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君王——刘备在历史上的六次流泪

小能 0 2024-06-10

刘备的一生起伏动荡,少有安定闲暇,多半都是横戈马上。他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处处寄人离下,投过的主子比号称反叛无常的吕布还多一倍,而他的军事指挥水平更是不敢恭维,亲自指挥的战役往往都是少成多败:任高唐令时为贼所破,与袁术相持经月却被吕布袭了下邳,与吕布对敌又被高顺击败,连妻孥也被高顺生俘,据下邳时被曹操所破,妻小再次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南征时再次被击败,狼狈辗转几无立锥之地,就连晚年东征也败于后辈陆逊之手,蜀汉从短暂的巅峰状态一下跌落下来,终其立国再未恢复。

但刘备毕竟是逆境中的英雄。刘晔称之为“人杰也”,程昱说他“有雄才而甚得众心”,裴潜称“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他出身寒微,虽云是前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代远年湮,到了他出生时已和普通百姓一般无异,因此是不折不扣的草根起家。他屡次遭逢困境,却又屡败屡起,真正做到了“而困而知,而勉而行”,足可见其落拓的外表下,有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强大心脏。唯有凭籍于此,他才终能在流落辗转之后,以知天命之年在荆州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块可以发展的根据地,并进而成就一世伟业。从这一点来说,刘备已足以名垂青史,其精神死且不朽,堪为后人表率。

和演义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表情很少的人。陈寿在《三国志》正文中明确提到刘备“喜怒不形于色”,这应该是传统儒家对于政治家的要求:心内有物,外示无痕,定得住,稳得下,沉得起,不会因为外界变化而轻易将情绪写在脸上。这样的殊荣在《三国志》中只授予了三个人,另外两位分别是袁绍和步骘。

正史中有关刘备表情的记录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相比于曹操和孙权的丰富而多层次的表情,刘备显得沉默而内敛许多,不仅仅是生气、喜悦或悲伤,就连他流泪的次数都要少于上述两位,而在演义中刘备可是不折不扣擅长凭借眼泪作秀的人。

刘备在正史中一共哭了六次,其中一次是感伤自己,一次是感伤寄居的故主,另外四次痛哭则全是因为下属。

先来看感伤自己的这次。这则记载来自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后世引用的很广。刘备南投刘表后,在荆州郁郁数年,刘表是儒生出身,之前在北方群雄逐鹿时虽也有心分一杯羹,但毕竟文人习性,最终只能做个保家之主。刘备寄身于刘表,并非自身能力不及,只是一时权宜,而刘表出于对刘备的防范,只以客卿礼遇,却不肯予以重用。刘备心内怏怏,几年下来,颇有“时易逝,心徒壮,岁将零”之感,自己已然年纪老大,若是再不抓住时机建功立业,以后只怕机会不多了。因此当他和刘表会坐,上厕所偶然发现大腿上又生出新肉时,禁不住慨然流涕。原来他常年骑马征战,久坐伤肉,大腿上是皮包骨头。这几年来因为无缘指挥兵马,所以“髀里肉生”。他当然不是为长出肉而哭,而是为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境遇而哭。平日里他情绪控制的很好,刘表纵使对他有所提防,也只在暗中进行,两个人表面上的关系还是和和气气的。可这次刘备少见的痛哭流涕,以至于当他从厕所回来时刘表尚能发现端倪,可见他这次哭的程度之痛之深。当刘表就此事询问刘备时,刘备除了对髀肉复生作出解释外,还直白地表达了自身的想法:“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按理说刘表这时对刘备是心有芥蒂的,可刘备为什么还要明白无误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可能的解释有这么两个:一是这个哭就是有意给刘表看的,他以自身老迈为借口和挡箭牌,降低刘表对自己的猜忌,让他能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机会,然后通过奋斗封侯拜相,那么这番话起的就是投石问路的作用;二是原本没有打算说出内心想法,但不幸被刘表发现了自己哭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与其粉饰篡改弄得破绽百出还不如坦诚其事,我就这么想了,你爱咋样咋样吧。

