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结局讨论1-白起

小能 0 2024-06-11

本系列主旨是讨论战国四大名将的结局, 主要目的是以古人一生的经历为借鉴, 避免自己犯和古人一样的的错误. 资治通鉴和列传相比, 通鉴的的优势是和可以横向观察列传人物在各个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 视角更加开阔清晰, 前后逻辑更为严谨.

本文不着重于白起个人的生平履历, 这个在史记白起列传已经讲述的很清楚了. 而关于他的军事才能的评价, 我国著名军事家, 资治通鉴重度爱好者, 毛教员已经概括的很清楚了:

论打歼灭战, 千载之下, 无人出其右.

客观来讲, 毛教员通读资治通鉴多遍, 这个"歼灭战无人出其右"对于一个军事将领来说是一个极其高的评价. 所以关于白起的军事才能可以盖棺定论了. 但是白起的死, 真的像李世民所说的"非臣之罪焉"吗?

一. 秦昭襄王即位的前十二年

在白起登场之前, 需要介绍下白起所侍奉的君王秦昭襄王, 以及他的伯乐魏冉.

前310年, 秦惠文王死后, 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即位后第一件事是罢免了著名合纵家张仪, 改聘(chū)里疾为秦相. 秦武王这个人有严重的举重癖, 不仅喜欢大力士, 而且喜欢亲自挑战, 最后在前307年作死举鼎意外身亡. 秦武王没有子嗣就做喜好如此危险的极限运动,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君, 是极为不负责也是十分愚蠢的. 好在秦武王的任期内, 秦国是有拓土功绩的, 多多少少也算为秦国做出了贡献.

PS: 前307年, 赵武灵王开始胡服骑射. 次年(前306年), 胡服骑射的支持者, 赵武灵王的近臣楼缓出使秦国, 并长期居住在秦国, 以促成秦赵联盟.PS: 前307年, 西方的马其顿的几位将军相继称王, 亚历山大帝国正式瓦解.

秦武王死后, 已身处秦国高层的魏冉决定全力支持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姐姐(后来的宣太后, 芈月)的孩子, 也就是自己外甥秦昭襄王成为秦王.

因为此时秦昭襄王极为年幼, 所以有宣太后和功臣穰侯魏冉代为执政. 同时发迹的还有宣太后的同母弟华阳君芈戎, 秦昭襄王同父同母的兄弟高陵君公子市, 泾阳君公子悝. 执政之初, 以宣太后为首, 魏冉为辅的芈氏集团逐步搞死了秦惠文王的王后, 赶走了秦武王的王后, 以及杀死了和秦昭襄王不和的兄弟. 这一步主要以家族内部清洗方式确定了秦昭襄王的皇权, 以及扩大芈氏集团在朝堂上的影响力(穰侯, 华阳君, 高陵君, 泾阳君合称四贵).

但是此时芈氏集团想要彻底把握朝堂的话语权还是有点难度的, 毕竟秦国老臣, 尤其秦惠文王留给秦武王的一众老臣, 会形成一定阻力. 军事方面, 这个时间段史料记载的出战将领也是老将司马错(伐蜀), 庶长奂(伐楚).

秦昭襄王6年(前300年), 秦国发生几件大事:

1.秦惠文王时期就出仕, 同时也是被秦武王重用的秦相樗里疾去世. 秦过改用受赵武灵王信任的赵国人, 楼缓担任(临时)秦国国相. 2.秦昭襄王的同胞弟弟泾阳君公子悝到齐国充当人质, 邀请孟尝君田文任秦国国相. 3.秦昭襄王的同胞弟弟高陵君公子市首次领军伐楚, 斩首三万, 取楚襄城.4.次年(前299年), 孟尝君奉齐湣王命到秦国, 成为秦国国相. 但是没过多久秦王就改变注意, 意图软禁孟尝君, 但是失败(鸡鸣狗盗典故的出处). 齐孟尝君归齐, 秦泾阳君归秦. 与此同时, 楼缓再任秦相.

