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被薛举打得四连败——唐太宗和大哥的真实故事7
前言:欢迎挑错,但不要空谈和跑题,请具体说明,此文哪一句话错误。
第一节 秦军没理由败退啊
历史爱好者一般都知道,李世民曾经被薛举打败,就是高墌之战(墌的读音:址)。高墌在今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的北部。但是,上一回说到的败仗,还不是知名的高墌之战。世民被薛举打败不只一次,是四连败。你没想到吧!
战役5)灭薛举
隋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到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唐军灭西秦薛举。
李世民:分两次担任元帅。第一次是,公元617年十二月到618年七月,他四连败,把唐朝置于灭亡边缘。第二次是,公元618年八月到十一月,他收拾残局。
世民的第一次败仗,是公元617年十二月,败仗被扭曲为胜仗。
第二次,是公元618年三月,直接被隐瞒。
第三次,是618年六月在泾州(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直接被隐瞒。
第四次,七月的高墌之战,是因为败得太惨,天下闻名,实在是瞒不住了,所以才记录了下来,而且还把责任推诿给部下,刘文静和殷开山。
《新唐书•列传第十一》介绍了薛举的情况:
公元617年四月,薛举在金城(今兰州)起义反隋,然后建立秦国,先自称西秦霸王,然后称帝,史称西秦。薛举和李渊几乎是同时,向关中进军。李渊抢先夺取了关中。但薛举没有放弃。他先是派长子薛仁杲(音:搞),攻克秦州(甘肃天水市),然后迁都到秦州。薛仁杲继续东进到扶风郡(今陕西宝鸡市),又袭破另一支起义军唐弼,“尽收其众(十万人)”。秦军战力不弱。
然后,薛仁杲与李唐集团接触,双方毫不停顿就开战,都不是吃素的。“(公元617年十二月,西秦太子薛仁杲)军益张,号二十万。将窥京师。会高祖入关,遂留攻扶风,秦王击破之,斩首数千级,逐北至陇还。”
《旧唐书•高祖本纪》:(十二月癸未)金城贼帅薛举寇扶风,命太宗为元帅击之......癸巳,太宗大破薛举之众于扶风。
这些显示,世民初战西秦获胜,并追逐到了陇地(甘肃东部),然后回来了。
你不感到奇怪吗?如果是损失大于收获,薛仁杲逃跑还有道理。但他新收十万人,只损失几千人(有的说是万余),损失小于收获,怎么就逃了?
何况,西凉铁骑,自古剽悍,不能和一触即溃的弱旅相提并论。而且,薛举夺取关中很坚决,把他的都城迁到了秦州(天水),紧靠着关中,就近指挥作战,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后来,他连结另一个诸侯梁师都、突厥,一起来攻打唐。威胁相当大!“西秦霸王”,这个称呼会让你想起谁?你慢慢品味一下。你看后来他在高墌城,把世民打得逃回长安。薛仁杲也非庸碌之辈,一路破关斩将,杀进关中。他们没有理由这么轻易就逃跑!
另外奇怪:天水离关中非常近,没有长途行军的困难,也不是雄关、天险。既然世民初战获胜、追击,为什么不彻底消灭西秦,就这么回来了,给唐朝留下致命的后患呢?
第二节 秦军的诱敌之计
当然,仅仅凭这两个疑问,还不能确定,世民获胜是造假。也可以这样解释:薛仁杲新收的十万人,是老弱居多,派不上用场,所以薛仁杲是派本部精锐,和世民作战。精锐被杀了几千(或者万余),这个损失不小,所以暂退。世民初战获胜,就掉以轻心,误以为薛举不足为虑,所以撤退。
但你多看史书,还有问题:
第4回的第三定律有讲,世民担任元帅,必然指挥几个总管作战。准确有多少个总管呢?史书没直接写,但我能查询到的有三个。而这三个总管全部失败。
《资治通鉴•隋纪八》:“(都是在十二月之内)渊使世民将兵击之(薛举),又使姜謩、窦轨俱出散关,安抚陇右……癸巳(十七日),世民击薛仁果于扶风,大破之,追奔至垅坻而还。姜謩、窦轨进至长道,为薛举所败,引还。渊使通议大夫醴泉刘世让,安集唐弼馀党,与举相遇,战败,为举所虏。”
《新唐书•卷一百十七》:“时唐弼余党寇扶风,世让自请安辑,许之,得其众数千,因授安定道行军总管,率兵二万拒薛举,战不胜,与弟宝皆没于贼。”
李渊在派世民的同时,还派总管姜謩(謩的读音:膜)、窦轨、刘世让,一起去攻打薛举。显然,他们肯定是受世民的统一指挥,李渊不会蠢到这个程度,让元帅和总管各自为战。结果,姜謩、窦轨前进到长道(甘肃陇南市礼县),被薛举打败。刘世让和弟弟刘世宝,在安定(甘肃平凉市)战败,两人都被薛举俘虏,那么可以猜想,他们的二万兵力是全军覆没。姜謩和窦轨的兵力应该也差不多。算一下,世民的损失远大于西秦的损失,还能说他获胜吗?
