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逃往四川,人还没死,他儿子为何就急着称帝
“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 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 不复预事。”——唐太宗李隆基 《资治通鉴》
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安史之乱而出逃四川,在他尚人世之时,他的儿子(太子)李亨,就急着在灵武继位做了皇帝,史称唐肃宗。李亨称帝既不是李隆基的禅让,也未征求李隆基的允许。并且李亨一反常例,没有等到称帝后的第二年再改年号,当年就把年号天宝改成了至德,李亨为什么会这么着急称帝呢?
李亨方面的原因
李亨未必是历代最憋屈的皇太子,但是要给历代憋屈的皇太子做个统计,李亨的排名应该不会低。李亨并不是李隆基立下的第一位太子,第一位太子叫李瑛(曾用名李嗣谦),不过被李隆基给废了,还给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当时李隆基宠爱武惠妃,有心把武惠妃立为皇后,而很多大臣都反对,认为如果立武惠妃为后,则“太子必危”,因为皇后和太子如果不是嫡亲,未来很容易出问题。
不过真正让李隆基下定决心废太子的,是第二个原因,李瑛的亲妈赵丽妃“以倡进,善歌舞,帝在潞得幸。”,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赵丽妃是李隆基早年认识的一个歌妓,靠着才艺上的位。这对李隆基来说,是非常不体面的事情,当时和李瑛一起被处死的李琚、李瑶二人的母亲也是出身低微。骆驼认为所有的巧合,都只是一时没有发现原因的刻意,所以李瑛等三人同时被处死,一定是李隆基刻意而为。
替补上场的李亨,在太子的位置上过得并不开心。因为李隆基本人,就是靠着政变才坐稳皇帝的位置,所以他对任何可能影响他统治的人都很提防,而太子更是首当其冲,因此李亨一直生活在李隆基的高压下。其次时任宰相的李林甫,和武惠妃的交情莫逆,为了报答武惠妃提点之恩(不光是报恩,实际上是形成了政治联盟),他有意辅佐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当太子,所以对李亨也是虎视眈眈。
李亨当太子后,李林甫发动了多次打击,差点就把李亨拉下水,比较有名的有皇甫惟明、韦坚案,杜有邻、柳勣案,王忠嗣、杨慎矜案(骆驼回来再细说这三大案),这三大案任意一个都可能把李亨拉下太子之位。李林甫之所以敢如此行事,背后没有李隆基默许,骆驼是不信的。虽然最后李亨本人没事,但亲近李亨的势力却被瓦解了个差不多。后来杨国忠上位后,依然继承了李林甫的对李亨的态度,“浅谋不利,为患久之”。
当李亨在太子的位子上,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时,他对于李隆基的感情也越来越疏离。所以当有个当家做主的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没有犹豫,果断地把它揽入了怀里。而当时在李亨身边的大臣,也起了很大作用,他们积极敦促李亨继位。他们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早点立一个带头大哥,方便收复旧河山,另一个是为了他们自己,李亨如果能继位,他们也能收获丰厚的拥立之功。
李隆基方面的原因
按理说,在李隆基没有主动禅位的情况下,李亨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毕竟缺少合法的手续,而且玉玺什么的硬件他也没有。如果李隆基振臂一呼,号召天下人勤王护驾,李亨这个皇帝就很难做了。但是李隆基怂了,他没有这样做,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或者是他作为父亲打算迁就儿子,而是因为他没有站出来的底气。
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变成了“李跑跑”,而且在马嵬驿,又被手下逼着处死了他的挚爱杨贵妃,他此时的威望已经被踩在了脚底下,已经混到了“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的地步。而他当时带领的嫡系部队(禁卫军),也只有区区千人,他逃往四川时,都没敢直接去,而是先绕道去了陕西扶风,因为四川曾是已经死去的杨国忠的势力范围(他曾兼任剑南节度使)。在深思熟虑后,李隆基明白自己已经无力回天,要想恢复李唐江山,只能依靠李亨,于是他就没在挣扎。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亨之所以在李隆基活着的时候就急于称帝,一是他想借此机会,把自己的山头立起来,要不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等李隆基恢复过来,他自身的安危又会变成一个未知数。其次是李隆基已经萎了,他没有实力制止儿子的这种行为,要不然以他前半生所展现出来的魄力,他是绝不会放任不管的。
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贪吃的骆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