可以看到, 自秦昭襄王6年, 芈氏集团开始逐渐渗入秦国军事系统. 除此以外, 这个时间点战国还发生两件大事:

1. 前299年, 赵武灵王退位, 自封赵主父, 主领军事. 立十岁的太子赵何为赵惠文王. 2. 前299年, 秦昭襄王先是假意邀请楚怀王会盟, 然后在武关设重兵挟持了赴会的楚怀王, 要求楚怀王割地. 楚怀王宁死不屈, 楚国为了应对迎接曾在齐国作人质的太子, 立为楚顷襄王.

赵武灵王这样的操作极其愚蠢, 开创了君主转职职业军人的先河. 秦昭襄王或秦国执政者的操作更是目光短浅, 此次类似恐怖分子性质的绑架敌国君主行为同样的开创了破坏邦交礼仪的先例(以前秦国顶多就是绑架敌国将领, 比如商鞅魏公子昂). 至此, 战国全面的礼乐崩坏.

前296年, 楚怀王身亡, 诸侯愤恨, 合纵伐秦. 秦国连横破之, 齐韩魏赵宋联军点到即止, 秦国少量割地, 并未伤筋动骨. 这次合纵也说明了虽然秦昭襄王或秦国执政者的操作很菜, 但是诸侯各国君主更菜.

二. 魏冉为相, 白起登场

秦昭襄王12年(前295年), 赵武灵王在沙丘之变中被活活饿死. 这个事件间接导致楼缓被罢免(仍在秦国服务), 穰侯魏冉首次任秦相. 在昭襄王即位整整12年之后, 魏冉终于成为了秦国真正的相国. 秦国虽然名分上是赢氏政权, 但是秦国四贵, 也就是芈氏集团已经全面掌管秦国军政大权.

到了此时, 白起才在史料的记载中登场了.

魏冉任相的这一年, 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 秦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秦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此时白起的爵位是左庶长(也就是商鞅变法后的第10级爵位).

秦昭襄王14年(前293年), 在魏冉的推荐下,白起升任左更长(第12级爵位), 代替向寿成为主将,攻韩魏联军于伊阙, 斩首二十四万, 又虏韩将公孙喜(后被处决), 拔五城.

这场战斗中白起利用韩、魏两国联军想保留实力, 互相推诿, 不肯先战的弱点, 先设疑兵牵制韩军主力, 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军. 魏军战败后致使韩军溃败而逃. 秦军乘胜追击,取得大胜.

因秦国的军功爵制度, 白起在伊阙之战的功绩可谓一夜暴富, 从此迈入出任军事CEO, 迎娶白富美的幸福生活. 伊阙之战的斩杀数可能存疑, 但是按照比例来说这个斩杀数也可以说震动天下了. 虽然史料上之记载了秦军少于韩魏联军, 更但没有记载秦军的伤亡. 不过此战的确体现出了白起的统兵的才能.

我的感想是白起的军事风格在知己知彼这一点执行的非常好. 白起的指挥思路是建立在大量的情报收集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对敌方的心理揣测极为准绝. 虽然我不懂军事, 但是个人觉得情报优势, 或者信息优势即使在现代战争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何况古代的冷兵器战争. 之后的白起一路开挂, 从左更长升为大良造(前289年, 第16级爵位), 最后封武安君(前277年).

简单来说, 白起自身专业素质非常过硬. 这是他频频升迁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魏冉的赏识. 加上秦国自变法以来, 经过秦惠文王, 秦武王以及芈氏集团的运营, 使得秦国综合国力以及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 要粮又粮, 要人有人. 这些诸多因素使得白起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顶级的军事将领之一.

相反, 同样极具名将素质的司马错, 可以说生不逢时. 司马错是与张仪同是服务于秦惠文王时期的纵横家, 伐蜀国策的主要奠定者, 文武双全,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老祖宗.

司马错作为文臣, 在秦惠文王时期受制于张仪, 在秦武王时代受制于樗里疾, 在秦惠王时代受制于魏冉; 司马错作为军事将领, 白起的崛起又遮住了司马错的功绩. 虽然司马错同为秦国名将, 但是爵位最高的记载也就是客卿左更长(左更长第12级爵位). 要知道前289年, 白起在伐魏战役中已经是大良造了, 而司马错仍以客卿(等同于秦国左庶长)的身份做了白起的副将. 而比白起出道更早的伐楚的庶长奂, 后来则完全没有史料记载.

