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古代学霸祖冲之,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古代的科技发展

小能 0 2024-06-21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生活于南朝的宋、齐之间。祖冲之自幼好学,尤喜历、算。青年时曾任南徐州(今镇江)从事史,后来回建康(今南京)任公府参军.他的行政事务虽多,仍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大量科学研究。他对前代历法进行仔细的分析比较,对八尺高标杆的日影长度坚持观测达十年之久,在此基础上于大明六年(462)完成《大明历》,书中首次应用了岁差理论,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历法。

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祖冲之祖籍在范阳郡遒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涞水人,不过他本人出生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江苏啊,自古就出人才,曹丕就说过,这里是“锦绣文章之乡”,特别是江苏扬州,直到近代,杰出人物依旧在不断涌现。祖冲之生于公元429年,卒于公元500年,享年71岁。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在他出生的六年前,当时是宋王的刘裕刚刚迫使东晋的末代皇帝晋恭帝退位,他自己则当上了刘宋的第一任皇帝。而刘宋政权还没有祖冲之寿命长,等祖冲之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南齐时代了。

祖冲之最大的贡献我们都很清楚,那就是计算了圆周率。在祖冲之之前,我们中国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在这本书里就提到了一句话: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边长是5的正方形,其对角线的长度是7。当然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说的都不太准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也就是圆周率,其数值是3.1415926...,这是一个无理数。而边长为5的正方形,其对角线的长应该是5倍根号2,也就是7.0710678...也是一个无理数。

虽然《周髀算经》已经很牛了,但古代人也注意到,圆周率虽然接近3,但是却不等于3。于是,为了追求真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也是不信邪的。按道理讲,圆周率的计算就是把圆的周长量出来,然后除以直径,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行了。但是,圆的周长并不容易计算。有人说,拿一根绳子,围成一个圆,然后量一下绳子的长度就知道周长了。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图样了,没法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我们越想尽量多算出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就要把圆做的尽量大,但是越大的圆,越难以精确。更何况对于古人来说,几千米长的绳子那得多贵,就算把黄博士卖了也换不来。所以这种直接测量圆周长做个除法的方法,只能得到很不精确的结果。

那么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祖冲之采用的方法叫“割圆术”,这种方法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提出。这种方法的思想就是,我们画出圆的内接多边形,随着内接多边形边数的增加,其周长就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而这样的多边形的周长是能够很容易计算出来的。那么只要多边形的边数足够多,就能得到足够精确的圆周率计算值。

其实,这种无限分割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有。比如《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而刘徽正是继承了这种思想并且发展出了割圆术。不过,真正将割圆术发扬光大,还要属祖冲之。

刘徽当年用3072边的正多边形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6。不过这个数值仍然不能满足祖冲之。在公元480年,祖冲之利用割圆术计算了12288条边的正多边形的边长,然后计算得到了小数点后7位的精确数值。

当时的中国人习惯使用分数来表示数字,所以祖冲之提出了圆周率的两个近似的分数数值。其中较为简单,但是精度较低的分数称为“约率”,为22/7,大约等于3.1429;另一个精度较高的分数称为“密率”,是355/113,大约等于3.1415929。而且这个密率也很便于记忆,我们把密率的分子和分母连在一起,就是113355。

而至于计算的工具,祖冲之使用的是当时的超级计算机“算筹”,算筹可以看成是算盘的前身,它是用一些小棍,摆成数字,然后进行各种计算,就用这么简单的工具,算出了12288边形的边长,可以想象当年祖冲之在家里摆了一地小棍的场景,这一定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巨大的工作。

所以说,祖冲之计算得到的这个结果,确实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直到一千多年后,才由15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了他的纪录。阿尔-卡西计算了3×2^28边形,也就是805306368边形,才计算得到了小数点后17位数字。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和他老爹一样,也是一位数学家。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为什么这爷俩都叫什么什么之呢?其实祖冲之的爹的名字里也带“之”字,叫祖朔之。

祖冲之除了计算出了圆周率。他们爷俩合作,还给出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我们现在广泛采用的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用的是微积分推到出来的。而在微积分提出的一千多年前,祖冲之父子能够给出球体体积的计算式,着实让人赞叹。这种球体积的计算方法,被称为“祖暅原理”,其结果也是4/3πr立方。

除了在数学上做出了并不微小的工作,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诸多贡献。当时大家采用的历法叫做“元嘉历”,但是“元嘉历”和实际的天文现象对不上,也就是不准。所以,祖冲之就创制了一种新历法,叫做“大明历”。“元嘉历”中,一年的时间是365.2467天,和现在的测量结果差了将近一个小时。而祖冲之计算的结果,是一年有365.24281482天,和现在的测量结果只差了一分钟多一点。从一小时的误差到一分钟的误差,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在6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精确的历法。

祖冲之还是一名机械师。他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出了史书上提到过的指南车。他还发明了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和“木牛流马”。还有可以利用水力来加工粮食的水碓磨,以及用来计时的漏壶等等。

虽然青年和中年时代,祖冲之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方面,但是到了晚年,正是南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所以祖冲之决定,从理科转文科,开始着重研究文学和社会科学,同时也十分关心政治。

