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县到潍县,郑燮(郑板桥)在山东当“知县”记
郑燮(郑板桥),清朝的书画名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中最出名的一位人物了。
郑板桥有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书法《难得糊涂》,字画“墨竹图”“兰草图”等等。他是江苏泰州兴化人,但和我们山东省有很深的关系——他的仕途是在山东省经历的,在清朝山东省当了多年知县,先在范县,后在潍县。
像那个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郑燮(郑板桥)读书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考“科举”。他的科举之路并不算太顺利(但总算考中了):在康熙时期考中秀才,雍正时期考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排名在中间“第二甲八十八名”。
中进士后,不是立即就能当官,需要候缺,直到乾隆六年(1742年)郑板桥才被任命为范县知县,此时已经49岁了。
范县原属山东,现在被划归河南了。范县挨着黄河,地势比较平坦但是经常发生水灾,属于人口比较少土地贫瘠的地区。而且,县衙也很简陋,总共有官吏八人。
地方小,人口少,但政务也不算繁忙。他在自己的诗里面也有阐述了,他在诗里写道“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苦蒿菜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
在当范县知县期间,他的政绩挺好,范县人口、耕地都大幅增长了。于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调到潍县任知县。
调任潍县,可以算对郑板桥的重用,潍县正好是位于山东中部到胶东半岛之间的要道上——人口稠密,田地肥沃,商业繁荣是当时山东省的大县——当然现如今已经建立大城市潍坊市了。
同时,上司要调任他当潍县知县,一个重要原因是潍县当时发生了灾害——他调任第一年发生了旱灾第二年又有水灾第三年又出现了蝗虫,直到第四年秋季丰收,灾荒才结束。他在去潍县近海低洼地区视察灾情时,曾写诗“沧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时见一畦田。波涛过处皆盐卤,自古何曾说有年”做感慨。
赈灾是郑板桥调任潍县的首要工作:他首先是开官仓济贫,接着令富户煮粥赈济与与灾民共渡难关,此外还要求商人平价出售粮食不得哄抬价格等……
赈灾告一段落后,郑板桥又开始兴办大型工程“以工代赈”,这就是修复因为洪水而被破坏的潍县城墙了。他带头捐助修建城墙80尺,在他的带动下,修复潍县城墙从1748年10月开工,第二年三月基本完工,恢复到了水灾之前的样子。
没有灾害的时候,潍县是非常繁华富庶的地方。一个它位于山东中部通往半岛地区的交通要道上,所以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第二个它的北边是海,也产食盐。所以当时潍县有“东莱首邑”“小苏州”之称。但是贫富差距也悬殊,富豪资产丰腴,生活骄奢淫逸,恣情吃喝,嗜赌成风。而下层贫苦百姓的土地被富豪、官僚们所占有,无奈之下只能去贫瘠的山地上耕种庄稼。富家公子吃喝嫖赌,恣意享乐,而贫民家的儿女只能被卖到他们家为奴为婢等。
郑板桥对贫苦农民非常同情,在他写的诗文里面经常有记录。他在《范县署中寄舍第墨第四书》中写道:“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在著名的画作《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画中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更体现出一位地方官吏体察民间疾苦、倾听百姓呼声的宝贵精神了。
当知县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审判断案等。从郑板桥遗世的《判牍》看,以民事纠纷案件为主,可分为家产纠纷、立嗣承继、买卖人口、妇女改嫁、典卖田宅、严禁赌博等300余例,仅有一例为凶杀致死人命案。由于郑板桥公正判案,人们评价他任官期间能做到“无留牍,亦无冤民”,甚至出现“囹圄囚空者数次”(监狱空了)。在郑板桥管辖下的潍县这块小天地内,政治是比较清明的。
郑板桥为官非常清廉,当了多年知县,并没有任何积蓄。在《修潍县城记》中,郑板桥公开声言:“本县一钱一物概不经手。”清代官场贪赃枉法蔚为风气,七品的知县虽然每年俸银仅四十五两,但通过征收钱粮等渠道,一般可搜刮到的民脂民膏,每年至少可得一两万两银子。若再加上各种陋规收入,一任三年下来,也可以有十万银子以上的巨额收入。而郑板桥先后做了近十二年知县,却是“宦海归来两袖空”。他在《致墨弟书》中说“兴化人笑我不会寻钱”。
郑板桥性格很怪狂,所以经常和官场同僚“格格不入”。他在济南与诸官僚会宴趵突泉,他却写诗“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是清泉”,实在大煞风景。
潍县城隍庙修复,要立一块碑,由郑板桥写碑文。普通人作碑记,总要把古圣先贤的话引用一番,略作感慨,他却不同,第一句话便说“一角四足而毛者为麟”,对于不存在的神物略带几分嘲弄。更有甚者,他指出玉皇也好,城隍也罢,都是泥塑木雕,是人塑造出来的。在城隍庙里立如此碑刻,如不是因他有父母官之尊,加上他的字写得极好,这国宝级的石碑恐怕早被迷信的乡绅砸了。郑板桥还写过《重修文昌阁记》,这类碑记本是官样文章。修文昌阁与城隍庙都是县官的德政,县官作碑记,自该吹嘘一番。郑板桥的碑记最显眼的一句话是:“拜此人须学此人,休得要混账磕了头去也。”这种俚词俗语只是平日玩笑话,写在碑记中,刻在石头上,嵌到墙壁里,真是惊世骇俗了。
因为他怪狂的性格,所以在当官的过程中仕途并不是很得志。在当潍县知县多年后,他就有了辞官的意向——当然,他年事已高,六十岁左右辞官也很正常。辞官的念头,在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已现端倪。这一年,他写《自咏》说:“潍县三年范五年,山东老吏我居先。一阶未进真藏拙,只字无求幸免嫌。”终于,在1753年61岁时因为触犯了上司告病回到扬州。辞官时,仅用了三头驴子驮运自己的书籍和行李。返回扬州后,仍然以卖书画为业,直到1766年去世。
郑板桥虽然最终以辞官告终,但他在潍县的口碑世代流传。比如,潍县著名小吃“朝天锅”就和他有关。传说,某年腊月,郑板桥见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让人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因锅无盖,郑板桥为之取名“朝天锅”。今天,潍坊”朝天锅”的招牌上都落有”板桥汤”字样。
郑板桥对在潍县当知县的时候是比较怀念的,在1764年,还曾经作《怀潍县》诗,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坊市中心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中段有郑板桥纪念馆,如今已经是潍坊市的旅游胜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