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传
各位友友们,我回来了,今年多少有些懒惰,没有及时的更新,书其实读了很多,导图也做了,就是不想写文章,想想今年钱没挣到,生活又这么艰难,要是在不输出点东西,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一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废物,我就立刻打开了电脑,奋笔疾书,剩下的书,也慢慢地给大家补上。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刘邦传》,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在听樊登读书会的时候,对刘邦感了兴趣,就买来了书来看,后来还看了电视剧《楚汉传奇》,陈道明主演的刘邦,剧情和历史的走向基本一致,演的也很精彩,说回到这本书,是日本作家佐竹靖彦写的,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有些偏学术研究的,如果你们不太喜欢这类有点科研感觉的书,那可能不太适合读这本书,书中的内容较为严谨,我觉得也比较符合日本人的精神。整本书以刘邦的生平为主线,作者严谨态度的背后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贴近历史的刘邦形象以及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但是笔者认为,没有真相的就是历史,不管求证多么严谨,都无法完全还原历史,只是多了一个审视的角度,这也是为什你们读史使人明智的原因吧,就是多了很多的角度,所以不在刻板的去评判一件事情。细心地友友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中国人的历史,要看外国人来写呢?还是那句话,多了一个角度,我们中国的学者代表了本土的文化立场以及思维方式,外国的学者用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这段历史,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后边要给大家分享的《武曌传》也是一位外国作家写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段历史。我把书中的分为了几个部分:小时候的成长背景、在任侠世界里面成长、事业的起点、小有所成、楚汉争霸、西汉建立,笔者将从这几个部分展开叙述,在开始前,我们先看看高祖其人和家庭背景。
刘邦出生在江苏省沛县丰邑,在战国时,属于楚地,所以刘邦和项羽一样,都是楚人。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即刘邦的生母,刘太公和刘媪是二婚,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刘伯和刘仲,古代排名伯仲叔季,因为刘太公只生了三个儿子,所以刘邦也叫刘季,季就是最小的意思。高祖其人,降准而龙颜,也有传说高祖是刘媪和龙所生,所以有天子之相,我觉得扯淡的成分比较多,就像陈胜和吴广起义的时候,搞那么一大套,为的是笼络人心。因为在封建时代,皇权天授,所以就要装神弄鬼,以表示权利来源的正当性,而史书上对于刘邦的外貌描写甚多,龙气、龙形、龙颜,一堆这种词儿,刘邦身高七尺八寸,就是180cm出头,那可判定刘邦应该长的还是不错的,至少不丑。还有左股七十二黑子这样的描述,各位姑且听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邦一生有很多女人,其中这个几个人女人,大家要了解下,曹氏,应该是刘邦的第一个正房或者说女朋友,他为刘邦生了一个孩子刘肥,她的哥哥曹无伤,差点把刘邦送进来鬼门关,刘邦从鸿门宴跑出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杀死了曹无伤。而曹氏在刘邦和吕雉结婚后,选择离开,让吕雉成为了刘邦的正房老婆,大名鼎鼎的吕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先后为刘邦生下来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也是刘邦事业的强力伙伴,吕后可能是吕不韦的后代,书中有此一提。还有后来的戚夫人(传说被吕雉做为人彘的那位),戚夫人是刘邦最为心爱的女人,在刘邦常年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一直是戚夫人陪在刘邦身边的,刘邦对她的爱,后来是要远远大于吕雉的,甚至为了她,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准备废掉刘盈,在商山四皓的劝阻下,才作罢,也导致了后来戚夫人悲惨的下场。还有一位,就是簿姬,这个可怜的女人,原本是魏豹的妾,后来魏豹战败,被刘邦收入囊中,但却并不受待见,在好姐们的招呼下,才侥幸给刘邦侍寝,而正是这一次临幸,簿姬就怀孕了,产下一名男婴,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才有了后来的国富民强,为汉武帝的雄功伟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难料啊,所以各位小伙伴们,不要迷茫,福祸相依,是你的注定都是你的,焦虑是一点用都没有。介绍完刘邦的主要女人们,在跟大家谈谈刘邦的性格,史书上写到刘邦富有爱心,充满人情味,慷慨大方,但是没有礼貌,不积口德,爱骂人,常以老子自居,甚至跟他爹也敢这么说话,这张嘴有多欠,你们应该能想象的出来,这货小的时候应该是没少挨打,但就是这样,刘邦团结了一大批人,并且能够驾驭的住,这不得不说就是能力了,或者说已经变为了一门儿艺术,大家都死心塌地的追随他。有很多的名场面能够反应的出刘邦这种特点,比如liyiji(打不出来这个字),鲸布,陆贾,包括后来的韩信,都领教过刘邦的这种手段,从中也能看的出来,刘邦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你很难想象这些品质能够放在一个人的身上,一边给你当爹,一边让你死心塌地,不服行吗?