南齐隆昌元年到建武五年之间,也就是公元494年到498年,祖冲之担任长水校尉一职。鉴于当时南齐受到北魏的威胁,淮北的土地全部丧失的现状,以及统治者穷奢极欲的风气,祖冲之写了一篇《安边论》,建议政府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增强国力、安定民生、巩固国防。齐明帝看到后,想令他“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可惜的是,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再加上南北朝之间的连年战争,祖冲之良好的政治主张无法在国家内部施行,而其在科学上的成就,更是无法实现了。祖冲之逝世的两年后,公元502年,南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南齐灭亡。而祖冲之呕心沥血制定的“大明历”,一直到他去世10年以后,才被梁武帝萧衍所采用。

祖冲之写过《缀术》五卷,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隋书》评论“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认为《缀术》理论十分深奥,计算相当精密,学问很高的学者也不易理解它的内容,在当时是数学理论书籍中最难的一本。

在《缀术》中,祖冲之提出了“开差幂”和“开差立”的问题。“差幂” 一词在刘徽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中就有了,指的是面积之差。“开差幂” 即是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的差,用开平方的方法求它的长和宽,它的具体解法已经是用二次代数方程求解正根的问题。而“开差立”就是已知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的差,用开立方的办法来求它的边长;同时也包括已 知圆柱体、球体的体积来求它们的直径的问题。所用到的计算方法已是用三次方程求解正根的问题了,三次方程的解法以前没有过,祖冲之的解法是一 项创举。

《缀术》还曾流传至朝鲜和日本,在朝鲜、日本古代教育制度、书目等资料中,都曾提到《缀术》。  《宋史·楚衍传》中说“于《九章》《缉古》《缀术》《海岛》诸算经尤得其妙。天圣(1023-1031)初造新历”。祖冲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就汇集于他的数学专著《缀术》中。这本书极其高深,以至于“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在唐朝官学中,《缀术》也被列为必读的十部算经之一,且需学习4年,年限为各经之首。后来,《缀术》传至朝鲜,但10世纪以后,《缀术》渐渐在各国失传了。尽管今天已无从知道《缀术》的具体内容,但从该书在唐代官学中的学习年限及史书中相关的零星记载,我们仍可以想见其学术价值。

改革闰法

在古代,中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一章”,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

祖冲之吸取了赵厞的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闰也不十分准确。因此,祖冲之提出了391年144闰月的新闰法。

祖冲之的闰周精密程度极高,按照他的推算,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1日,与今天的推算值仅相差46秒。一直到南宋的《统天历》,才采用了比这更精确的数据。

编撰《大明历》

经过实际观测,祖冲之发现何承天所编的当时正在执行的《元嘉历》有许多错误,如日月方位距实测值已相差3度,冬至、夏至已差了1天,五星的出没已差40余天,于是他着手编撰《大明历》。

祖冲之在《大明历》的编纂中,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并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一直到南宋的《统天历》,才采用了比这更精确的数据。

祖冲之对木、水、火、金、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运行的轨道和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也进行了观测和推算,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中国古代科学家算出木星(古代称为岁星)每十二年运转一周。西汉刘歆作《三统历》时,发现木星运转一周不足十二年。

祖冲之进行了重新测量,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并得出更精确多五星会合周期,木星398.903日(误差0.019日),火星780.031日(误差0.094日),土星378.070日(误差0.022日),金星583.931日(误差0.009日),水星115.880日(误差0.002日)。

祖冲之所制的指南车

祖冲之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在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名称由来已久,但其机制构造则未见流传。三国时代的马钧曾造指南车,至晋再次亡失。东晋末年刘裕攻长安,得后秦统治者许多器物,其中也有指南车,但“机数不精,虽曰指南,多不审正,回曲步骤,犹须人功正之”。南朝宋昇明年间(477-479年)萧道成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祖冲之所制指南车的内部机件全是铜的,它的构造精巧,运转灵活,无论怎样转弯,木人的手常常指向南方。

祖冲之改良了水碓磨。在西晋初年,杜预改进发明了“连机碓”和“水转连磨”。一个连机碓能带动好几个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个水转连磨能带动八个磨同时磨粉。祖冲之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生产效率就更加提高了。这种加工工具,中国南方有些农村还在使用着。

祖冲之还设计制造过一种千里船,史载“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它可能是利用轮子激水前进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一百多里。

祖冲之曾制造过“欹器”。这种器具用来盛水“中则正,满则覆”,古人常放置在身边以自警,“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三改不成”。南齐永明年间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

祖冲之的成就不仅限于自然科学方面,他还精通乐理.对于音律很有研究。祖冲之又著有《易义》《老子义》《庄子义》《释论语》等关于哲学的书籍,都已经失传了。文学作品方面他著有《述异记》,在《太平御览》等书中可以看到这部著作的片断。

华罗庚(《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祖冲之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祖冲之制订的《大明历》,改革了历法,他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是当时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而他创造的“密率”闻名于世。”

《南史》:冲之解钟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

中国人向来崇尚“法古今完人”,所以鉴于祖冲之在各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他的纪念,自然也有很多。1986年,我国发行了面值5圆的祖冲之纪念银币。虽然对我这样的00后来说,86年的物价不太清楚,但据说当时的5块钱也不是个小钱了。我国还有一艘综合武器试验舰,就叫做祖冲之号。

祖冲之要比中国足球走出亚洲的时间早得多,西方国家对他也是万分敬仰的。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在莫斯科大学,也就是柯尔莫果洛夫的母校,在这所大学大礼堂前的走廊墙壁上,还有用彩色大理石镶嵌着的祖冲之像。

“顾恺之,一个能在天才与白痴之间,来回旋转跳跃的神仙人物
上下五千年 第七十集 两晋南北朝名人录——祖冲之和王羲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