伊阙之战极大提升了秦国的士气和拓土的野心, 连年攻伐, 其中白起更是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同时, 在秦昭襄王的时代的秦国, 是一个幸运儿, 虽然秦国已经非常强大, 但是仍然没有遭到伤筋动骨的大型合纵. 这里秦昭襄王一定要感谢东边的东边的齐湣王. 齐湣王这位作死小能手让在战国时代的顶级强国的齐国替秦国背了锅, 结果被乐毅的合纵联军打的差点灭了国. 这种拉仇恨的行为让秦国又得了一些宝贵的发育时间.

三. 秦昭襄王与范雎的反四贵行动

秦昭襄王37年(前270年), 一个改变魏冉, 白起命运的人来到了秦国, 此人便是魏人范雎. 范雎面见秦昭襄王, 直言不讳的点出秦昭襄王的痛处: 秦国只知道宣太后(芈皇后)穰侯(魏冉)而已!

历史上, 任何一个没有工作履历的谋士, 如果想要向国家/集团一把手推销自己, 需要用一定的"术", 比如商鞅, 诸葛亮. 范雎同理, 他的营销策略是直接点出老板的核心需求, 并提供解决办法. 先不说范雎人品如何, 他在这个时期的视野和谋略是令人称赞的:

  1. 当时秦国的军政一把手实际上是魏冉, 魏冉之下还有白起, 以及魏冉的党羽. 自己投奔魏冉则顶多做个门客, 而投奔秦王则有可能取代魏冉, 可见范雎之野心.
  2. 秦昭襄王是雄主, 但是一直活在王太后和魏冉的阴影中. 齐国被合纵之后, 秦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成了战国七雄唯一的霸主. 因此秦昭襄王的主要需求并不是提升秦国国力, 而是攘除外戚, 让国家的权利重新回到秦王手中.
  3. 攘除外戚之前, 要纠正魏冉的扩张路线: 放弃兼并遥远的齐国领土, 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优先兼并韩赵魏楚的土地. 其中尤其是韩魏, 乃秦国东出的根本(这点和商鞅的计划类似).

秦昭襄王41年(前266年), 秦昭襄王日益亲近范雎. 经过4年的部署,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国, 这标志着秦王反芈氏集团的行动开始. 次年, 秦昭襄王42年(前265年), 宣太后薨, 魏冉离开秦国, 其他的三贵也相继被驱逐到关外去. 秦昭襄王在他即位的第42年, 终于重掌朝政.

我们在看秦国崛起的历史的时候, 往往都会盛赞秦国历代国君的勤奋. 不过除了六世秦王之外, 在秦昭襄王时期为秦国做出极大贡献的, 还有两位重要人物: 魏冉和宣太后. 魏冉在秦昭襄王即位的41年以来, 帮助秦国开拓疆土, 并且连横以防止诸侯列国的合纵; 举荐白起; 直至最后也没有废掉秦昭襄王, 引起秦国内乱, 算是一位非常有功德的外戚了. 秦昭襄王的母后, 宣太后也是能力非常强的女性. 她的著名事迹包括的诱杀义渠王, 帮助秦国攻灭义渠.

秦国四贵失势后, 魏冉结局并不算凄惨, 毕竟是秦王亲舅舅, 秦国近40年的功臣, 秦王放他回封地做富家翁了. 之后魏冉一死, 魏冉的封地又重编为秦国领土.

但是魏冉的班底就有所不同了, 他们需要和秦王重新建立信任关系. 简单来说, 魏冉的离开, 宣王后的死, 才标志着秦昭襄王的即位(这里我没有贬低秦昭襄王的意思. 处理外戚对封建制度的君主是非常困难的事, 秦昭襄王隐忍40年, 没使秦国朝堂动乱, 保全宗庙基业, 反而使得秦国开疆拓土, 说明了秦昭襄王本身就具有顶级君主的素质).

关于前270年-前265年这5年反外戚行动, 我们看看魏冉老班底受到了什么影响:

前270-269年, 秦中更(爵位等级13)胡伤攻打赵国閼與城, 被赵国新人赵奢防守住, 没有攻克.前268年, 秦五大夫(爵位等级9)绾(wǎn)攻克魏国怀地.前265年, 秦伐赵, 取三城. 在遇到齐国援军之后撤退(武将不详, 但可以排除白起).