任侠世界
刘邦从小就是那种淘气孩子,调皮捣蛋,长大了,就开始在外边瞎混,出去给人当老子,到处交朋友,还把这些个狐朋狗友领回家蹭饭,那是正值秦末,苛捐杂税,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吗?估计能吃饱肚子都难,韩信天天背着把剑装高手,到处蹭饭,经常挨饿,刘邦一大帮一大帮的往家里带人,家里人能待见那个吗?所以哥哥嫂子就不喜欢刘邦,甚至还会轰他,但是刘邦的父亲却对这个儿子很喜欢。书中讲刘邦是任侠(以侠义自任的人),在我看来就是一帮街溜子,或者说古惑仔也不为过,刘太公之所以喜欢这个儿子,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也是个街溜子,觉得这个小孩子跟自己很像,所以喜欢,人就是这样,总是喜欢跟自己一样的人,可以看的出太公年轻的时候也是江湖上的一把好手,那是吃过见过。刘邦就在这种任侠的世界里面长大,为他的事业打下了基础,何出此言呢?因为在刘邦任侠世界时,结交了起义的军事力量,也是后来西汉集团的功臣班底,如樊哙、周勃(周亚夫的爹)、萧何、张良、雍齿、夏侯婴等等,刘邦并没有虚度光阴,而是为自己笼络了一班出生入死的兄弟,才有了后来的汉军集团,这一时期,刘邦快意江湖,结识各路朋友,人生的一个重要时刻就是,刘邦被萧何推举为泗水亭的亭长,担任一部分政务,虽然是芝麻录豆大的官,但却是刘邦对外的一个窗口,亭长日常的工作就涉及到外交,这无疑帮助刘邦拓展了人际关系网,也正是在这一时刻,刘邦才有幸结识到韩信,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安排啊,潜龙在渊。秦始皇能想到吗?他亲手建立的秦帝国,被一个行政机构末端的小亭长颠覆。恐怕是没有。秦始皇在通过一统之后,帝国得到危险来自于三方面:草民造反,六国复辟,蛮族入侵,秦始皇连出数招,修驰道,去险阻,决川防,销兵器,大移民,征百越,筑长城,做完这些以后,始皇以为秦帝国可以千秋万代,谁知二世而亡,整个帝国只持续了14年,诚如秦始皇般雄才大略,中华之祖龙也料不到帝国的掘墓人是两个楚人,楞头小青年项羽,中年老流氓刘季。这边扯的有点远了,这个跟本书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是大家还是要知道,秦帝国虽然死了,但是秦制被汉全盘吸收,汉随秦制(后边找时间跟大家分享),秦输在了政治上。
事业的起点—芒砀山起义
刘邦真正开始自己的事业得从芒砀山说起,即斩白蛇起义。事情的起因,是帝国要征劳力,刘邦带领着这些人赶赴目的地,因为路途遥远,耽误了形成,无法在指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而依据秦国的法律,这些人统统都要被问斩,所以逼不得已就造反了,实际上并不是造反,而是逃跑,刘邦说服了押送他们的官兵(没被说服的就地做死),一起逃到了芒砀山,躲藏了起来,属于畏罪潜逃,当然他们之前有案例,即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事情的经过基本相同,陈胜吴广是河南人,要去渔阳(现在北京一带),在大泽乡(安徽)遇到大雨,无法赶路,耽误了行程,遂起义造反,旗号陈楚,义旗一举,全国皆反,六国开始复辟,而刘邦跟项羽也举起义旗,对抗秦王朝。刘邦在萧何和吕雉的帮助下,重返沛县,杀了县长,当上了沛公,成为了一只独立的军事力量,虽然这种军事力量小的可怜,也没有什么六国贵族血统,不客气的说,刘邦和陈胜吴广并无区别,他们就是平民,但是命运却截然不同,刘邦以沛县做为据点(然后这个据点后来被雍齿占领,走投无路的刘邦投靠了项羽),开始了争霸天下之路。
略有小成—成为汉中王
刘邦在遭受了雍齿的背叛后,丧失了沛县,不得不带领着剩余的兄弟们去投靠项籍,成为项家军的一员。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说这个雍齿为什么要背叛刘邦,其实雍齿跟刘邦是纯纯的老乡,在刘邦当年当任侠的时候就已经结交了雍齿,而雍齿的江湖地位还要比刘邦高,可以称的上是刘邦的大哥了;而在芒砀山起义的时候,雍齿也在其中,刘邦在外出进行军事活动的时候,把全城所有的军事力量都交给雍齿来节制,可以以老铁相称了,但是雍齿一直不服刘邦,可能对他的行事风格不满,也可能是前期大哥架子放不下,委身于小弟心有不甘,老铁选择了背叛。在说项梁和项羽这两叔侄,在诛杀了县令造反以后,举项燕(楚国名将)后人义旗,迅速凝聚了一批军事力量(据说有10w将士),也成为反秦的主要力量。在范增的建议下,他们拥立了放牛娃心为楚怀王(据说是楚王后裔),成为一支具备军事能力的政治力量。正是因为这位楚怀王,刘邦才有机会成汉中王,楚怀王制定了先入关中者王的军令状。原本被项羽处处防范的刘邦,成日里提心吊胆,这下可好,都来不及和他的兄弟项羽告别,就直接溜了,带着部下,直奔关中去了。这一别,那是放虎归山,项羽的死亡也开始进入了倒计时。