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建国7年后才称帝?原来是有这五方面的顾虑

小能 0 2024-06-01

三国时期,曹丕于220年逼汉献帝禅让,并废汉建魏国称帝;刘备于221年建蜀国(其实就是汉国,为了好记忆才叫的蜀国,刘备打的还是汉朝的旗帜,是延续汉朝的国祚的意思,刘备在历史上被称为汉昭烈帝)称帝;孙权于222年建立吴国,但他并没有直接称帝,而是叫了7年多的吴王,一直到公元229年才称帝,为啥那么晚才称帝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过讨论,但因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故而众说纷纭,且没有人能说出一统天下的定论。我不是孙权,我也不知道他的心思,但我通过看书可以得出一些可能性的结论,也算是一家之言说来给大家听听。

关于这个话题,我认为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孙权觉得时机不好,是一种谋略的表现。

  • 第一,有自知之明的孙权知道东吴国力远不如魏国,故而暂时称臣于曹丕,可以防止曹丕无厘头地猛攻自己。
  • 第二,孙权杀害关羽时间不长,刘备就来报仇,尽管东吴在夷陵之战击败了千里迢迢赶来的杀气腾腾的刘备,但此时孙权还是担心蜀汉会因此掀起新一轮的更猛烈的报复,这样自己会受伤,还容易便宜魏国。本来蜀汉为了匡扶汉室,是要和魏国对峙的,如果孙权此时称帝,蜀汉必然还要豁出去打击自己。而刚才说了,孙权先对建立魏国的曹丕称臣,也是为了告诉刘备,我身后有魏国做后盾,就你们的实力能打得动吗?再有就是把矛盾的焦点转移给了魏国,意思是告诉蜀汉,我们是魏国的小弟和帮手,主谋还是魏国。
  • 第三,东吴国内的山越叛乱一直让孙权迷糊,那些流寇始终让孙权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平定他们,所以他没有心思称帝。国内不稳,加上可能引起曹丕和蜀汉两面进攻,只怕不好收场。所以暂时放弃了称帝的想法。
  • 第四,孙权的内心知道自己是个军阀二代,还不是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那样的武将,更不是曹操和刘备那样的英雄,依靠自己建立的基业,国内威信肯定不如曹操和刘备,他不过是个接班的人而已,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更求稳,没有太强的杀气。或者说,他那时候还没有称帝的野心。
  • 第五,东吴时期,南方已经有很多很有实力的士族,都是一些祖上富贵的豪门,他们骨子里看不上祖上是农民出身的孙权,所以孙权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地位,并感化、征服那些士族。我们再看曹操和曹丕,人家毕竟是控制了天子的人,而且后来也有了魏王的贵族地位,所以曹丕代汉建魏称帝也是正常的,也会得到很多豪门的支持。至于刘备,更是拿出来汉景帝后人的正统牌,在汉献帝退位后,刘备以匡扶汉室的名义建国称帝成功,并获得了一方人的支持。和曹家还有刘备比,孙权更像一个野路子出身的草莽,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还要等等时机再称帝为好。

孙权等到曹操和刘备都去世了,汉朝正统故事已经过去很久了,还正赶上石亭大战吴国赢了魏国,挫了一下强大的魏国的锐气,而且吴国还和诸葛亮执政下的蜀汉重新修好,可以说是赢得了最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内部,山越经过多年的打压,已经老实很多了,此时孙权才觉得时机成熟,可以平稳称帝了。所以孙权晚于建国7年才称帝。从这个角度来说,孙权还是个很聪明的人,做事很有策略性。

一个在临安的富阳人看到的孙权和钱镠
浅谈孙权的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