刘备还有一次过刘表墓的痛哭。这个说法来自鱼豢的《典略》。其背景是,刘表新亡不久,荆襄九郡之主换成了其幼子刘琮。刘琮在投降派蒯越、韩嵩、傅巽的劝说下,决意举州投降。其中又以傅巽的说法最有代表性,不妨节录如下:傅巽首先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然后说以人臣而与人主对抗,是犯上之举;而用荆楚之地抵抗曹操倾国之力,其势弗当;而刘备本身也非曹操之敌。这三点都比不上对手,所以抵抗是必亡之道。接着傅巽又让刘琮比较自己与刘备的优劣。刘琮还有自知之明,说自己不如刘备。傅巽就说了,若刘备抵挡不了曹操,荆楚之地即使努力去保有,也不能自存;反过来如果刘备抵挡住曹操的进攻,那么以刘备的能力和见识怎么会屈居人下呢。刘琮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归顺一条路可行,于是在曹操到达襄阳时派人举降。而刘备当时尚在樊城驻军,对此一无所知,后来发现情形不对,急忙派人向刘琮打探,刘琮这才派属下大学者宋忠到刘备那里宣告旨意,刘备大为惊骇,对宋忠说:“你们这些人如此办事,不早来告诉我,直至大祸临头方才吐露实情,也太过分了吧!”刘备这时是真急了,连刀都架到了宋忠的脖子上,但还是没有砍下去:“现在即使砍下你的头,也不足以泄愤!”而且刘备自诩大丈夫,以临别杀人为耻,就将宋忠放遣。宋忠走了之后,刘备召来部属商议,内中有人劝刘备将刘琮扣下,然后将他和荆州吏士一同带到江陵抵抗曹操。刘备认为刘表临终托孤,这是背信自济之举,因此没有听从。而在经过襄阳时,诸葛亮也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刘备也没有听从。刘备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他停下兵马招呼刘琮,刘琮心意已决不肯听从。但刘备在荆州这几年深得人心,刘琮左右和荆州官属多有依附刘备的。当时襄阳已不可保,刘备遂率领大众南投江陵,因为携带的辎重过多,而裹挟的百姓人数也不少,所以行军速度很慢,每天仅能行军十余里。为了确保重镇江陵不失,刘备另遣行动迅疾的关羽水军先行赶到,为大军张势。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备在离开襄阳经过刘表坟墓时,罕见地再次落泪。这次落泪既有感伤刘表本人的因素,因为刘表当时刚去世不久,可谓尸骨未寒,这荆州就要面临强大的敌人,能否保住实属未知,而同时眼泪中又有自我感慨的成分:曹操大军来势迅疾,摆明了就是不给自己退路,看样子这次曹操是铁了心要解决自己,因此他不得不再次面对尴尬的迁徙,已经很多次被敌人追赶的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若漏网之鱼,这天地之大,究竟何处可以容身?为此他再次落泪,不过当时的军情不容他再多做伤怀之举,大概也就是拜了两下便匆匆上马而去,但这串泪珠却留在了诸葛亮、赵云等左右扈从的亲信心中,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

刘备剩下这四次哭全是因为下属,从中可以对刘备的用人观一窥端倪。

第一次是为田豫。刘备早年被黄巾军击破,不得已投奔了同在卢植门下求学的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原为朝廷抵御乌丸丘力居等人的边境将帅,因为朝廷对边将控制力的减弱而成为一方诸侯。在公孙瓒所属的幽州渔阳郡雍奴县辖境内,出了一个叫田豫的年轻人。这地方今天属于天津武清,因此田豫要是穿越到今天的话,得有个天津户籍。从田豫日后在护乌丸校尉任上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足智多谋、料敌于先的机警之人。当时田豫自托于刘备,刘备对他的表现大为惊诧,于是深相结纳。其后田豫跟随刘备及公孙瓒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东屯齐,此地在兖州刺史部的泰山郡一带,而刘备此时的职务是平原相,平原郡国属青州刺史部下辖最西侧的郡国,西与冀州的清河国、北与冀州的渤海国相接,南面则连着兖州的东郡,泰山郡和济北国。刘备东屯齐,这是公孙瓒的势力进一步南扩之举。而这时曹操为报父仇攻打陶谦,陶谦向田楷和刘备求助,当时中国北方的军事集团组成了敌对的两个阵营,袁绍、曹操和刘表为一方,而公孙瓒、陶谦、袁术为另一方,按照同盟关系的要求,刘备和田楷都派出兵马相助。刘备此时有本部兵马千余人,还有少量从幽州跟过来的乌丸和其他少数民族骑兵部队,沿途又得饥民数千人,可以说单从兵力而论,此时的刘备已跻身为二线军阀。陶谦为了引刘备为外援,又拨给刘备四千丹阳兵,这时刘备从实际利益考量,脱离了公孙瓒集团而改投陶谦,虽说公孙瓒和陶谦属于同一阵营,但这种行为毕竟不算光明正大。陶谦则投桃报李,上表推荐刘备担任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也是在这个时候,一直跟随刘备的田豫以自己母亲年老为理由,决意要离开刘备。田豫为什么要走,很可能是他从刘备的举动中咂摸出了什么,至于母老不过是个借口。刘备也多半猜测到田豫一走就不再回来,所以在与田豫临别时涕泣相送,并说了一句:“恨不能与君共成大事也。”

