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成长环境与其个性的形成
对比韩愈的这两种行为,我们首先会怀疑韩愈因自小的人生遭遇以及生长环境的特殊而导致其性格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做官,他的父亲韩仲卿曾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去世了,“我生不辰,三岁而孤”(《祭郑夫人文》)。韩愈只得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的母亲是谁?是什么时候去世的?
韩愈自己的诗文与李翱为其所作《行状》、皇甫湜为之所撰《神道碑》《墓铭》以及相关史书、传记均语焉不详。文史大家卞孝萱先生即认为韩愈的生母身份卑贱,有可能就是其家里的丫鬟或保姆,此人一直以韩愈乳母的身份在韩家生活,这在当时的社会情势下,是不便明说的,故而韩愈在其卒后作《乳母墓铭》以悼念之。
但是,也有学者表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他们根据蛛丝马迹的材料认为韩愈生母在其父去世前就已病卒,后来在穆宗长庆元年(821)因韩愈迁国子祭酒,子荣母贵,韩愈母亲被追赠国郡太夫人,时白居易以主客郎中知制诰,制词中写有“生此哲人”一语,可见,其生母必非婢女。无论韩愈的生母是谁,韩愈从儿童到青年时代由其兄嫂抚养是不争的事实。
大历十四年(779),时任起居舍人的韩愈长兄韩会因坐元载案以罪贬韶州刺史,十一岁的韩愈随着韩会一家远迁岭南,正所谓“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韩愈《复志赋》,下同)。
不幸的是,只有四十二岁的韩会竟早逝于贬所,韩愈只好随寡嫂郑氏归葬其兄于河阳(今河南孟州),“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建中二年(782),因中原动乱,他又跟着郑氏避乱宣城(今属安徽),“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当时的韩愈才不过十四岁。直到贞元二年(786),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北上京师投奔其从兄韩弇,适逢韩弇已前往河中,后遭变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后来就是一次次的进士考试,一次次的遭受打击。在二十岁之前,韩愈就是在如此不幸、如此艰难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现代人的思维考虑,韩愈是典型的无父无母的孤儿出身,是寄人篱下生活而长大的孩子,虽然他的嫂嫂郑氏一直对他视如己出,“在死而生,实为嫂恩”(韩愈《祭郑夫人文》),但毕竟韩愈的童年没有像其他儿童那样受到过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且又备受艰辛。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青年甚至壮年时期都容易胆小、敏感,常常缺乏安全感,遇事较易产生痛苦或无助的情绪。或许我们可以用这个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所谓韩愈登华山不能下而痛哭的原因。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