白起在前273年攻魏之后, 直到前265年, 一直没有功绩记载(白起已经是名镇天下的武安君). 也就是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的战国核武器, AKA万人屠的白起被雪藏了8年. 如果说前273-前270年是为了给白起攻魏之后的修养时间, 那么前270年-前265这5年, 秦国开始给重点培育新武将, 雪藏白起, 则是因为白起本身就是反芈氏集团运动中的一颗非常重要的政治筹码.

直到前265年, 秦国国内局势稳定, 次年, 秦王才派白起伐韩(前264年-前262年攻韩). 此战白起攻克韩国野王, 触发了秦赵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四. 白起的巅峰与落幕

交代了这么多背景, 终于讲到白起的落幕了.

长平之战的细节过程不描述了. 秦昭襄王47年(前260年), 秦左庶长(爵位等级10)王龁(hé)攻克上党, 随后在长平与廉颇对峙. 这里客观来说秦王也没有想到长平之战最后会上升到国运之战, 王龁前期也打得不错, 直到廉颇使用龟缩战术, 严重拖慢了秦国进攻的节奏. 于是范雎使重金对赵国使用反间计, 赵孝成王换菜鸡将领赵括(纸上谈兵典故的来源)上阵. 秦国阴使白起上阵, 并且全国都做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最终一举歼灭赵国一个世代的有生力量, 自此赵孝成王把赵武灵王的家底全部败光.

秦昭襄王48年(前259年), 白起平定上党. 韩魏震惊, 著名纵横家苏代(苏秦族弟)在韩魏两国的支持下对范雎使用反间计, 最终导致秦昭襄王勒令白起停止进军, 同意赵国割地赔偿. 秦昭襄王的顾虑有以下几个:

1. 长平之战是惨胜. 秦军伤亡惨重, 而赵国男丁基本全都死在赵国. 此外, 白起杀降的行为会导致所有赵国人不会甘愿降于秦国. 所以攻克邯郸会使得秦国的兵丁和粮草进一步消耗, 但是收益并不大.

2. 白起在长平之战之前已经是武安侯, 天下名将. 长平之战之后, 国内兵丁已然不足. 如果白起索要分封, 下一步也只能是赵王了. 而秦昭襄王此时已经年老了, 自己死后, 储君未必有能压制白起的能力, 因此灭赵有一定可能给白起做了嫁衣(即使白起全部家小都在秦国). 这个源于秦昭襄王对白起骨子里的不信任.

3. 如果仅仅是伐赵, 诸侯各国一定喜闻乐见. 但是灭赵, 容易引起诸侯的强烈反抗. 此时秦国没有把握正面打赢合纵军, 因此灭赵很有可能使得秦国走上齐国覆灭的老路子.

出于以上的思考, 同意赵国割地其实对仍然有利可图. 其实白起也是这么想的, 史料的记载也证明白起没有灭赵的决心. 史书上记载的"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应该可以理解为白起厌恶范雎在自己在外征讨时, 离间自己和秦昭襄王的关系.

但是如我所说, 战国末期礼乐崩坏, 所谓的协议可以随时撕毁, 尤其面对秦国这种类似恐怖分子的集团. 最后赵国的割地协议成了空头支票. 秦国举国上下拿出来的老本, 除了和赵国彼此消耗之外, 实际的利益并没有得到. 秦昭襄王肯定震怒.

秦昭襄王49年(前258年)正月, 秦五大夫(爵位等级5)王陵攻赵邯郸, 少利, 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武安君病愈, 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 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白起还是军人思维, 政治上的事他是真的没搞明白.

根据史记记载, 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的确确是真的病了, 病好了还和秦王报道了. 实际上白起此时完全可以继续称病, 并劝谏秦昭襄王停止灭赵. 但是白起选择的是:

秦王我病好了-秦王你不能灭赵啊, 打不下来的-秦王你不能逼我灭赵啊, 我是真的打不下来啊-秦王你还派我最讨厌的范雎来劝我, 我更不能同意了

最后白起的计策是: 好吧秦王我病了, 你别逼我了(此乃白起的错误1).

