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夫人吃过南翔小笼后,信里这样跟鲁迅说……
7月21日,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流动党员学堂党委书记赵宪珍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座谈会上,总书记笑着问赵宪珍:“你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卖过南翔小笼馒头吗?”赵宪珍回答说:“卖过的,效果很好。”
南翔小笼馒头
简称“南翔小笼”,是蜚声中外的名点,如今已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仅总书记关心、知晓南翔小笼,我国的文化名人中有不少是美食家,善于品尝名菜名点,当他们在品尝南翔小笼后,也都赞不绝口。许广平、曹聚仁、朱东润还都留下了关于南翔小笼的记录。
鲁迅夫人许广平:吃不完打包带走
1929年5月,鲁迅从上海赴北平省亲,一向操劳家务的鲁迅夫人许广平,得以稍作休整。5月27日,她乘余暇游览南翔古镇。事后,许广平将这次游历经过,写信给鲁迅,载入《两地书》,从信中得知,许广平是在其姑母的伴同下前往南翔的,古镇幽静、美丽的景色给她留下了极为难忘和美好的印象。
鲁迅与许广平
许广平在信中写道:“午饭后不久,姑母临寓,叫我整衣,同往南翔去。先雇黄包车至北站,而火车票不过两角多,十五分到真茹,停五分,再十多分钟就到南翔了。其地完全是乡村景像,田野树木,举目皆是,居民大有上古遗风,淳厚之至。人家较杭州所见尤为乡气,门户洞开,绝无森严紧张状态。有居沪之外人,于此立别墅者。星期日来,去后门加锁键,一隔多日,了无变故。且交通便利,火车之外,小河四通八达,鱼虾极便宜,酒菜一席不过六元,已甚果腹。地价每亩三百金,再加数百建筑费,便成住宅,故房租亦廉,每室二元,每一幢房,有花园及卧室甚大,也不过十余或二十元,三十元,则是了不得的大房子了。将来马路修成,长途汽车由真茹通至此地,也许顿成闹市,但现在却极为清幽。” 许广平信中所说的“真茹”,即今真如镇,位于南翔南部,当时为京沪线的一个小站,南翔也是京沪线旁的一个车站,由信中可知,许广平是乘火车从真如到南翔的。
到南翔后,许广平缓步游赏古镇的风景,时行时息。傍晚,许广平还在南翔用了晚餐,她“择一饭店吃菜、面、灌汤包子等,用钱二元,四人已食之不尽,有带走的,比起上海来,真可谓便宜之至了。六时余回车站。此行甚快活,近年来未有的短期惬意小旅行也”,让她感受到南翔“诚则世外桃源,清静之至”的古镇气息。从信中还可以看到,许广平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眼光,关注和考察南翔民众的衣食住行,尤其是许广平品尝了南翔小笼馒头(她称之为“灌汤包子”)后,对南翔小笼馒头赞不绝口,称之为“近来未有”的“惬意”之感。
南翔美景
作家曹聚仁:一包鲜汁、十分可口、欲罢不能
曹聚仁为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作家、学者。曹聚仁与南翔小笼结缘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25年,25岁的曹聚仁当上了暨南大学国文教授,直至1933年,他全家都居住在学校里。当时,暨南大学地处真如镇,就在南翔的南边。
曹聚仁
曹聚仁是个爱书、爱玩,也爱吃的文人学者,自称有三大爱好:买书、饮绿茶和吃零食。他爱边写文章边吃点心,长期养成的习惯,使他对品尝地方特色点心,十分在行。他喜爱故乡兰溪的小吃,兰溪的点心小吃品种多,味道好,他的原配夫人王春翠善于制作兰溪风味点心,鲁迅在品尝后,赞誉有嘉。曹聚仁相信,中华美食在民间草根。
兰溪小吃咸汤圆
他暨南大学的同事中,有位唐君是南翔人。知道曹聚仁喜爱点心,有一次,唐君就从家乡带了一笼南翔小笼馒头送给曹聚仁品尝。曹聚仁吃了小笼后,大加赞赏,欲罢不能,称南翔小笼“皮子薄,内馅细,一包鲜汁,十分可口”,是江南小吃中的极品 。此后,“每次回家,唐君都要为曹聚仁带上几笼小笼。”也许,当时市郊的交通条件还不够发达,从真如到南翔只能乘火车,来去不够方便,直至1935年,开辟沪宜公路后,才能乘汽车往来。曹聚仁说:“我们吃南翔馒头的,总是到上海老城隍庙去,特地到南翔去尝鲜,就很少了。”故曹聚仁经常去上海老城隍庙去吃南翔小笼。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曹聚仁在真如暨南大学的寓所被征作十九路军指挥部,后又遭汉奸冼劫一空。从此,曹聚仁离开居住了9年的真如,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战地记者生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曹聚仁在香港做记者。后曾多次回大陆探亲、采访,他依然四处奔走,还不忘到真如、南翔一带走走,详细观察那里的风土民情,写下了《南翔•古猗园》一文,记录他参观南翔古镇,游历古猗园、黄家花园的愉快心情,再次品尝久违而心仪的南翔小笼。