刘备为什么会在这时哭?这其中除了对人才的惺惺相惜外,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妨拿另外一位在此时离开刘备的人物做一比较,此人正是后世扬名的赵云。赵云早年投奔公孙瓒,被公孙瓒派来随同刘备与田楷一起抵抗袁绍。刘备善于结交人才,在这时也得到了赵云的高度认可。后来赵云兄长去世,赵云以此要回家奔丧,刘备知道赵云对自己十分敬重,所以与赵云握手而别,赵云表示:“终不背德也。”后来当刘备再次投奔袁绍时,赵云果然来邺城寻找刘备,实现了之前许下的诺言。刘备没有面对赵云哭而对田豫哭,除了知道田豫对自己的依附没有赵云强烈外,更与这两人表现出的才能密切相关。赵云秉性持重,做事严密又有武勇,具有优秀的执行力,是可以做为猛虎爪牙的人选。比如刘备在袁绍帐下时,秘密派遣赵云召集了数百人作为自己的私人部曲,这几百人进进出出,作为军事首脑的袁绍居然闻所未闻,可见赵云的能力所长。正因为如此,很长一段时间赵云都是充当内卫队长的角色,负责保护刘备家小。而田豫既有智计,又有战略眼光,前者从田豫以汝南太守督青州诸军堵截东吴军队可见。当时东吴军队与辽东公孙渊达成同盟,孙权委派将军贺达等从海道进军,田豫按照往年的气象推测,每年到年末的时候海上风高浪急,东吴军队返回时一定会贴近海岸行驶,这样便会经过突悬海中的成山。当时的成山还是少有人开发的荒芜之地,曹魏在此也没有什么战备。田豫到了之后立刻下令军队屯驻险要,准备作战。其他将领觉得东吴军队尚未到来,认为这是平地待贼的愚蠢举动,但不料东吴军队退军时果然从此经过,田豫因此打了个大胜仗。而他富有战略眼光则是劝说鲜于辅归顺曹操。公孙瓒被袁绍击败破灭之后,素得人心的鲜于辅被推为太守,当时北方豪强众多,形势尚不明朗,鲜于辅不知所从,又是田豫主动劝说鲜于辅说曹操一定能平定天下。鲜于辅于是投奔曹操,果然大获重用,而曹操最终也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而在此战之前袁绍势力庞大,连曹操自己的部曲都有多人缺乏信心,很多人背着曹操与袁绍暗通款曲,田豫能在此时看清形势,足见他的见识。而刘备起家时的元老部从中,敢于在战场上奋力搏杀的不乏其人,关羽、张飞武艺壮猛,有熊虎之姿,为世人所称之万人敌,但刘备属下缺乏高级战略人才,因此征战多年始终未能取得一块牢固的根据地,因此就此时的刘备而言,田豫的战略价值恰好能弥补团队的短板,所以刘备才要极力挽留,挽留不成流下眼泪正是此时复杂心境的写照。