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会讲,不是还有后边的鸿门宴吗,还有彭城之战吗?但凡项羽能够抓住其中的一次机会,也不会自刎吴江了。但笔者认为,刘邦在离开项羽之前,并没有成气候,他至多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将军,还是不起眼的那种,但是刘邦离开项羽进军关中的时候,他不仅有了自己的旗号,还捞足了政治资本,真正的从一只游击队变成了一支正规军,成为了项羽最大的敌人,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在聊。
话说项羽这边,选择跟秦国的主力军硬碰硬,在中国北方一带进行交战,并最终在巨鹿决战,一举击溃了以章邯为首的军团,击败王离军团,步涉自焚,兵败如山倒,章邯向项羽投降。章邯其人,是秦国一代名将,能战善战,先后帮助秦国平定了多地叛乱,包括陈胜吴广的起义,镇压了各六国旧部的复辟,迅速地稳定了北方的疆土。在项羽看来,要想彻底摧毁秦帝国,就要消灭这只主力军,所以他带了8w精兵和各路诸侯,北上会师章邯主力军,项羽和各诸侯联盟看似一体,实则一盘散沙,各路诸侯各怀鬼胎,并没有出力,全都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想从中捞取油水,所以巨鹿之战的胜果确实要归功于项羽,他敢想敢做,而且做到了,配得上英雄的称号。项羽带领着项家军破釜沉舟,跟章邯军团拼命,打的章邯是首尾不能相顾,但是并没有失败,章邯多次向朝廷提出志愿,胡亥这个王八蛋在阴阳人赵高的撺掇下竟然扬言要杀了章邯,内外交困下,章邯选择了投降,从这里就能看的出,章邯最后是输在了政治斗争之中,如果有萧何这样的人在后方运筹帷幄的话,我个人认为,项羽打不赢章邯。因为秦国本是一个军帝国主义,兵士原本善战,兵力又数倍于项羽,章邯更是当世闻名的将才,加之章邯已经平定了北方,带领部分驻守巨鹿,而项羽是千里奔袭,这一增一减,相去甚远,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可以做分析,做惋惜,但是结果是不会变得。章邯这一投降,秦国就彻底凉了,在没有力量抵抗各路联军了,死亡开启了倒计时。在灭秦这一件事情上,项羽确实是居功至伟,巨鹿之战后,各路诸侯跪着来见项羽,连对视项羽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们压根没想过项羽会赢,而且还赢的这么彻底,这一仗打服了所有人,西楚霸王一战而红。项羽带着胜利的果实,开始大摇大摆的向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附近)行进,准备占领关中。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的结拜大哥已经在阿房宫中搂着美女饮酒作乐了。
刘邦在离开项羽后,他选择了一条小路,绕过函谷关,从蓝田进入关中,避开了秦军主力部队,直入咸阳,所以这一路上就没怎么打过仗,张良一路上出谋划策,刘邦军团可以说是毫发无伤,甚至还在不断地扩充,这哪是打仗啊,这是来了一次徒步旅行啊,旅游目的地咸阳。张良相信大家还是很熟悉的,张良与素书的故事,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后裔,在韩国灭亡后隐匿于各地,寻找机会刺杀秦始皇,在某一次秦始皇游历列国的途中,谋杀失败,张良逃亡于任侠世界,才会遇到刘邦。他对秦国有着一种天生的仇恨,我相信张良为了杀死秦始皇,应该对秦国的情况了如指掌,攻略肯定是没少做,正是掌握了这些信息,刘邦才能轻松的进入咸阳。你能想到刘邦的嘴脸,看到咸阳的美女和财宝,乐的嘴都合不拢。在这儿你就能看的出来,刘邦跟项羽的区别,项羽是要彻底推翻秦国,而刘邦的目标是汉中王,是先成为一个王,所以刘邦无比鸡贼的钻了空子,项羽听到这个消息,脸上的精彩程度应该不下于一场足球比赛,还是中国足球。
刘邦在现行进入咸阳宫中,已经得意忘形,开始放纵享乐,下属们也成迷于咸阳的富庶和美女们,他们在阿房宫中身色犬马,这个时候,明白人张良站了出来,他重新唤醒了刘邦,清醒过来的刘邦开始约束手下,约法三章,还军灞上,但是就是这短暂的放纵,差点为刘邦招来了杀身之祸,而走漏这一消息的人就是曹无伤,也许无意,也许是在曹无伤的脑袋里还没有政治的概念,他嘴一秃噜,便让项羽认为刘邦已经称王,惊怒不已的项羽设下鸿门宴,准备干掉他的结拜大哥,鸿门宴的故事我就不详细地描述了,只是这场宴会后来变成了表忠心大会,樊哙的话刺中了项羽,让他相信自己的好大哥不会背叛自己,在张良的推波助澜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所以鸿门宴就变成了一个笑话,你说他是一场政治预谋,那么刘邦怎么可能从项羽中军账中逃走,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今天都要送你上西天;你说是兄弟间的表金水大会,在鸿门宴之后,刘邦已经决定要反水项羽了,不光没起到收拢人心的作用,还让刘邦警觉,自己跟项羽的差距太大,项羽想要捏死他,易如反掌,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刘邦就开始装上了大尾巴狼。