窦轨,在前文已经出现两次了,是大将,在李建成的领导下,都获胜;现在变为世民领导,就失败。
还有一个证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对世民初战薛举获胜,居然完全没写。为什么?如果他获胜,此书肯定是大肆渲染。只可能是他战败,所以此书避而不谈。
依据双方的特点,你再综合考虑上述史料,不难推测出秦唐初战的情形:秦军与唐军对比,是人少马多,新收的十万降兵,肯定是老弱居多,既无战斗力,还消耗粮食。所以薛举制定战术,命薛仁杲挑战世民,牺牲数千老弱,甩掉包袱,还可以诱世民来追,越引越远,战场越来越广阔。世民中计,十分兴奋,亲率骑兵精锐冲在前面;唐军大量的各部步兵互相脱节。薛举自己率领秦军骑兵主力,消灭唐军各部,然后对世民形成南北包围之势。世民闻讯,仓惶撤退。
第三节 世民第二败被降级
第二年三月,东讨洛阳的唐军很顺利,却放弃洛阳,急忙撤回关中。参考上一回。李渊是不是想玩一次“烽火戏诸侯”?把十余万大军,随意调来调去闹着玩,逗褒姒一笑(姒的读音:四)。
李渊当然不是玩“烽火戏诸侯”,他不是周幽王。只有一个可能,关中很危险,李渊已经顾不上洛阳了,赶紧调东讨军回来救关中。但这被史书隐瞒了。参见第3回的第二定律,对唐朝重大的、恶的事情,又被隐瞒,就肯定是世民干的。如果是其他人干的,李世民不会隐瞒。
李渊肯定是驻扎重兵、防守关中,最高将帅就是世民。那为什么还会危险呢?只能这样解释:当时对关中有严重威胁的,只有西秦薛举,世民又被薛举打败。
我们可以推想:十二月薛举虽然打败世民,但新收了大量的杂牌军,要整合一段时间,就暂停进攻。所以,第二年正月,李渊放心派建成东讨洛阳,世民就地防备薛举。过了三个月,薛举整合好了,继续进攻,又打得世民很狼狈。这就是第二次败仗。所以,李渊大怒,把世民从秦国公降为赵国公,同时召回东讨军(四月四日到达关中),支援世民。
第6回谈到窦师干的墓志铭,是直接证据:“其年六月大唐受禅……其年四月倍从北巡原州。其年七月又从幸泾阳、云阳诸县。”
碑文的“其年四月倍从北巡原州”,就是公元618年四月,窦师干随从李建成,巡视原州,从侧面威胁薛举。原州靠近泾州,位于宁夏固原市和甘肃平凉市之间。
第四节 唐朝人心动摇
现在我们来谈,世民的第三次败仗。
《新唐书•薛举传》:“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观兵于高墌,恃众不设备,举兵掩其后,遂大败,死者十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没。”
此条史料是谈,第四次败仗,618年七月初九日的高墌之战。世民在高墌,仗着自己兵力多,轻敌,不防备,结果薛举从后面攻打唐军。唐军大败,死了十分之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都被俘虏了。
但在这之前,六月,世民还败了一次。刘文静就是证据。刘文静是建唐的大功臣,被封为宰相,他也去支援世民,但不是在四月去的。
《资治通鉴•唐纪一》:(公元618年六月,唐朝刚建立)上每视事,自称名,引贵臣同榻而坐。刘文静谏曰:“昔王导有言:‘若太阳俯同万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贵贱失位,非常久之道。”
意思是说:李渊和大臣相处很随和,坐在同一张榻上,不自称“朕”,是自称名字。刘文静就劝说李渊,要贵贱有区别。照此判断,刘文静在六月时还在长安,是六月后才调去支援世民的。
李渊既然四月就派了援军,为什么六月后还要派刘文静呢?
只能这样理解:世民在四月以后、七月初九日的高墌之战前,还有一次被薛举打败,这就是他的第三次败仗。所以,李渊再派刘文静去支援。
这样推测,还有一个证据。高墌之战,世民的原本目的,是救援泾州。《资治通鉴•唐纪一》:“癸未(六月十日),薛举寇泾州,以秦王世民为元帅,将八总管兵以拒之。”
可是,他却在七月九日的高墌城和薛举决战。你看地图,世民从扶风郡(宝鸡市)去泾州,不会经过高墌城。泾州和高墌之间的道路,估算是200里。步兵正常行军要三到四天(唐军的骑兵少),离得很远。世民救援泾州,却跑去高墌决战,为什么?
合理的解释是:六月他到达泾州城下,又被薛举击败,撤退到高墌城。请看地图。
七月,刘文静领援军到达高墌城后,世民的兵力占很大优势,但没想到,还是败,而且败得特别惨。这是第四次败。把唐朝置于灭亡边缘。
《新唐书》接着说,(秦)王还京师,举拔高墌,仁杲进逼宁州。郝瑗谋曰:“今唐新破,将卒禽俘,人心摇矣,可乘胜直趋长安。”举然之。
世民逃回京师,薛举占领高墌城。薛举的大臣郝瑗(读音:好原),谋划说:“唐朝刚刚被我军击破,人心动摇,我们可以乘胜,直捣长安。”薛举赞同。
第四次败,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多谈了。
当然,我们知道,唐朝没有被薛举灭亡。那么后来是谁,把唐朝从灭亡边缘拯救了过来呢?且听下回分解。