第二次却是为养子刘封。刘备早年东征西走,,正室夫人连续没了好几个,却始终没给他带来一个儿子。及至刘禅在荆州出生时,刘备已然是四十七岁的中年人了。在此之前刘备因为没有继承人,就收养了罗侯寇氏(注:东汉有记载被封为罗侯的有邓骘和窦瑰,二者皆自杀国除,寇氏罗侯始封者未详其人)的后人,更其名为刘封。刘备出兵入川时,刘封没有随同刘备一起行动,只是当刘备从葭萌征讨刘璋时,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从荆州出发,协助刘备平定白帝、江阳、江州等地,刘封亦在此时随同行动,当时他二十出头,正是当打之年,又有武艺气力,这一路大军进兵很顺利,所过之处战无不克。所以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酬劳属下之时拜他为副军中郎将。

刘备攻打汉中时亦携带刘封出征。按照《魏略》的记载,刘备当时驻兵于山头,数次派遣刘封下山来搦战。曹操就骂道:“卖草鞋的乡中小儿,只会叫你的假儿子出来抵挡我吗!等着我喊我家黄须儿(曹操第三子曹彰)来,让他来攻打你们。”但是等曹彰星夜赶来的时候曹操已经退军,历史上没上演到底是刘备的假儿子还是曹操的真儿子更厉害的好戏。

刘备全据汉中之后,派遣宜都太守孟达进攻房陵,孟达不负所望,攻杀了曹操所署的房陵太守蒯祺(按:此人是诸葛亮的大姐夫),孟达将要继续进兵上庸时,刘备担心孟达独力难任,同时也对孟达不大放心,于是派遣刘封从汉中出发,顺沔水东下统领孟达诸军,和孟达在上庸会合。刘备同时委派的还有刚刚在广汉郡郪县、犍为郡资中县讨平盗贼马秦、高胜叛乱的兴业将军李严,他的作战任务也是进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城而降,刘备即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仍领上庸太守员乡侯,而以申耽之弟申仪为建业将军、西城太守。刘封则因为战功晋升为副军将军。同年,前将军关羽率领荆州大军北征,进攻屯兵樊城的曹仁,并且水淹于禁所督七军,并进斩名将庞德,中原为之震动,曹操一度有迁徙许都的打算。关羽发信给刘封和孟达,要他们出兵相助,但二人均推辞说郡县刚刚归附,还不大稳定,因此没有听从关羽命令。没过多久,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联手绞杀下失败,荆州沦丧,刘备暗恨刘封、孟达坐视不救。而刘封和孟达这时又起了矛盾,刘封派人抢夺了孟达鼓吹,孟达既害怕刘备降罪,又怕刘封翻脸,所以一怒之下就率领属下四千余家归顺了曹氏。当时曹丕新即王位不久,而且早就听说过孟达的大名,派去考察孟达的勋贵都夸奖孟达是个干才,因此他善遇孟达,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孟达叛降之后,立即写信招降刘封。孟达文笔极佳,看他辞刘备的书信和推荐王雄的表章,文采极富观瞻,他给刘封的书信中最为厉害的一句是“势利所加,改亲为雠,况非亲亲乎!”意思是在利害关系的逼迫下,即使是亲人也有可能为仇雠,何况你和刘备的关系还不是亲生父子的关系呢!刘封对此不肯听从。然而此时申耽、申仪先后归降魏国,刘封难撑大局,只有败走成都。

刘封回到成都后,形势倏然而变。本来他在上庸时为守卫疆场的边将,但现在地方丢了,又激反了孟达,已经成为了国之罪人。刘备责备刘封没有救援关羽,又数落他逼反了孟达。本来按照刘备的意思很可能就此揭过,但诸葛亮却对刘封大不放心。刘封个性强硬刚猛,不易受人控制,若是刘备百年之后将成为刘禅的重要威胁,于是极力劝说刘备杀掉刘封。这下真应了孟达的言论,干儿子再亲也比不过亲儿子,为了亲生儿子这不听话的干儿子不要也罢。刘备因此决意赐刘封自裁。刘封到这时懊恼不已,回想起孟达劝告他“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为徒行也”的话,懊悔地说了一句:“恨不用孟子度之言!”然后自杀身亡,时年约三十上下。毕竟父子一场,刘备在这时流了眼泪,这倒不见得是虚伪之举,因为双方毕竟有十多年的交集,刘封可以说是刘备看着成长起来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最后杀刘封也不是因为他罪责太大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完全是因为要给刘禅腾位子而做的无奈之举。刘备这场哭正是为此而发,但哭过之后也就算了,因为刘封论才能在当时人才济济的刘备帐下(注:蜀汉当时尚未立国)实在算不了什么,而刘备对他的亲情又有三个亲生儿子可做转移,因此这次哭只能算是一时情绪宣泄,算不上真正的悼心之哭。

