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在现实历史中不过是一处小小的地方割据政权
历史上的三国,看字面意思,虽然魏国、吴国、蜀汉三国是并列关系,但实际上,蜀汉的影响力远远小于魏国和吴国。三国之间的征战,多半是魏国和吴国,蜀汉相对少了很多,因为被《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无限放大,故而才有了三国鼎立的感觉。蜀汉的发展历程,其实只有简单的四个阶段,现实历史中蜀汉的一生非常短暂、简单。
蜀汉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刘备时期,时间是公元221年至223年,只有两年多。刘备建国之后,做了皇帝,和之前收买人心的阶段完全不同,尽显皇帝权威,开始独断专行。他着急为关羽复仇,不听丞相诸葛亮的劝阻,急急忙忙和东吴进行了夷陵之战,结果惨败,被火烧联营七百里,狼狈地逃到了白帝城,还是无法躲避一死的厄运。刘备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刘备刚建国就留下了一种悲剧的色彩,毫无疑问,蜀汉是三国里的最弱者,而且是弱很多,如果不是刘备姓刘,打着汉朝皇室后面的旗号,蜀汉就是一个割据地方的小政权。
第二个阶段,就是诸葛亮辅政、大权独揽的11年,时间是公元223年至234年,他一直主张联合东吴,共同打击魏国。因为魏国最强,吴国和蜀汉两个弱国必须联合,不然难有立足之地。他先在南方平定南中叛乱,其实平定那个叛乱,对诸葛亮来说并不费劲,主要是想从心里征服对方,很费脑细胞。平叛成功后,他还发明了馒头。然后就是五次北伐,准备匡扶汉室,和东吴事先修好很重要,这样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对峙魏国。前三次对峙魏国主帅曹真,弄死了曹魏五虎将的最后一个张郃。第四次北伐开始,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法。其实每次诸葛亮都比司马懿技高一筹,但司马懿也不简单,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诸葛亮着急胜利,且什么都亲自过问,操心过度,太劳累,司马懿预测诸葛亮活不了多久。此外,司马懿是主场作战,以逸待劳,既然技不如人,那我就拖死你。果然,身体不好的人扛不住,诸葛亮53岁去世,但和郭嘉比,并不算英年早逝。蜀汉最终无功而返。关于魏延在诸葛亮死后造反的事,并不是小说里说的反骨,而是他和杨仪不和,被逼的而已。关于诸葛亮南征北战这个事,评价不一,很多人认为,蜀汉本来就弱,还总打仗,消耗了国力,差点导致蜀汉提前衰亡,这个风格和当年的汉武帝很像。
第三个阶段,是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费祎、董允做丞相辅政的19年时期,也就是公元234年至253年。他们虽然是诸葛亮指派的继任者,却制定了和诸葛亮完全不同的战略,他们联合执行了19年的保守政策,不模仿诸葛亮主动北上进攻强大的魏国,而是一心一意,稳定地在蜀地发展生产,稳定人民,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蜀国的人民生活幸福。他们压制了当时的主战派姜维。这段时间看似匡扶汉室无望,却有了休养生息的感觉,也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快速发展。类似于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
第四个阶段,是蜀汉内部宦官干政,外部姜维北伐时期,时间是公元253年至263年。公元253年,保守派丞相都去世后,姜维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虽然也受到过排挤,但姜维顶住压力并倾全国之力先后发动十一次北伐魏国的行动,虽然胜负都有,但整体来说,没有进展。此时黄皓成为刘禅皇帝的心腹,这是一个公认的奸臣,霍乱蜀汉,阻挠姜维,蜀汉的灭亡也有他一份功劳,和东汉末年的宦官乱政相似。随着魏国的邓艾和钟会分两路进攻蜀国得手,刘禅最后选择了投降,姜维为此悲痛不已,他虽然想出了灭邓艾和钟会的办法,但自己也被魏国人所杀。蜀汉灭亡的命运无法逆转,这个事情最终成全了司马昭。
有人说,蜀汉本来实力就弱小,诸葛亮和姜维不断北伐,伤了国家的元气,反而加速了国家的灭亡。而休养生息的19年,恰恰是蜀汉还能立国的关键。至于刘禅投降一事,也被一派人认为是明智的,他的投降,保全了整个蜀国的百姓毫发无损,也算是刘禅做的一件好事,而他投降司马昭之后,也得到了善终。至于每个人都怎么看这个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