所以鸿门宴是不是一个笑话?由此也能看出项羽的心智确实很幼稚,空有蛮力,没什么头脑,后边项羽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情,简直能让人惊掉下巴。
项羽在跟刘邦和解以后,算是彻底推翻了秦帝国,开始分封功臣,一口气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为表公平,他以身作则,自己封了楚地,以彭城为都城,绕是如此也有人愤愤不平,比如张饵和陈淤。为了防范刘邦,项羽把刘邦封到了蜀地,蜀地在秦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人烟稀薄,同时,他还把秦地一封为三(三秦大地的由来),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做为刘邦的守门员,项羽的算盘是让刘邦困死在蜀地。做完了这些事情以后,项羽就骑着乌骓,带着虞姬回到彭城生孩子去了。为什么说项羽愚蠢呢?在这件事情上,他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1、分封诸侯;分封制已经走到头了,东周的灭亡已经证明这种制度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春秋战国的时代,就是这种制度的弊端的显现,消化了500多年,秦始皇才一统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官员代理制,中国正式进入帝国时代。而这个匹夫一上来就封了18路诸侯王,你能说什么呢?包括后来刘邦也犯了一样的错误,但是祸乱总体是能控制的住,8个外姓诸侯王变成刘姓(汉景帝时代出现了七国之乱),一直到汉武帝推恩令的出现,才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2、衣锦还乡。项羽跑回彭城当天下共主去了,理由是要衣锦还乡,这种地理优势直接丧失。宋代以前的国家首都,以长安为主,汉隋唐三代大一统朝代的首都都放在了长安,洛阳做为副都或者陪都,这是有原因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函谷关易守难攻,地理上睥睨天下,外加上秦国经营多年,始皇称霸天下后,积聚了天下多少的优势资源,这个二货竟然要衣锦还乡,彭城有什么?就是现在的徐州哎,那是一片平原地带,在冷兵器时代,有什么险阻可守吗?彭城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项羽去平定齐地的叛乱,刘邦带着联盟军直接就冲进了首都彭城,拿什么去挡呢?所以你能讲什么呢,么得办法,楞头小青年一个。
楚汉争霸
这一阶段,刘邦身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韩信,刘邦在进入蜀地以后,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韩信在军事上确实是个天才,他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百战百胜,没有输过一场,韩信的第一战就已经帮刘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其不意的击败了章邯,帮助刘邦在汉中建立了根据地,张良外交斡旋后,刘邦才成为了真正的汉中王,有了这片沃土以后,刘邦才算真正的有了大本营,萧何在大后方运筹帷幄,韩信在前方开疆拓土,刘邦争霸天下的脚步才算正式开始。韩信的另外一项过人之处,就是能带兵,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经过韩信的训练,立刻就变得英勇善战,正是韩信这一技能,为刘邦提供了源源不断地生力军,才有资本和项羽一争天下。楚汉争霸这一段历史,我把它分为上下两部,以广武山对峙为分界线。上部分的重头戏在于彭城之战,下部分的重头戏在于垓下决战。
那我们先来看看彭城之战。