让刘备哭得最厉害的是以下两位:庞统和法正。庞统在攻打雒城不幸中箭身亡之后,刘备心内大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次提到庞统就要落泪。而法正在尚书令、护军将军任上以四十五岁的年龄英年早逝之后,刘备为他连续数日流泪,这在蜀汉大小臣工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刘备在元老重臣关羽身亡之后,未见有伤心落泪的记载,张飞在阆中被帐下将范强、张达所杀之后,帐下都督表报刘备,刘备一见是都督表章,猜测到张飞定是出了意外,但也仅有一句轻描淡写地“噫,飞死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哎呀,张飞死了”,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大的情绪波动。这两位跟从刘备的时间都在三十年以上,参加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在蜀汉的开疆拓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庞统是在刘备领荆州时才以从事守耒阳令的,法正更是在刘备入蜀时才见重用,为什么刘备前后情绪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就要从刘备的用人及刘备集团的人才建设上说起了。

大抵人才在某一个军政集团的位置有四种:战略决策层面、战略分解层面、战术制定层面和战术执行层面。刘备集团相比于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长久以来在战略决策层面的建设上存在短板,刘备几十年的东奔西走,很大原因就是没有人能给出他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这一点在诸葛亮加盟之后有所扭转:诸葛亮带来了《隆中对》,这是一份有长远目标的战略规划,也成了刘备集团立足的纲领性文件。续后的庞统和法正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加以努力,才使刘备集团的局面获得了较大改观。然而在蜀汉草创的过程中,刘备身边的众将之中能处于这一层面的也只有这三人而已。关羽、魏延等人虽然独当一面,但在人才层级上要略输一筹。相比于曹魏和东吴,这一层面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存在重大缺陷,不妨来看曹魏。曹操活着时,总在他身边给他在战略上提供决策支持的大致是《魏书十》和《魏书十四》那几位,这其中程昱最年长,他年长曹操十三岁,贾诩大曹操八岁,荀攸小曹操两岁,荀彧小曹操八岁,郭嘉小曹操十五岁,司马懿和蒋济等人小得更多,和曹操差了整整一代人,可以看出这些战略家年龄配置非常合理,不至于中间出现人才断层。东吴前期的战略家,一般公认的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几位。周瑜是二分之才,在军事艺术上的造诣有独到之秘,他年长孙权七岁;鲁肃力主三分,是赤壁之战孙刘联盟的有力推动者,年长孙权十岁;吕蒙年长孙权四岁,陆逊比孙权小一岁,这些人年龄跨度有十一岁。看刘备麾下的诸人,皆是刘备的子侄辈:法正小刘备十五岁,庞统小刘备十八岁,诸葛亮小刘备二十岁,这三人年龄非常相近,这就为后期人才出现断层埋下了隐患。

我们先来分析庞统,庞统的很多故事都为世人熟知:比如说他少时朴钝,“拔十失五”,“非百里才”等等,他为刘备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刘璋和刘备在涪相会时,提出的平定益州的上中下三策,后刘备用其中策平刘璋。他同时被有知人鉴的司马徽称之为“南州士之冠冕”,被诸葛亮称作“楚之良才”,被叔父庞德公称作“凤雏”,可以说在他年轻的时候,他获得了很多称赞和荣誉。但在这些众口一词的称赞背后,偶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比如说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傅巽。傅巽因为劝说刘琮投降,显得很没有人品,但却颇有几分识人的眼光。他曾经预言裴潜一定会以清正的品行被重用,后来裴潜果然官至尚书令,入魏后魏讽以才智闻名,傅巽却认为他一定会反叛,魏讽后来果然反叛,并牵连了一大批人,世人因此认为他眼光独到。当初傅巽还在荆州时,视庞统为半英雄,这个半字很难说是对庞统的褒奖和肯定,是否傅巽当时已经看出了庞统性格的某些缺陷呢?在刘备听从了庞统的计策斩杀杨怀、高沛之后,并且所过皆克,刘备志得意满,于是在涪大会,饮酒作乐,并且对庞统说:“今天的聚会,真是乐事啊。”庞统说了这样一句话:“攻打别人的国家而认为这就是欢乐的事,那么这支军队也不是仁者之兵。”刘备当时也喝多了,生气地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这不是仁者吗?你言论不当,还不速速退出!”庞统磨磨蹭蹭地告退。庞统一走,刘备又后悔起来,派人将庞统请回,庞统坐回原来的座位也不称谢,饮食自若。刘备憋不住了,问道:“刚才的话是谁的错?”庞统说道:“君臣俱失。”刘备因此大笑。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到庞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顺着刘备的意思,偶有特立独行的表现,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

