一起,再配个袁绍也不如曹操。但其也有优点:那就是眼光高,看人准。长的磕碜的(比如庞统),再有才能,他也不会用。所以鲁肃形象应该是高大威猛的,站在周瑜和诸葛亮中间毫无违和感,很有气质。即使没有吕布般英气,周瑜般洒脱,也不像电视剧中刻画的唯唯诺诺,忠厚老实。
孙权和陆逊在一起评论鲁肃时说:“子敬仪表堂堂,素有谋略,公瑾把鲁子敬推荐给我,与我交谈天下大事,纵论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真是一件快事”,可见孙权对其是很满意的,无论相貌还是智谋。
二 家资丰厚,富二代一枚
从历史资料看,鲁肃家中富裕,为人仗义,乐善好施。放到现在,妥妥的富二代一枚,有钱。比张飞有钱,更别提刘备了,跟鲁肃比都是穷人。鲁肃年轻时,正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鲁肃虽有家产,但不乱花,其胸有大志。每天学击剑骑射,结交豪杰,期望成就一番事业。他的财产没有乱花,部分变卖,用来赈济穷人,深得乡邻的赞赏。并招聚一些年轻人,包吃住,组织队伍,讲武习兵。
周瑜当时驻军居巢,有一次路过鲁肃家,军粮不够了,要鲁肃支援。鲁肃家有当时两个大仓库,每个仓里屯米三千斛。他指着其中一个大仓库,全部送给周瑜。通过此事,周瑜深知其为人仗义,胸有谋略,二人遂成为好友。
周瑜后来向孙权推荐鲁肃说:“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当群雄相互争夺,局势越来越乱,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请他出任东城长。但鲁肃发现袁术胸无大志,部队纪律不严明,不足以成大事,于是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二人自此后一直并肩作战,创立功业。
鲁肃有家产,有头脑,有谋略。作为一般的子弟,守住家产即可以了。但鲁肃的远见和志向,让其有更大的发展,其丰厚的家资为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见解独到,股肱之臣
建安5年(公元200年),这时候我们的大军师诸葛亮还在隆中种田,对未来比较懵懂。但鲁肃已经出山了,辅佐孙权。此时,距离诸葛亮的隆中对问世还有8年。鲁肃初见孙权,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足足比诸葛亮提前了8年,且见解独到,和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处: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先取江夏,后灭刘表,三足鼎立,将来最大的对手是曹操。不过鲁肃的三足鼎立主角之一不是刘备,而是刘表所在的荆州地盘。当时的刘皇叔还在到处打工呢。
可以说鲁肃的见解独到且深谋远虑。要知道,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四年六月到建安五年十月,所以鲁肃提出榻上策时期,曹操和袁绍还打的热乎呢。即使官渡之战结束,袁绍只是兵力上损失一些,但依旧雄踞北方四州,实力远远在曹操之上。鲁肃在这时候就已经认识到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孙权以后的敌人只能是曹操。
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成了气候。他的势力远远超过其他诸侯,以刘备那点家底,要地盘没地盘,要人没人,不能与曹操对抗,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所以从这点看,鲁肃提出榻上策的难度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高。
之后的赤壁之战中,鲁肃也正确的预估了形势。跟周瑜一起,选择跟曹操开战。
从那时候起,他在孙权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后每有大事,权皆与之商谈之,甚为倚重。
三 能文能武,智谋过人
鲁肃能文能武,文有谋略,武有本领。
单刀赴荆州,不但靠胆色,还是对自身武功的自信。论起武功不次于颜良、文丑之辈,比关羽等五虎上将能差一些。但比诸葛亮、司马懿等手无缚鸡之力要强好多,且马上骑射一流。不像我们的孔明先生,还需专车伺候。
吴书记载孙策对鲁肃武力的赞许,说明鲁肃武功还是有两下子,不然孙策也不会看的上。《吴书》曰: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
草船借箭中,鲁肃和诸葛孔明谈笑风生。要知道当时船舱两边是开的,箭如飞蝗,随时有生命危险。鲁肃身处险境,不但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手无缚鸡的孔明先生,这等勇气和智慧,一般人难及也。
在人际关系上,鲁肃和周瑜关系虽好,但其政见是不和的。周瑜一心要战,比较偏激。鲁肃深谋远虑,小心谨慎。
鲁肃能被政见不同的周瑜选为继承者,且从未跟周瑜发生争吵,可见其智商之高。做为东吴四大都督,鲁肃是唯一没有与孙权有过权利纠葛的都督,也是唯一没有带兵打过大仗的大都督。其临终前为吴候推荐了当时都不看好的吕蒙,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可以说,东吴四大都督。如果周瑜不早逝,理应排第一,但天妒英才。吕蒙半路出家,偷袭了关羽,一战成名。陆逊火烧连营,利用了刘备的报仇心切。可以说,从人品,到智谋,到大局观,鲁肃应排四大都督之首。
四 荆州,必争之地。
荆州,必争之地。争的是谋略,真要开打,两家都输了。
黎东方:孙权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联络刘备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东的“独立王国”,进一步问鼎中原的,只有鲁肃一人。
吴、蜀都想夺取荆州。荆州人才济济,资源丰富,位置险要。
很多人都不赞成鲁肃借荆州的想法,从周瑜到吕蒙,还有一直摇摆的孙权。我倒认为鲁肃是对的,两家一旦因为荆州开打,两败俱伤,后来的历史也见证了这种结局。
其实,一直按照鲁肃的想法,他也有可能继续设法将荆州从刘备手里全部吃掉。湘水和议之后,关羽其实只剩下了1/3个荆州(半个南郡、武陵、零陵),而且全部处在吴军舰船威胁之下(长江、湘江、沅江),鲁肃在任都督时其实已经将夺荆州完成了一大半了。孙权的地盘也扩张的很快。孙权其开始只有5个东汉郡,就是这5个郡都有一部分还被曹操占了。后拿下了荆州,得以最终消灭士徽,又直接控制了交州。孙吴一举发展成拥有52万户口、23万大军、舟船5000余艘的南方帝国,要知道曹魏当时才只有66万户啊。
所以荆州之争,争的是策略,争的是格局。吕蒙偷袭成功,是赢了。关羽死了,刘备难过了,两家的仇越结越深,也为后面两家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试想,如果按照子敬的谋略,吴蜀可能不会亡的那么快。
五 历史评价:
《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钟敬伯:鲁子敬所见即孔明隆中之言也,真是英雄之见略同。人知孔明,不知子敬哉!
周思源:鲁肃大智大勇、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坦荡豪爽、能言善辩、堪称一代豪杰!
龙步根:东吴谋臣鲁肃,不仅具有一个大政治家的胆略、卓识和政治的、军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还具有不为一已私利,忠诚于国家大业的可贵品质。因此,在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东吴的鲁肃可说是叱咤风云的“人杰”了。“推魏氏百胜之举,开孙权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在那个精英荟萃的时代,为东吴立下了不朽的勋业。但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写成一个忠厚而略显平庸的长者,成为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斗智的陪衬,这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的。鲁子敬的这种高贵品德,不正是人们感到鲁肃形象的可亲可敬吗?这非周瑜、张昭所能及也。
由此看来,鲁肃的形象很高大,绝不是我们脑海中的样子........
鲁子敬,绝对被低估的大才,其功劳丝毫不亚于诸葛亮。
鲁子敬,低调睿智,豪气云天,一腔肝胆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
鲁子敬,爱兵如子的子,肃然起敬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