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疆土,剩下的诸侯王也选择和刘邦结盟,共同讨伐项羽。刘邦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号称60w,一鼓作气的杀入了彭城,兵士们烧杀抢奸无所不做,汉军陷入了空前的狂欢之中,他们以为天下一统了。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平复叛乱(田氏叛乱,反复无常,战争陷入了街战),听闻彭城失守,惊怒不已,留下大量军士,自己带小股精英部队回国平叛。项羽如同一个幽灵一般,杀的汉军60w部队,丢盔弃甲,刘邦如同丧家之犬,差点丢了性命,靠着调包计,找了个替死鬼,才侥幸逃到荥阳,捡回一条命。这一仗,刘邦败的是一塌糊涂,士兵所剩无几,自己的家人(父母,老婆)全被项羽抓走,刘邦在逃亡的过程中多次把刘盈和鲁元公主踹下马车,每次都被夏侯婴救上马车,反复数次,才作罢,对于两个小孩子来说,这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所以后来的汉惠帝早逝跟这件事情是脱不开关系的(据说吕雉把汉惠帝领到厕所,给他亲眼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刘盈也是可怜,给自己的亲爹亲娘吓的半死。退守到荥阳的刘邦才明白,自己和项羽的军事能力差距有多大,他们的军队到底有多么废物,这也让他清醒的意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打败项羽,他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韩信、萧何的帮助下,刘邦在荥阳厉兵秣马,重整旗鼓,才有了和项羽重新对峙的力量。
垓下之战
刘邦在荥阳修整之后,与项羽在广武山对峙,楚汉争霸来到了下半场。这个时候正面的对峙是刘邦,韩信在赵齐之地进行牵制,彭越在楚地后方进行运动战,项羽三面受敌,但是应付的游刃有余,项羽用10w精兵挡住了汉军联盟,这让刘邦大感头疼,双方僵持不下,后来项羽提出了楚汉和约,原因是楚军粮草不济,项羽同意和刘邦分治天才,等于承认了刘邦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是为楚河汉界。刘邦答应了这一和约,但是转过头来就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刘邦的这一手段,在进军关中的时候就用过,当时在关中的最后一道关卡时,守城的将士已经答应投降,刘邦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在进入城门后又将守城的将士全部杀死,换成了自己人,原因是一旦守城将士反戈一击,刘邦就成为了瓮中之鳖,必将陷于死地。但是年轻可爱的项羽并同学没有这么思考问题,他跟自己的结拜大哥握手言欢后,带着自己手下的兄弟们,开心的返程了,结果在垓下才发现自己被汉军围堵,那个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从这一件事情上面,我们再次能够看到刘邦和项羽的对比,项羽确实不是一个政治家,他不懂,可能也不屑于懂,所以刘邦在他的心底,应该早早就被划为小人了,魑魅魍魉,阴谋诡计。接下来的剧情,大家都知道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值得一说的是,在项羽自刎以后,他的尸体被抢的四分五裂,据说有八个人抢到了他的尸体,因为刘邦下令谁杀死了项羽,谁就可以封官进爵,哥几个一看,好家伙自尽了,那就不客气啦,上去其齿咔嚓的就肢解了项羽的尸体,志得意满的领赏去了,所以在刘邦开始争霸天下的时候,他应该就已经想明白了,项羽必须要死,否则死的就是他。乌江畔上,江风吹过,响起来一个声音: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汉王朝的建立
刘邦庙号高祖,建立了汉王朝,定都长安,是迄今为止在中华帝国时代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400多年出头,共历25帝,西汉12帝,东汉13帝(王莽窜汉为界),给中华文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朝是恢宏大气的,我们时至今日被称为汉族,汉人,就是因为汉朝的建立。
大风起兮云风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喜欢的朋友们点赞关注下,如果有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可以入手这本书,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会多更新一些内容,把前面落下的书籍补上,我们下一本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