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受到百姓爱戴的真正原因
包拯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他因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品性享誉后世,人称包青天。他是正义的化身,更是廉政的代表。人们或许都看过许多与包拯有关的电视剧,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了解包拯,但那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真正的包拯。而且影视作品也只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包拯。那么包拯在出任开封府府尹之前都做了那些深得人心的事呢?
包拯,字希任,庐州人士,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人。包拯从小读书就十分用功,最终没有辜负众望高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知县,认为他只是一个七品小官,在宋代,知县是中央下派的官员,是一个"临时工",政绩优秀是会很快升迁的。但包拯因为父母年迈,没有去上任,朝廷念他是一个大孝子,于是换了一个监和州税的官职,但包拯也拒绝了。包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十分孝敬父母长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包公将一座修建在包公墓旁的桥命名为孝肃桥,如今这座桥已经历经了千年的历史,成为了合肥的标志之一。
几年后,双亲去世,包拯才出来做官。先是出任了天长县知县,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办案是明察秋毫,相传在天长县任职期间,有仇家将别人家耕地的老牛的舌头割掉了,老农到县衙报官,包拯命令他回家把牛杀了,老农惶恐不安,不敢照办,因为在宋朝为了扩大生产,私自将耕牛宰杀是要掉脑袋的。但包拯叫老农放心,一定为他主持公道。
果然,仇家见他杀掉了老牛,便到官府举报,想要了老农的命,包拯果断出击将其拿下并严惩,为老农主持了公道。后来因为功绩斐然,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包拯到那时正在闹疫情,是疫区,包拯便召集老中医制药,消灭了病灾,随后通过挖井的方式治好了洪水,在任端州时期年年丰收,百姓都称他为包青天。而且端州盛产砚台,之前的知州在上供是往往成倍上供,多出的部分用来贿赂,但包拯每年都是如数上供,从不行贿赂之事。刚正不阿,为人民称赞。
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来监察百官。他在任上与同僚关系融洽,并且多次为朝廷提供建议,他曾说:"国家每年都用岁币上供契丹来换取和平,为何不用这些金银物资提供给军营,让士兵得到更好的训练,拥有更好的武器,这样才能富国强兵,而不是一味地用金银换取和平"可见包拯过人的远见与战略眼光。
大家都知道,宋朝就是因为国防不力,屡屡被北方的辽、金所侵犯,最后被蒙古所灭。后来,包拯又向朝廷建议,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制度,废除不合理的选官制度,对于门下省的封驳予以批评,认为这个制度阻塞了纳谏之路。还要求朝廷加强对官员们的审核。
这几项制度可以说是惩治了那些贪赃枉法,给予他们警戒,让他们不敢再犯。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节来弹劾何地官员,用苛刻的考察方式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各地官员做起事来胆战心惊,并且用金银财宝来贿赂他们,以求自保。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让那些喜欢克扣地方官的按察使们不敢再伸出他们贪婪的手。
包拯在任上功绩累累,但他的才能可不止于审案,断案,对于外交也是十分精通并且口才出众。包拯在出任开封府前还出使契丹(又称辽),并与契丹礼官争锋相对,没有让对方占到便宜。契丹人污蔑诋毁宋朝,包拯据礼还击,不失风度的同时还赢得了尊重。
包拯才能出众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器重,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出任开封府府尹,就有了后来的各种故事,传说。
包拯一生清廉,刚正不阿,是后来历朝历代做官的典范。铁面无私,更是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或许在荧幕之上有些历史人物有所改动,甚至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但在银幕上的包拯与史料记载中的包拯的形象却是基本相同的,可能故事有改编的部分,但包拯那一身正气的形象却是被完全演绎了出来。如今的我们正进行反腐倡廉,或许包拯应该成为当今官员们的标杆,黑白分明,大公无私,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参考文献:《宋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