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 第七十集 两晋南北朝名人录——祖冲之和王羲之

小能 0 2024-06-21

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折腰

两晋以后,北朝的宋王朝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教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了,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准。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准程度了。

公元462 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的宠幸,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变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新的大明历法才得到推行。

潜心研究科学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篇《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么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暅(xuǎn)、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暅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暅根本没有发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暅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直到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他就是齐高帝

书法界的旷世奇才横空出世

王羲之生在东晋时期,和当时名声最大的贵族王导是一个家族,父亲王旷也在晋朝做官,王羲之从小就很聪明,家里的人对他寄予的很大希望,指望他长大后位及人臣,为家族争光添彩。

王羲之父亲王旷在当时也是个有名气的书法家,他想把儿子培养成超过自己的大书法家,便给他请了一个老师,就是在当时很有名气的女书法家卫铄(shuò),又称卫夫人

据说,卫夫人的书法是学习汉朝蔡邑和魏国太傅钟繇的,在成就上还超过了前人,卫夫人和王羲之家有亲戚关系(据考证,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姨母,王羲之有一幅字叫《姨母帖》就是为卫夫人而写的)。所以,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时,教得格外认真。

有一天,王羲之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专门讲书法道理的《笔法》,便偷来阅读,还照着上面讲的道理练字。当时,社会风气很重视书法和绘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很受欢迎,而《笔法》又是前人留下来的珍品,轻易不会被人看见,加上当时王羲之才12岁,所以他父亲不愿让他过早地学习,等到发现王羲之已经在偷着读《笔法》时,父亲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读吧。”可王羲之母亲却说:“等他长大了,说不定就来不及了,他既然想学,就让他学吧!”

从此以后,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大大长进,已经完全不像一个孩子写的字了,卫夫人看到了这个情况,激动地说:“他一定已经读过《笔法》了,最近的字写得这么老成,将来成就和名气一定没人能比得上,我恐怕要远远地落在他得后面了!”

王羲之成年以后,在朝廷里做了官,交往的都是上层人士,他的书法更加广为人知,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想求他写一幅字,可他一般情况下不给别人写。有一次,他到一个学生家去,看到学生家一张桌子很光滑,木制也好,他拿过笔就在桌上写了几行字,这个学生看到王羲之写了字,高兴得无法形容。

可是有一天学生出门去了,他父亲来给他收拾东西,看到崭新的桌子上写了黑字,觉得不好看,便想把字擦掉,使尽力气也擦不掉,干脆拿刀来刮,刮掉一层,不行,还有字,又刮一层,一直刮了三分厚才把字刮去(成语“入木三分”就来自这个小故事!),学生回家后,后悔不迭。

还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卖纸做的扇子,没什么人来买,王羲之向老太太把扇子要过来,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交代老太太说:“你只要喊‘快来买王羲之写字的扇子!’就行了,准保能买个好价钱。”老太太照着一喊,果然一下就卖完了全部纸扇。

王羲之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大白鹅,他模仿鹅在水里游泳的各种姿态写字,体会很深,便养了许多大白鹅,专门用来欣赏。

山阴(在今浙江绍兴)地方有一个老道士,想请王羲之抄写一部老子的《道德经》,但又怕他不愿意写,打听到王羲之喜欢大白鹅的消息,便养了一大群品种优良的大白鹅,道士还故意让人告诉王羲之:“某某地方有一群大白鹅,很好看。“

王羲之听说后,立即跑去看,果然是一群大白鹅,正在山林中一个池塘里游泳,青翠的山、碧绿的树影映射在澄清的池水里,大白鹅在水面上忘情地追逐,这美妙的景色和美丽的大白鹅把王羲之看到发了呆,便打听鹅的主人是谁,道士恰好在这时候出现,说这群鹅是自己的,王羲之问他肯不肯卖,道士说:”只要你愿意要,我全部奉送,不过有个条件,请你为我抄一部《道德经》。“王羲之满口答应下来,王羲之写字换鹅的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中国第一帖”——《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是东晋穆帝的永和九年,上层贵族名人40来人在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集会,喝酒作诗,非常愉快,大家提议把各人写的诗汇集起来,编成一个集子,叫作《兰亭集》一致推荐王羲之为这部诗集写个序言,并把这个序言写下来。王羲之也不推辞,写下了《兰亭集序》,这个序保留下来,到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让人模仿王羲之笔迹原样,把《兰亭集序》抄了几份,后来,王羲之写的原本不知流落到哪里去了,唐朝临摹下来的字帖便流传到今天。《兰亭集序》被中国历代书法家所珍爱,有人称它为“中国第一帖“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现在人们谈论书法家的时候,常把“二王“并提,”二王“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

多才多艺的古代学霸祖冲之,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华五千年之科学家祖冲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