秦昭襄王即使再蠢也明白了: 你白起翅膀硬了是吧, 敢抗王令. 我还不信我大秦国没人了. 于是秦昭襄王派王龁攻打邯郸, 又派郑安平(范雎恩人)增援, 果然不克. 于此同时, 楚国春申君黄歇,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发兵驰援赵国, 秦国陷入了在邯郸的困局之中.

然后白起看到此等结果, 说出了让自己送命的言论(此乃白起的错误2):

“不听臣计,今果何如?”

白起如果称病也就罢了, 作为秦国功臣, 秦昭襄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但是白起偏偏称病时期还多嘴: 你不听我的建议, 你看现在如何?

白起如果代入秦昭襄王的视角, 白起就应该如履薄冰, 无论如何不能把这句话说出口. 秦昭襄王本来就是用秦国三世基业去打赢了长平之战, 结果就换来了个上党和赵国的空头支票; 王陵攻邯郸, 损失五校, 范雎举荐的郑安平, 甚至在包围中投降赵国. 现在秦军已经陷入了邯郸困局: 巨大沉没成本让秦昭襄王烦闷不已, 此时秦昭襄王的愤怒根本无处发泄.

然后白起就来送死了. 秦昭襄王听到白起的吐槽之后强迫白起上阵, 白起再拒. 秦昭襄王把白起将为平民, 赶出秦国, 并赐死. 白起死后诸侯列国庆贺. 到了秦始皇时期, 秦始皇封了白起的儿子白仲于太原的封地, 以追念白起的战功.

五. 关于白起结局的复盘

很多人问: 为什么白起战功赫赫, 却终难逃一死?

回到唐太宗李世民对白起的评价:

白起为秦平赵, 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 非臣之罪焉.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 他的角度和我们有所不同, 他的意思是秦昭襄王作为君主应该对白起悲惨的结局负主要责任, 同时勉励他自己不要重蹈秦昭襄王的覆辙. 而从我们平凡人, 亦或是非统治者的角度, 白起起码有两次明面的机会可以避免被秦王逼死的悲惨结局的:

1.长平之战之后白起完全可以称病隐退, 平安落地, 自此谢绝宾客, 休养生息. 因为长平之战之后他的功绩已经在中华历史上前无古人了. 而且他自身的威名已经震慑到了王权, 这都是他没有意识到的. 告知秦王"白起病愈"是他迈入死亡深渊的第一步.

2.虽然称病时机略晚, 但是此时白起还有得救, 前提是闭上嘴. 秦王赌上秦国国运打赢长平之战, 最后只得到了赵国的空头支票, 外加深陷邯郸困局, 秦昭襄王应当是无比烦闷的. 白起称病时期仍就抬高自己, 贬低秦王, 大放厥词, 最终招致秦昭襄王的报复. 这里证明了白起自身军事能力极高, 但是政治能力偏低的事实.

此外, 白起还有暗面的机会可以拯救自己:

那就是如何处理和范雎的关系. 范雎的性格是性情激昂, 恩仇必报(这个性格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的刘备的谋士法正). 你说他是小人也可以, 你说他是性情中人也可以. 和这种人相处, 一定要对他好, 千万不要和他搞对立: 总结来说就是得罪不起. 将相和的方法有很多, 而且范雎也并不是完全不同情达理的人. 如果白起和范雎关系稍微好一点, 至少也能避免范雎故意离间秦昭襄王和白起之间的关系, 甚至可能出现白起范雎一同劝谏秦昭襄王的可能, 从而让秦昭襄王做出正确的判断, 使得秦国停止讨伐邯郸.

我比较赞同秦国蔡泽(范雎的继任者)对臣子的等级划分: 自己的才能/策略能得以发挥, 自身又能保全自己的臣子, 才是顶级的臣子. 白起晚年的低政治敏感度导致自己陷入了必死的局面. 白起的结局令人惋惜, 不过白起的死也成为了后世很多有智慧的名将的借鉴, 这其中就有一位战国四大名将, 会在之后的篇幅讨论.

最后给出个人总结的平安落地三板斧, by白起血的教训:

1. 不一定要和小人亲近, 但是永远不要激怒小人, 必要时可以给小人一点恩惠;

2. 知道什么自己时候功高震主,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功成身退, 不要贪恋权利和富贵;

3. 永远管好自己的嘴.

白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忠将为何敌不过佞臣?一生无败绩的战国名将白起和李牧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