学者朱东润:小笼之行,与妻子的最后一次出行
著名学者朱东润,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全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等。
朱东润
1965年初冬,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刚刚发表,此文对文史界的冲击不言而喻。“风起于青苹之末”,敏感的朱东润预感到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悄然临近,他感到落寞而无奈,到何处去排遣内心的郁闷?
灵光一闪,他突然想起,不如到郊区去走走。他曾去过南翔,那里不仅有美丽的园林古猗园,还有好吃的南翔小笼馒头,这些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说走就走,他携夫人邹莲舫从家出发,乘坐公交车,拐弯抹角地来到南翔古镇,行走在整洁的老街上,又兴致盎然地游览了古猗园。夫妇俩在古猗园徘徊良久,然后在古猗园饭店要了两笼小笼馒头慢慢品尝。这一年,朱东润70岁,已进入了古稀之年,这次南翔之行也算是庆祝他的古稀之寿。然而,令朱东润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出行竟然成为他有生之年和邹莲舫的最后一次出行。
古猗园
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开始了,复旦大学校园内,朱东润首当其冲地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批判、斗争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全部。邹莲舫决定为朱东润辩护,贴出大字报,为朱东润鸣不平,为他叫屈。她在大字报里细数朱东润是怎样努力忘我地工作,根本不想自己的事情,他是好人,人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他。这样的抗争显然无济于事,让她开始感到绝望,产生了轻生的念头。1968年11月30日的下午,邹莲舫在家里悬梁自尽。她留给朱东润的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东润,我先行一步了,钱留在衣袋里。”
妻子生前的音容笑貌常浮现在朱东润眼前,她的纯真与勇敢,朴实与善良,是中国无数普通家庭妇女为爱为家默默奉献一生的高贵品格。于是,孤独而倔强的朱东润不顾随时被抄家检查的危险,开始为亡妻立传。作为中国著名的传记史家,他先后撰写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影响的传记作品。朱东润不仅通过他的作品描述了一位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展现出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时代的变迁,他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第一人。而《李方舟传》则是中国传记史上少有的一部为中国普通家庭妇女著书立说的作品,书的主人公“方舟”,即邹莲舫中“舫”字的拆分。书稿完成后,朱东润一直小心地珍藏着。
终于,朱东润熬过了磨难。《李方舟传》——这本不同寻常的传记,也最终得以付印出版。在这本书中,朱东润就以他俩游古猗园吃小笼为结尾,他在书中深情地写道:“初冬的时节了,但是这里到底是江南,使人感觉到的不是萧飒而是清新的余温,草木发出一些幽静的微香……南翔小笼馒头是有名的,两客馒头送来了,吃过以后,这才开始吃饭。” 那短暂而温馨的情景,那美味的南翔小笼成为该书精彩传神的一笔。
撰稿:陶继明
编辑:刘静娴、王丽慧、倪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