不过尽管如此,庞统在刘备帐下还是很受重用,虽然比诸葛亮稍差,但也被任命为和诸葛亮一样职级的军师中郎将。刘备入川时诸葛亮留在荆州,庞统则随同刘备出谋划策。然而雒城实在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庞统在指挥大军攻城时为流矢所中,这死亡来得太突然,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庞统时年才三十六岁,若是尽情施展才华成就当远不仅此,所以刘备痛哭流涕也在情理之中。

再来看法正。法正因张松的劝说前往面见刘备,深为刘备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于是助刘备夺取西川,因此与诸葛亮、关羽、张飞同受上赏,续后又为刘备谋划夺取汉中,成为刘备倚重的心腹谋士,就连诸葛亮对法正的智术也每每称奇。法正比庞统更会来事,所以很多事情别人劝说不动,但法正一出马就有效果。比如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争斗,一时军势不利,需要撤退再作打算,但是刘备轴劲上来了,非要站在一线不肯撤退,而这时对面矢下如雨,再迁延下去必然会增加伤损。这时没有人敢劝说正在气头上的刘备,只有法正到刘备身前,刘备就喊着法正的字说:“孝直避箭。”显然法正已算准刘备爱护自己,必然会提醒自己躲避箭矢,他当即应声回答:“您都在亲当矢石,何况小人我呢!”刘备一下就明白了法正的用意,表示和法正一同退却,法正的劝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法正的言说之所以会成功,和他采用“正求不得,则反合之”的方法是分不开的,这一点远比其他人苦苦劝谏要高明。不过若是别人施用这个方法也未必会有效果,刘备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这么关心备至。所以在刘备东征惨遭失败时,诸葛亮就感叹,说如果法正还活着,一定能劝说刘备不让他东行,就算是出征也必定不会陷入倾危之境。诸葛亮之所以有此感叹,显然是因为自己力所未达。由此不难看出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重要地位甚至让一贯以严苛著称的诸葛亮也为之侧目。诸葛亮是形儒而内法,施政方式与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有一脉传承之处,按理说法家的特点就是以法为纲,法不阿贵,比如商鞅处罚了旧贵族的代表公子贾,韩非在《五蠹》中列举了治国必须处理的五种人,但诸葛亮在面对行事强横的法正时,竟也说了这样一番话:“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为了让法正“行其意”,诸葛亮对法正擅自杀掉毁谤自己的人的做法视而不见,实在难称是公平之举,但由此更能证明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不可或缺:连诸葛亮这样的重臣都不敢直撄其锋芒、,何况那些背景浅薄的普通官僚!

所以在法正去世时,刘备哭得是最伤心的。这样可以被倚为柱石的股肱之才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像黄权投奔魏国之后,刘备可以用狐笃(马忠)之得来宽慰自己,关羽、张飞去后魏延、李严之才也差相可拟,唯有法正亡后无人可代,这个位置在刘备心目中永远被空了出来,刘备痛心之余,给法正谥号翼侯,这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给过谥号的大臣。心理学上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相处中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精力越多,可选择的替代对象越少,在离别时就会感到越痛苦。因此对于刘备这场连续数日的痛哭我们也就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更多关于三国的精彩内容可关注我的天涯主页:陟云子_天涯社区

三国名将传记-刘备
《水浒传》人物欣赏——曹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